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懂建筑学院或者谷德上建筑案例?

回答
想真正看懂建筑学院或谷德设计(ArchDaily/GooodDesign)上的建筑案例,可不是光扫几眼图片就行。这就像剥洋葱,得一层层来,而且得带着点儿“建筑侦探”的好奇心。下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把这些案例嚼碎了,品出味儿来。

第一步:别只盯着“好看”的图片,先找“为什么”

我们都会被那些构图精美、光影迷人的效果图或实景图吸引住,这是本能。但要看懂,得把这层“颜值滤镜”稍微挪开一点点。

标题和项目名称: 这是最直接的线索。通常会点明项目类型(住宅、博物馆、学校)、地点,有时还会透露一些设计理念(如“融入社区”、“可持续实践”)。比如一个标题叫“山谷里的对话:一处思考的居所”,你就知道这不仅仅是盖房子,还关乎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自然的互动。
项目简介/设计说明: 这是“设计师的自白书”。仔细读!里面会解释项目的背景(委托人是谁?有什么需求?场地有什么特殊性?)、设计目标(想解决什么问题?想达到什么效果?)、设计策略(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法?)。
问自己: 这个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那设计师试图创造什么价值?
关注关键词: 留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比如“流线”、“公共性”、“私密性”、“自然光”、“材料肌理”、“可持续性”、“在地性”、“回应文脉”等等。这些词往往是理解设计逻辑的关键。
读懂设计师的“痛点”: 有时候设计师也会讲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场地狭窄、预算有限、法规限制等等。看看他们是如何用创意去化解这些困难的,这往往比一路顺风顺水的设计更有看头。

第二步:剖析空间,理解尺度与功能

图片只是二维的展示,但建筑是三维的体验。你需要通过图纸和照片去想象在空间里的感受。

平面图: 这是建筑的“骨架”。
流线: 看人是怎么在里面走的?从入口到各个空间,有没有清晰的动线?动线是否流畅、有趣?有没有遇到阻碍?
空间组织: 各个房间是怎么排列的?大小如何?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有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轴线和对称/不对称: 建筑内部是否有贯穿性的轴线来组织空间?这种轴线是强化还是打破了某种秩序?
与外部的关系: 平面图能看出室内空间如何与室外环境(花园、街道、景观)连接。
立面图: 这是建筑的“表情”。
材料和色彩: 外墙用了什么材料?有没有特别的质感或颜色搭配?这些材料和颜色想传达什么信息(朴素、现代、奢华、自然)?
开窗方式: 窗户的位置、大小、形状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么控制光线和视野的?是全景落地窗,还是细长的缝隙?
体块关系: 建筑的整体形态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这些体块是如何组合、切割、叠加的?
剖面图: 这是建筑的“横截面”,能看到内部的空间关系和高度。
层高变化: 不同空间是否有不同的层高?这种变化是为了什么(突出重要性、营造氛围)?
垂直交通: 楼梯、电梯的位置和形态。它们是独立的构件,还是与空间融为一体?
空间连接: 通过剖面图,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楼层之间的联系,以及空间是如何“堆叠”起来的。
效果图 vs. 实景图:
对比观察: 效果图往往是理想化的呈现,而实景图是现实的落地。对比两者,看看设计在现实中是如何实现的。有没有什么“打折”的地方?有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
光影的运用: 好的建筑善于利用自然光。看看实景图中,光线是如何进入室内,如何与材料发生作用的?

第三步:关注细节,发现设计的“巧思”

伟大之处往往藏在细节里。这些细节是设计师功力、思考和态度的体现。

材料的运用和节点处理:
材料的质感和触感: 光滑的金属、粗糙的混凝土、温润的木材……不同的材料能带来不同的感受。设计师是如何选择和搭配这些材料的?
材料的连接(节点): 墙壁和地面是怎么连接的?窗户和墙壁是怎么处理的?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连接处,往往能体现设计师的精细程度和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一个无缝连接的转角,或者一个精心设计的窗框,都可能花费设计师大量精力。
构件的设计:
楼梯: 不仅仅是连接上下,楼梯本身可以是空间的焦点。是旋转楼梯、悬浮楼梯,还是极简的金属楼梯?它的材质、扶手、踏步设计都很有讲究。
家具的尺度和定制: 有些项目会设计定制家具,这些家具与空间尺度完美契合,是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摆设。
灯光设计: 除了自然光,人工照明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是隐藏式灯带,还是造型独特的灯具?灯光是如何引导视线、突出重点的?
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阳台、露台、门廊、庭院……这些连接室内外的空间是如何设计的?它们是模糊了界限,还是提供了清晰的界定?它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四步:理解背景,认识设计的“语境”

没有脱离现实的建筑。每一个项目都生长在特定的土壤里,回应着特定的时代和文化。

场地分析:
地理环境: 周围的地形、气候、植被、日照朝向等。设计师是如何利用或克服这些自然条件的?比如,在多雨地区,屋顶的排水设计;在炎热地区,遮阳和通风的设计。
文化和社会背景: 项目所在的城市、社区有什么历史、文化传统或社会特征?设计师是如何回应这些的?是延续风格,还是提出新的解读?
周边建筑: 周围的建筑是什么风格?尺度如何?新项目是如何与之对话的?是融入,还是形成对比?
委托人的诉求和设计师的理念:
“为什么是这样?”: 结合第一步的设计说明,再次审视设计的最终成果。看看设计师的理念是如何在具体的设计中实现的,又是否有妥协和调整。
设计师的个人风格: 看多了不同设计师的作品,你可能会慢慢发现他们的个人风格和偏好,比如对某种材料的钟爱、对某种空间的迷恋,或者对某种社会议题的关注。

第五步:多角度比较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要只看一两个案例。多看、多比较,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

同类项目比较: 找几个同类型(比如都是图书馆或都是住宅)但不同设计师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相似的问题的,各自的优劣在哪里。
不同语境比较: 把一个欧洲的博物馆和一个亚洲的博物馆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文化差异对设计的影响有多大。
批判性思维: 不是所有案例都是完美的。试着去发现案例的不足之处,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真正“看懂”并从中学习。

总结一下,看懂建筑案例,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

1. 读懂“说明书”: 了解项目背景、目标和策略。
2. 解构“蓝图”: 仔细分析平面、立面、剖面图,理解空间组织和体块关系。
3. 放大“细节”: 关注材料、节点、构件等微小之处,发现设计的巧思。
4. 还原“现场”: 结合场地、文化、社会语境,理解设计的合理性。
5. 批判性“对比”: 多看、多思,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最后,一个偷偷的诀窍:

如果你看到一个项目特别打动你,不妨再去找找它的建造过程的照片或文章。看看它在建造过程中是怎么被一点点“搭起来”的,你会对建筑的结构和工艺有更直观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设计师和建造者的匠心。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练习的过程,就像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一样,一开始会觉得生涩,但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图片和文字背后,是无数的设计思考和对美好空间的不懈追求。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有没有考虑过,某些平台上的项目介绍,本来就没打算让你看得这么明白?

很多平台上之所以有这么多项目介绍,那是因为介绍项目本身是这些平台的服务之一。通过介绍某设计师/事务所的项目,向该设计师/事务所收取广告费用——这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儿。如果广告和推广是主要诉求,那当然得放点显得高级和玄乎的内容咯。

再想一下,以一个有一定建筑学背景的学生角度,如果一个案例如此难以理解、阐述虚头巴脑,那么客户在接受这样的介绍时能听懂吗?

当然不乏对自己的功能和需求了如指掌的客户,比如非常有经验的地产开发商或要求明确的医院、学校的甲方等等;也不乏就爱听假大空内容的甲方。但是,如果基本的空间布置、功能分区到最后都迷迷糊糊,那怎么拍板?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给甲方的汇报文件和你这些平台上看项目介绍时的内容是两码事儿。我老板就是一个对项目汇报极其重视的人,他拥有相当令人羡慕的口才和感染力。在制作汇报文件的时候,他往往在最后会叫我调整几页的顺序,增改一些填充和标注等。作为制作文件的人,我往往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当我听他在客户面前讲述时,又会恍然大悟——他在看文件时已经在心中过了一遍讲述流程,因此感受到某些改动可以帮助他的叙述。其他人get不到是因为每个人的逻辑都有差异,而真正汇报的人是他自己。

设计已经完成后,在讲述项目时力求清晰、让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的人看着分析图、平面图、渲染图都能听明白、看明白,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项目汇报要做的事。而在公司网站的宣传页面、外部以营销为目的的网站上,当然要放最美的渲染、最炸的照片、最显示“大师风采”的手稿。


如何学习案例?

说回你的问题,我想告诉题主,学习案例尽量找资料完备、记录得当的项目。从内容完整、叙述清晰上说,看El Croquis、Detail这样的杂志会远好于你提的某些网站上的项目介绍。如果你能借阅一些项目的汇报文件,那当然也是好事。另外,这里无合作无广告费地做一个推荐,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出的一系列文章和书籍通过分析图的方式做的案例分析对于理解项目很有帮助,而且清晰可读、简洁有效,可以作为引起兴趣和入门的优质素材。

学习案例的时候,我的个人经验是尽量以符合时间顺序的设计流程去思考。先考虑场地和功能,再考虑平面和流线,然后延伸到剖面和立面,有可能的话看看细部。切忌把每个部分分开看:平面是这样,剖面是那样,立面又出现了这玩意儿!如果你觉得整个建筑像是几种元素缝合起来的话,那这个项目本身的质量就应该怀疑。这就跟健身一样,训练的时候胸、肩、背、手臂、腿都是分部位练习的,但时时刻刻得注意整个身体的形态协调,因此也得加入一些复合训练法。

回答你的几个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

1. 英文难懂?没什么难懂的,标注也就那么几个英文,看过几个后就都记住了。克服一下,没准以后工作中还会用到。

2. 案例有用吗?该花多少时间去学习案例?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是设计行业的惯用法门,如果只学习理论而没有案例分析,你会觉得做设计很吃力。但是那些语焉不详、自说自话的案例不看也罢,参考我说的几个资料,花时间在优秀案例上,肯定会有收获的。你看西雅图图书馆、艾默生学院、杭州天目里,你真的觉得在动线、立面、材质上毫无收获?反观很多网红建筑,一水的拱门、水磨石、金属收边、拆得七零八落的几何形体,看一百个又能有什么收获呢?或许,学习案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你判断作品的优劣。

3.假大空?这是我们行业的老现象了。从包豪斯到现代主义再到当代,建筑被不断商业化。商业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包装和宣传。与其怀疑什么“假大空”,什么“华而不实”,还不如花时间在把能吸收的做法、技巧、概念都吸收,变为己用。毕竟,如果干这一行,总有面对客户的一天,你怎么知道到时候谁比谁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