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字典对一些日本汉字的解释经常有误?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学习日语汉字时会遇到的困扰。其实说“误”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解释不全面”或者“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语言演变、文化差异以及字典本身的定位等等。咱们不妨一样一样掰开了说。

一、汉字在日本的“二次进化”:原意与新意并存

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字传入日本后,并不是照搬照抄就完事儿了。随着时间和日本本土文化、社会的发展,许多汉字在日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者说,在日本语境下的使用频率和侧重点与中文原生语境产生了差异。

借义传音,语义演变: 日本人在学习汉字时,常常是先学习它的发音,然后根据汉字的形状和中文的原意去理解。但很多时候,为了表达日本本土的概念,会借用现有的汉字,但赋予的含义和中文原意已经有些出入。
举个例子,像“手纸(てがみ)”这个词,在中文里我们直接说“纸”,但在日语里,“手纸”专指“信件”。“手”在这里可能就不是强调用手写的意思,更多是表达一种传递和连接的工具。
再比如“勉強(べんきょう)”,中文里是“努力学习、勤奋用功”,在日本也是这个意思,但它非常强调“学习”这个动作和过程。
取义不全: 有些汉字,日本人可能只借用了其中一个含义,或者特别侧重某个含义来使用,而忽略了它在中国可能还有其他更常用或更根本的含义。
比如“邪魔(じゃま)”,中文里有“阻碍、干扰”的意思,但在日语里,“邪魔”更多是指“讨厌的、碍事的、打扰的”,带有一种更强烈的情绪色彩,有时甚至有点迷信的味道,比如“邪魔を払う”(驱除邪魔)。这和中文里单纯的“阻碍”有所不同。

二、字典本身的定位与读者群

字典作为工具书,它的编写宗旨和目标读者也会影响其解释的详略和侧重点。

初级字典 vs. 进阶字典:
初级字典(给日语初学者): 为了让学习者快速入门,这类字典通常会选取最常用、最基础的意义来解释,并配以简单的例句。它们的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读懂简单的日语,而不是深入探究汉字的细微差别或历史渊源。这就容易出现“看起来有误”的情况,因为那个“误”其实是在它选择的解释范围之外的其他含义。
进阶或专业字典: 这类字典会更详细地列出汉字的多种含义、演变过程、古代用法、甚至区分不同时期日本人对该字的理解,还会提供大量的古语、俗语、书面语中的用法。这样的字典对非母语者来说,信息量可能过于庞大,而且很多用法可能在现代日常交流中已经很少见,自然会让人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差距。
日汉字典 vs. 汉日字典:
日汉字典(给中国人学日语的): 这类字典的编写者会考虑到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他们会对比中日两国对汉字的理解差异,尽量给出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解释。但问题在于,即便如此,也难以涵盖所有细微之处,而且编写者本身也可能受到当时语言学研究水平或个人理解的影响。
汉日字典(给日本人学中文的): 这种字典是为了帮助日本人理解中文汉字,它们会更侧重中文的用法和含义,有时候日本人会觉得“中文的用法怎么和我们不一样?”,感觉“有误”。

三、语言的活力与语境的无限变化

语言不是死的,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其含义也在不断地被赋予和解读。

新词、新用法层出不穷: 随着社会发展,新的概念和事物不断涌现,人们会使用旧的汉字来组合成新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比如“情報(じょうほう)”,我们说“信息”。在中文字里,“报”有“报告、通知”的意思,也指“消息、新闻”。在日本语境里,“情報”侧重于需要传递、处理的“信息流”,带有一定的技术和组织意味。
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 有些汉字的解释可能只抓住了其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而忽略了它在口语中可能更灵活或更简单的用法。
个人理解和习惯: 即使是同一个汉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侧重。字典只能提供一个相对普适性的解释。

四、翻译和理解的“陷阱”

作为学习者,我们在翻译和理解日本汉字时,也容易掉进一些“陷阱”。

过度依赖中文惯性思维: 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用中文的理解模式去套日语汉字,觉得“这个字我懂中文,就肯定懂日语”。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句的误导: 有些字典提供的例句虽然正确,但如果例句的语境非常特殊,可能会让我们对这个汉字的常用含义产生片面认知。
缺乏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很多汉字含义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如果对这些缺乏了解,单纯从文字本身去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想想“結構(けっこう)”这个词。

在中国,“结构”主要指事物各个部分组成的样式、次序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建筑结构”、“句子结构”。
在日本,“結構”的用法就非常丰富和灵活:
它可以指“结构”,和中文意思类似,比如“物の構造や仕組み”(东西的构造和机制)。
但更常用的是表达一种评价,类似于“相当”、“很”、“不错”,例如:“結構難しい問題だ”(相当难的问题)。
它还可以表示“够了”、“不必了”,比如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说“結構です”。
更有时用于表示“算了”、“就这样吧”,语气中带点随遇而安的味道。

如果你只看一本初级字典,只写了“结构”,那么你在遇到日本人说“結構難しい問題だ”时,就会觉得字典是错的,或者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

总结一下, 字典对日本汉字的解释之所以有时让我们觉得“有误”,其实是因为:汉字在日本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用法,字典的编写是为了服务特定人群和学习目的而选择了侧重点,以及语言本身的动态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责怪字典“有误”,而是要认识到汉字在中日两国是两个独立的语言元素,它们各自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通过多阅读、多交流、多对比,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它们。有时候,一本看起来“简单”的字典,它省略的那些“细节”,恰恰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字体“価”是旧字体“價”去掉了右边下面的“貝”字。【“価”字也可以在中国视为“價”的新俗写?】

很明显和古同“似”的“亻西”字毫无关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学习日语汉字时会遇到的困扰。其实说“误”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解释不全面”或者“侧重点不同”,从而导致我们理解上的偏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语言演变、文化差异以及字典本身的定位等等。咱们不妨一样一样掰开了说。一、汉字在日本的“二次进化”:原意与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有意思,也问到点子上了。一个字节(byte)为什么偏偏是8个二进制位(bit)?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其实是一段挺长的历史和一系列权衡。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回到计算机最初的样子。计算机的“小兄弟”——字(Word)和位数最开始,计算机处理数据,不是像现在这样精细到“字节”这个单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理论上应该占用空间的文件,最终却显示为零字节。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情况,需要我们逐一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占用空间”这个概念。在计算机世界里,文件占用空间,本质上是在存储介质(比如硬盘、U盘、内存卡等)上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来存放该文件的内容。这个区域的大小,通常会受到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和认知学原理。咱们不搞那些生硬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堆字母,咱们先说第一种情况:在一堆“T”里面找“I”。你看着这片“T”的海洋,眼睛在搜寻。这个时候,你大脑里有个“模板”是“I”。你看到一个字母,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它和“I”的模板比.............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一个“演”字,这背后牵扯到这部鸿篇巨著的性质、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理解这个“演”字,我们得先从“三国”说起,再聊聊“演义”。“三国”:历史的起点首先,“三国”本身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对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称谓。这个时期大约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中.............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有趣,确实在不同的设备上密码输入时会有细节上的差别。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达不到”电脑上的效果,而是出于不同的设计考量和技术实现方式。先来说说电脑上为什么直接显示黑点。通常我们在电脑上输入密码时,输入框会立即显示一个圆点(或者星号,这取决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设置),然后这个字符就会变.............
  • 回答
    国军(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之所以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某些战役中倾向于使用“一字长蛇阵”,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战术思想、武器装备、训练水平以及敌情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对“一字长蛇阵”的认知与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字长蛇阵”在.............
  • 回答
    咱们聊聊螺丝头上那俩眼儿,为啥有的是“一”字,有的是“十”字?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设计,背后可是有讲究的,而且还挺有历史。一字槽螺丝:简单粗暴的老祖宗你想想,最开始咱们需要把东西固定住,最方便的工具是什么?一把平头的小刀片,或者一块薄铁片,就能卡进一个简单的缝隙里。这就是一字槽螺丝的雏形。 优点:.............
  • 回答
    关于“国家为什么不取消多音字,一字一音?”这个问题,其实深究起来,它触及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文化传承的复杂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巨大难度。并非国家“不愿”,而是多音字的存在,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活力的体现,并且要“一字一音”的改革,其成本和阻力都大得惊人。一、 语言的生命力:多音字并非“错误”,而是“演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但其实,螺丝的头部形状可远不止“十字”和“一字”这么简单。它们俩之所以在你印象里最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最常见、最普及的两种。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螺丝头,以及它们各自的“江湖地位”。“一字”螺丝:鼻祖的沉稳我们先从最老资格的“一字”螺丝(也叫一字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生活化的。男生这样称呼女生,其实背后有很多原因和情境,不是简单一个“喜欢”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更贴近咱们平时说话的语气。首先得说,这是一种挺普遍的,也挺有讲究的称呼方式。当然,不是所有男生都会这么叫,也不是所有女生都喜欢被这么叫。但一.............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究的问题。为什么西里尔和美多迪两位传教士,在面对斯拉夫人时,不直接借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希腊字母,而是费尽心思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文字——西里尔字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宗教考量,绝非简单的情绪驱动或者一时兴起。首先,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9世纪.............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碰到一些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的 G 点。事实上,说民国以前中国国号都是一个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尤其是在汉族政权为主导的时期,国号往往使用一个字作为代表,但并非绝对。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国号”这个概念,以及它在.............
  • 回答
    大雁在迁徙途中,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可是藏着一套精妙绝伦的生存智慧。这不仅仅是它们对空气动力学的娴熟运用,更是为了团队合作、节省体力,甚至是为了信息传递。空气动力学的巧妙运用:“人”字形的秘密你仔细观察过大雁排成的“人”字形吗?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随意地散开,而是有.............
  • 回答
    宋朝皇室姓赵,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点。但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宋朝的皇帝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的大部分皇帝名字都只有一个字。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名文化的演变。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比如汉.............
  • 回答
    关于中国男足在世预赛赢球奖金高达1200万,而女足奖金却似乎“一字不提”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中国足球的运营模式、商业赞助、历史积累以及公众认知等诸多复杂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中国足球,乃至很多国家的体育产业里,男足的商业价值.............
  • 回答
    好的,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尽量用更自然、更口语化的方式来描述,去掉那些AI味儿。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直接触及了 C 语言中指针和数组底层操作的一个关键点。很多人初学的时候都会在这里犯迷糊,认为 `p[1]` 必然是紧接着 `p[0]` 的那个字节。核心在于:“紧接着”这个概念,在 `char.............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宝玉情感的复杂性、他对不同女性的认知以及写作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的意义。宝玉能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却在黛玉去世时写不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对晴雯的感情:一种超越死亡的怀念与肯定 晴雯的逝去是一种不公与悲愤: 晴雯的死,在宝玉看来,是她纯洁、正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皇帝”的起源,以及秦始皇命名时的深层考量。嬴政选择“皇帝”这个称号,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蕴含着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抱负和历史愿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并没有“皇帝”这个头衔。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如周天子,被称为“王”。而“三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