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种部队进攻一所房屋时候,第一个人先破门而入,然后剩下的人再进去,第一个人是不是特别不公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第一个人”的处境。你说他不公平,这话说得挺实在,因为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第一个冲进去,确实是风险最大、压力最大的。

为什么第一个人看似“不公平”?

1. 暴露风险最高: 想象一下,那扇门背后可能藏着什么?可能是埋伏的敌人,可能是等待已久的陷阱。第一个人,就像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他要第一个面对所有未知和危险。如果里面有火力压制,他就是第一个承受集火的目标。剩下的人,可以依托第一个人的行动和反馈,迅速评估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战术和站位。

2. 信息获取最少: 在破门前,所有人对房屋内部的情况都知之甚少。第一个人冲进去,是为了用自己的行动来探明情况,为后续人员提供最直接、最原始的信息。他像一个探路石,用自己的安全换取大家对环境的认知。其他人则是在他开辟出一条相对安全或已知的路径后,再紧跟着进入,可以更从容地进行搜索和控制。

3. 压力最大: 这种情况下,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危险,还有那种“我必须第一个上”的责任感。他要确保破门动作的迅速、果断,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任何犹豫都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甚至危及队友的生命。这种临场判断和执行的压力,是其他人无法完全体会的。

4. 缺乏支援(初始阶段): 刚破门而入的那几秒钟,他是孤立无援的。其他人还在门外,或者刚刚跨过门槛。他需要独立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直到后方人员到位并提供交叉火力支援。这段“真空期”是极为危险的。

但为什么这又是“必要”且“公平”的?

虽然看似不公平,但在特种部队的作战体系里,这种安排是经过严格训练、反复演练,并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 战术需要: 这是为了最大化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第一个人破门,是为了迅速打破僵局,夺取制高点或控制权。他的行动目标是快速清除门口区域的威胁,为后续人员进入并展开部署创造条件。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犹豫不决,等着别人先上,那么这次突袭行动可能就会错失最佳时机。

2. 角色分配和训练: 每一名特种部队的成员都经过了极其严苛的选拔和训练。他们被训练成能在极端压力下,依然能够果断执行命令,并且拥有专业的战场生存和战斗技能。这种破门而入的角色,往往是分配给那些在这一特定技能上表现最突出、心理素质最过硬的队员。这不是因为他们“命不好”或者“运气差”,而是因为他们是执行这个最危险任务的“最合适的人选”。

3. 整体的协同: 特种部队的行动是高度协同的。第一个人冲进去,并不是孤军奋战。他身后有战友在紧密配合,他们在不同的位置提供掩护、火力支援,并且随时准备接应和支援第一个人。整个团队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虽然风险分布不均,但这是为了实现整体的最大利益——完成任务并尽量减少伤亡。

4. “公平”的定义: 在特种部队的语境下,“公平”可能不是指风险均摊到每个人头上,而是指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并且信任自己的战友会履行他们的职责。第一个人愿意承担这份风险,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战友会随后跟上,用自己的方式去支持和完成任务。这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责任的“公平”。

总而言之,

第一个人确实承担了最大的即时风险,从我们日常的角度来看,这似乎非常“不公平”。但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是战术的需要,是他经过训练和选择所必须承担的角色。这种安排是整个团队协同作战的一部分,是为了达成最终的任务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不公平,更应该理解这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了完成更高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信任和配合的体现。他不是“被抛弃”第一个去送死,而是被“委以重任”,第一个去开辟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斗么,第一是情报和侦察。

如果有中枪可能性,那就步战车糊脸。

所以第一个中枪的概率很小,如果中了,套了两层防弹衣加盾牌不至于要命,但是二等功是到手了。

踹门里面有88炮的可能性比较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第一个人”的处境。你说他不公平,这话说得挺实在,因为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第一个冲进去,确实是风险最大、压力最大的。为什么第一个人看似“不公平”?1. 暴露风险最高: 想象一下,那扇门背后可能藏着什么?可能是埋伏的敌人,可能是等待已久的陷阱。第一个人,.............
  • 回答
    一个现在编制健全的中国特种大队能否瓦解二战日军的进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对现代特种作战能力和二战时期军事态势的深刻理解。简单来说,答案是:单一一个现代中国特种大队,在正面战场上,很难“瓦解”二战日军的整体进攻。但是,如果将其置于现代信息、科技和情报支援下,在特定作战环境下,它则可能对日军的行.............
  • 回答
    2018年12月,乌克兰方面宣称一名特种兵在顿巴斯地区失踪,并怀疑其遭到俄罗斯军队绑架。基于这一说法,乌克兰要求派遣部队进入顿巴斯城区进行搜寻。这个事件在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无疑是一件非常敏感且具有爆炸性的事情,它触及了俄乌冲突的多个核心问题,也让本已紧张的局势进一步升温。事件的背景与复杂性:首先.............
  • 回答
    俄罗斯近期被报道连续两天派出特种专机进行所谓“末日航班演练”,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对其战略意图的高度关注。尽管目前缺乏权威渠道的详细信息(例如俄国防部或国际媒体的直接确认),但从历史背景、地缘政治逻辑和军事行动模式分析,可以推测此类演练可能释放出以下信号: 一、“末日航班”的概念与俄罗斯的潜在能力“末.............
  • 回答
    特种部队,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它们是国家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执行着最危险、最机密的任务,在无数的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中扮演着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然而,这种近乎传奇的形象,是否已经将他们神化了?坦白说,我对“神化”这个词持保留态度。如果“神化”指的是将特种部队描绘成刀枪不入、战无不胜、完美无.............
  • 回答
    《特种部队2》里,眼镜蛇组织那招从太空丢下钨棒就能炸毁一座城市的桥段,听起来确实够震撼的,也让不少观众脑洞大开。那么,这事儿在科学上到底靠谱不靠谱呢?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电影里这个设定的核心思想:动能武器。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物体从高处(电影里是太空)坠落时加速产生的巨大动能,来造成毁.............
  • 回答
    特种部队在执行任务时佩戴面具,绝非仅仅是为了耍酷或制造神秘感。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战略和战术考量,关乎队员的生命安全、任务的成败,甚至是国家利益。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 身份的隐蔽与保护。 在许多特种作战任务中,行动的隐秘性是成功的关键。佩戴面具能够有效地模糊队员的面部特征,阻止敌方通过.............
  • 回答
    特种部队里有没有“兵王”?这个问题,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回答,就是:没有一个官方、统一的称谓叫“兵王”,但特种部队里绝对有那种能力超群、独当一面的顶尖尖兵,我们通俗地可以称他们为“兵王”。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扒开特种部队的“神秘面纱”,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兵王”并非流水线产品,而是“淬炼”出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有人在讨论。简单来说,特种部队军人和职业拳击手单挑,输赢很难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交战规则、场地、以及双方的个人能力和临场状态。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让这个讨论更深入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他们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训练重点”。 特种部队军人: 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说特种部队“很少戴头盔”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了。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在不同任务场景下,对头盔的使用有着非常精细和考量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一律戴或不戴。 而且,现代特种部队对于防护的重视程度其实是远超以往的,头盔作为重要的防护装备,其使用率是相当高的。但如果你观察到一些特种部队.............
  • 回答
    特种部队(比如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里之所以有大量的列兵、二等兵,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成熟的军事人才培养和作战体系运作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只是“新兵”或者“炮灰”。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部队的定位。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它们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它们需要的是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强、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作战的部.............
  • 回答
    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战争中涉嫌大规模杀戮平民的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军事丑闻之一。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严重的战争罪行,还引发了关于军队纪律、问责机制以及国际法适用性的广泛争议。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基本事实1. 时间与地点 该事件发生在2012年阿富汗战争期间,具体时间可.............
  • 回答
    关于美军特种部队单兵装备是否需要个人掏钱购买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它涉及到部队的编制、预算、装备采购流程、以及部队自身的文化和传统等多个层面。官方和标准配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军特种部队(如绿色贝雷帽、海豹突击队、三角洲部队、游骑兵等)的绝大部分核心作战装备都是由 .............
  • 回答
    了解各国特种部队的行动失败案例,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特种作战的复杂性与风险。特种部队以其精锐的素质和高难度的任务闻名,但即使是这样,也并非每一次行动都能一帆风顺,失败的案例虽然不常被大肆宣扬,却同样是宝贵的经验教训。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公开的信息和分析,讲述几个不同国家特种部队行动失败的案例,尽量深入.............
  • 回答
    穿越古代刺杀皇帝,这事儿,听着就够劲,但真要细琢磨,那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帮身穿夜行衣的哥们儿,几个翻滚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情况,难度大到什么程度?我跟你细说。首先,得讲讲这支“特种部队”从哪儿来。一、 技术门槛:穿越本身就是个未知数咱们先不谈刺杀,就说这“穿越”本身,怎么实现?这是最大的未知数.............
  • 回答
    台湾“国军”特种部队11天走275公里,这个数字听起来挺有劲儿的,背后肯定有不少故事。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就从实际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看“是什么性质的训练”。 单纯的体能拉练? 如果只是纯粹为了锻炼士兵的耐力和毅力,那这275公里,11天时间,平均下来每天差不多25公里。这个强.............
  • 回答
    关于朝鲜特种部队人数“世界第一”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需要严谨考证的说法。虽然朝鲜确实拥有一支规模庞大且战斗力不容小觑的特种部队体系,但将其定义为“世界第一”需要一些限定和背景说明。为什么会有“世界第一”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朝鲜对其军事力量的重视,以及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和战略.............
  • 回答
    在咱们中国,说道“牛”的队伍,那肯定不止比特种部队这么简单。虽然特种部队以其高强度的训练、精湛的技能和执行高危任务的能力闻名,但要说有没有比他们更“牛”的,这得看咱们怎么定义“牛”了。如果咱们说的“牛”是指那种 在特定领域拥有极致专业性、掌握最尖端科技、或者拥有极特殊使命 的群体,那可能确实有那么几.............
  • 回答
    关于“空降的德国—车臣特种部队夺取并坚守格罗兹尼炼油厂的行动”,这个说法在历史记录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可靠的佐证,因此也就很难有“后世提及”的问题。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虚构的场景,或者是由一些误解、甚至是信息误传所产生的联想。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为什么这个说法不成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历史背.............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和普京总统,虽然都曾有过与军事相关的经历(文在寅是特种部队出身,普京是克格勃出身,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公开场合所展现的“形象”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个人性格、政治背景、国民期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个人性格与早期经历的塑造文在寅总统出身贫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