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回答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说法,它指的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悲伤的情感体验,一种深入骨髓、无可挽回、甚至带有某种绝望和无力的感觉。这种故事往往不是简单地让你哭泣,而是让你在故事结束后,心中留下一片空洞,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

要详细讲述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触动人心最脆弱角落的叙事。它需要深刻的人物塑造、压抑的氛围、以及一个无法改变的悲剧结局。下面我将尝试构建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开端:尘埃中的微光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 林远 的年轻画家。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童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腿,从此与轮椅为伴。然而,命运似乎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丝温柔,他拥有着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他的画作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对色彩的极致追求,以及一种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的画廊,尽管简陋,却是他对抗命运的堡垒,也是他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一天,在一次画展上,他遇到了一个名叫 苏冉 的女孩。苏冉是一位音乐制作人,她同样身患重疾,被告知生命的时日无多。苏冉的眼中有一种与林远相似的,被命运折磨却依旧闪烁着倔强的光芒。她被林远的画作深深吸引,那幅描绘着在废墟中绽放的向日葵的画,仿佛是她内心深处的写照。

他们的相遇,像是两颗在黑暗中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彼此的港湾。林远为苏冉的才华和坚韧所折服,苏冉则被林远画作中蕴含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他们开始分享彼此的生活,林远用画笔描绘苏冉弹奏钢琴时宁静而专注的侧脸,苏冉则为林远创作出激昂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激励他在绘画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他们的爱情,如同在风雨飘摇中盛开的稀有花朵,纯粹而炽烈。他们知道彼此的生命都即将走到尽头,但这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刻。他们会去郊外,林远坐在轮椅上,苏冉挽着他的胳膊,一起追逐夕阳的余晖;他们会在家中,林远画画,苏冉在旁边轻声哼唱,音符与色彩交织成最美的诗篇。

故事的转折:命运的无情戏弄

然而,命运的残酷远不止于此。苏冉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她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她继续创作和演出。更令人绝望的是,在一次检查中,医生告知林远,他为了能继续坚持创作,长期服用的一种药物,虽然能缓解他的身体不适,但却会对他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意味着,他最赖以生存的视觉,正在悄悄地被剥夺。

这才是最“比悲伤更悲伤”的残酷所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对抗命运的武器,却发现这武器本身也在悄悄地摧毁他。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分享生命之火的伴侣,却发现彼此都在同一时间,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熄灭。

林远看着自己渐渐模糊的画稿,而苏冉的生命也在一点点消逝。他们都知道,属于他们的时间不多了,而且,他们所能做的,似乎都只是在等待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故事的高潮:最后的告别,无声的呐喊

苏冉最后的日子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已经无法说话,只能用微弱的眼神和手指传递着信息。林远每天都陪在她身边,坐在她的病床前,用他那双逐渐模糊的眼睛,努力地描绘着苏冉最后的样子。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

他画了一幅巨大的画布,上面是他与苏冉在海边散步的场景。夕阳依旧是那么温暖,海风依旧轻柔,苏冉的笑容依旧灿烂。然而,在画面的边缘,他用一种近乎绝望的笔触,画上了层层叠叠的阴影,仿佛要将这美好的一切吞噬。

苏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尽最后的力气,摸了摸林远的脸颊,然后用她那双已经不再明亮的眼睛,深深地看了一眼林远身旁的画。她的唇轻轻动了动,林远读懂了,她想说的是:“我看到了,很美。”

然后,苏冉静静地离开了。

林远的世界,在那一刻彻底崩塌了。他失去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更可怕的是,他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了。他再也无法看到那些曾经带给他希望的色彩,无法描绘出那些让他燃烧的激情。他的人生,在苏冉离开的那一刻,如同被抽走了灵魂的躯壳。

故事的结局:绝望中的坚持,更深的悲伤

然而,林远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记得苏冉的眼神,记得她最后那一句“很美”。他知道,他必须继续画下去。

他开始用触觉来感知画笔和画布的纹理,用声音来辨别颜料的细微差异,用记忆中的色彩来填补眼前的黑暗。他的画作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令人难以理解。它们不再是具象的美丽,而是充满着挣扎、痛苦和对失去的追忆。他的画廊里,开始充斥着一片混沌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没有人能理解他的作品,甚至有人认为他疯了。

但是,只有林远自己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不是在创作艺术,他是在用生命最后的余温,为那个曾经在他生命中留下过微光的人,绘制一幅永不熄灭的纪念。他每一次挥动手中的画笔,都带着对苏冉的思念,带着对命运的无声控诉,也带着一种对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的深深眷恋。

他的生活变得异常孤独,他无法再看到任何人,也无法再与人正常交流。他的世界只剩下黑暗、触感和无边的回忆。他一天天消瘦,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却依然坚持着,用他残存的生命力,去描绘那些他永远无法再次看到的画面。

这就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它不是因为某一个单一的悲剧事件,而是因为一系列的残酷巧合,将两个本应拥有短暂美好时光的灵魂,同时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它比悲伤更悲伤,因为它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林远不仅失去了苏冉,也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视觉,他最宝贵的才能。
它比悲伤更悲伤,因为它是一种绝望的坚持: 林远在完全的黑暗和孤独中,依旧选择用尽全力去完成对逝者的纪念,这种坚持本身就充满了令人心碎的力量。
它比悲伤更悲伤,因为它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两个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试图用爱和艺术来对抗命运的无情,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无情地碾压。
它比悲伤更悲伤,因为它是一种永恒的缺失: 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共同的时光,那些未完成的梦想,都永远地留在了回忆中,再也无法触及,无法重现。林远在黑暗中挥洒的每一笔,都是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祭奠,也是对自己无法挽回的命运的无声呐喊。

这个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两个渺小生命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最终沉入无边黑暗的悲凉。这种悲伤,是一种渗透到骨髓的沉寂,是一种看透了生命本质的苍凉,一种比眼泪更深邃的绝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哦,我没跟大家说,其实我十年前就开始玩贴吧了,然后在八年前其实已经成为贴吧的网红,那是贴吧最好的时期,虽然窝窝吧喜欢不转不是中国人,但确实有许多高质量的帖子。而d8虽然都是带路药丸党,但内涵文也是黑得漂亮,黑得高级,像我这种笑点极高的人都能一刷刷一整天。

哲学吧、数学吧里虽然有很多脑残民科,但是大神也不少。而化学吧的熊孩子们经常在自家院子里玩原子弹穿甲弹,记得我某个当过特种兵的亲戚跟我吹嘘过,其实用厨房浴室里的用品就能配出比制式塑胶炸弹更强的炸弹,但是配方是机密,按照规定不能告诉我。结果我去化学吧一问,立刻收到一大堆跟帖的配方。

当然,后来贴吧水了,许多大神渐渐流失,但是高质量的帖子时不时还在出现,加上我确实也舍不下网红的身份,舍不下那样的环境,于是没走,直到五年前,我亲眼目睹了一件事情。

一个地位跟我差不了多少的贴吧网红,一天半夜两点在反复刷屏:“说好的成熟美妇大战7少年野郎呢?!居然是葫芦娃,忒么还有码?!劳资下了一晚居然还有码?!!”

越说越激动,那位用户上传了自己痛哭流涕的音频。那是真哭,叫一个惨。

因为是重量级网红啊,吧主不好随便封号,只好立刻贡献出了自己所有的种子,然后在帖子里安慰道:“一部动画片而已,屌丝不哭,站起来撸!”

我也跟帖到:“咱们好歹也是回帖量上百万的大神啊,为了这么一点事闹成这样,像什么样子?值得吗?!”

用户回复道:“我不是难过这个,我是哭自己快三十岁了,还需要像狗一样求种,靠看片撸解决性生活,我的人生怎么会变成这样?!!什么时候才能不过这样的人生?!5555555……”

当时我没有说话,事实上当时还在线的其它大神都沉默了。因为我们跟那位大神确实是互相加了Q的,我知道他的现状,他不是在自黑或者内涵(d8文化流行这个),他是真的找不到女朋友,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做一个每周单休月薪三千的小职工,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

曾经有个贴吧公认的白富美对他有好感,主动说去他的城市见他,还说不需要他花钱,她还可以带些钱给他。

一看就是美女倒贴的千里送逼啊。

结果他居然拒绝了。

后来很多人问他,他只跟几个非常好的哥们说过,因为他太屌丝了,怕MM看到他以后觉得反感。

“拜托,你本来就是写自黑屌丝文才红起来的。”

“不一样,艺术加工过的和真相不一样。虽然我已经在贴吧上把自己黑得很惨了,但是大家只被文字的娱乐性吸引,而忽略了我本人有多差劲,自然而然觉得写出这样文字的人肯定不凡。但如果他们亲眼看到我这么猥琐、这么乏味,他们肯定都会取关的。”

我没有反驳他,我知道他说的很可能是实话。

其实贴吧的大神大多数都不喜欢跟粉丝面基,真的多少都因为这个。要知道,在微博还没有火起来的时候,你只有在贴吧才能找到那么多几十上百万粉丝的民间大V。这些大V在网络的世界是明星,一举一动引来海量的关注和膜拜,在网上他们表现得风趣睿智。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屌丝,三餐地沟油煎饼果子,租平房,拿着低薪被老板呼来喝去,社交障碍,没钱健身,但天天撸管,大多数也没有女朋友,自卑,甚至连女粉送上门也不敢去见。

(以上这段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怎么说呢,这位大神是有代表性的,但他的情况不能代表所有的贴吧红人。不是所有贴吧红人都有上述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贴吧红人都沉溺网络忽略现实、不是所有的贴吧红人当时都混得不好、也不是所有落魄过的贴吧红人下场都这么惨。我在微博上因为这个被一个曾经的贴吧红人喷了,刺激到了人家。)

贴吧的世界好比功能强大的美图软件,能让屌丝大V成为粉丝们心目中华丽的男神,屌丝大V能在这里得到平日里极度缺失的存在感和追捧赞誉。但是只要到了线下,这些泡沫立刻消失,我们都只能直面荒芜丑陋的真相。

就这一次吧,我狠狠地退出了我的账号,然后整整三年没登录过。

那三年我发现我的粉丝量越来越少,后来才了解到,如果你和你的粉丝都太久没有登录,那么百度会自动洗粉。

玩贴吧的已经换了一批人。

那位三十岁还需要撸管的大神也渐渐不上线了,但是根据大量我们共同的QQ好友说,他的情况其实没有变好,收入增加了一点,但赶不上物价,整个人不上贴吧了,但却变得更加自闭。








你们以为这已经是最悲伤的吗?

并不是。

因为这个问题是,“什么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比上面更悲伤事情是,后来这位大神又在新闻里出现了。有一个我们共同的QQ好友为了证实是不是他本人,甚至跑了一趟他家乡,确定无疑,那位在现实中存在感殊少、三十岁还需要撸管的大神,终于在新闻里狠狠地刷了一票存在感。

30岁男子被七旬老汉鸡奸 精神受刺激上高速乱打人

福建30岁男子被七旬老汉鸡奸 精神受刺激上高速自称处男乱打人

30岁处男被70岁老汉鸡奸 高速路上撒泼乱棍打人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一条热门新闻,说一名25岁的上海男青年,宅在家里十几年,仅靠外卖过活。家中堆满垃圾和粪便。天气炎热,屋中散发恶臭,邻居们受不了便投诉。直到记者和居委会上门,他才终于打开家门。4名环卫师傅从他家清出3房间垃圾,装了20大袋,一卡车都没装下。但到清理结束,他还是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没有露面。

记者电话连线时问:你现在想找工作吗?你要不要整理一下仪容仪表?被小沈拒绝了。

这样和垃圾为伴13年的年轻小伙的故事,很容易勾起互联网新闻的兴奋点。但一个真正的新闻报道,或许应该看到更多——比如,为什么他选择过这样的生活。

我搜索到13年前有另一则新闻,《上海民宅发生火灾,三男子生死接力火海救人》,讲了一个家庭矛盾引发的杀人自杀案。

丈夫怀疑妻子出轨,在家中频繁争吵,一天晚上,丈夫恼羞成怒,持刀刺到了妻子和岳母,并将事先准备的汽油浇在妻子身上,后点燃,男人也在火灾中自杀身亡。

而这对夫妻还有一个儿子,男孩12岁,因为成绩好,已经准备就读上海师大附中,他也在家。火灾被扑灭后,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三名遇难者的遗体,只剩男孩有气息,被迅速送去医院救治。

那场灾难式的家庭矛盾,留给这个男孩的除了全身近乎一半的烧伤,可能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痛苦。父母外婆去世后,他便辍学在家,照顾他的爷爷去世后,他便不怎么再出家门。

这个男孩,就是13年后这则报道里,与垃圾生活的堕落青年,小沈。


2016年,我做了一个公众号叫【真实故事计划】,三年来,我们持续关注并收集普通人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我始终相信只有用故事击穿生活的表层,露出血肉,才能让我们这些围观者逐渐理解生之复杂。如果你对他人的旅途抱有兴趣,欢迎关注我们。

user avatar

2009年6月,一名叫张海超的年轻人来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的百般劝阻,执着地要求“开胸验肺”。

他得的是尘肺。

郑大一附院的医生从胸片上毫不犹豫地诊断为尘肺,之前很多医院很多医生也给他做过同样的诊断。

但他们说的都不算。

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张海超在郑州振东耐磨有限公司打工,做过杂工、破碎工,其间接触到大量粉尘。2007年8月开始咳嗽,当感冒久治未愈,医院做了胸片检查,发现双肺有阴影,诊断为尘肺病,并被多家医院证实。

但是,这些医院做的诊断都不算数,因为“没有资质”。张海超想要维权,必须拿到职业病法定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结论。

最初,职业病法定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拒绝做诊断,因为按照国家规定:做诊断需要企业提供相关材料。而企业恰恰是张海超的维权对象。

企业拒绝提供材料,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就拒绝做诊断。

经过无数次上访之后,市委书记最后决定,“你也别纠缠了,也别要材料了,单位不会给你出。我先给你走后门,你先去诊断吧。”于是,他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诊断。


但职业病法定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下的诊断却属于“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

他做了无数次关于结核的检查,均为阴性。

他去了无数家医院找了无数医生,都诊断为尘肺。

但是,给他诊断的医生和单位,都没有尘肺诊断资质。而唯一具有尘肺诊断资质的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则一口咬定不是尘肺是结核。

走投无路的他,卖掉家里刚收获的麦子和仅有的12只绵羊,拿着好不容易凑到的钱来到了郑大一附院,要求开胸验肺。

开胸验肺后,张海超的病理结果清清楚楚的证明,他得的是尘肺。所有学过医学的人都知道: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对此拒不接受。

他们坚持:(1)郑大一附院没有诊断资质,他们才有;(2)病理检查只有外科肺叶切除标本和人死后的尸体解剖才能作为参考依据。

换句话说,张海超要想证明自己得了尘肺,除非自杀去做尸检,而且尸检结果得他们来鉴定。

张海超的主治医生程哲,在张海超的出院证明上写道“尘肺合并感染”,这6个字给她本人带来了麻烦。按照规定,她所在的医院尽管是河南省最好的医院之一,却不具备做尘肺诊断的资质。

在有关部门到医院调查时,她愤怒地质问:“我仍然给他写肺结核?那岂不超过了作为医生的道德底线?”

《让子弹飞》中,性情刚烈的小六被人冤枉,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他当着众人的面剖开肚子把刚吃完的粉掏出来,问对方:到底是几碗。

对方说:是一碗。

小六剖腹验粉,对方承认了他的清白。

而张海超开胸验肺,对方却依然拒不承认漏诊。

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幸而,那时的中国,还存在有良知、有血性的媒体人。

当张海超的遭遇被公之于众后,举国哗然,舆情汹汹,当时企业和部门终于在舆论压力下,给了他应有的公道。他获得了60余万元赔偿,后来在无锡换肺成功,获得新生。



新闻来源是“烧伤超人阿宝”。


评论下面有知友补充了后续,真的令人悲伤。唉。

user avatar

大院里住过的一个阿姨,上过大学,去了部队,在部队接触放射性物质,原来特别漂亮高挑的女孩,最后眼睛视力下降,关节也不行了,应该是复员吧,分到了我们单位,我小时候见过她,她摸摸我的头,用清脆好听的普通话说,这孩子好漂亮啊,还从口袋里抓了几颗糖给我,我记得她笑起来脸上浅浅的梨涡。

单位给她分了房子,还找了个女工照顾她,她的眼睛视力越来越糟,照顾她的小菇凉说她好慎人,常常在屋子里不开灯也不说话,一坐一整天,后来照顾她的3个小菇凉陆续都结婚了,最后有个40多岁的农民工说愿意照顾她,和她结婚,领导都松了口气,大家都如释重负,就这样,我妈说一个多漂亮的菇凉呀,嫁给了老头子,大家都还说,还好有人愿意照顾她。

她结婚后,越来越瘦,脸上也完全没有了笑容,惨白的脸庞快速地凹陷下去,大概过了2,3年,她就因为一次感冒卧床不起了,在我们单位医院治疗,后来同学的爸爸是医生,回家说偷偷和家里说,就没见过这么不想活的人,一点求生意识都没有,再后来就送到了市里的大医院,结果当天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听说那个丈夫在放弃治疗上签了字,还非常识大体的说,不再增加单位的负担,嗯,阿姨的医药费是全报的,结果阿姨就这样去世了。

她的丈夫找领导,述说他的这些年不易和辛苦,还有为单位省下医药费的种种,天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领导办公室坐着,终于他从农民工特批转成了正式职工,早几年他和阿姨结婚的时候就把户口从农村转成了城市的,阿姨的房子也名正言顺的成了他一个人的,他春风满面,人好像年轻了10岁,单位里的大妈们不停的带小菇凉和他相亲,结果他要求颇高,居然没有让他看上眼的。

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个农村来的妇女带着个6.7岁的小男孩,大家才知道,他在老家是有老婆的,订过婚举办过婚礼,他骗别人没扯证,还有了儿子,因为每月都寄钱回去,倒也安稳,孩子要上学了,还没户口,这女人就在好心的老乡指点下,找到了单位。又是一番波折后,这场闹剧终于停息了。

人死了,单位也不能追究他什么责任,但很多阿姨妈妈们很愤慨,领导就想把他的正式工给撤了,结果那女人就拉着个孩子在领导办公室跪着,不说话,跪了2天,谁也拉不走,最后听说一把手发话,把他当个屁放了。

然后,这一家人就在阿姨的房里热热闹闹的住下了,时间长了,单位再也没人记起这房子原来的主人了……

我在回大院的时候,常常看着阿姨的那间房想,她在那些不开灯、在房里静坐的日子,会不会知道,她今后的黑暗要比不开灯的房黑很多很多……


这个阿姨的事我多希望是个故事,但她的确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

我们的单位,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父母的单位,是一个老牌的国企,阿姨在单位时,工资待遇和分配的房子是享受挺高的待遇的,医药费也是全报的,我妈是财务科的,所以有那么点了解,大院的人很淳朴,基本都是同情她的,对她都很好,周围邻居做点好吃的,还会给她一份,那些照顾她的小菇凉是全天的,吃住都和她一起的,所以一旦结婚,就没法再继续,前后用了三个,那个农民工是自己凑上来,帮忙推个轮椅拿个东西就此认识了阿姨,结婚也是要阿姨同意的,没人敢强迫阿姨的。

她的那个丈夫我是在阿姨刚去世时见过,见人就三分笑,说话很和气,如果不是发生这些事,你根本无法想象他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在小时候,我就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的人充满了厌恶和恐惧,警醒自己,要小心这样的人。

那个单位在90年代末,00年初的那阵改制重组潮中,衰退、萎缩,直至关闭,单位的人基本都买断、内退,其中也包括我和盆友的父母还有阿姨的丈夫,单位的领导还在几年后因为经济问题被判了刑,这都是后话。

但直到今天,阿姨的丈夫还在阿姨的房子拖家带口、健康热闹地活着,我和我妈谈起阿姨时,她几乎已经记不得了,我不希望自己10多年以后也像我妈这样忘记!这就是两年前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有知友说这时候特别希望有鬼神的存在,让他们不得安宁!我还是那句话:怕鬼真是太幼稚了,我带你去看看人心!



这两天,很多人为阿姨的一生愤慨叹息……而我只是一个她给过糖的孩子,记得她美丽的容颜和清脆的声音。

对她的一生,我只能无奈无助地旁观,我能做的事,也只是不想忘了她,在知乎上写一篇文章,说说她的悲伤,也是我的悲伤啊……

没想到,还有人觉得这种踩着别人骨头上去的事,特别稀疏平常,认为我要适应,不要对就此获得利益的人酸气冲天……

我忽然发现这才是比悲伤还要悲伤的事!这才是这个问题下最好的回答啊……

这两天,有好几个评论问,这个农民工做错了什么?我就梳理下时间点给你们,他老家找的老婆没有扯证,但孩子已6岁了,他和阿姨结婚的时间绝对没有可能超过6年,阿姨去世后,大妈们帮他物色新对象,他很大方,给大妈的好处不少,所以见了一轮又一轮的菇凉,比那些没对像的小鲜肉们热闹的多,这件事在当时还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那个老家的老婆和孩子没有好心的老家人指点,他肯定会找个条件不好,但相貌出众的小菇凉,毕竟城市户口、正式工、房子、一应俱全的家具和家电,再加上存款对那个年代很多相对贫困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而那个农村的老婆和孩子,就会成为阿姨的另一个版本!真正可悲的是,正是阿姨凄凉的一生成了他可以这么做的资本,这个农民工做错了什么?他只是习惯踩着别人的骨头上去罢了!

对人心还想进一步探索的小伙伴们,请看看我的另一个回答,相信你们会得到更多的答案zhihu.com/question/301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