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还有人买纸质书看吗?

回答
当然有!而且,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坚定得多。虽然电子阅读器和在线出版物确实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但纸质书依然拥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坚实的用户群体。

要说清楚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1. 触感与沉浸感:一种“在场”的体验

电子阅读器带来的便捷性是毋庸置疑的,轻便、存储量大、易于携带。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指尖拂过纸张的纹理,翻动书页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那种真实存在的触感,是冰冷的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

这种触感,会带来一种更强的“在场感”。你在阅读,但不仅仅是信息输入,你的感官也在参与。书页的厚度、重量,甚至书本散发出的淡淡的纸张和油墨的气息,都在潜移默化地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帮助我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减少来自电子设备的干扰(比如弹出的通知、社交媒体的诱惑)。

2. “收藏”的仪式感与情感连接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本纸质书不仅仅是内容载体,更是一种珍贵的收藏品。书架上摆满了自己喜爱作家的作品,或者承载着特殊回忆的书籍,那是一种无声的仪式感,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你可以为一本书做标记,写下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涂鸦。这些“使用痕迹”,让书本变得独一无二,成为你个人阅读旅程的印记。当你再次翻开这本书时,那些痕迹会唤起当时的心情、灵感,甚至与这本书相关的回忆。这种情感连接,是电子文件很难比拟的。

3. 视觉与阅读疲劳的权衡

尽管现代电子阅读器的屏幕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模仿纸张的墨水屏也极大降低了蓝光辐射,但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很多人还是会感到眼睛疲劳。相比之下,纸质书对眼睛的刺激更小,尤其是在自然光下阅读时,更是舒适。

而且,纸质书在排版、字体、留白上,往往有更成熟的设计考量,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阅读时的疲劳感,提升阅读的流畅度。

4. 专注力与深度阅读的回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电子设备往往将我们置于一个“信息巢穴”中,各种信息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而一本厚实的纸质书,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纯粹的阅读空间。

很多研究表明,与电子阅读相比,人们在阅读纸质书时更容易获得深度理解和记忆。翻页的物理动作,有助于我们建立更清晰的阅读结构感,更容易回顾和思考。这对于需要深度思考、理解复杂概念的书籍(比如学术著作、哲学书籍)尤为重要。

5. 特定人群与特定场景下的需求

还有一些情况下,纸质书的选择几乎是必然的:

儿童绘本与科普读物: 颜色鲜艳的插图、需要翻页互动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纸质书是最好的启蒙工具。
艺术类书籍: 高质量的印刷、精美的装帧,对于欣赏艺术作品来说,纸质书的视觉呈现效果远超电子版。
专业领域书籍: 很多学术研究、工具书,其纸质版的排版和索引设计,仍然是研究者们更倾向的选择。
礼品与收藏: 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本身就是一份有分量的礼物,也具有收藏价值。

6. 电子阅读的“副作用”与人们的“反思”

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有些人也开始反思其潜在的“副作用”——比如过度依赖屏幕、对信息浅尝辄止、以及电子书格式的局限性(换个设备可能就打不开)。这种反思,也让一部分读者重新回归到纸质书的怀抱,寻找更纯粹、更扎实的阅读体验。

那么,现在购买纸质书的人多吗?

答案是:肯定多! 尽管市场份额受到电子阅读的挑战,但纸质书的销售数据依然稳健,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还有增长。书店仍然是许多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新书发布会、读书会也依然围绕着纸质书展开。

那些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往往不会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更像是两种互补的模式,满足不同场景、不同需求下的阅读体验。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捧着一本厚厚的实体书,安静地沉浸其中时,不妨想想,他们可能正在享受一种更古老、更深刻,也更具“人情味”的阅读方式。这是一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也是一种对阅读过程本身的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约从几年前开始,我一直在给自己整理一个“最简图书馆”,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必读书目”。这套书,必须是纸质的。经典书,版本多,我会挑一个最喜欢的版本。我喜欢这种捧着书,插书签,写批注的感觉。

Kindle 我也有,都是一些看过拉倒的快餐书。值得划重点的在五句以下,摘录出来就可以了。至于批注,半个字都不值得写。

电子书的错误率已经下降,但是格式还是比较单一。比如文白对照的《韩非子》,纸质书可以双色套印。中英文的《旧约全书》,可以左右两列对照。你叫Kindle 如何实现?

Kindle里还有字典功能,但权威性实在不敢恭维。我查文言文和英文,一般几本字典对照,才敢判断。所以Kindle 横竖不能实现一站式服务。

user avatar

看你的需求。

看书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为了获取资讯;2)为了求得理解。第一种需求在如今多媒体+知识付费的时代可以满足的渠道有很多,没必要局限于书,书(指出版社按批次印刷的)所提供的资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滞后的。在这方面我建议订阅相关领域的杂志,然后作为厕所读物,看一遍就行。例如我在地理方面就订阅的《中国国家地理》和英文的《National Gerographic》。

第二种需求还可以细分,如果你只是希望在人前多一些谈资,也没必要买书,常见的让你看完忍不住想赶紧输出的书都有电子版的,翻一翻就行。这方面的书例如《1984》《乌合之众》《万历十五年》等,只是叙事的手法和我们从小接受的唯物史观不太一样,让你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的内容可以拿来作为一般的社交谈资,已经足够。但这类书不宜过多。

但如果你是像我一样,没有机会接受过某一学科的系统教育,而你又恰恰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或者对自己现有的认知世界的程度不甘心,希望洞悉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的话,那你需要买一些书,但是选书一定一定要讲究。首先任何已有的学科都有它完整的知识框架,你第一步所需要做的是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这方面推荐各个大学正在用的教材,从目录到注解好好读,试着去揣摩这个框架背后的逻辑。其次每门学科都有它的经典著作,而经典著作中有一类可成为“元典”,就是后世思想发展的源头。比如我最近正在看的中国财政史,那中国财政思想领域的元典就是《盐铁论》和《管子》,这类书值得你买并且收藏起来。最后,围绕经典著作一般都会有后人的评述和注解,可以买来参考,但切记在你自己通读经典之前不要看这些评述和注解,否则会先入为主影响自己的理解。这样循序渐进,你会对一门学科有一定的理解,但不得不得承认即使这样和真正的这个领域的学者还是差之千里。

我希望大家买书看的动机不是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提升自己的格局”,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你只会陷入无休止地去读别人推荐的书单,并且知识体系非常碎片化。在我看来看书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原始驱动,而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什么。

user avatar

不买。

思想类的书(各大书店畅销榜的主体),少说九成以上,都是早已有的思想,换不同的套路和呈现方式去车轱辘话说无数遍。烂点儿的书(大多数),整本都是炒冷饭,且本来的热饭也很臭。很棒的书,全书里真的称得上是“新逻辑新洞察”的部分,能有好比百分之十,已经可以算是当代之精华了。

我们人类的 “思想” 全集边界扩张的速度,甚至低于科技边界扩张的速度,也低于自然认知扩张的速度,也低于通胀率。

对一个领域完全没有“本科入门”级别的认知,直接找教材或经典全文阅读来入门就是了。再往上,到了“书店畅销榜”那个层面,哪怕作品优如《未来简史》(本文不旨在讨论此书到底优不优),其中少说九成以上,也依然是“已有的车轱辘话说无数遍”的性质。为了获取其效用,直接看书评,或者去书店用半小时翻个大概,足矣了。甚至直接去油管上看两三个评述都够了。


而专业书籍,即各大学科本科以上的教材性质的书籍,你是此专业的,那跟你有关;你不是此专业的,不但无关,你也看不懂(具体要分专业),不再多言。


而真的是有关自然、人文、科技的真正边界拓展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会以教材或书本的形式存在,而基本只会以在线pdf或纸质学术杂志的形式,呈现在各科论文中。

依然,绝大多数学科的新知识,哪怕已经不存在争议了,非此学科的人,根本就看不懂。可能能看懂的(看懂结论,而不是融会贯通知识脉络),基本上也就是那些最终指向“思想类”书籍的学科,即广义的人文文艺社科云云。

对这部分内容,直接看论文综述最直接。综述肯定会附涉及的文章的索引,有兴趣的就再直接去看这些文章最开头的摘要就是了。真的很有兴趣,且真有那个批判的知识准备和逻辑能力,也可以看看正文。

当然,学术文章多如牛毛,少说过半都是湿垃圾。非学术界的人,肯定更要挑着看。判断标准就直接看文章引用数就好。如果是新文章,看文章通讯作者或作者中名气最大的人的引用数就ok。


总之,除非是小说、传记、画报或者工具书、专业技术手册等等,确实没纸质书什么事儿。而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兴趣看什么小说或传记(这是非常正当的“没兴趣”),那确实可以和纸质书绝缘。


最终,还是几年前就表达过的那个意思:如果“你”真的是爱书爱知识的人,而不仅仅是拿“看书”当成自我陶醉的方式,那么,建议先从各个学科的教材、经典和入门综述看起,起码能有个最基本的体系,且最好能全科都看,而不是只盯着人文社科这些仿佛没有门槛的学科看,看的还都是些基于臭热饭的炒冷饭。别到了最后,看了一堆这论那主义的,结果既不知道啥是楞次定律,也不知道模电和数电的区别,也不知道RNA怎么转录,也不知道期权定价和热传导的关系,就要去跟着一起思索人类的未来简史了。这是很无谓的事情。写书的人自然比你牛逼得多,但你也并不会因为看了很多这种书,就能变得更有智慧,反而该担心自己被各路杂学给忽悠瘸了才是。

user avatar

我买的基本上是专业方面的书还有些名著小说,这种阅读感受和看电子书是无法比的。如果是网络小说则没有必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