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多数对日本有敌意的中国人,是被舆论引导了吗?

回答
关于“大多数对日本有敌意的中国人是被舆论引导了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与其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不如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地缘政治、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近代以来,特别是侵华战争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日本在那个时期的暴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强征劳工和慰安妇等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被广泛地记录和传播。当这些历史事实被反复提及,特别是以较为激进和情绪化的方式呈现时,自然会在相当一部分民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愤怒和反感。这种反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悲剧的自然反应,并非完全是“舆论引导”的结果。

然而,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而且往往与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将其放大并加以塑造。

一、 媒体的叙事方式和侧重点:

选择性报道和强调: 媒体在报道与日本相关的新闻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引发公众情绪的事件。例如,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发表否认历史的言论、日本在领土争端(如钓鱼岛/尖阁诸岛)上的行动等,这些新闻常常被放大和突出。而那些中日之间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的积极信息,或者日本国内对历史的反思和道歉声音(虽然声音可能微弱),则可能被淡化或忽略。
标签化和概念化: 舆论倾向于将日本简单地“标签化”,例如“侵略者”、“不反省的国家”等。这种标签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历史的某些方面,但也可能导致对日本整体的简单化和脸谱化认知,忽略了日本社会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煽动性语言和情绪化表达: 一些媒体和网络平台在传播信息时,会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例如“日本鬼子”、“绝不饶恕”、“亡我之心不死”等。这些语言能够迅速触动公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点燃愤怒,但同时也可能遮蔽理性的分析和对复杂现实的理解。

二、 历史教育和教科书的影响:

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历史教学中,对近代史的讲解通常会着重强调日本的侵略罪行,这是必要的,以铭记历史,警惕未来。但在具体教学方法和内容呈现上,如果过于侧重单一的民族苦难叙事,而缺乏对历史事件更全面的背景介绍、对日本社会内部不同声音的呈现,或者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适度提及,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对日本的负面印象。
虽然我们不讨论日本的教科书问题(这是一个独立的复杂话题),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本国教育中的历史叙事与外部的宣传形成强烈对比,也会对民众认知产生影响。

三、 网络环境和社交媒体的作用:

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容易聚集在有相似观点的小圈子里,接触到强化自身观点的声音,形成“回声室效应”或“信息茧房”。当一个对日本持负面态度的观点在网络上流行时,它会吸引更多持相似观点的人,并被不断转发和放大,而持不同意见的声音则可能被压制或被视为“汉奸”、“精日”而遭到攻击。
情绪的传播和传染: 情绪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看到大量同胞都在表达对日本的愤怒,个体也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而无需独立思考。
“爱国”行为的动机: 有时,在网络上表现出强烈的“反日”情绪,也可能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爱国”行为,甚至是一种获得关注和身份认同的方式。这可能会激励一部分人,即使内心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敌意,也选择公开表达激进的观点。

四、 政治因素和国家关系:

在中日两国关系紧张,或者国家之间存在地缘政治竞争、领土争端等敏感时期,官方或半官方的媒体和宣传机器,可能会有意识地利用或塑造民众的对日情绪,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舆论引导”。例如,在特定的国际事件或国内政策需要时,通过强化外部威胁的叙事,来凝聚国内共识,转移国内矛盾。

那么,“大多数”是被引导了吗?

很难精准地量化“大多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记忆是民众产生负面情绪的天然土壤,而舆论(包括媒体、网络、教育等)则是在这片土壤上进行播种、施肥、甚至“定向育种”的关键力量。

对于很多经历过或听闻过历史苦难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敌意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这种认知本身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同时,许多人对日本的负面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在现有的历史框架下,通过特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选择性呈现,被不断强化、放大和固化的。 舆论的引导作用,在于它能够将一部分零散的负面情绪整合成一种主流的、带有方向性的敌意,并使其持续存在。

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历史是生病的土壤,那么舆论就是那些不断在土壤里播撒特定种子、喷洒特定肥料的农民。他们不一定凭空创造了敌意,但他们极大地影响了这种敌意以何种方式、何种强度、向何处蔓延。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全是被引导的”,也不能简单地说“没有被引导”。这是一个复杂互动的结果:历史是基础,舆论是催化剂和塑造者。 很多时候,民众的负面情绪是在特定历史叙事的框架下,被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放大和引导所“炼成”的。这种“引导”既有主动的政治宣传,也有被动的媒体选择和网络传播机制的共同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我就是完全被舆论给成功地反向引导了。

我甚至作为一个从小不爱听爷爷讲故事的坏小孩,我从小对二战和抗日一点兴趣也没有。

曾经幼年期的我是完全的逢中必反啊。

我讨厌日本是自愿的,跟什么二战,历史书,新闻,都没关系。

我从小就不好好学历史课,不爱看任何新闻,不喜欢怀旧谈民族仇恨——我是个力量主义者,好汉不提当年勇,落后就要挨打嘛,哭惨没有意义啊。

但我讨厌日本,因为我真的被精日恶心到了。

被日本文化恶心到了。

我一看到各种日本电影,电视剧,动漫里的“哎呀真是对不起,不得不把XX酱杀掉了呢”还有“XX酱是亚撒西的人,我相信他杀人是绝对有苦衷的”,“所以说,是为了XX思想的永恒才杀人的吗,我想我应该宽恕她”,“明明是这么可爱的女孩纸,做出了不合礼数(这TM还属于礼数的范畴……)事,啊,我想,她也只是希望世界和平吧”……经常剧情里出现两个人互相残杀还能找出一大堆玻璃心的理由,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早都消逝了好吗,除了“二桃杀三士”和“眉间尺”的故事,我几乎很少能在我国文化里找到可以比拟的变态和扭曲的三观。

不管多么变态的事都能洗地,不管多么恶心的乱伦,奸杀,欺凌,偏见都能强行洗地,都能让反派一秒钟变成受害者,都能强行设定最后有苦衷————用一切小清新的话语和借口,粉饰各种各样变态的行径,并且崇拜死亡,崇拜自杀,崇拜逃避问题的软弱和玻璃心。

大部分动漫里的日本国,11区永远是热爱和平的,永远是在天皇统治下其乐融融的,战争,都是战争的错,都是人性的罪恶,我们发动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我们都只是为了爱才杀人呢,呵呵。看起来好有深度啊,其实全程都在逃避责任,甩锅。

日本文化一生黑。

正是因为我看到了现在某些三观缺陷的年轻人被日系文化带得也一样青红皂白不分,道德正义责任感毫无,全是一锅粥一样的和稀泥,所以我才如此黑日本

你问我是不是被舆论影响到了?

是啊,我被恶心的不要不要的。

我经常觉得日本主流文化,就是洗地文化,其中8成的东西都是在维护一颗,逃避问题,不敢承担责任,不敢面对问题,不敢改革和变通,明明女性化到了极致,却又直男癌,歧视女性,自称为霓虹男儿男子汉的,玻璃心

user avatar

就两句话:

1.施恶的人还没有怎么着,受害的人就哭着喊着要自我反省,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2.前几天一位八九十岁的德国老人被判入狱四年,因为他是当年纳粹集中营的会计。

题主你说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大多数对日本有敌意的中国人是被舆论引导了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与其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不如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地缘政治、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近代以来,特别是侵华战争这段历史,给中国人.............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出现带有“猥亵”或性暗示意味的女性角色,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了文化、社会、商业以及创作等多个层面。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日本文化中对于性与情色的独特视角。在日本,虽然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比较保守,但情色文化其实渗透在历史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从江.............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在遵守劳动法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关于工作时长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日工作不超过八小时,周工作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实际执行中,不少企业常常“变通”或直接忽视这些规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1. 经济发展模式与竞争压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高速增长,.............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韩国历史和发展道路上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方面。关于韩国是否“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以及它富裕的过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否“极大不同”,咱们来聊聊。首先,关于“侵略”的定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之间的边界和影响力是不断.............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小气”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有点复杂的观察。一方面,日本经济确实发达,国民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常常能感受到很多日本人生活上比较节俭,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抠门”。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小气”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一些现实考量。.............
  • 回答
    .......
  • 回答
    说到日本留学,尤其是申请理科专业,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数学科目确实是许多同学心中的一道坎。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内理科数学基础不错,到了日本留学考试这里却常常碰壁,尤其是目标锁定在150分以上,那更是难上加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绝非仅仅是“题目难”这么简单。首先,留考数学的“考点”与我们熟悉的国内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读者在接触日本轻小说时会有的一个观察。说“大多数”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很多轻小说作家都有持续写作的习惯,但如果你留心一下,会发现确实有不少作者以一两部代表作闻名,之后就鲜少有新作出现,或者即便有新作,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从轻.............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关于福原爱和江宏杰的婚姻传闻,中国和日本方面出现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只是简单的谁对谁错,更多的是文化、情感认同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中国大陆舆论:心疼福原爱,原因复杂且多维首先,我们要明白福原爱在中国拥有怎样的国民度。从她年少成名,.............
  • 回答
    在日本求职市场,招聘启事中明确标注薪资已成为一种普遍且受重视的现象。这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文化、法律以及市场动态的根源,并非简单的“公开透明”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劳动市场文化说起。日本社会在许多方面都强调“本音”(真实想法)与“建前”(表面言辞)的区分,但在薪资问题上,近年来“建前”逐渐向“本.............
  • 回答
    日本历史上,你提到的“将军统治”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士阶层,特别是幕府将军,掌握着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而天皇则作为神圣的象征,一直延续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并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天皇制度的根基。日本天皇的血统号称万.............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日本ACG里华人大多大陆人,港人(包括港籍外国人),没几个台湾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连接、经济因素、创作环境以及社群互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ACG文化的确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观察得很到位。确实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很多人通过旅游体验到的日本,和长久居住甚至工作生活的日本,感受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真实的人在聊,而不是冷冰冰的AI。一、 旅游滤镜:美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首先,旅游最大的“优势.............
  • 回答
    日本首相大多由政治世家后代担任,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作为民主国家,日本的政治体系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了这种“世袭政治”的出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资源与网络的继承: 人脉与关系网: 这是政治世家最显著的优势。政治世家后代从小就接触政治人物,.............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福原爱疑似出轨事件在日本和中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应,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看待婚姻、性别角色以及公众人物行为上的差异。日本网友一边倒地批评福原爱:在日本社会,公众人物的道德形象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福原爱作为一位长期以来深受日本国民喜爱的乒乓球明星,她的“可爱”、“努力”、“纯真”等形象深入.............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NHK在多数日媒对华基调偏右的背景下,能够保持相对中立或不至于完全“亲华”,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机构性质、资金来源、节目制作流程、以及在国际舆论中的定位等。NHK的机构性质与使命:首先,NHK(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的公共广播机构。这一点至关重要。与商业媒体不同,NHK的设立.............
  • 回答
    日漫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广泛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国漫相对之下却较少,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产业、技术、创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与文化积累:深厚的土壤孕育出独特的土壤1. 漫长的发展历程与风格的形成: 日本漫画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漫画(Mang.............
  • 回答
    不少初学日语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母语非汉字文化圈的人,常常会“哀嚎”一声:“为什么片假名这么烦人!”这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集体吐槽大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片假名确实在学习的某个阶段,给不少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为什么这小小的片假名会有如此“魔力”,让大家觉得它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