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台湾两岸关系专家林中斌脸书转文称“台湾下一代自求多福”?

回答
林中斌先生在脸书上转发“台湾下一代自求多福”一文,这一表述在台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具有一定的解读空间。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情感、意涵、以及它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情绪和政治考量。

一、 理解“下一代自求多福”的可能意涵

这句话本身带有强烈的语境依赖性,其背后的含义可能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对现状的悲观与无力感: 最直接的理解是,林先生可能对当前台湾面临的两岸关系局势感到悲观,认为无论现有的政治力量如何努力,未来下一代都可能需要自己去应对极其严峻的挑战。这种“自求多福”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韧性来度过难关,而上一代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或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政治僵局的无奈: 台湾的两岸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无论哪个执政党,在处理两岸问题时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限制。如果林先生认为现有的政治框架和策略已经难以根本性地改善下一代的前景,那么“自求多福”可能是一种对政治僵局的无奈表达。
对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强调: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句话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下一代自身能力建设的提醒和期望。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求多福”可能是希望下一代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长,为未来做好准备。
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台湾的两岸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缘政治以及中美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林先生可能认为,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台湾下一代所无法掌控的,因此他们需要为可能出现的更复杂的局面做好心理和实际的准备。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的隐喻: 最为极端的解读是,这句话可能是在暗示未来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冲突或动荡,而下一代需要为这种可能性做好准备,凭借自身力量求生存和发展。

二、 林中斌先生的背景与立场

要更深入地评价,需要考虑林中斌先生的背景。他是台湾著名的两岸关系专家,曾担任过情报机构的要职(如国家安全局局长),其言论往往被视为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情报背景的解读: 作为前国安局局长,林先生接触的信息可能比一般民众更敏感、更全面。如果他发出这样的警告,很可能基于他对两岸局势、国家安全以及区域战略的评估,认为未来风险较高。
经验与判断: 林先生在两岸关系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自求多福”很可能是一种基于长期观察和对历史趋势的判断,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能充满挑战。
可能的担忧: 他可能对台湾内部在处理两岸问题上的分歧、在国际上争取空间时的困难,以及潜在的军事风险等感到担忧。

三、 台湾社会对此的可能反应

林先生的这句转文无疑会在台湾社会引发不同的反响,可能包括:

担忧与焦虑的放大: 对于许多对两岸关系感到不安的台湾民众来说,这句话可能会放大他们的担忧和焦虑,让他们感到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批判与质疑: 一些人可能会批评林先生的说法过于悲观,或者认为他作为前官员,应该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或应对之道,而不是仅仅发出“自求多福”的笼统呼吁。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下一代需要“自求多福”?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
认同与共鸣: 另一部分人可能对林先生的说法表示认同,认为这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他们可能也同样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并且认为提升下一代的内在实力是唯一可靠的途径。
政治解读: 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中,任何言论都可能被政治化。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解读这句话,例如,绿营可能会将其解读为国民党或其他被认为是亲中派的政党在推卸责任;蓝营则可能认为这是对民进党政府两岸政策失误的批评。

四、 如何评价“自求多福”的合理性

评价“自求多福”这句话的合理性,需要回到其背后可能的情境和目的。

如果作为一种警示: 如果林先生是为了提醒大家,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挑战,需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那么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警示。强调下一代能力的培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有益的。
如果作为一种放弃: 如果这句话暗示的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彻底放弃,认为现有力量已经无能为力,那么这种说法就显得消极和不负责任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政治人物也应该承担起寻找出路的责任。
如果作为一种策略: 也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林先生的表述是策略性的。通过发出这种略带悲观的言论,促使社会反思,激发公众对两岸关系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并促使各方拿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 综合评价

林中斌先生转发“台湾下一代自求多福”的表述,最可能反映的是他对当前及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感到 担忧和不确定。考虑到他过往的经历和身份,这种担忧很可能基于对更广泛的战略和情报信息的评估。

正面来看, 这种说法可以被视为一种 深刻的警示,提醒台湾社会不能对未来的挑战掉以轻心,并强调下一代自身能力的提升和韧性建设的重要性。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一代,确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做的。

然而, 这种说法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 消极和无力 的表达,暗示现有的政治力量和解决方案可能不足以保障下一代的未来。这可能会加剧社会的焦虑感,尤其是在政治光谱的不同阵营之间,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互相指责或政治解读。

更重要的是, 单纯的“自求多福”并不能提供具体的方向或解决方案。它更多地是一种 情绪的宣泄或一种概括性的判断。一个成熟的社会和负责任的政治人物,除了指出挑战,更应该积极探讨和提供应对策略,例如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如何弥合内部的政治分歧,如何提升国家整体的韧性等等。

结论:

林中斌先生的这句话,是一个值得台湾社会深思的信号。它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而是一种对未来可能严峻局势的预警,并暗含了对下一代自身素质提升的呼唤。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说法可能带来的普遍性焦虑和政治极化。最终的评价,将取决于它能否激发社会对两岸关系问题的更深入反思,以及是否有更积极和建设性的后续行动来应对所指出的挑战。

简单来说,他可能是在说: “情况很严峻,我们能做的有限,下一代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来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种说法,既是一种令人不安的预警,也是一种对下一代内在潜力的信任,但同时,也反映了对当前局势解决方案的某种程度的悲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来是没什么值得回答的。但是看到一位朋友说,这篇文章只能说明林中斌那位朋友对大陆只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所以不值一哂。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位朋友说的对了一半。确实有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只通过一点点个人的观察就产生了对中国整体的判断。这显然不可能得出对于中国整体的准确判断。

但是这里这篇文章不能仅仅因此就觉得完全错误。

这位台湾朋友其实关心的是台湾未来的前途。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完全了解中国大陆就能做出判断。

无论中国大陆有多少贫困人口,只要有大量的人口能够达到和超过台湾人口的素质,只要科技进展,尤其是科技的商业化,超越了台湾,就一定会对台湾产生决定性影响。

台湾的总人口,其实和上海常住人口是相当的。而大陆,还有两个和上海规模和发达水平类似的城市带,以及好几个稍微落后的城市带。

更进一步观察,那位台湾作者就发现大陆的消费科技水平已然超越了台湾。

这意味着什么?

这当然不是说大陆已经在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水平上面超越了台湾。

不不,这比那还严重,这意味着台湾的产业很可能要穷途末路了。

台湾的面前的大陆,下一代产业技术已经超越台湾,人口素质还十分强劲。虽然说台湾的一些支柱产业,比如芯片代工,仍然遥遥领先。但这些行业毕竟不可能一直吃到永远。台湾未来的支柱性行业在哪里?本来台湾在生产中低端电子产品上面有很大的优势,现在也没有了。台湾在互联网产业上已然失败透顶,大陆反而遥遥领先。下一个支柱产业在哪里?未来台湾产业能向哪里发展呢?或者,更直白地说,哪里还有什么新产业能在台湾发展起来而不被大陆提前吃掉?我们看不到。

非但如此,台湾目前的支柱产业,正在被大陆蚕食。台湾距离经济衰退还有多远呢?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大陆人比台湾人梦想更远大,更拼搏。

对于那位台湾作者这一代人来说,台湾衰落还没那么快,他们安享晚年并不成问题。即将遭遇产业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潮的,是台湾的下一代人。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我已退休,不拼了,台湾下一代自求多福吧。”

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并不是一篇客观、全面描述大陆的文章,但是对台湾的命运却是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user avatar

这位朋友犯了几乎所有的浅度观察者都会犯的错误,盲人摸象。

来到北上广,发现中国已经是第一世界了;

走一趟贫困山区,发现中国还是第三世界。

和大城市年轻人聊一聊,感觉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已经觉醒,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与乡村中老年接触之后,发现丛林法则深入骨髓,按闹分配世间常态。

同样是分析人民币,

有人告诉你人民币取代美元就在今日;

有人告诉你金融危机就在眼前。


认识几个左派朋友,发现中国已经变成军国主义国家,即将发动世界大战,左派先锋队正要在世界的废墟中推翻二共,领导世界革命;

结交几个姨粉,才知道费拉民族即将被洪水淹没(不通姨语,编不下去了。。。);

更大的可能是认识几个粉红少女,发现tg有点甜,星辰大海指日可待。


废话说了那么多,那么这种文字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有!而且意义重大!

这说明我国在几十年的韬光养晦之后,终于有远方的人开始把我国当成彼岸的乌托邦,一如当年的民主旗帜苏联和自由灯塔美利坚一样。

我们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人间天堂,但是这种对人间天堂的向往,从来就是巨大的力量。

我们的艰难前行,变成了远方的向往,我们在远方的向往里,艰难前行。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user avatar

就纳闷yol叔为何每次在涉台问题上就马上智商下线 看不懂人话了呢


这得多敌视才能从其他答案上面看到为这种文字鼓掌叫好

yol叔是没看到PTT的评论吗

知乎的台湾问题专家们该有多蠢,才会把这种文章当作「颂扬大陆成功」?

明明是你湾乡民把这文章当作颂扬大陆成功啊

所以你说谁脑子进水呢

难道你真天天看新闻联播以为两岸一家亲呢

为何自求多福啊

因为你们不是我们啊

而且我们也不认为你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啊

多简单的事怎么楞就是装不明白呢

在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讲清楚的前提下谈统一

你独你统重要吗

事实是一点儿都不重要

user avatar

将三体视为宇宙观圣经的工业党想当然认为日韩的经济基础都会在所谓发达国家粉碎机面前不值一提,台湾更是不在话下。

所以他们把冷哲的回答一次又一次顶在最前面。

他们从来没想过罗马是怎么建成的又是怎么消失的。他们可能看过剑桥晚清和民国史,但是对社科院组织的新清史批判毫不在意,认为是杂音噪音。

他们可以讨论两分钟川普,骂两句白左。但是意识不到硅谷好莱坞对川普的杯葛在大洋此岸有同样的映射。西方文明的最高峰,集罗马与希腊一身的帝国都正在解体。而东方自宋以降就再无内圣外王。

然而他们还是沉浸在类似昭和男儿万世一系,王道乐土,武运长久的幻想中,满足于在红警游戏中又造了二三十辆天启。

就在林中斌写下上海如何发达上海人如何彬彬有礼的时候,这位台湾同胞可能不知道也无法理解,为何商住两用房和上海最繁华的街道也成了敏感词。

以区区五省之财赋养五族共和,塞海两防,必然导致土地财政尾大不掉,同时放弃建政以来的群众路线,中兴以来的改革路线,经济成长成为唯一合法性来源,赎买上层加震慑下层的维稳费用逐年加高。

这些年来唯一能和京沪房价涨幅媲美的就是新疆举报一个安拉胡阿克巴的奖金。

中国人这个身份认同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五千年来一直有的,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在1840年以后逐渐强化的,特别是在抗战中完全形成了。

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说的是保卫桑梓,写的是讨粤匪檄。而他身后的三大汉臣在慈禧失心疯时毅然和洋人签下东南互保。

边疆区的中国认同逐渐消失,要说源头,鬼也知道是哪一年。

那一年梅艳芳字正腔圆地唱了一首春晚歌曲,邓丽君在香港马会开唱脖子上还挂了一个牌。

但是他们不关心台湾人失掉的中国认同不会通过对中国经济的认同换回来。恢复认同的也是林中斌这样的,1942年出生的中华民国人。

现在连蓝营的节目都会忘记在中国后面加上大陆了。

现在让台湾的乡民去看1996年台海危机时的龙兄虎弟节目,比我们看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还陌生。

武统的不可行性不在于军事或者合法性,而在于政治上和经济上支付的成本远大于收益,甚至会引发这个空前大一统帝国的系统性风险。

保留帝国大厦上头的这一朵乌云,往往比为了驱散乌云而动摇大厦更明智。

第三帝国的恢复从毫不费力吞并奥地利开始,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苏联1979年就差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了,911之后谁当总统也没耐心和萨达姆、金正日继续周旋。

但是无论历史有多少教训,建成千年帝国的梦想都有魔戒般的诱惑。

不过如果中国的安德罗波夫主义者一定要武统,我觉得还是等我年龄大一点吧,到时候尽量多填装一些小粉红上前线,把他们射向他们梦寐以求的星辰大海!

他们的生命可能是党国眼中成本最低的筹码。

只是大清国亡于三,打掉北洋水师失健儿,收铁路为国有失绅意,杀谭嗣同失士子心。

原来看来最不可能的就是第一条,但是现在他们在尽力促成第一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