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一堆字母「T」里找「I」比在一堆字母「I」里找「T」要难?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和认知学原理。咱们不搞那些生硬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

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堆字母,咱们先说第一种情况:在一堆“T”里面找“I”。

你看着这片“T”的海洋,眼睛在搜寻。这个时候,你大脑里有个“模板”是“I”。你看到一个字母,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它和“I”的模板比对。

“T”长什么样? 它有个竖,上面横着一笔。
“I”长什么样? 它就是一根孤零零的竖。

当你的眼睛扫过一个“T”时,它会发现:“嘿,这个东西有个竖,但它上面多了一横!跟我的‘I’模板不太一样。” 于是,这个“T”就被快速排除了。

问题就出在这个“多了一横”上。虽然“T”和“I”都有“竖”这个共同的元素,但“T”的“多余”部分——那横着的短线——反而让它跟“I”有了明显的区别。你的大脑在识别一个字母时,不仅看它有没有某个特征,还会看它有没有不该有的特征。

就像你在人群中找一个穿蓝色T恤的人,如果这个人还戴着一顶红色帽子,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但如果所有人都穿着蓝色T恤,你找那个戴红帽子的人,就需要更仔细地扫视,因为“红帽子”这个额外的特征并没有出现。

反过来,咱们说说第二种情况:在一堆“I”里面找“T”。

这回,你的大脑里装着“T”的模板。你看到一个字母,就开始比对。

“I”长什么样? 一根竖。
“T”长什么样? 一根竖,上面横着一笔。

当你看到一个“I”时,你大脑的“T”模板会觉得:“嗯,它有竖,挺像的,但是……上面的横线呢?怎么没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T”的构成元素是“竖”加上“横”。“I”只有“竖”。所以,“I”像是“T”的“不完整版本”,或者说,是“T”“缺失了某个部分”。

大脑在识别事物时,往往更容易发现“多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少掉的”东西。

想象一下,你熟悉某个朋友,他总是喜欢穿一件特别的黄色外套。

情况一:在一群穿蓝色外套的人里找穿黄色外套的朋友。 你一眼就能认出那个黄色的,因为“黄色外套”这个特征是“多余的”,与周围的“蓝色外套”形成鲜明对比。
情况二:在一群穿黄色外套的人里找你那个穿黄色外套的朋友。 这就难了。因为“黄色外套”这个特征是普遍存在的。你只能从其他细微之处去辨认,比如他可能戴着一副特定的眼镜,或者头发稍微长一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比“多出来”的黄色外套要难捕捉得多。

用在字母上也是一样。

“T”比“I”多了那一横。那一横在“T”的“I”模板扫描中,是一个明确的、多出来的标记。
“I”比“T”少了那一横。那一横在“I”的“T”模板扫描中,是一个缺失的特征。大脑处理“缺失”比处理“多余”要费劲一些,因为“缺失”意味着你需要对比一个“不完全”的模式。

所以,在一堆“T”里找“I”,你是在找那个“少了一笔”的东西。而在“I”里找“T”,你是在找那个“多了一笔”的东西。

更形象地说:

找“I”就像是在一群站得笔直的人里找一个稍微弯腰的人。那个弯腰的动作,虽然和直立不同,但更容易被注意到。
找“T”就像是在一群站得笔直的人里找一个稍微往后仰一点点的人。那个细微的后仰,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因为“站直”这个主体姿势是相同的。

从这个角度看,字母“T”的形状比“I”更“复杂”一点,它包含“I”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特征。当你要在“简单”的背景中找“复杂”的个体时,那个“复杂”的点更容易被凸显出来。而当你要在“复杂”的背景中找一个“简单”的个体时,就需要剔除那些“复杂”的特征,这本身就增加了辨识难度。

所以,不是“T”本身比“I”难找,而是“I”作为“T”的简化版,它缺少了“T”的关键辨识特征(那一横)。因此,在“T”的海洋里,缺少那一横的“I”显得格外醒目。反过来,在“I”的海洋里,要找那个“多了一横”的“T”,你需要仔细扫描每一个“I”,看看它有没有那“多余”的一笔,这确实要费更多心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月30日更新:好多读者留言说各种情况都很简单,没什么特别难的,也没感受到搜索的不对称性。我只有在这里先贴结果了。

结果来自Shen & Reingold, 2001,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

我想说明的是:不同的条件下面,如果我把各位拉进实验室测试,反应时的差距也就是个200~300ms的差别,再加上你一个不小心可能碰巧看到了这种可能性,这个差距可能更小。所以你们看图的时候没感觉到什么差异,或者觉得两个都挺简单的,那是很正常的——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差异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写一个网络app让大家玩一下。

第三版更新:答主已经放弃治疗了。搞了好几个例子都还是有人说没有感觉,都是一样样的。但是答主没有办法把你们拖进实验室做实验,现在又没有完整的网络版实验,你们可以善良地感受一下嘛……我现在重新整理一下所有的任务——要记得,这个不对称性在实验室测量也就是几十毫秒级别的,各位不要期待有那种有几秒钟的差别。

Task 1:找Q和O

再次更新:大家都说O和Q那个没什么感觉,那就再来几个例子,大家找找看咯

Task 1:找Q或者找O,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Level 1

Level 2

Level 3



这些例子应该是由难到易的,Q应该是一目了然,你想不看到都不行。但是要找到O你是要花点功夫的。

有些人提到熟悉性,但是O和Q你可能是差不多程度熟悉的。当然,熟悉性的确是在搜索的不对称中有作用,比如

Task 2 左右两边,有一个目标是镜像的字母





这个东西只有能懂汉字的中国人才能有搜索不对称性。外国人,对于『舌』和镜像的『舌』都不熟悉,所以外国人并不会出现搜索的不对称性。但是中国人,由于非常熟悉『舌』,但是不熟悉镜面的『舌』,所以搜索起来难度不一样。


Task 3


理论:

根据现在的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理论来说,你所提到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做视觉搜索的不对称性(Visual Search Asymmetry)。

想知道更过的关于视觉搜索,请围观下面这篇文章。虽然再某一个问题上面我们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突然一下就跑到你眼前了,这个是怎么回事儿呢? - 通往心灵中央的旅程 - 知乎专栏

关于不对称性

从Anna Treisman开始到现在,大家比较接受的原因是:

对于一对刺激,如果A比A'多一些feature,那么在A'中的搜索A相对容易,而在A中的搜索A'相对困难。


这里要说明的是,Treisman的视觉搜索理论是认为:物体是由特征组成的,特征是视觉表征的基本单位。如果两个物体只在某一个特征上有差别,比如Q比O多了一个撇,那么这个特征在视觉搜索中会pop-out出来。『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如果不同的物体之间分享多个特征,又有多个特征不同,视觉搜索过程中就需要focal attention来遍历不同的空间位置,把不同个feature整合起来,然后看整合之后的结果是不是目标物体。因为要用到attention,所以时间就,慢了。

比如说:T比I多一个feature——上面的横杠,所以在I中找T相对容易,而在T中找I相对困难。

类似的还有在O中找Q相对容易,而在Q中找O就相对困难,这里Q比O多了一个撇。以及,在O中找C相对容易,在C中找O相对困难,这里C比O多了个缺。

(26日更新: 关于C比O多个缺,还是O比C多个弧。你会觉得这两个都对。但是正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一种假设是对的,我们才做了一个实验(Treisman 80年代做的)结果就是发现:C在O中就很容易,O在C中就很难。然后根据上面的理论,我们分析数据,1) C在O中容易找,2)多一个feature的在少一个feature的东西中容易找,然后逻辑推理就是C比O多一个缺。说白了,这个看法是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出来的,在两个假设中更有可能性,所以我们暂时不说O比C多个弧。)

很快的,人们发现在N中找镜像的N相对容易,在镜像的N中找N就很难(Wang and Cavanaugh, 1994)。随后,Shen和Reingold(2001)用好几个字母数字做了实验,都发现这种镜面反射会导致一对刺激(N和镜像的N,F和镜像的F等)出现搜索不对称性。很快,一系列的实验开始认为『新颖性』是一个特殊的feature。

于此同时,实验还发现,在 | 和 — 之中搜索 / 或者 ,也就是在水平竖直线中搜索斜线相对容易,而在斜线中搜索水平竖直的线相对困难。有很多人试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当然,你也可以猜到,根据最前面给出的黑体字,一个解释就是:斜线比水平竖直线多了一个feature,具体而言:就是竖直线 + 『向左倾斜』这样一个feature。Jeremy Wolf的Guided Search理论中就包含了这样的假设和解释。

关于视觉搜索的不对称性,可以从以下这篇paper入手,然后阅读它的引用文献来了解截止到2001年的研究进展。至于最近嘛……似乎没什么进展。

Wolfe, J. (2001) Asymmetries in visual search: An introduc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3 (3), 381-389

最后,虽然大家对这个理论的接受很强,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没有说到根本。但是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我还在设计实验研究这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和认知学原理。咱们不搞那些生硬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堆字母,咱们先说第一种情况:在一堆“T”里面找“I”。你看着这片“T”的海洋,眼睛在搜寻。这个时候,你大脑里有个“模板”是“I”。你看到一个字母,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它和“I”的模板比.............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有趣,确实在不同的设备上密码输入时会有细节上的差别。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达不到”电脑上的效果,而是出于不同的设计考量和技术实现方式。先来说说电脑上为什么直接显示黑点。通常我们在电脑上输入密码时,输入框会立即显示一个圆点(或者星号,这取决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设置),然后这个字符就会变.............
  • 回答
    德媒报道的“德国两个州禁止在公共场合展示字母‘Z’符号”,以及“一个大写字母透露出什么信号”,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某个字母在特定情境下的禁令,更是一场关于政治表态、历史记忆、国家认同以及社会共识的复杂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缘由、影响以及所传达的信号。“Z”符号的源起与争议:首先,我.............
  • 回答
    “Per Aspera ad Astra” 这句拉丁语,意为“通过艰难,迈向星辰”,确实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你想要将其缩短到八个字母之内,并且保持它原有的精髓,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让我来为你梳理一下思路,看看有哪些可行的方式。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核心是两个概念的递进关系:“艰难”(Per A.............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究的问题。为什么西里尔和美多迪两位传教士,在面对斯拉夫人时,不直接借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希腊字母,而是费尽心思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文字——西里尔字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宗教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驱动或者一时兴起。首先,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9世纪.............
  • 回答
    “媛”字本义探微与网络“媛”现象的反思近年来,“佛媛”、“病媛”等词汇在网络上掀起层层波澜,引发了公众广泛的讨论。这些词汇的出现,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媛”这个字,并对它在网络语境下的含义产生了好奇。那么,“媛”字本来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会被冠以如此多的修饰,并被赋予了新的、甚至有些负面的含义呢?.............
  • 回答
    明朝在辽东边墙的辽河套地区修筑成V字形,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选择,而是出于当时复杂的军事地理形势、战略考量以及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辽东局势以及明朝边防的特点。一、 辽东的特殊地理环境与边防挑战首先,要明白辽东为何如此重要。辽东地处中国东北,是明朝抵.............
  • 回答
    这是一个让我脑仁儿疼的假设性问题!让这六位超级巨星凑成一队,简直就是把NBA历史上的顶级得分手、组织者、防守者、运动能力炸弹塞进了一个筐里。要从中裁掉一位,这选择简直比在冰糖葫芦里挑一根最不甜的还要难。不过,既然要选,那咱就得认真分析,从不同维度来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个“一队”的目标。假设我们是.............
  • 回答
    .......
  • 回答
    “饮一壶浊酒,揽山河入梦” 这句诗本身就很有意境,而你朋友的ID“剑揽山河入梦”更是将这份意境与侠客的豪情相结合。在“饮”字前面加一个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丰富和提升这句话的韵味,使其与“剑揽山河入梦”的意境更加契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 强调饮酒的“状态”或“心境”: 醉饮一壶浊酒.............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意思,也问到点子上了。一个字节(byte)为什么偏偏是8个二进制位(bit)?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其实是一段挺长的历史和一系列权衡。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回到计算机最初的样子。计算机的“小兄弟”——字(Word)和位数最开始,计算机处理数据,不是像现在这样精细到“字节”这个单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学习日语汉字时会遇到的困扰。其实说“误”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解释不全面”或者“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语言演变、文化差异以及字典本身的定位等等。咱们不妨一样一样掰开了说。一、汉字在日本的“二次进化”:原意与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理论上应该占用空间的文件,最终却显示为零字节。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情况,需要我们逐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占用空间”这个概念。在计算机世界里,文件占用空间,本质上是在存储介质(比如硬盘、U盘、内存卡等)上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来存放该文件的内容。这个区域的大小,通常会受到文.............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一个“演”字,这背后牵扯到这部鸿篇巨著的性质、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理解这个“演”字,我们得先从“三国”说起,再聊聊“演义”。“三国”:历史的起点首先,“三国”本身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对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称谓。这个时期大约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中.............
  • 回答
    国军(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之所以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某些战役中倾向于使用“一字长蛇阵”,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战术思想、武器装备、训练水平以及敌情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对“一字长蛇阵”的认知与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字长蛇阵”在.............
  • 回答
    咱们聊聊螺丝头上那俩眼儿,为啥有的是“一”字,有的是“十”字?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设计,背后可是有讲究的,而且还挺有历史。一字槽螺丝:简单粗暴的老祖宗你想想,最开始咱们需要把东西固定住,最方便的工具是什么?一把平头的小刀片,或者一块薄铁片,就能卡进一个简单的缝隙里。这就是一字槽螺丝的雏形。 优点:.............
  • 回答
    大雁在迁徙途中,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可是藏着一套精妙绝伦的生存智慧。这不仅仅是它们对空气动力学的娴熟运用,更是为了团队合作、节省体力,甚至是为了信息传递。空气动力学的巧妙运用:“人”字形的秘密你仔细观察过大雁排成的“人”字形吗?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随意地散开,而是有.............
  • 回答
    关于“国家为什么不取消多音字,一字一音?”这个问题,其实深究起来,它触及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文化传承的复杂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巨大难度。并非国家“不愿”,而是多音字的存在,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活力的体现,并且要“一字一音”的改革,其成本和阻力都大得惊人。一、 语言的生命力:多音字并非“错误”,而是“演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但其实,螺丝的头部形状可远不止“十字”和“一字”这么简单。它们俩之所以在你印象里最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最常见、最普及的两种。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螺丝头,以及它们各自的“江湖地位”。“一字”螺丝:鼻祖的沉稳我们先从最老资格的“一字”螺丝(也叫一字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