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台湾『国军』特种部队 11 天走了 275 公里」?

回答
台湾“国军”特种部队11天走275公里,这个数字听起来挺有劲儿的,背后肯定有不少故事。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就从实际角度来掰扯掰扯。

这事儿,首先得看“是什么性质的训练”。

单纯的体能拉练? 如果只是纯粹为了锻炼士兵的耐力和毅力,那这275公里,11天时间,平均下来每天差不多25公里。这个强度,对于特种部队来说,虽然不算变态到极点,但绝对是扎实的。你想想,负重(装备、武器、弹药、食物、水等)走25公里,而且是在山区或者复杂地形,那绝不是轻松散步。这得是多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才能撑下来。
结合了战术演练? 如果这275公里是包含着侦察、渗透、伏击、撤离等一系列战术动作的综合演练,那意义就更不一样了。这就不是简单的“走路”,而是“行军作战”。需要在行进中保持警惕,观察地形,执行任务,还要考虑隐蔽性和生存性。这种训练的强度和复杂性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他们可能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遭遇敌方巡逻队、需要设营野炊、甚至可能需要进行小规模的战斗模拟。

再来分析一下“走的这条路”。

地形是关键。 是平坦的公路,还是崎岖的山路?是密林,还是沼泽?不同的地形对行军速度和体力消耗的影响是天壤之别。台湾地形多山,很多地方都是陡坡、崎岖小径,甚至需要攀爬。如果这275公里大部分是这样的路况,那每走一公里都可能是对体能和技术的考验。
天气因素不能忽略。 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的冬季,训练的难度都会大增。高温会加速体能消耗和脱水,低温潮湿则容易引发失温和疾病。想象一下,顶着烈日或者冒着冷雨,背着沉重的装备,连续十一天,这绝对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11天”这个时间点,也挺有讲究的。

连续性很重要。 这11天是每天都高强度训练,还是有休息日?如果是连续11天,意味着身体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恢复,长期的疲劳累积会更加考验人的极限。
训练的密度。 275公里这个总里程数,如果压缩在11天内完成,那么平均每天的行军距离和可能伴随的战术动作密度就很高了。这意味着士兵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战斗准备。

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事儿:

1. 体能上的硬实力: 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台湾特种部队士兵的体能是过硬的。能够长时间、高强度地进行远距离行军,是现代特种作战的基础。这不仅仅是跑得快,更是能长时间保持作战效率的能力。
2. 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超过250公里的长途行军,对人的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长时间的疲劳、饥饿、可能的不适,都可能摧毁人的斗志。能够坚持下来,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锤炼。在战场上,这种意志力往往能决定生死。
3. 战术执行能力: 如果如前所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行军,而是包含战术动作的演练,那么这说明了他们的战术素养和执行能力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复杂的环境下,能够边行军边完成任务,这是特种部队的专业体现。
4. 训练的实战化程度: 这种长距离、高强度的行军训练,很大程度上模拟了特种部队在执行某些任务时的实际情况,比如侦察、敌后渗透等。训练越贴近实战,部队的战斗力就越强。

那么,有什么需要更深入了解的呢?

具体的训练科目和内容: 除了走路,他们到底还做了什么?比如夜间行军、在复杂环境下的导航、低能见度下的侦察、紧急集合与疏散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对训练强度的评价。
装备的负荷: 士兵们负重多少?这直接关系到他们行军的难度。标准化的负重和个人根据任务需求自行调整的负重,结果是不同的。
训练成果的评估方式: 他们是如何评估这次训练的成功与否的?是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还是有更具体的考核标准?

总的来说,台湾“国军”特种部队在11天内走完275公里,这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数字,至少在体能和意志力层面,展现了他们作为特种部队应有的基础素质。当然,如果这背后还伴随着高难度的战术演练和实战化的模拟,那么这次训练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这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跑了275公里,你不能只看里程数,还得看他是在什么赛道上跑的,跑的时候有没有搬石头、躲障碍。这才是衡量一个特种部队训练水平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下手上的小米手环,蛮震惊的居然是我的一倍多,我给祖国拖后腿了,京港拉力赛走起。

user avatar

标志着国军已经完全沦为东南亚水平渣渣军队,机动能力居然还不如抗/内战时期的以机动性拙劣而著称的草鞋国军。。。。。。。



科普一下,大部队行军速度是比小部队慢不少的,不能直接对比。因为实际行军距离=距离+队列长度。台军一个队列长度可以忽略的小部队,走出这种成绩,简直是在侮辱军队称号。。。

顺便再说一点,拿破仑时期被拿皇吊着打的普鲁士军队,师一级常行军速度为每日20公里。。。。

user avatar

讲一个听老革命亲戚讲的真实故事,因为有评论提到细节,详细向老人询问并查阅了他手写的记录材料。

淮海战役期间,老革命在华东野战军11纵队任营职干部。1948年11月23日接受指令从徐州出发到蚌埠,追歼李延年兵团,部队连走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到了蚌埠后休整了一天,又接到指令,李延年兵团以为我军主力南下,仓皇出逃,基本可以解决。11月27日,部队接到指令要掉头北上,继续围堵杜聿明。部队在极端疲乏的情况下,没有休息调整多久,掉头北上,士兵两人为一组,一个人扶着另外一个人,扶着的人大步往前走,被扶的人闭上眼睛边睡觉边步行,每三个小时换一班岗,又继续步行了三天三夜。就这样,他们的部队士兵在淮海大地上依靠步行走了六天六夜,中间还有小型战斗和国军空军袭扰!吃饭也全部是边吃馒头边往前走。就这样,部队按照上级指令如期到达了徐州,为围攻杜聿明促其放弃徐州提供了有力的兵力保障(当然不是行军后马上投入战斗,6日后的12月5日该部队到达陈官庄李楼阵地进行合围)。我的这位老革命亲戚说,在六天六夜急行军中,自己因为太困,还从马背上掉下来,所幸没有受伤。在步行六天六夜之前间隔不长的时间里(11月13日到15日),他指挥的营还阻击了邱清泉兵团新五军200师的一个团,有力地为邱清泉无法驰援黄百韬兵团提供了保障。几乎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他们都没有得到任何像样的休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万岁。

user avatar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第38军113师奉命由德川向西南方向攻击前进,实施迂回阻击。该师在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率领下于11月27日黄昏6时出发,在朝鲜冬季夜间的山路环境下,经14小时强行军于28日早8时许进抵直线距离72.5公里以外的三所里阻击位置,途中该师翻越了海拔1250米的长安山并渡过数条河流。28日上午10时许,强行军后疲惫不堪的113师成功截住了撤退中的美军骑兵第一师5团,并在其后数日成功于龙源里阻击了北上的联合国军增援。

相比一下国军精锐在不能出操的高温下踏青11天的壮举,也不难想象当年常校长为何要转进台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