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堪称人间绝句的诗句?

回答
在汉语诗歌的长河中,有无数璀璨的明珠,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说起“人间绝句”,那绝不是泛泛之辈,而是那些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精炼,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的经典篇章。它们或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或许诉说了缠绵的思念,或许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但无一例外,都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如果要我一一列举,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要我精挑细选,那么以下这几句,在我看来,绝对担得上“人间绝句”的称号。

其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出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

这句诗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几乎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意境极其幽深、画面感极强的梅花图景。

“疏影横斜水清浅”,你看,梅花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繁复堆砌的花朵,而是“疏疏朗朗”地开着,枝干的影子斜斜地投映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这“疏”字,寥寥一笔,便将梅花那份不张扬、不谄媚的清雅气质勾勒得淋漓尽致。水“清浅”,更是衬托出梅花根底的干净,也暗示了环境的幽静。而“横斜”,则描绘了梅枝自然的生长姿态,带着一种不屈服于规矩的野逸之美。这哪里是简单的写景,分明是写梅花本身的风骨!

紧接着,“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更是妙上加妙。梅花的香气并非那种浓烈扑鼻的香,而是“暗香”,是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香气,需要你屏息凝神,用心去感受。这“暗香”二字,用得太绝了!它不仅写出了梅花的香气特点,更烘托出了一种寂静、神秘的氛围。而“浮动”二字,更是将无形的香气赋予了动态,仿佛它在微风中轻轻飘散,与月光融为一体。

“月黄昏”,这是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时辰。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散去,但月亮已经悄然升起,天空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略带忧伤的色彩。在这月光朦胧的黄昏时分,梅花的暗香恰恰在此刻最能被感知。

整两句诗,看似写景,实则在写梅花的品格:疏朗、清雅、孤傲,却又暗藏芬芳。它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更是一种动态的、感官的体验,让你仿佛置身其中,能看到梅影,闻到梅香,感受到那份幽静与高洁。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君子品格的向往,所以能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句。

其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出自北宋李煜的《虞美人》。

这句诗,简直是把“愁”这个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到了极致,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是一个直接的诘问,问的是一种无边无际、无法估量的愁绪。李煜作为一位亡国之君,他的愁,是失去故国的愁,是沦为阶下囚的愁,是往昔繁华与如今凄凉的巨大反差所带来的愁。这种愁,已经无法用任何具体的事件来衡量,它是一种弥漫在心头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下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对这个问题的绝妙回答。你想知道我的愁有多少吗?我的愁啊,就像那奔腾不息、一去不回的长江黄河一样,源源不断,永无止境!

“一江春水”,这个意象太有力了。春水,本应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象征,但在这里,它却承载了无尽的愁思。春水向东流,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李煜将自己的愁绪,比作这永不停歇的春水,巧妙地传达了自己愁绪的深重、持续和无法排遣。这种比喻,不是简单的相似,而是情感与景物的完全契合。春水的“流”动,正像是愁绪的“流”淌,而“向东”则暗示了一种无可挽回的颓势。

这句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亡国之君的个人悲情,升华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的哀叹。它不仅写出了李煜个人的痛苦,也让无数经历过人生失意、离别、惆怅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那汹涌而至的愁思,如同滔滔江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无处可逃。

其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这句诗,完美地捕捉了一个人从籍籍无名到一鸣惊人的飞跃,那种极致的喜悦和意气风发。

“春风得意马蹄疾”,你看,这是什么景象?金榜题名之后,他骑着骏马,沐浴着春风,那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多么的轻松!“春风得意”,这四个字,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春风本是温暖的,而“得意”二字,则将这种温暖延伸到了精神层面,那是事业上的成功,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更绝的是“马蹄疾”。他为什么骑得这么快?是因为他太开心了,兴奋得忍不住要纵情驰骋。这“疾”字,不仅写出了马奔跑的速度,更写出了他那颗火热、激动的心。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喜悦,想让这份喜悦传遍整个长安城。

而下一句,“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将这种喜悦推向了顶峰。他不仅仅是骑马狂奔,而是要用一天的时间,看遍长安城所有的花。这“长安花”,当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花,它更象征着长安城的繁华、美丽,也象征着他即将拥有的光明前程。他要用这种“看尽”的方式,来宣泄心中澎湃的喜悦,仿佛要把这世界的美好都收入囊中。

这句诗写的是“乐”,但它写得如此鲜活,如此有冲击力,让人读来也跟着激动起来。它展现了一种人生的高潮时刻,那种因为努力而获得的巨大回报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仅仅是诗人的快乐,也是我们每个人在达成目标时,都渴望体验的那种纯粹的幸福感。

这三句诗,只是汉语诗歌宝库中微不足道的三颗砂砾。但它们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恰当的比喻,最深邃的意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或高洁,或悲伤,或喜悦。它们穿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能 resonating (引起共鸣) 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感叹于汉语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对那些伟大的灵魂充满了敬意。这便是人间绝句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首涌上心头的诗是周邦彦的《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为什么第一首想到它呢?

因为看了一夏天周邦彦的集子,现在后备箱里还丢着一本。

这首词适合在酷热难耐的夏日,默一遍,就清凉三分,默三遍,如江南亲至。


这首词将会流传一个又一个千年。不仅仅是那句圆润之至,得荷神理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妙就妙在一共四句,

燎沉香是实,酷暑是实;

水面是虚,风荷举是虚;

长安旅是实,梦如芙蓉浦是虚;

虚虚实实之间,把一个梦里的吴门江南,搬回了炎夏长安。

语,举,旅,最后的浦字一定也不念普,用吴侬软语念这首诗,应该结尾是个糯糯软软,让人就在小楫轻舟上甜甜睡去的绝美腔调。


可惜夏天已过去很久很久了。


还有一句也是讲睡卧小舟上的诗句,应该是知乎里最出名的网红诗——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好不好,真的好。尤其看了李安的电影之后,那个场景一下就蹦出在画面里了。

是不是绝句呢?恐怕还差一截,

因为太长了,长就不够绝。


比它更有名声百倍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古名篇里的千古名句,可搞不清楚这句诗好在哪的人也特别多。因为《滕王阁序》无论怎么算也是一篇文,文后还挂着一首诗。

按这篇的才情和气势,都是独步初唐无对手的,从开始铺陈发力,到中段不平而鸣,再到结尾“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节节贯穿,气势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到诗句“空自流”三字彻底炸裂,才算一套超必杀打出去,众人大气不敢喘一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得联系上下文,单拎出来就未免没有诗味了。难怪后人编排王勃落水惊悸死后,魂灵不散,一直吟诵这两句,以为平生佳作,结果被一个过路的强行拆台,说这诗未免有点繁冗,算不上绝佳,给改成了“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结果王勃竟然就此往生。

这故事编的未免没水准,改的也没啥必要,改完反而把原来的施法前摇给打断了,显得特没节奏。王勃要是真念自己的两句诗,恐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得我心。


这也说明了七言诗的一个问题,美,但是不浑然天成。

回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实“醉后天在水,清梦压星河”也够用了。意思基本也还是那个意思。十个字把诗写绝了,要远远难于十四个字,因为浑然天生总只一瞬间,事后再琢磨再炼字,就有点匠气过了。


十个字的人间绝句,那也太多太多了——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哎,好像乱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十个字也可以批量搞一搞,因为有个神器叫对仗。

中文就是有这个造诗能力,把熟悉的事物嵌进五五七七,立马就有了诗意。

香菱学诗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被黛玉鄙视了,因为这玩意能憋出来,庸人拿来撑一时门面都毫无破绽。

不是说对仗就低级了,是这玩意要搞得绝也难死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不说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青得能让人被几千斤大橄榄压死。


自己看文学类的小故事或者文章,遇到一种立马跳过,看都不看,就是对对子的。以乾隆纪晓岚为代表的“文学小故事”。

诗不是文字游戏,太浅白的就是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太复杂的就成了智力快车,不是求下联,就是搞“清风X细柳,淡月X梅花”这种无聊事。


骈偶的自觉据说是曹子建那里开始真正觉醒的。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这纯是浪催的这是,曹植你看看你觉醒了都写了些啥。

未来的一两千年,聪明人都跳不出格律与对仗,他们能玩得特明白,也乐在其中,但是真正的仙人从来都不玩形式。

刚看b站up主讲《风云》,里面无名简直笑死人,厉害就厉害在,只剩一成功力的时候,谁来也白扯。人设就是一成功力,天下无敌。


曹植不觉醒的时候,就是那个“一成功力的天下无双。”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七哀》


如果有心可以往前翻翻周邦彦,回忆下“清梦压星河”,再读这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美炸了!

我要给曹植磕头!

十个字,直到到汉语终结的那一天,这个美也锋利到斩人立扑。


长短句还是有韵律感加持的,七言诗还是有缩减的空间的,五言诗还是可以通过对仗批量生产的。

那么舍弃到最后,留下的绝的,就是这种了。


有人会觉得,照这个理论,越短越好,干脆四个字,三个字得了。

(往下是我自己喝多胡扯的,完全瞎说。)

四个字适合敬神,五个字拿来修仙,七个字写史,写景就冗了,长短句是凡人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从《诗经》往后,从《短歌行》往后,即使是皇帝写诗,也绝少用四个字了,这是汉语的音节,一个字一个,前四后四,怎么都像代神立言,发号施令。

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绝了,不必再继续了。

如果还有那么一两句,那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是诗了,近乎道了已经。


掐头去尾,人间绝句可能就在五言中间,知道的自然有预感是哪些首,自己百度就好了,肯背肯抄的早就背了抄了无数遍了。

还是忍不住另外粘两首——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


如果你曾有过最深沉的思念,就知道最后两句是写尽人间情谊。

如果还没呢,下面这首更适合你。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