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和「律」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律师」不叫「法师」?

回答
“法”和“律”在汉语中都有与规则、规范相关联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和侧重点,并且在中文的语境下,“律师”不叫“法师”也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和原因:

一、“法”与“律”的区别

“法”和“律”虽然常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在侧重点和涵盖范围上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侧重点不同:

“法”(fǎ): “法”的含义更为宽泛,它指的是一套系统性的、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规则、准则或标准。这种规则可以是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道德规范、社会习惯、自然规律,甚至是某个领域内的通用做法或方法。
宏观层面: “法”可以指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体系,例如“法律”、“宪法”、“民法”等。
微观层面: “法”也可以指具体的方法、规律或方式,例如“办法”、“手法”、“语法”、“魔法”等。在这里,“法”强调的是一种“怎么做”或“是什么样子”的规律性。
抽象层面: “法”还可以指一种原则、道理或意识形态,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法”就是指法律制度和其所代表的公正原则。

“律”(lǜ): “律”则更为具体、明确,并且通常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它更侧重于成文的规则、条文或法令,往往是由权力机构制定和执行的。
成文性: “律”强调的是有明确条文和规定的事物,例如“法律条文”、“规定”、“章程”。
强制性: “律”往往意味着必须遵守,违反者会受到惩罚。例如“刑律”、“纪律”。
系统性: “律”也常用于表示法律体系中的某个分支或类别,例如“民法典”、“刑法典”。

2. 涵盖范围不同:

“法”的范围更广: 它可以包括“律”所指的成文法规,也可以包括不成文的道德准则、习惯法、自然法则等。
“律”的范围相对窄: 它更专注于具有明确条文和强制执行力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法律法规。

3. 举例说明:

法律体系的构成: 一个国家的“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律”,比如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等。可以说,“律”是构成“法”的具体组成部分。
日常用语中的区别:
我们会说“遵守法度”(指一套制度和规矩),但很少说“遵守律度”。
我们会说“用法子解决问题”(指方法),但“用律子解决问题”则不通顺。
我们会说“法理不外乎人情”(指一种道理或原则),但“律理不外乎人情”则不常见。
我们会说“律师”、“律规”、“律令”,这些都指向明确的规则和制度。

总结一下: “法”是更宏观、更抽象的规则体系或原则,而“律”是更具体、更明确的成文规定和条文。可以理解为,“律”是“法”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律师”不叫“法师”?

这个问题涉及到词语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词语本身的含义。

1. 词源与历史演变:

“律师”的起源: “律师”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最初并非指代处理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士。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唐朝时期,“律师”是指专门学习和传扬佛教的僧侣,被称为“律师僧”或“持律律师”。他们是精通佛教戒律(佛律)的高僧。
例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就曾是一位著名的“律师”,他致力于传播戒律。
近代法律制度的引入: 当中国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的法律体系时,需要一个词来指代从事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选择了“律师”这个词。
原因可能是:
“律”与法律的关联性: “律”字本身就与法律、法令、规则紧密相关,用“律师”来指代处理法律事务的人,在语义上更为贴切和直观。
对西方职业的借鉴: 在西方文化中,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被称为“lawyer”等,其词根也与“law”(法律)有关。中文的“律师”可能是在翻译和借鉴过程中,选取了与“律”含义相近的字词。
避免与佛教词汇混淆: 如果直接使用“法师”来指代法律专业人士,可能会与佛教的“法师”产生混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佛教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为了区分,选择了一个不常用的、且与法律更相关的词语(律师)就显得更为合理。
“律师”一词的“律师”含义的转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佛教意义上的“律师”逐渐淡出主流视野,而“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的含义则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

2. “法师”的含义和语境:

“法师”的传统含义: 在中文里,“法师”的传统含义主要是指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精通教法、能够说法度众生的有修为的人。在宗教仪式中,法师是主导者。
“法师”在其他语境:
在武侠小说或奇幻文学中,“法师”常用来指代掌握魔法的施法者,例如“巫师”、“魔法师”。
在网络游戏或一些文化产品中,“法师”也可能指代使用技能或魔法的职业角色。
为什么不适合法律领域:
宗教色彩浓厚: “法师”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将其用于一个世俗化的法律职业,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可能引起误解或不适。
职责侧重不同: 法律工作者主要负责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法律公正、解决法律纠纷,其核心是逻辑、证据、法律条文和程序。而“法师”的职责更侧重于精神引导、宗教仪式或超自然力量的运用,与法律工作的性质截然不同。
“师”的含义: “师”字在中文里有老师、师傅、专精某一技艺或学科的人的意思。法律领域的“师”,比如“律师”、“教师”、“工程师”等,都指向特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法师”的“法”更偏向于宗教的“法”或魔法的“法”,而非法律的“法”。

3. 词语的约定俗成:

最终,“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的称谓,是经过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形成的。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结果,就像“教授”、“医生”等称谓一样,我们习惯了这样称呼,并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

总结一下: “律师”之所以不叫“法师”,是因为“律师”一词在指代法律专业人士的意义上,与“律”字的法律含义更吻合,并且能够有效避免与佛教等宗教语境下的“法师”产生混淆。而“法师”的传统含义是宗教人士或奇幻角色,与法律职业的性质不符。这是历史演变、词语选择和语义约定俗成的共同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桓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捏粲经 ·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 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意译词叫“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才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l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会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以上摘自

律师一词的由来

许江律师 新浪博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