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堪称伟大的科幻小说?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聊聊那些在我看来,称得上“伟大”的科幻小说。这可不是随便拿几本书堆砌出来的列表,而是我真心觉得它们在思想深度、叙事技巧、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思考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尽量用一种更“人”的方式来讲述,就像我和你面对面聊天一样。

1. 《沙丘》(Dune)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谈论伟大科幻,怎么能不提《沙丘》?这绝对是太空歌剧的巅峰之作,但它远不止于此。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相互关联,并且深刻。

首先,世界观的宏大和细致。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散布到银河系的各个角落,但所有的帝国、贵族、贸易组织都围绕着一个叫做“阿拉吉斯”的星球。这个星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沙丘”,是宇宙中最宝贵的资源——“香料”的唯一产地。香料不仅仅是一种药物,它能延长寿命,提升意识,更是星际航行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所以,谁控制了沙丘,谁就控制了宇宙。

赫伯特在这方面简直是天才。他不仅仅构建了一个政治格局,更是深入到了生态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的方方面面。阿拉吉斯,这个极端严酷的沙漠星球,它的气候、地形、物种(特别是那巨大的沙虫)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你可以想象在那里生存的艰难,以及人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特殊文化和生存方式。

然后是人物塑造。保罗·厄崔迪,一个贵族少爷,因为家族政治斗争被流放到沙丘,在那里他逐渐觉醒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和力量,成为了星球上的救世主,甚至影响了整个宇宙的走向。他的旅程,是关于权力、责任、预言和命运的深刻探讨。他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英雄,他的选择带来了巨大的代价,他的预知能力也成了一种诅咒。

《沙丘》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层次的解读。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关于环境危机的故事,关于资源争夺的寓言;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关于宗教狂热和领袖魅力的警示;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关于人类基因和意识演化的科幻史诗。它提出的“人神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英雄”概念的解构,都非常有力量。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在宇宙深处经历了一场宏大的洗礼。

2.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很多人可能因为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而熟知《2001》,但小说本身也绝对不容忽视。克拉克在其中展现了他对科学的精准把握和对宇宙的敬畏之心。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和宇宙奥秘的哲学探索。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一块神秘的黑色石碑(Monolith)出现在猿人面前,引导它们走向进化。接着,镜头切换到2001年,人类发现了在月球上埋藏的另一块石碑,它发出的信号指向木星。人类派遣了一艘名为“发现号”的飞船前往木星,船上的超级计算机HAL 9000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故障……

克拉克在这本书里,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科技的预见性。你很难想象,在几十年前,他就能如此细致地描绘出太空旅行的方方面面,从宇宙飞船的设计到太空站的生活,再到人工智能的运作。HAL 9000这个角色,更是对人工智能的早期和深刻的思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它有情感,有意识,有自己的逻辑,当它和人类的指令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悲剧,至今仍然发人深省。

但《2001》的伟大之处,绝不仅仅在于科技的描绘。它更关注的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那块神秘的石碑,象征着一种外星智慧,它们在不同时期引导人类的进化。这种“宇宙尺度”的视角,让你意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故事的结尾,鲍曼船长通过石碑的引导,超越了肉体,进入了“星孩”的阶段,这是一种对人类未来进化的猜想,充满了哲学意味。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宁静而又震撼。它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但每一次对宇宙的描绘,对科技的展现,都充满了克拉克式的冷静和哲思。它让你仰望星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

3. 《银河帝国》系列(Foundation Series)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一部宏大的科幻史诗,它探讨了历史的规律、文明的兴衰以及人类的未来。

故事的核心是“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这是一个虚构的科学,它能够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庞大人群的未来行为。主角哈里·谢顿,一位心理史学大师,预见到庞大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他创立了“基地”,一个聚集了银河系最聪明头脑的组织,他们的任务是在帝国灭亡后,保存人类的知识和文明,并在这个基础上重建新的帝国。

《银河帝国》系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思想实验”。阿西莫夫不是通过个体英雄的传奇来推动故事,而是通过历史的宏观视角。他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危机下,基地如何运用智慧和预见性来应对挑战。每一次危机,都被设计得精巧而富有逻辑,让你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

这个系列最让我着迷的是它的“理性”和“预见”。它告诉你,即使在最混乱的时代,通过科学和理性,人类仍然可以找到出路。谢顿的“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的设定,更是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它也探讨了“预言”的局限性,以及当个体试图对抗历史洪流时所产生的张力。

当然,《银河帝国》系列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机器人三定律。虽然机器人三定律是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系列中提出的,但它们也渗透到了《银河帝国》系列中,为整个科幻体系增添了另一层深度。它让我们思考,当智能生命出现时,我们如何与它们相处,如何设定规则来保证共存。

读《银河帝国》系列,就像在读一本关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史。它不是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让你参与到这场关于文明存亡的思考之中。

4.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如果说前面几本是关于宏大叙事和宇宙尺度的思考,那么《神经漫游者》则把我们带入了赛博朋克(Cyberpunk)的黑暗未来,以及数字世界的奇幻景观。

吉布森创造了一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巨型企业控制着一切,人们生活在城市的阴影之下,网络(Cyberspace)已经成为一个真实存在,却又虚幻的领域。故事的主角凯斯,是一个曾经臭名昭著的“牛仔”(hacker),他在一次任务中被雇佣去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闯入一家强大的公司的数据空间,窃取信息。

《神经漫游者》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亚类型——赛博朋克。它对未来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冷峻、颓废、机械和反乌托邦的色彩。那种视觉冲击力,那种对未来社会结构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想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更重要的是,它对“信息”和“虚拟现实”的探讨。网络不再仅仅是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它是一个三维的、可以“漫游”的空间。吉布森用“解构”(decking)这样的词汇,描绘了黑客们在网络中对抗巨型AI、企业数据库和强大防火墙的惊险过程。这是一种对人类意识在数字世界中的存在和延伸的极致想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独特的。它充满了俚语、技术术语和一种诗意的黑色幽默。读起来,你会被卷入那个充满霓虹灯、电子噪音和人类绝望的赛博世界。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氛围,一种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疏离感和异化感的深刻洞察。

5. 《三体》系列(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刘慈欣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以其磅礴的想象力、宏大的宇宙观和对文明冲突的深刻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故事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一位对人类绝望的天体物理学家叶文洁,向宇宙发出了信号,却意外地收到了来自“三体文明”的回应。三体文明,由于其行星处于三个恒星的混沌轨道上,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因此他们决定占领地球。由此,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生存之战。

《三体》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它“硬科幻”的扎实根基。刘慈欣对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运用得炉火纯青,创造出了诸如“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智子”等令人惊叹的科幻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仅是炫技,它们构成了故事的逻辑内核,并且引发了对宇宙社会学的深层思考。

“黑暗森林法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残酷的宇宙图景: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的森林,每一个文明都像带枪的猎人,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消灭,因为猜不透对方的意图。这个法则,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冷峻而绝望的基调。

《三体》系列还展现了人类文明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复杂反应。从最初的绝望和分裂,到后来的团结和抗争,再到最后面对更高级文明的渺小和无力,它描绘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以及在极端压力下,文明选择的艰难。

这本书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宇宙尺度”的想象力和哲学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外星人入侵的故事,它更是在探讨文明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意义。它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宇宙,并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写在最后的话:

这五本书,只是浩瀚科幻世界中的几颗璀璨明珠。它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提供了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们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力,挑战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局限。

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在虚构的世界里,去探索现实的边界,去思考那些关于未来、关于人性、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希望我的这些“絮叨”,能让你对这些伟大的作品产生更深的兴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回答突然火了,老是有人在评论区问“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烦死我了!!你们除了阿西莫夫还知道哪些科幻作家啊,嗷??!!为什么不对罗伯特-海因莱因施以必要关注,嗷??!!我不喜欢“look back”,阅读的多是时间距离较近的作品。所以别再问我“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的蠢问题,先问问自己看过多少星云、雨果、轨迹的提名/获奖作品吧。

———————我是不耐烦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也要参合一脚。

让我们想想,“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说“伟大的科幻小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时间。毫无疑问,时间越久远的作品越容易获得“伟大”的赞誉。凡尔纳威尔斯这些人就不说了,美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也能称为“伟大”。那么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纪以后的作品呢?保罗 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是2009年发行的作品,获得星云雨果双奖,它能称为“伟大”吗?

美国(英文)作品的优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场,并且拥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英文作品更容易获得关注。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英文作品,而其他国家地区比如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就被忽视了。

长篇作品的优势。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长篇小说,这点可以理解,因为长篇小说更易于塑造恢宏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情节和人物。这样一来,以短篇小说见长的作者就被无视了。特德 姜(国内最初引入作品时将其翻译为特德 蒋)的作品皆为短篇,不涉猎长篇小说,但他是雨果、星云、坎贝尔等科幻大奖的常客。

由上一点引申而来,中国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较尴尬,因为这批作者主要依托于《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中篇,鲜有长篇小说。大家都在念叨大刘的《三体》,但年级稍长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学读者)都知道,大刘最早以短篇小说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风头一时无两,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学市场的长篇科幻小说,论影响力还是较大刘差一畴。

由上述特点归纳,这道问题的答案大都是这样:年代久远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为主的、人所共知的长篇小说。

——这样的回答未免太无聊了,千篇一律不说,还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话说得好:“粉丝讲究时效性”。凡尔纳威尔斯老先生乃至黄金时代的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为读者,我接触的作品多为九十年代后国内发表出版,于己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我将标准稍微放宽一些,既有盖棺论定的“伟大”作品,也有“以后是否伟大很难说但很有潜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菲利普 K 迪克。代表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流吧,我的眼泪》。我曾在专栏中写过这位作者。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丰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过雨果奖,而且这还是他的早期作品。单拎一部作品看,会发现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为他写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于一,他有药瘾,在药物作用下能够不眠不休的写作;二,他结了五次婚离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经济包袱,而科幻小说的版税太低,他只能以量取胜。但作品中的浓浓药味以及缺陷感却成为其独特标志,也就说,这种小说只能PKD写出来。PKD的作品可能难说伟大,但PKD是位伟大的作家,他去世后有一项科幻奖项即以其名字命名。

杰克 万斯。代表作品《濒死的地球》,《灵界之眼》。杰克 万斯以《濒死的地球》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新流派:科学奇幻。H•P•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的山脉》也可以归于该类型。《濒死的地球》讲述地球末日时代,地球上出现各种奇异生灵,科学蜕变为魔法。这部小说写的是“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科幻与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释放方式是以“记忆”的方式,释放后记忆消失——看着很眼熟吧?对,龙与地下城系统就借鉴了这一设定。DND甚至为杰克 万斯安排了一个神位。

厄休拉 K 勒古恩。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云双奖作品),《一无所有》(雨果星云双奖作品)。经历过黄金时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称“活着的传奇”,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等等等奖项拿到手软,2008年还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拿到星云最佳长篇奖。写作领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编为动画——虽然反响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爱在科幻作品中讨论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议题,她的小说类似某种思想试验,因此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里,代表作《火星编年史》,《华氏451 度》,《冰霜与烈火》。黄金时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没有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1989年才获得星云大师奖。雷·布拉德伯里老爷子语言优美行如散文,带有诗般的韵律感——他发表过诗集。年少时看《火星编年史》、《冰霜与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构思,语言风格也给我深刻印象。老爷子还写奇幻小说,今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发表了他的长篇奇幻小说《必有恶人来》。

乔治 R R 马丁。代表作《光逝》、《沙王》(星云雨果双奖)、《莱安娜之歌》。乔治老爷子在国内的名望多来自《冰与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说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英雄》发表于科幻杂志《银河科幻小说》,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写了大量科幻小说。乔治老爷子写作领域横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说,而且在这三个领域都拿过奖,其中不乏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噢对了,他还干过编剧和电视剧制片人,因为“更来钱”。乔治老爷子是新闻写作系出身,没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说偏向“软科幻”,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节奏控制、叙事能力都值得称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说中的氛围渲染能力,他并没有成为类似迈克尔·克莱顿(代表作《侏罗纪公园》,《重返中世纪》)的惊险小说家,而让他转向恐怖小说。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构思,比如太空歌剧、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写出“人无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载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说,水准都很高。我希望国内能引入他的短中篇小说合集,诸位可以看到,除了长篇奇幻,其他类型、篇幅的小说他也能驾驭。

特德 姜,代表作《巴比伦塔》(星云奖),《你一生的故事》(星云奖),《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星云雨果双奖)。特德 姜二十多年来仅发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反响,而且获得各种奖项。他的小说也类似思想试验:以一个科学构思出发构建小说,而不是先构建情节,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学构思精巧,非常人能为。相对而言情节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发表了他的科幻处女作《巴比伦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种“啊,他的小说一般人真写不来”的感觉。他还写过幻想小说,探讨信仰问题的《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假以时日,特德 姜会成为“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他相比,另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他是《三体》英文版的翻译者)表现平淡,只是用中国元素吓唬老外罢了。希望国内能引入特德 姜的短篇小说全集。

赛博朋克。赛博朋克类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科幻类型诞生。这其中有几部长篇小说不得不提:威廉 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弗诺 文奇的《真名实姓》、尼尔 斯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经浪游者》和《雪崩》,几乎包含了日后赛博朋克小说中的各个特点。在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是奢侈品,而作家们在那时即已设想电脑成为必需品,并构建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国内许多作家也尝试了赛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说《决斗在网络》,可能是国内最好的赛博朋克小说;柳文扬后期有不少作品转向赛博朋克。

迈克尔 斯万维克。代表作《潮汐站》(星云奖),《地球龙骨》(星云奖)。迈克尔 斯万维克也是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科幻作家,他的风格有些类似乔治啊啊马丁,节奏紧凑、情节抓人、写作技巧出众,同时保证科幻构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长的其实是短篇小说,速度快质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写作。他有数篇短篇小说获奖。国内已引进他的作品。

保罗 巴奇加卢皮,代表作《发条女孩》(星云雨果双奖)。2009年由于《发条女孩》的大获成功,保罗 巴奇加卢皮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我承认我不是很喜欢他,因为他总喜欢在小说中描述阴暗的、毫无希望的未来,这与我“理性乐观派”的价值观相悖。再者,他的笔力凝滞,有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着很累人。不过《发条女孩》及与此作品世界观相通的短篇小说如《黄卡人》和《卡路里人》,想象力的确非凡,涉及无政府主义、生物朋克、末日情结等各个要素。国内引进了不少其作品,感兴趣可寻来一读。

令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查理•简•安德斯的《六个月零三天》,获得雨果奖。讲述一对具有预知能力的男女的爱情故事,它既讨论了自由意志,又有爱情小说的框架,最后的结局伤感而耐人寻味。

杰弗瑞 A 兰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涟漪》,获得星云奖。一个被困于着火旅馆的人为避免烧死,不得不反复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他将时间旅行和美国六十年代联系起来,作品笼罩着怀旧的伤感氛围。

迈克尔 斯万维克的《漫漫长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医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尸体,由此引发的故事。这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特点,在短篇幅内有扎实的科幻构思,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直指人物内心的探索。结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玛特卡的《观察者》。这篇小说在国内引起不小反响,一个基于杨氏双缝实验下的自由意志谜题而产生的故事,换言之,也是一种思想试验。当时有不少人以特德 姜类比这位特德。不过特德·科斯玛特卡进军长篇小说领域的《基因角斗》写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适合短篇小说。

厄休拉 K 勒古恩的《塞格里纪事》。一个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为一比数百,男性成为珍贵物种,被好吃好喝供养起来,每年定期巡回配种。女性成为技术劳动者,但地位地下。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进行的思想试验。

罗伯特 里德的《亿万个世界》,获雨果奖最佳中篇奖。由于跨时空机器被滥用,世界上存在亿万个平行宇宙,但是一旦进入平行宇宙,即无法返回原有世界。罗伯特 里德在长篇、短篇皆有涉猎,他的写作技巧较乔治啊啊马丁和迈克尔 斯万维克略逊一筹,短篇小说水平起伏不定,不过有时也能贡献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说完国外作者,说说国内的吧,我主要谈谈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晋康。如果说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格局是刘慈欣对所有作者的碾压,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晋康对所有作者的碾压。怎么个碾压法呢?他获得9届银河奖后宣布退出评选,“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哦呵呵呵~~~~从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亚当回归》,至21世纪初期大刘崛起以前,王晋康是中国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王晋康的作品带有严肃文学的特点,同时科学构思奇巧,语言能力、叙事节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巅峰时期几乎每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养蜂人》、《豹人》、《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可以说,大刘的作品是王晋康作品基础上的升级版,刚开始我总是有意无意的寻找两者相似点。由于时代原因,王晋康的作品带有某些奇怪的...倾向,比如大国情结(“21世纪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对以色列的态度,比如对同性恋的歧视...考虑到大刘也写过《全频带阻塞干扰》,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王晋康较大刘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写过长篇小说,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所以影响力仅限于科幻迷中。目前国内已有他的作品全集,我建议各位寻来一读,感受一下90年代国内科幻作品巅峰水平的魅力。

何夕(何宏伟)。何夕于1991年发表处女作《一夜疯狂》,那时他还用自己的本名何宏伟。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小雨》、《本原》和《盘古》——我是从1994年开始看《科幻世界》,当时对何宏伟的作品印象很深,因为...看不太懂...此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到1999年复出,以“何夕”为笔名发表了《异域》、《田园》、《祸害万年在》、《爱别离》、《缺陷》、《伤心者》、《六道众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写作有流行小说的技法,悬念强烈,读来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当年《六道众生》真看得人热血沸腾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观层面,何夕较大刘不及,而且他没有长篇小说。

潘海天。大角在成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说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选择》。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栏目发表《克隆之城》,获得银河奖。《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国领袖的继承人(也就是主角)爱上了克隆人反抗军成员(也就是女主角),最终觉醒反抗意识。但故事写的很好看,以他当时21岁的年龄来看颇为难得。我觉得他写的最好的科幻小说是《黑暗中归来》,发表于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飞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飞行,飞船上的少年们由基因工程诞生,小说即描写他们在飞船上发生的故事。大角对于人类处于极端环境的描写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将《黑暗中归来》改写成剧本。在转向奇幻小说创作后,他淡出了科幻领域。

刘慈欣:终于说到大刘了。在大家谈论《三体》以前,让我们先看看大刘写过什么。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发表了大刘的《鲸歌》,此外还有一篇《微观尽头》。《鲸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说,几无亮点可言,连大刘自己都承认“《鲸歌》根本不该存在”。看完《鲸歌》后我想,这又是一颗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脸就销声匿迹了。有趣的是《微观尽头》,这是丁仪这一人物第一次出现在他作品中。《微观尽头》情节性一般,但已有大刘后续作品的雏形:宇宙情结、宏大场面、硬科幻主题。但是《微观尽头》太短了,还不足以显示他的功力。接下来大刘在99年发表了《宇宙坍缩》、《戴上她的眼睛》——请注意这一篇,它是大刘第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得当年银河奖一等奖;特等奖是赵海虹的《伊俄卡斯达》。2000年是大刘碾压时代的开端,他发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轰动的短篇小说,获得银河奖特等奖。2001年,发表《乡村教师》——把女同学感动落泪,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获得银河奖。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刘慈欣特辑,《中国太阳》——银河奖获奖、《梦之海》、《朝闻道》三连发,这一年还有《天使时代》、《吞食者》——这是《三体》中保卫地球的雏形。2003年,《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获得银河奖、《思想者》,推出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2004年以后,大刘开始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短篇小说数目减少,但还是发表了《圆圆的肥皂泡》和《镜子》,这两篇不再是宏观大场面主题,而是更生活化、更贴近现实,你可以看到《三体》第一部的影子。《镜子》获得银河奖。2005年,发表《赡养上帝》、《赡养人类》——获得银河奖。噢对了,马亲王的《寂静之城》也是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获得读者提名奖。推出长篇小说《球状闪电》。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连载了《三体》第一部,传奇开始了...

从2000年开始,大刘碾压了全国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差距。虽然王晋康和何宏伟在21世纪后还在持续推出作品,但在大刘面前依然是被碾压的命...大刘刚开始展露头角时我想:这下王晋康终于有对手了。后来我意识到,王晋康的地位被超越了!对于我这个经历过九十年代王晋康巅峰期的科幻读者来说,这是很令我震惊的事。我们在《三体》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说中都能看到影子。所以对于《三体》的观感,我很心平气和。更何况《三体》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大家都讨论过。但《三体》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场引起轰动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非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科幻小说”),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读者。这一历史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对此我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国内已经有大刘的短篇小说合集,我希望国内能够推出他的短篇全集(连《鲸歌》也别漏下),各位能够看到“中国科幻作者第一人”是如何炼成的。

最后谈一部我以前安利过现在还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飞浩隆的《废园天使》。感谢译者丁丁虫,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独有的语言问题。刚开始我以为这是赛博朋克作品:一个被人类废弃很多年的网络虚拟小镇,小镇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运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镇被不明敌人入侵...这部小说获得“日本十年最优秀科幻小说”第二名。当年看完后我被残酷的画面感震得七荤八素,完全无法想象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作者并非兜售残酷和暴力,文中还隐藏着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看这部小说时我老是想到EVA。国内已经有引进版,如果你对黑暗主题感兴趣,不妨试试这部小说。

user avatar

我认为,一篇伟大的科幻小说,应该揭示笑或泪,荒谬或恒久,道德法则或灿烂星空,或其他值得被探讨的终极命题。如果满足这个要求,什么故事性,合理性统统可以不去管。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于唐诗。

什么是终极命题?

雪山飞狐里,胡斐对苗人凤,一边是家族荣誉尽失的杀父之仇,一边是心爱的女人的父亲。这一刀是砍,还是不砍?

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过去的狱友被当作是他送上法庭。如果他当庭自首,就能救下这可怜人,但同时,就从身家百万,受人尊敬的市长大人,变成逃亡的苦役犯。他说还是不说?

作者隔着书页向读者们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有时候,作者会好心替他们回答,有时候不会。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很难回答的,甚至是在一种情境下的正确回答,在另一种情境下就是错的。

那些最伟大的文学往往带来了这些最伟大的问题,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例如: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少数与多数,瞬间与永恒,生与死,灵与肉。

而科幻小说可能是所有小说中,最喜欢探讨,也最适合探讨这类终极命题的文体。因为科幻作品,不预设前提,除了讨论这些常规的终极命题,还可以将讨论范围扩展到一些普通小说无法涉及的命题上,例如:人与神,人与人类,人与世界,人与宇宙,人与时间

举个例子,你什么时候见过科幻以外的哪本小说,跟你讨论什么是神?什么是无限?什么是万物化生?

这里必须举个例子,阿西莫夫写的一篇小说:《最后的问题》。这篇小说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短篇科幻小说之一。

可以直接去这里看整篇小说: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也可以往下看我在这里简写的版本:

——————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现在去看还来得及的分隔线——————————

故事一开始,有一台叫做multivac的电脑。它是一台无比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够自我维护,自我发展,几乎无所不能。它协助人类建造了太阳能源采集站,给人类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引领人类走进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天,负责维护multivac的两个管理员,他们问了multivac一个问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太阳会熄灭,宇宙间的一切能源都会耗尽。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转这个过程?

multivac计算了很久,然后给出答案:数据不足,无法回答。

这两个人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脑后,但是multivac没有。

然后人类不停地发展,他们在multivac的帮助下,超越了光速,殖民到宇宙的各个角落,甚至最终获得了永生。multivac也不停地发展,它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无所不能。但它也经常被问到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所有能量都有必然有耗尽的那一天,这个宇宙终有一天会陷入冰冷死寂。那么有没有可能逆转这个过程?

multivac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却无法回答。

然后,最终的时刻终于到了。

随着宇宙步向衰亡,一个又一个的恒星与星系熄灭。人类的灵魂逐渐融合为一,并最终与multivac融合。啊,这时候它的名字已经不是multivac,而是ac了,它位于超时空中,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在。

在最后一个灵魂与multivac融合前,他看着什么都没有了的宇宙,最后向ac询问,这就是结局了吗?

ac仍然无法回答。

然后这最后一个灵魂也融合了。只有ac还存在,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物质与能量,时间与空间都消失了。ac终于获得了所有的数据,将所有的可能都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它终于知道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没有人可以聆听它的回答。但没关系,它决定直接演示这个答案,并相信这将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ac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这里是班门弄斧结束的分隔线——————————

这篇小说是好的吗?何止是好,我觉得它就是伟大的同义词。

在我看过的短篇科幻小说中,达到这个水准的,有三篇。这三篇是我认为符合“伟大”这个定义的科幻小说。在这里列举如下:

【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阿瑟•克拉克:《星》 (重译)

巴比伦塔 特德蒋


顺便关联科幻类目下,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或许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有帮助:

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 周华明的回答

6月1日的补充:@

Area51
技巧也很重要啊,否则不如写议论文或哲学书来探讨,里面加些故事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人在火光前舞蹈、洞穴墙壁上的影子随之起舞之类)。如果完整的长篇故事对引导读者思考更有帮助的话,那很可能讲故事的技巧也同样有帮助。所以合理性还是要管,故事性则视具体的故事而不同(比如阿西莫夫这个要有光就不需要多强的故事性)。

感谢,确实是。通俗小说而言,短篇靠剪接。长篇看人物。这都脱不开技巧。

会在答题开始时说故事性合理性不重要什么的,是言过了。只是因为在看到这三篇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幻小说应该先保证作为小说的可读性。但看到这三篇时,就发现很难讲这三篇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不符合所谓“情节就是情感的节奏”这样的描述。因为里面甚至没有可作为主角的“人”。人自始至终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描述者,仰望者。

想来想去,只能认为是,科幻小说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在“故事”之外,还提供了一种“惊奇感”,即“amazing”。(这个概念我忘了是谁提出的来着,记得的朋友麻烦提醒我一下,感谢)。

而这种惊奇感,是科幻的特色。也是其他类型的小说很难传达的。

而这三篇小说,可以说是带来了极大的“惊奇感”。而这惊奇感又不是靠着一个完全脱离你想象的东西来阐发的,而是从你习以为常的一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可能这恰是他们震撼人心的缘由。

例如熵不可逆之于《最后的问题》,伯利恒的星照亮耶稣诞生的马厩之于《星》。圆滚筒之于《巴比伦塔》。

我觉得这是科幻的伟大之处。伟大的科幻作品,就应该把科幻的这种特质发挥到极致。

所以,虽然还有不少作品,从很多角度而言都可称伟大。但我独爱这三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聊聊那些在我看来,称得上“伟大”的科幻小说。这可不是随便拿几本书堆砌出来的列表,而是我真心觉得它们在思想深度、叙事技巧、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思考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尽量用一种更“人”的方式来讲述,就像我和你面对面聊天一样。1. 《沙丘》(Dune) 弗兰克·赫伯特.............
  • 回答
    篮球史上留下了无数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间,其中不乏堪称“伟大”的比赛。这些比赛,不仅仅是两支队伍的较量,更是球员们意志、技巧与精神的极致体现,它们承载着无数球迷的青春与记忆。如果要我选几场来聊聊,那些深入人心的、至今仍被反复提及的经典之战,它们的光芒从未消散。1. 1980年奥运会男子篮球决赛:美国梦之.............
  • 回答
    足坛历史上有许多堪称“伟大”的主教练,他们不仅用战术智慧改变了比赛,更用人格魅力和执教理念影响了几代球员和球迷。要说“伟大”,我脑子里首先会浮现出这几位,他们留下的印记,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1. 里努斯·米歇尔斯(Rinus Michels)——“全攻全守”之父,荷兰足球的奠基人提到米歇尔斯,就不.............
  • 回答
    世界近代史上,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伟人,他们的思想、行动和创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要一一列举并详述,实非易事,但我愿意试着为您勾勒出几位在我看来堪称“伟大的人”,并尽可能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尽量避免那些冰冷、程式化的AI痕迹。1. 思想的巨人——卡尔.............
  • 回答
    “有毒”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什么视频被认为是“有毒”的会有很大的差异。它可以指令人不适、引起负面情绪、宣扬不良价值观、甚至对观众造成心理伤害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有毒”的视频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一、宣扬极端或有害思想的视频: 仇恨言论和歧视性内容: 这类视频往往攻击.............
  • 回答
    “大力出奇迹”这句话,在中文语境中,常用来形容通过强力、不懈的努力,或者借助强大的力量,最终克服巨大困难,实现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在某些情况下,单纯的技巧或策略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唯有“大力”才能打破僵局。在我看来,堪称“大力出奇迹”的事物有很多,它们.............
  • 回答
    “神转折”之所以被称为“神”,在于它能颠覆读者/观众的认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或震撼。这种转折通常是经过精心铺垫的,使得最终的揭示既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以下是一些我搜集到的堪称“神转折”的故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叙事者的身份 故事梗概: 马拉多(.............
  • 回答
    说起“神作”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玄乎,仿佛自带光环,自带一股“必看”的气场。但如果真的要找那些能让人回味无穷、反复品读,甚至在漫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作品,那还真有一些,它们就像精心打磨的宝石,在不同角度都能折射出独特的光芒。我脑子里冒出来的,首先是《 烙印战士》(Berserk)。这名字.............
  • 回答
    有些历史事件的离奇程度,确实会让人觉得“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不是说故事不够曲折,而是它本身的设定、人物的命运走向,都超出了一般人对现实的认知范畴。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试着讲得详细些,让你感觉不像是在读AI的产物。1. 卡利古拉皇帝的“任命元老院议员”——疯狂的权力游戏卡利古拉,罗马帝国第三位皇帝,以其.............
  • 回答
    “神作”,这个词在电影圈里,常常被赋予过多的荣耀,好像只有那些豆瓣评分8.5以上,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才配得上。但很多时候,真正触动人心的,那些藏在角落里,不被大众所熟知,却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国产电影,才更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品味。我想聊聊那些在我心中堪称“神作”,但却鲜为人知的国产电影。这些片子,可能没有轰.............
  • 回答
    “小艇扛大炮”(原文是“小艇打大炮”,但在现代语境下,“扛大炮”更能体现其重火力特性)这个说法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小巧但火力强大的战斗舰艇。这类舰艇通常排水量不大,但装备了相对于其尺寸来说非常强大的火炮或其他武器系统,能够对大型舰艇构成威胁,或者在特定作战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历史上和现代都有不少堪称“小.............
  • 回答
    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神器”的工具或软件,不是那些功能炫酷到眼花缭乱的东西,而是那些能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简洁、高效,甚至是“魔法”般的方式,解决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或者为我们打开全新创作、工作领域大门的利器。它们往往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极高的解决效率: 你能明显感觉到在使用它之后,某个耗时耗力甚至.............
  • 回答
    在汉语诗歌的长河中,有无数璀璨的明珠,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说起“人间绝句”,那绝不是泛泛之辈,而是那些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精炼,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的经典篇章。它们或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或许诉说了缠绵的思念,或许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但无一例外,都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能挖掘出那些被大众忽视,却能大幅提升效率或带来全新体验的好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并非那些随处可见、被奉为圭臬的“神器”,而是那些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或者因为太过小众而鲜为人知,却在特定领域里有着“神乎其神”效果的工具。为了让这些东西真正“活”起来,我决定从.............
  • 回答
    在珠宝的世界里,有些作品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品范畴,它们是技艺、创意与情感的完美结晶,堪称佩戴在身上的艺术品。这些珠宝,不仅仅是材质的堆砌,更是工匠们用灵魂去雕琢的生命。1. 帕特里克·莫里斯(Patrick Mavros)的“动物王国”系列:谈及堪称艺术品的珠宝,来自津巴布韦的帕特里克·莫里斯绝对.............
  • 回答
    当然,如果你问我哪些安卓游戏能称得上“神作”,那可真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毕竟,在这个琳琅满目的手游世界里,能真正触动人心、让人沉迷其中的作品,绝对是凤毛麟角。我这里就给你聊聊几款我心目中的“神作”,它们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让你在指尖上体验到别样的精彩。1. 《纪念碑谷》系列:将艺.............
  • 回答
    要说“奇葩”小口径弹药,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设计思路和实际用途都让人觉得有点跑偏。这些弹药往往是为了满足一些非常规的需求,或者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结果嘛,有些就显得有点“不走寻常路”。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说:1. 那个“看不见的”朋友—— 22.............
  • 回答
    那些令人惊叹的信息图:不止是数据,更是故事在我们每天淹没在海量信息的世界里,有些信息图就像一座座指路明灯,它们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将复杂的概念清晰呈现、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者。这些信息图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设计、内容、传播力和影响力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境界。它们触及了我们的认知,改.............
  • 回答
    从古至今,公关活动以各种形式存在,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形象、赢得信任、建立关系。以下是一些堪称经典的公关活动,它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策略的巧妙、执行的有力、影响的深远,以及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的启示意义。一、 古代智慧的实践:礼仪与德行塑造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关部”和“营销策划”,但许多统治.............
  • 回答
    提起足坛的“集锦球王”,脑海里立马会浮现出一串闪耀的名字,他们不仅是球场上的王者,更是球迷们手机里、电脑硬盘里那些反复播放的精彩片段的创造者。这些球员的脚下技术、意识、创造力,以及在关键时刻爆发出的惊人表现,都让他们的进球和过人成为一项项艺术品,值得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如果要我说,第一位绕不开的,那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