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几年有没有比较新颖的腕表技术?

回答
说起近几年腕表界的新鲜事儿,可真是不少。除了那些传统制表大牌时不时推出的限量版、纪念款,在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上,确实也涌现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最值得聊聊的,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说说。

一、材料科学的革新:不止是金属,更在乎“表现力”

过去我们说腕表材质,不外乎不锈钢、黄金、铂金,顶多再加上陶瓷。但近几年,腕表厂商们像是集体“上头”了,玩起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而且玩得越来越有深度。

高性能陶瓷的进阶: 陶瓷腕表大家都不陌生,比如雷达、香奈儿就做得很有代表性。但这两年,陶瓷的玩法升级了。一些品牌开始研发“彩色全陶瓷”,而且这个“彩色”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涂一层,而是把颜色融入到陶瓷基材里,做到一体成型。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即便表壳、表带、甚至是表冠,颜色都是纯粹的、一致的,而且耐刮擦性依然保持得很好,不像染色漆那样容易掉色。想象一下,一块亮眼的绿色、蓝色或者勃艮第红的全陶瓷腕表,既有陶瓷的光泽感和温润感,又色彩饱满,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
具体一点说: 这种技术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控制烧结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温度,让色素在高温下保持稳定并均匀分布。这需要非常精密的配方和控制手段。
钛合金的“变形记”: 钛合金腕表其实也存在很久了,因为它轻盈、坚固且抗过敏。但近几年,品牌开始探索钛合金的表面处理工艺,让它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和颜色。
“喷砂”的精细化: 不仅仅是简单的喷砂,而是通过更精细的喷砂颗粒和角度控制,赋予钛合金一种细腻、哑光、甚至是带点“天鹅绒”质感的表面,触感非常棒,也更耐磨。
“DLC涂层”的色彩化: 传统的DLC涂层多是黑色。但现在,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和工艺参数,可以实现“彩色DLC涂层”,比如深邃的蓝、墨绿甚至是有金属光泽的棕色。这些颜色非常耐磨,而且不像PVD涂层那样容易脱落。这种技术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钛合金腕表摆脱了过去的朴素感,变得更具时尚感和个性。
复合材料的边界探索: 很多品牌开始将不同的高性能材料进行“混搭”。比如碳纤维与陶瓷、金属与特殊树脂的结合。
碳纤维的精进: 过去碳纤维多用于赛车或高端运动手表,但现在一些品牌将碳纤维的编织方式和树脂填充技术做得更精细,可以呈现出更复杂的纹理和图案,甚至可以做出多层结构,既保证了强度,又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锻造碳”的应用: 这种材料是将碳纤维碎屑与树脂混合,然后通过模具高压锻造而成。它最大的特点是纹理是随机且独特的,每一块表壳都是“孤品”,而且生产效率相对较高,成本也更容易控制,所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高端腕表上。

二、机芯的微观革命:效率与美学的双重提升

机芯作为腕表的“心脏”,技术革新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几年,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降低摩擦以及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硅(Silicon)材质的全面开花: 硅材料在腕表机芯中的应用,可以说是近十年最重要的革新之一。
为什么重要? 硅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非常轻,而且不会被磁化,也不受温度变化影响。这意味着什么?
提高走时精度: 传统金属游丝容易受到温度和磁场的影响导致精度变化,硅游丝则几乎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腕表的稳定性。
延长动力储存: 由于摩擦系数低,硅质擒纵轮、擒纵叉等零件可以减少能量损耗,间接提升了动力储存。
更小的维护需求: 不易磨损、不受磁化,意味着机芯的保养周期可以拉长。
应用场景: 从高端天文台认证的陀飞轮,到日常佩戴的自动机械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摆轮游丝、擒纵轮等关键部件上使用硅。有些品牌甚至推出了全硅擒纵系统,效果惊人。
技术挑战: 虽然硅的优势明显,但加工难度也很高。需要极高的精度才能将硅片切割成各种复杂的零件,并且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工艺。
“一体化”与“模块化”设计的思考:
一体化: 一些品牌试图将更多功能集成到主夹板上,减少零件数量,提高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和效率。例如,将动力储存指示器直接集成到机芯的某个桥板上,或者设计出更紧凑的自动上链结构。
模块化: 相对来说,模块化在腕表领域的应用不如在汽车或电子产品上那么普遍,但也有品牌在探索。将某些复杂功能(如万年历、计时功能)做成独立的模块,方便组装、维修和升级。这有点像乐高积木,可以根据需求组合不同的功能。
高频擒纵的优化: 虽然高频(如36,000 vph,也就是10赫兹)的擒纵系统已经存在,但近几年品牌在优化其稳定性、降低能量消耗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通过改变擒纵叉的形状、使用更轻质的材料来减少惯量,或者改进齿轮的加工精度来提高传动效率。这使得高频表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也能有不错的动力储存。

三、智能与机械的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

过去大家觉得智能手表和机械手表是完全对立的两类产品。但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品牌开始尝试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智能辅助”的机械表: 这不是说给机械表加上一个屏幕,而是利用电子技术来“辅助”机械机芯。
电子日历调校: 有些高端复杂功能腕表,为了避免用户在不正确的时间调校日期而损坏机芯,设计了通过电子按键来完成日历跳换的机制。用户只需要通过表冠或按钮输入指令,内部的微型电机或电磁铁就会驱动日历盘完成跳换,确保了机械结构的安全性。
动力储存监测: 极少数高端腕表会内置微型电子传感器来监测发条盒的动力储备情况,并通过一个小型显示屏(非智能手表那种屏幕)或指针来精确显示剩余动力,比传统的机械动力储存显示更直观。
“类智能”的机械表: 这类腕表可能看上去很像传统的机械表,但内部隐藏了一些智能化的功能,或者与智能手机进行一定程度的交互。
“智能校准”: 比如,有些腕表会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校准腕表的日期、时间,甚至是一些复杂功能(如年历)。这大大简化了操作,尤其对于一些操作繁琐的复杂表款来说,是个福音。
“健康追踪”的初步尝试: 确实有品牌在探索,在不牺牲机械美感的前提下,植入一些基础的健康监测功能,比如通过特定的传感器监测心率或者活动量。但目前这类产品还比较少,且功能比较初级,更多是在试水阶段。

四、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细化:细节见真章

除了那些大刀阔斧的技术革新,近几年在腕表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也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可能不那么“颠覆”,但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佩戴感受。

表带快拆系统的普及: 过去想换表带,可能得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卸。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无论高中低端,都采用了表带快拆系统(Quick Release System)。只需要轻轻拨动表带背面的小拨杆,就可以轻松更换表带。这不仅方便,也让用户可以根据服装或场合自由搭配不同材质、颜色的表带,大大提升了腕表的“可玩性”和个性化。
表扣设计的精进: 表扣是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舒适度和便捷性非常重要。近几年,很多品牌在表扣设计上下足了功夫。
微调系统的集成: 像劳力士的Glidelock、百达翡丽的Quick Adjust等微调系统,越来越普遍,而且设计得更巧妙、更易于操作。即使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在几毫米的范围内调整表带长度,确保在不同温度、活动状态下都有最佳的佩戴舒适度。
更人性化的折叠扣: 一些品牌重新设计了折叠扣的结构,使其更易于打开和关闭,而且在扣合后更贴合手腕,减少了刮擦的风险。

总的来说,近几年腕表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新材料的应用”、“机芯效率的提升”、“智能科技的渗透”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化”。这些革新让原本就充满魅力的腕表,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展现出了面向未来的活力。作为钟表爱好者,确实能感受到这个行业一直在向前发展,并且总有新的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有一个大趋势的,

那就是游丝摆轮的高度一致化趋势。

比如浪琴的l888.3机芯,搭载在康卡斯等腕表上,其实对于潜水表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机芯了。

要知道很多大牌的潜水表,给个公版2892都可以买好几万。

本身2892机芯已经是很好的机芯了,

浪琴经历好几代l888去优化2892,目的很明确,降低频率,延长动力,且保障精度,

从28800降低到25200,然后更换了更好的欧米茄同款的避震NIVACHOC,摆轮是两个砝码微调,无卡度硅游丝,

整个的大思路就是,用游丝的高度一致带动整个机芯的走时准确性。

l888.4以后,逐步换装硅游丝,

就是把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沉淀下来,

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趋势,

机械腕表也不是躺平了只知道换壳换盘面颜色的,大厂也有自己对技术的追求和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