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建筑师的眼中,什么是好的医院建筑?

回答
作为一名建筑师,构思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并非简单堆砌功能空间,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过程,它关乎生命、关乎治愈、关乎人文。对我而言,一个好的医院建筑,是能同时满足严苛的医疗需求、提供疗愈身心的环境,并能在城市肌理中和谐共存的生命体。

首先,功能至上,是医院建筑的基石,但绝非全部。 作为一个复杂的医疗综合体,医院需要承载各种尖端技术设备和精细化的医疗流程。这意味着,从最初的规划到细节的落地,每一个空间的设计都必须是“为了疗愈而生”的。

流线设计是灵魂: 医院内部的流线设计至关重要,必须清晰、高效,并且是“无菌”的。患者、访客、医护人员、物流(药品、器械、污物)的流线必须被严格区分,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例如,清晰的标识系统、合理的分区布局,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和家属的迷失感和焦虑感,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康复。医护人员的流线也需要简洁高效,缩短他们穿梭于各个诊疗区域的时间,让他们能更专注于病人的护理。
空间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未来需求难以预判。因此,好的医院建筑需要具备“生长性”和“适应性”。结构设计上要考虑预留弹性空间,内部隔断可以根据未来医疗模式的转变而调整。例如,模块化的病房设计,可以在需要时快速合并或分割,以应对传染病爆发或就诊人数的激增。
技术整合的智慧: 现代医院是高科技的载体。建筑设计需要将医疗设备、信息化系统、能源系统等高度集成。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将技术“隐形化”,让它服务于疗愈,而不是成为压迫感和疏离感的来源。例如,手术室的复杂管线需要巧妙地隐藏,但同时要保证维修的便利性。

其次,疗愈环境的营造,是医院建筑能否触及灵魂的关键。 医院不仅仅是治病的地方,更是人们在脆弱时期寻求慰藉的港湾。

光线的魔法: 自然光是最好的疗愈师。设计中要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通过天井、庭院、大面积窗户等方式,让阳光洒满各个角落。充足的自然光不仅能改善室内环境,更能对患者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减轻他们的痛苦。同时,要结合人工照明,营造柔和、舒适、有层次的光照环境,避免刺眼和单调。
空间的温度与人性化: 冰冷、单调的医疗空间会加剧患者的恐惧和不安。好的医院建筑应该充满“温度”。这意味着使用温暖的材料,如木材、天然石材,以及柔和的色彩。空间尺度也要考虑人的感受,例如,舒适的等候区、温馨的病房、宽敞的公共区域,都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
绿色的力量: 绿色空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室内的绿植,还是室外的庭院、屋顶花园,都能为患者提供一个放松和治愈的场所。患者可以在这些绿色空间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与自然亲近,这对于身心康复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私密性与连接性的平衡: 医院需要提供足够的私密空间,保护患者的尊严和隐私。但同时,也需要营造社区感和归属感,让患者不感到孤立。设计上可以考虑设置家庭等候区、家属陪伴空间,鼓励家人参与到康复过程中。

再者,建筑与城市的对话,是医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体现。

融入城市肌理: 医院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孤岛,而应该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存。建筑的体量、材质、色彩等都应该考虑与城市风貌相协调,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不是突兀的存在。
对外开放与互动: 好的医院建筑会考虑对外开放的部分,例如,公共花园、咖啡馆、文化展览空间等,让社区居民也能享受到医院的绿色和文化氛围,模糊医院与社区的界限,使其成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可持续性与生态: 现代医院的建设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意味着要考虑节能、节水、绿色建材的使用,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个可持续的医院建筑,不仅是对后代的负责,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总而言之,在建筑师的眼中,好的医院建筑是一个有温度、有生命、有逻辑的设计。它不是僵硬的医治机器,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疗愈场所。它需要融汇顶尖的医疗技术和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恰到好处的光影、温暖的材质以及与自然的对话,共同编织出一曲治愈生命的赞歌。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建筑面前,我看到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更是无数生命在这里重获力量、重拾希望的动人画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大家对这篇答案的关注,和所引起的讨论,评论里也很精彩,不乏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去过鼓楼医院的人出没:) 大家都谈了各自的感受,有褒有贬,这确实就是最真实的状态。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建筑,建筑慎用“完美”一词,就如同这栋医院,如评论区里的 @咖喱鸡 医生和某位护士所说,把向阳的景观好的位置都给了患者,医生的办公区窗户小通风不畅无景观。为患者考虑到了舒适明亮的医护环境,就牺牲掉了部分医生的办公环境。不过为医生们也准备了很多餐厅,让他们下了半夜的手术还有饭吃、补充体力?这算一种补偿么?:)以及等电梯这种问题,在各医院的高层住院部以及我们普通人上班的写字楼都在发生,这所医院已经尽量多地设置了电梯,并且把体量尽可能低,这样如果等不来电梯是不是至少也能少爬几层?:)关于回字形病区和空间体验,有迷路的朋友“本来在回字形区域绕来绕去心里挺烦,但是楼外一直有潺潺水声,特别的禅”; 有人抱怨走廊太大钢琴厅太大空间浪费,也有评论说“鼓楼与军区总医院作为南京的顶级医院之一,每天有大量的江苏省内外人前来求医问诊,但是鼓楼一点都不觉得拥挤,反观军总,有种菜市场的感觉”。


谢谢大家的讨论与评论,还原了这栋建筑最真实的状态。

再次感谢大家,也许医院是关乎到民生的问题,所以大家特别有兴趣。


此外打一个小小的广告,如果大家想了解现在我国中学校园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看这里。。。我的另一个回答,谢谢 什么是好的校园,如何才能设计好一个学校? - Hope Chen 的回答


——————我是原始答案的分割线——————


推荐一个近2年来国内建筑界公认的做得不错的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在南京的朋友们可能会有机会去和了解。瑞士籍华裔建筑师张万桑(Vincent Zhang)设计的(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据八卦还有一两位在ETH读书的现在国内新兴小生那个时候炒更参与了。设计时间2004,竣工2012。不多说了先上图。


(懒人截图自《建筑学报》2014年2期iPad版,但是很可惜,他家的iPad版现在已经停办了,只有纸刊,微信公共账号上还能看到免费的每期精选作品及文章。这一期有个南京大学周凌老师和设计者张万桑的访谈,对这个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值得细读。)


知道不会有那么多知友真的去翻杂志啦,大家都比较喜欢现成的答案。。。so 接下来我是一名搬运工,信息都源自上面提到的那篇访谈。

  • 1 设计理念:“医疗的院落”

设计师张万桑认为:

“医院”来自于中文“医疗的院落”的概念,它跟西医的“hospital”不一样,“hospital”是聚集以治疗的意思,和“hospice”意思接近。中国人的概念,医者是围绕着病患走的,我们在整个生病的全程,都是以一种被护理的方式存在,所以它集中反映在“医疗的院落”的“医疗”两个字上,英文叫“healing garden”。

现在,“医疗的院落”这个概念在西方也逐渐被接受,比如瑞士巴塞尔在建的巴塞尔医院新楼,也受到很多鼓楼医院的模组化作法的影响。

  • 2 这个建筑设计起来有多难?以及建筑师的应对策略

建筑师所面临的是“在一个800 万人口的闹市中心设计一个医院,它是拥有1800 张病床、每天1万人门诊量的庞然大物,坐落于一块狭长的4万多㎡的场地上。”

基于这么高的容积率要求,按照习惯性的现代主义规划学的理解,就是楼要高,底下交通面积放出来,所谓叫“给予公众”。

而建筑师张万桑对于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这样做是不对的(上面画横线的那个理念),因为这样的理解造成地面只是一个大菜场一样,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医院一样,底下所有东西都混在一起。

而建筑师张万桑要做的是把界面严格地界定出来,让这个医院变纯净。他把边界部分在地块允许的可能性下最大化地切出来,并且尽量使建筑做得低,因为做得越低,竖向交通越容易做。


  • 3 医疗文化、基督教、承载心灵的“园”

鼓楼医院创建于1892年,最早为美国教会的加拿大籍医学博士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 William E. Macklin创办的西医院“马林医院”,1914年改为金陵大学鼓楼医院,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所西医院。1987年,鼓楼医院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在周凌与张万桑关于鼓楼医院的对谈里曾有这样的对话:

周凌:120年前,加拿大的马林医生建立了鼓楼医院,他带来的不仅是西医的技术,还有他作为基督教传教士对于医院和医学的理解。我们平时来这里也觉得鼓楼医院和其他医院不太一样,很多医生会耐心向病人讲解病理,这个是不是和医院创始人马林医生建立的医疗文化有关系?

张万桑:医疗文化,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医疗”,远远不只是治疗你身体的问题,马林当时就讲过一句话:“华佗之功救人身体,圣灵之力拯人灵魂”。

我们对于治疗这件事情是基于信仰的,首先,你信仰你能否被治疗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这种信任和信仰能帮助你治疗。医疗完全是人类行为和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医疗这件事情,完全是一个文化现象,不是一个科技现象,那么这种文化现象就有一个承载的源头,就像我们之前说的“hospice”一样。

鼓楼医院是很典型的两个文化的相遇,是西方人在东方建立的西医医院,又被东方化了,为中国人服务, 这已经超级混乱了,文化身份已经混淆到不知怎么去界定了, 有没有一点是东西方文化共通的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个共同点还是在这个“garden”上面。

西方人提到的人之初是“伊甸园”,东方人古代的理想,也是园。它的尺度,可以大到皇家苑囿,也可以小到阳台窗前的一个小景,这个变化是很大的,但归结起来都是一个字“园”。“园”是我们心灵的归所,鼓楼医院,这个23万㎡的庞然大物,就应该是来承载“园”的,所以就有了3个层级的“园”:6个大的庭院,还有30多个采光井,以及表皮上无数的小“园”

鼓楼医院,在市中心一个功能如此重要的建筑里面,我们依然应该把心灵的居所“园”作为第一位去承载。如果说建筑物承载着身体的话,那么花园则承载着我们的灵魂。


从基督教的意义上讲,又有一层含义。可能我们中国人不是特别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对于西医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西方的中世纪,西医全部存在于教会、传教士和修道院,修道院掌握着所有的科学技术,现在的ICU就是典型的修道院布置,两边摆床,医生护士在中间走,这和在教堂里面摆床是一样的。

我当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建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信任和信仰?我想帮助重建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所以,对于基督教的感受,我是想传达出来的。比如说内庭,就是现在的“钢琴厅”,是想让它有很纯净很安静的感觉,有点像教堂一样,你看两边的挑台,可能让我们想起教堂里的唱诗班站的地方,顶上一个个射灯的管有点像管风琴。就是想让大家把它当成是一个礼拜堂的感受。

(教堂般的住院部内庭,有教堂的感觉不?)



  • 4 功能和流线处理:“回”字型、系统化医疗矩阵

张万桑:医院是各类建筑类型里面,功能最复杂的。所以一般我们看的医院,基本上都长得差不多,一个标准的医院长相基本上都是水平的线条。因为水平线最容易处理:条窗、层间带、设备。医院的模数非常讲究。医院里面的空间每一年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怎么能够真正把一个医院做到flexible,做到“柔性”?我们选用了一个跟中国现在的医疗模数比较匹配的模数:1.3m。在中国,比较中等的、经济的方式,用地指标大概在一张病床150㎡,1.3m的模数相对它的使用率,比较紧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现在鼓楼医院的住院病区是一个环形,这样一个环形病区在中国几乎是唯一的。通常一个医院有3种分类方式:一是以介入与否分为大内、大外、康复等;二是按照人的身体系统来分类,像脑科、眼科等;三是以收治的时间来分的,如住院、门诊、急诊等。这3种分类方式,如何在空间矩阵上最有效最有利的相互接近?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都是能抓得住,找得着的,包括它们的物流系统。超有意思,这是一道很复杂的算术题!


“回”字形,是由4个“L”形组成的,每个基本单元是一个“L”形,因为要满足模数化的建造。一个护士站,在中国现状下的经济做法,最好是管两个unit,叫“双病区”。本来是一个“双病区”的一个楼加另一个“双病区”的楼,问题也出现了,比如说10层是心脏科,就会出现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医生共用问题就产生了,这就造成了医生在跨越病区的时候要先下到下面再绕回到10层。而这个方式(“回”字形) 解决了任何一个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水平向或竖向最快到达目的地的问题。所以病人也能很快地到达目的地,比如做支架的,属于心脏内科,做搭桥手术的,属于心脏外科,病情不确定时他经常需要两边跑,实际上是双向的,两种选择,两个通道,最近距离搭在一起。

它由之前的两个双护理单元,变成现在的双倍的双护理单元,以及内部还是双通道的状态,非常高效,从“双核”发展到了“四核”的住院部。

环回带来的问题是,大约有20 来个病房是朝北的,但是从整体性上来说,病人住院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一部分朝北的房间,换来的效率是很可观的,所以后来也没有人再去诟病这个问题了。这个最终闭合的回字型病区设置与医院管理者的认真互动也是分不开的。


周凌: 每层的挂号和取药是当时您提出来的还是院方的要求?

张万桑这个是我们提出来的。在中国,这可能是第一个以系统化的严谨的医疗矩阵的方式来构成的医院。在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地下一层在急诊区的下面是药品中心及所有手术的supply 区域,为什么选择放在这里,不放在门诊?因为如果放在门诊,它只能直达门诊,不能直达住院,也不能直达急诊,当门诊、急诊、住院都需要药品的时候,物理上就应该是自下而上垂直到达的,所以几个葫芦串交合的点的区域就很重要,就在它下面。所以,1万人的门诊量,取药、化验,平常要跑多少路,现在只要在本层就可以解决,而且每层都在同一个区域,非常方便,减少了很多内部无意义的流动。


医院医患汇流原理

  • 5 材料、建造、立面

仰视立面花园

立面花园的厚度


网上曾有批判说这是“最奢华的医院”,其实并不是,这个医院造下来的最终的结算造价是5500元/㎡5500元/㎡是什么概念?它是中国这个时期里几乎是最便宜的建造成本之一的医院——就是土建安装全加起来,包括立面,包括家具,包括景观全部。


立面模数1300,柱网中心线是7800,1300 的6 倍。整个鼓楼医院是由标准的诊疗单元的模块组成的。一个unit大致的面积在500㎡,基本是一个空调的分区,乘以4是防火分区,它全部是模数化,所有的家具也全部是模数化。

模块化临床单元


张万桑:这个建筑的表皮是3层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凹窗、一个凸窗,再加一个悬挂外面的纱网。大家远看的时候纱网和凸窗基本混合在一起,所以这种漂浮的边界(overlap)可以有几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光,鼓楼医院的主要朝向是东西向,两幢楼绵延300多米,如果不做处理,两边基本是东西向,西晒。凸窗这部分让光在一天从早到晚都很敏感,就像传统的画室,要么朝北,要么有弥散光。受这个启发,做了最外这个磨砂的玻璃。这个窗子是双层夹胶玻璃,有2道、4个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单元式幕墙,凹窗管景,凸窗管光,侧窗管风。

张万桑:这个立面单元在当时实施的时候,阻力还是非常大的,说实话,有点一意孤行。在我办公室的小花园里,有个架子上放满了立面的小样,用来研究玻璃、孔网、磨砂玻璃和铝塑扣板这4个材料的构造和组合方式。4种材料中迎向外立面的有3个:玻璃、孔网和磨砂玻璃,他们的通透度,也就是透明度、遮光度这几个数据,铝合金厂商和玻璃厂商的数据是不一样的,连计算的仪器也不一致,根本协调不起来。我把他们各个厂商的人叫到一起,告诉我各自通透率的算法,我给他们现场算算术,现场协调各个数据。最后为什么大家看到的这几层像是一样的东西?因为最外面一层材料,在概念设计的时候应该是一道玻璃,是磨砂玻璃外面又有一道磨砂玻璃,但是我要是用两道磨砂玻璃,它的重量和费用都会增大,所以我必须把最外面一层置换为孔网。但是我如何做到孔网和磨砂玻璃的质感在一定距离外是基本一致的?光是这一点,在我小花园里,小样就有6次,每天早上拍,中午拍,晚上拍,1:1的大样也做了6次。最后大家才看到像是几张纸这么一叠的效果,看起来很轻柔,什么都没有似的。什么都没有其实是最难的,你得让它们看起来一致,但是它们本来不一致。有些事情,只有建筑师一意孤行地去做,去控制,才能到达想要的效果。这样的感受太深了,建筑师就要有超强的神经,要能坚持到底。

病房窗景

明亮的病房


————重点搬运完毕,再重申一遍,文字和图片来自《建筑学报》2014年2期————


通过以上文字解读,希望这座医院留给大家的不只是照片给人的感觉——一座拥有时尚外表的漂亮的建筑,如此简单的印象。这座医院是医疗建筑设计团队专业人士的智慧结晶,它使去过这里的人基本都能留下空间开阔、干净整齐、不拥挤不排队,一切井井有条,流线安排合理,标识系统也很清晰,病人少走很多冤枉路”的印象,除了时尚的外表、现代的空间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功能很好用。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样的作品的,建筑毕竟是服务于大众的,老停留在情怀还是有点浅啊,如何平衡好各方条件,在有限的条件内发挥出最好的功用,以及功能、技术与美学的平衡,考虑更高层次的事儿,比如影响他人或者回馈于社会,这应该是建筑师更高的追求。


————E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建筑师,构思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并非简单堆砌功能空间,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过程,它关乎生命、关乎治愈、关乎人文。对我而言,一个好的医院建筑,是能同时满足严苛的医疗需求、提供疗愈身心的环境,并能在城市肌理中和谐共存的生命体。首先,功能至上,是医院建筑的基石,但绝非全部。 作为一个复杂的医疗.............
  • 回答
    在我看来,好的酒店建筑绝不仅仅是砌砖垒石,更像是为人们搭建一个临时的家,一个能唤醒他们感官、提供舒适体验,并能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容器。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功能、情感和对宾客需求的洞察。首先,好的酒店建筑必须是“有灵魂”的。 这种灵魂,源于它与周遭环境的对话。一家坐落在海边的酒店,它的设计语言就.............
  • 回答
    这想法可真够新颖的!把房子和车子这两个大家伙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就像是给它们来了个大变身,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不过,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车房子”的想法,从技术到生活习惯,都有不少有趣的点可以聊聊。想象一下,清晨醒来,你不是在固定的一栋房子里,而是身处一个“车房子”里,它可能正静静地停在一个社.............
  • 回答
    三四十岁的建筑师,这个年纪段的他们,通常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他们既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也不是经验老道的定海神针,而是真正扛起项目大旗,同时还在不断精进自己的核心力量。具体都在忙些什么? 挑大梁的项目负责人: 这个年龄段的建筑师,大多数已经从最初的绘图员、助理设计师的角色晋升到.............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德国建筑师Christian Taeubert在中国长城脚下爆改小院这件事,网上确实有相关的报道和介绍。据我了解,他爆改的小院位于北京怀柔区慕田峪长城附近。更具体地说,这个小院子坐落在一个名为“篱笆小院”的特色民宿群落里。慕田峪长城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而篱笆小院则是当地民宿发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一些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的同行,注册电气工程师和注册建筑师这两类职业的人,在公开的网上平台(比如微博、知乎高赞回答、公众号文章等)上,很少会深入地、详细地去讨论自己的薪资待遇。原因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原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1. 行业属性与价值体.............
  • 回答
    在《我的世界》(Minecraft)的生存模式中成为出色的生存建筑师,需要结合生存技能、建筑技巧、红石工程、资源管理、艺术审美和持续学习。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学习路径和实践指南,帮助你逐步提升能力: 一、基础生存技能的掌握1. 资源采集与管理 优先级:木材、石头、煤炭、铁矿、钻石矿(根据版本调.............
  • 回答
    贝聿铭在亚洲留下的建筑瑰宝:东方韵味与现代精神的交融提到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名字必然浮现。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其中坐落在亚洲的几处代表作,更是巧妙地将东方含蓄的审美情趣与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气融为一体,成为各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凝聚了贝聿铭智慧与匠心的亚洲瑰宝.............
  • 回答
    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绝非只是摆设几件吉祥物,或是简单地坐北朝南。那些真正称得上“经典”的案例,往往是将自然环境的观察、人居的舒适需求,以及对天地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解,融汇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壮举,更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哲思的样本。要说经典,我们得从历史长河中去挖掘,那些流传至今的建筑,无.............
  • 回答
    站在建筑学的角度审视京都动画工作室的火灾,其造成高达 35 人死亡的惨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建筑物的结构、布局、材料、消防系统以及应急预案的执行密切相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1. 建筑结构与材料:火焰的助推器京都动画工作室的这栋建筑,根据新闻报道和公开信.............
  • 回答
    在全网都在“劝退”建筑学,仿佛一夜之间,这个专业就从“万金油”变成了“劝退首选”的当下,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建筑学的录取分数线,尤其是那些知名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依然坚挺,甚至不降反升?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劝退”的声音确实存在,而且很有市场。这些声音往往集中在几个方面: .............
  • 回答
    买房时想知道房屋的抗震等级,这可是个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咱住得舒不舒心,安不安全。别以为这事儿没地方查,其实门道还不少,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你听得明明白白。首先,最直接最权威的地方,那就是开发商提供的相关资料。一个正规的开发商,在卖房的时候,肯定会有相关的建筑设计文件,里面就包含了房屋的结构设.............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堤川体育中心火灾发生在2017年12月21日,这场惨剧夺走了29条鲜活的生命,给无数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事发当时,位于韩国忠清北道堤川市的“雅斯特”(Yazt)体育中心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滚滚浓烟吞噬了整栋建筑。火灾发生时的情况:火灾最初发生在体育中心一楼的地下停车场,据推测可能与电动.............
  • 回答
    在人潮涌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中心修建地铁,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程。要把对周边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这背后是无数精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和细致的考量。这不是简单地挖条隧道,而是要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在病人最脆弱的身体上进行精密操作。首先,选线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闹市区,地面下的空间早已被各种管.............
  • 回答
    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前途光明,但道阻且长,充满机遇与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政策驱动是硬道理,这是绿色建筑在国内发展的最强劲的推手。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那可是写进了五年规划的。从2002年就有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到现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
  • 回答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总是能引发最热烈的讨论,也最容易让人陷入思考。你问他好在哪里?这问题可不简单,因为“好”这个字,在他这里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个不断被挑战、被颠覆的议题。我想,库哈斯建筑最吸引我的,是他那种 “不妥协的智能”。他不是那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酷”或.............
  • 回答
    在大学的建筑学习生涯中,动手制作模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理解空间形态的关键环节。这段时间里,我们接触到的模型种类繁多,有的强调概念表达,有的侧重技术展示,有的则深入研究材料肌理。如果让我回想一下,哪些模型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甚至至今记忆犹新,那得是这几类:1. 概念模型:剥离繁复,直击核心这类模型往往不.............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事务所,它们如同一股股清流,为古老国度注入了新的建筑生命力,也为我们留下了至今仍令人赞叹的建筑遗产。这些事务所,无论规模大小,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之路。要说起当时活跃的建筑事务所,不能不提那些由留学归来.............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