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长宁区多所中小学的调查问卷中,包含诸多「自杀准备情况」相关题目,这一问法是否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回答
上海长宁区部分中小学问卷中涉及“自杀准备情况”的题目,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其对学生潜在影响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

首先,从问卷设计的初衷来看,学校或相关机构进行这类调查,通常是出于一种“关爱”和“预防”的目的。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信号,及时介入,为那些可能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在某些情况下,科学、严谨的心理评估工具确实会包含一些关于绝望感、自伤行为意念等维度的问题,这是为了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问法”以及问卷的“呈现方式”。

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化或诱导: 对于一些本身并没有强烈自杀念头,但可能正经历情绪困扰的学生来说,直接的“自杀准备情况”的提问,可能会让他们接触到“自杀”这个概念,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开始思考和“准备”这件事情。这就像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你千万不要打开那个盒子”,结果反而会勾起他们的好奇和冲动。尤其是一些对负面信息敏感或容易受暗示的学生,这种问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无意中“播下”了种子。
恐慌与焦虑: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看到这些题目而感到恐慌和不解。他们可能会猜测:“为什么学校会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身边有什么事情不对劲?是不是我生病了?”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焦虑,甚至让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贴上“有问题”的标签。
污名化与羞耻感: “自杀准备情况”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如果问卷没有妥善的引导语和后续解释,学生可能会认为,思考或谈论这些事情是“不正常”、“不应该”的,从而产生羞耻感,不敢向他人倾诉,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与调查的初衷背道而驰。
误解问卷的真实目的: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问卷设计者的意图,认为这是一种“审问”或“测试”,而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如果问卷的设计过于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的包装,就容易产生这种误解。
样本偏差: 那些真正处于极度困境中的学生,可能反而不愿意或不敢回答这些问题,担心暴露自己的处境。而一些好奇心强或寻求关注的学生,则可能出于其他动机填写。这样一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甚至可能误导决策者。

更理想的问卷设计和执行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温和的语言与循序渐进: 避免使用过于直接、露骨的词汇。可以从更广泛的情绪困扰、生活压力、人际关系、未来展望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导,观察是否有相关的负面情绪或想法的迹象。例如,可以询问“你最近是否有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候?”,“你是否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你有没有想过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些问题比直接问“你有没有准备过自杀”更为委婉,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潜在的风险。
充分的解释与背景说明: 在问卷开始前,应该有明确的声明,说明调查的目的、问卷的保密性,以及如果学生在填写过程中感到不适,可以随时停止并寻求帮助。可以强调调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 如果确实需要评估自杀风险,应该使用经过科学验证、由专业心理学工作者设计的标准评估量表,并在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这类量表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到避免负面影响,并附带详细的使用说明和解释。
配套的心理支持服务: 问卷调查不应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起点。学校需要有健全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制。当问卷显示有潜在风险时,应该有专业的老师或心理辅导员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提供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将问卷收上来就了事。
匿名性与保密性: 确保问卷的匿名性和信息保密性至关重要,让学生敢于袒露心声,而不用担心被歧视或被公开。

总而言之,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问卷的设计和呈现方式是决定其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关键。过于直接、缺乏铺垫和支持的问法,确实存在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在“预防”和“保护”的目的下,以最温和、最科学、最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进行,确保真正的帮助能够触及到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不是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的做法肯定是欠妥的。

但是询问自杀并不是像公众认为的那么可怕。一种普遍的恐惧是,直接询问有关自杀的事可能会把自杀的念头带进受访者的头脑中。没有任何临床的证据显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Hobes,2006)

这里说的“直接询问”主要指的是在咨询室里的面谈询问,在咨询室里咨询师以平静、接纳、不带评判的态度询问自杀想法,反而可以让来访者能够真实的表达而情绪得到舒缓。而且咨询室里询问,咨询师能观察到来访者在谈论过程中的变化,也向来访者展示你对此不会感到不适,能够掌控事态,给来访者带来稳定感。

但是如果是大面积心理普查的量表施测则是另外一回事。量表的题目本身一般不会引发问题,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受访者在答题的过程中所身处的背景环境如何,不知道受访者会不会曲解量表施测的用意,不知道是不是有受访者存在相关的创伤,这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会诱发某些学生的不适感。这反而让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处在更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中。我们在一线工作当中确实有发现这样的情况,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因为测试感到不适,但通常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即便只是在大量的题目当中穿插询问一道关于自我伤害的题目。这些学生通常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在大面积心理普查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会采用有经过国内信度效度检验,问题也相对来说更为温和的量表,比如中小学最常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HT是两分法选项,也更能筛选出处在极端状况的学生出来。而且在施测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有相关的专业老师在施测现场指导填写,控制施测环境。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询问自杀相关的题目问得太多也太细。即便是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对面的询问,我们也不建议不断地深挖来访者的自杀倾向,而是要确保平衡谈话的内容,除了会询问自杀的相关情况之外,还会引导来访者聚焦在生活学习的积极面,忽视来访者的积极体验,一连串地询问他自杀相关的问题,就像把来访者关在一个没有新鲜空气的房间里,即便不会闷死人,但多少令人感到呼吸困难。

事实上正常的心理普查流程不会对所有学生询问自杀相关问题,即便问了题量也会非常地少,也不会问得非常地详细。一般来讲会选择PHQ9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大面积筛选之后的二轮施测,PHQ9询问学生自我伤害念头的题目也就只有1题。心理相关工作人员人手充足的话,最好不必通过量表施测来进行自杀问题的询问,可以通过结构化地个别访谈评估学生的心理风险,而且也没有必要跟所有访谈的学生谈论到自杀的议题,只有在咨询师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进行。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即便通过大面积问卷量表询问自杀问题一般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理危机,但是要考虑到公众以及学生家长并不了解心理评估的专业知识,大量的自杀题目很容易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将本来常规的工作引来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舆论危机反而可能引发次生的心理危机。

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这样的量表并不适用于小学生。 @松鼠 已经在他的问答中有说明这份量表适合17岁以上的人填写。实际上不仅是这份量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小学生使用任何心理量表和问卷。因为他们认知水平有些,常常会曲解题意,同时他们对自身的情绪状况也很难描述准确,对自身的问题也难以觉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建立“守门员”的制度是一个更有效的心理筛查方式,这里的“守门员”一般是老师,最常见的是班主任,家长也可以加入其中。学校的心理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老师和家长进行培训,普及心理危机个体的甄别和处理的知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心理筛查制度已经有比较系统成熟的做法,上海作为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这样不专业的操作让我感到很惊讶。当然心理普查之后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部分。1.学生隐私的保护;2.学生受教育权的保障;3.准确的评估;4.伦理的监督;5.还有医院、学校和家庭协作机制的建立。

目前这几个方面是亟需完善的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东西不是区教委自己编的,而是比较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Beck自杀意念量表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在中文网站上很容易搜到这个量表的(dao ban)中文完整版(由李献云等在2010年编制),比如这里就有一份

Beck自杀意念量表-在线考试测评模板 (wenjuan.mobi)

这个量表原版的官方版权是在美国的Pearson集团

BSS 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pearsonassessments.com)


教委用这个是出于非盈利目的,所以版权问题我们就不讨论了。关键问题在于,一个量表从来不只包括问卷,它还应当包括如何使用这一量表的指导。比如,这个量表应该对哪些人群用,应该怎么用,用完之后要不要做后续debriefing等等。就像你去买一个药,它虽然管用,但是也得按说明书吃,不能瞎吃。

那我们看看官方的说明书都说了什么。

重点1:量表使用人群是17岁及以上

重点2:该量表是心理治疗师在测量来访患者自杀意念时使用的。

*补充:在Beck自杀意念量表(原版)编制完成之后,有被用于普通人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例子,但基本用于成年人被试。偶尔有在16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用。进行此类研究时往往需要对被试的心理状况做额外关注,并允许被试随时终止研究。参见Beck 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李献云等,2011和自杀事件报道方式对高中生自杀态度与意念的影响研究,王丽,2016

所以结论很简单:该量表不适合对于17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大规模筛查。


对于可能的影响和解决方法,推荐阅读本问题下 @张怡 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