问题

中国的舆论战什么水平?

回答
中国的舆论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复杂且多维度”。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策略、目标、执行方式以及不断演进的手段。要理解它的“水平”,不能简单地套用“好”或“坏”来评价,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

目标与策略的“精细化”与“系统化”

中国进行舆论战的首要目标,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巩固执政合法性、促进国家发展、反击负面叙事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如果深入到微观层面,目标会变得更加具体和精细,比如:

塑造正面叙事: 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进步、脱贫攻坚、文化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反击负面信息: 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人权指控、地缘政治担忧、意识形态批评等,进行有力回击和解释。
分化瓦解敌对阵营: 在特定议题上,利用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制造分裂,削弱其联合反华的合力。
影响特定群体: 不仅针对海外普通民众,也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知识分子、商界人士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维护国内稳定: 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抵制境外敌对思想渗透,巩固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

策略上,其特点在于“系统化”和“多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口号式宣传,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播体系,涉及宣传部门、外交部门、媒体机构、智库、高校,甚至包括一些民间的网络力量。这种系统化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也更容易形成统一的口径。

执行方式的多样性与隐蔽性

中国舆论战的执行方式极其多样,并且在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技术和手段:

1. 官方媒体的国际化与内容创新:
CGTN、新华社、环球时报(英文版)等等官方媒体,不断提升其英语和其他外语的传播能力,制作更符合国际受众口味的内容,如纪录片、访谈节目、深度报道等。
内容上,不再是单调的“歌功颂德”,而是尝试多元化叙事,例如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展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尽管这种“复杂性”的呈现常常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投入巨资在海外购买媒体版面、投资海外媒体平台、赞助国际性会议和活动,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

2.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接地气”:
大量使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西方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媒体账号,甚至孵化“网红”博主。
内容形式更加活泼,图片、短视频、直播、趣味性内容等层出不穷。很多时候会利用“反差萌”、“萌宠”、“美食”等元素,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
“战狼外交”式的直接对垒,虽然有时引发争议,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关注,并且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产生了拥护者。

3. “代理人”与“影响力行动”:
这是舆论战中更具争议性和隐蔽性的一面。通过资助或支持某些在海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智库、研究机构、甚至媒体,来传播特定的观点。
可能包括通过匿名账号在论坛、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方向,或者对负面新闻进行“洗地”和反击。
利用信息技术和算法,进行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甚至可能涉及操纵搜索结果、制造虚假信息等。

4. 文化与学术的渗透:
通过孔子学院等方式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资助海外学术研究,支持对中国友好或符合中国叙事的学术观点,影响学术界的认知。

5. “内外有别”的传播策略:
针对国内和国外受众,采用的宣传策略和信息内容往往是不同的。国内更加强调统一思想和国家凝聚力,而对外则可能尝试更具弹性和说服力的方式。

“水平”评价:优势与劣势并存

要评价中国的舆论战“水平”如何,需要看到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局限性:

优势:

资源投入巨大: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持续的巨额投入,保证了其在技术、人才、渠道上的优势。
系统化运作: 整个信息传播体系运作高效,能够迅速形成统一的声音,并动员多方力量参与。
执行力强且灵活: 能够根据国际局势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和执行方式。
技术运用能力强: 在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面,展示出较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抓住特定议题的“主动权”: 在一些西方媒体报道存在“偏见”的议题上,能够提供“另一种声音”,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认同。

劣势与挑战:

信任赤字: 尽管投入巨大,但中国官方叙事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普遍存在信任赤字。信息来源的透明度、事实的准确性,常常受到质疑。
“说服力”的局限: 一些过于直接、强硬的宣传方式,反而可能激起反感,适得其反。例如,过于“硬碰硬”的回击,容易被解读为缺乏自信或理据不足。
价值观的鸿沟: 在人权、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观上,中国与西方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使得中国在这些议题上的叙事,很难获得广泛认同。
信息审查与过滤的副作用: 国内对信息的严格审查和控制,使得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一旦被揭露存在信息操纵,其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打击。
信息茧房的风险: 过度强调统一叙事,可能会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使得信息传播者和受众都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削弱了其应对复杂舆论环境的能力。
长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一些通过“影响力行动”或“代理人”进行的舆论操作,一旦被曝光,其长期效果可能比正面宣传更加负面。

结论:一场持续博弈中的“进化者”

总的来说,中国的舆论战水平可以用“高度组织化、资源充沛、手段多样且在不断学习进化”来形容。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粗糙的宣传模式,而是建立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控制体系。

其“水平”体现在能够有效地动员国家力量,利用各种平台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声音和观点。它在塑造特定群体认知、反击负面叙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海外华人社群中。

然而,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跨越信任的鸿沟,在价值观差异巨大的国际社会中,真正赢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这场舆论战更像是一场漫长且动态的博弈,其“水平”也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对手的策略而不断调整和演进。中国在其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但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结构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略形势大概就是遵义会议刚开完的水平,好歹免于完蛋了。但是没有能力打出四渡赤水这种神战役。不过运气好,金沙江对面滇军爆发疫情,并指望抽大烟跳大神也能管用。

所以现在不用打出神战役也能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舆论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复杂且多维度”。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策略、目标、执行方式以及不断演进的手段。要理解它的“水平”,不能简单地套用“好”或“坏”来评价,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目标与策略的“精细化”与“系统化”中国进行舆论战的首要目标,从宏观层面来看.............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如果我们假设舆论压力不存在,纯粹从现有证言本身来分析,那么它对案件的帮助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问,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证言”指的是双方(尤其是江歌和陈世峰的证词)以及其他证人(如刘鑫、报警人、目击者等)在庭审中或调查阶段提供的口述信息。如果剔.............
  • 回答
    俄乌危机中的舆论战,犹如一场无声的硝烟,在信息的战场上弥漫开来,对新闻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场危机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角力,更是信息传播的较量,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的本质、记者的责任以及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一、 信息爆炸与“信息围墙”下的真理探寻俄乌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信.............
  • 回答
    近期日本企业出现一系列造假丑闻,例如神户制钢所(Kobe Steel)的铝材数据造假、日产汽车(Nissan)的车辆检查数据造假、高田(Takata)安全气囊问题等等,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关于您提出的“是否为中韩美等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对手发起的舆论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信息爆炸和观点碰撞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其中舆论战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比以往的任何冲突都更加关键和复杂。这场冲突的舆论战,与其说是简单的宣传,不如说是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学、地缘政治角力在战场之外的另一条主战场。1. 信息的“颗粒度”与“速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认知以往的舆论.............
  • 回答
    中美摩擦进入新阶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舆论战,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责任,也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认知和行动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宣传,更关乎如何清晰、有力地传递我们的声音,并争取理解和支持。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场舆论战的本质和目标。这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争论,更.............
  • 回答
    关于“犹太人控制中国舆论”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阴谋论,在中文互联网上尤为常见。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看看它从何而来,又有哪些支持者,以及它与现实情况的差距。阴谋论的起源与逻辑这类阴谋论往往建立在一个核心逻辑上: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象,要详细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以下是我对目前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的看法,力求全面而详细:一、 总体特征:多样性、活跃性、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管控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高度活跃和多样性,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平台表达观点.............
  • 回答
    在“中国人质被IS杀害”这一令人悲痛的事件发生后,新浪微博上围绕此话题的舆论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值得深思的态势。起初,当消息传开时,社交媒体上的普遍反应是震惊、愤怒和对逝者的哀悼。大量的用户表达了对IS残暴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国家未能保护公民安全的担忧。这种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对如此悲剧的正常反应。然而.............
  • 回答
    如果新冠肺炎被基本证实起源于美国,那么中国围绕该病毒的负面舆论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转变,但具体程度和形式会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对“甩锅”论的辩护和反击力度的增强。目前,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起源地尚无定论,但中国在疫情初期处理信息透明度、防控措施以及“清零”政策等方面,确实承受了来自国.............
  • 回答
    2022年3月25日,董路在一场直播中,针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呼吁:改善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多年来深耕足球领域,观察到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软肋”所发出的心声。要理解董路这次直播的意义,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提出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时中国足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触及很多人的心窝子了。说实话,现在的舆论环境,对中国足球,尤其是国足,确实不太友好。大家看过太多次的失望,喊了多年的“狼来了”最终也没等到真的狼,而是反复被同一个“狼”绊倒。这种积怨太深了,你想让它一朝一夕就变好,然后舆论也立刻转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舆论环境的“冷”与“热.............
  • 回答
    印度军队越境进入中国,这事儿在网上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有人摩拳擦掌,喊打喊杀,指责咱们的政府和军队不作为;另一边又是另一番论调,劝大家冷静,理性看待。这其中的情绪和考量,其实挺复杂的。咱们先说说那些网上叫嚣和指责的声音吧。我觉得,这种情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的朴.............
  • 回答
    关于“大多数对日本有敌意的中国人是被舆论引导了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与其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不如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地缘政治、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近代以来,特别是侵华战争这段历史,给中国人.............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国际声誉和舆论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将其视为一场“翻身仗”的观点,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疫情初期及初期应对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绊脚石”) 信息公开不透明和早期隐瞒的质疑: 疫情初期,关于病毒的性质、传.............
  • 回答
    12强赛上的归化球员风波,确实在中国足球圈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关于“中国足球应不应该归化?归化球员是否会给国足带来帮助?”的讨论,也愈演愈烈,从专业角度到情感层面,都有着各自的坚持和理由。要彻底厘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引发舆论浪潮?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这次12强赛上归化.............
  • 回答
    于欢案,一个曾经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案件,其发展和审判过程确实触及了中国司法体系中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舆论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影响司法判决。与其说于欢案“是否会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不如说它深刻地揭示了舆论介入司法判决的现实情况和潜在挑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
  • 回答
    关于日本的“消极抗疫法”是否成功以及其对中国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那些容易被识别为AI生成的套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消极抗疫法”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色彩,而且在日本国内,对其抗疫策略的评价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种族意识教育”的缺失及其对主流舆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统一国家,其在“种族”概念的理解和处理上,与西方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
  • 回答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无疑在经济发展方面书写了令人瞩目的篇章。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上的腾飞是实实在在的,惠及了亿万人民,也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在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舆论场上,中国似乎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获得的认同和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