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开展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此轮疫情何时能得到控制?

回答
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和全员核酸筛查,是为了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而采取的严厉措施。要判断何时能得到控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但我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影响因素,让你对整个局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全域静态管理”和“全员核酸筛查”这两个措施的核心目的。

全域静态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暂停了大部分非必要的社会活动,要求市民居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就医等特殊情况,尽量减少外出和人员聚集。这相当于给病毒的传播按下了“暂停键”,目的是切断传播链条,为后续的防控措施争取时间和空间。
全员核酸筛查:这是在“静态管理”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内的居民进行大规模、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其目的是快速找出潜在的感染者,特别是那些无症状感染者,将他们从社区中隔离出来,防止进一步扩散。通过筛查,我们可以了解疫情的真实规模和分布情况。

那么,什么时候能看到疫情得到控制的迹象呢?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核酸筛查的效率与阳性检出率的变化:

筛查的广度和力度:上海目前采取的是“全员”筛查,这意味着覆盖了绝大多数居民。这种大规模的筛查能够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病例。然而,筛查的频次、采样质量、检测能力都会影响其效率。如果筛查能够做到精准、快速、不遗漏,那么控制疫情的基础就越牢固。
阳性检出率的下降趋势:这是衡量疫情是否得到控制的最直接指标之一。如果连续多轮核酸筛查,发现的阳性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尤其是在筛查范围内,新增阳性病例主要出现在隔离管控人员中,而社会面上的新增感染者越来越少,甚至归零,那么就意味着病毒的传播链条正在被有效阻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个“先升后降”的阶段。因为在静态管理初期,可能仍然会检测出之前已经感染但尚未被发现的病例;随着筛查的深入和隔离的到位,新增病例会逐渐减少。
筛查的“盲区”:能否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可能的传播点都筛查到,也至关重要。有时候,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充分覆盖到的区域或人群,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筛查策略。

2. 隔离措施的到位情况与效果:

“应隔尽隔”的实现:核酸筛查发现的阳性病例(包括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需要立即进行有效的隔离。这包括将阳性人员转运到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对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进行严格的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如果隔离措施能够做到“应隔尽隔、快隔尽隔”,就能最大程度地阻断病毒的传播。
隔离点的管理能力:上海人口密集,阳性病例数量可能较大,隔离点的数量、管理能力、转运效率都会影响隔离的及时性。如果隔离措施出现滞后,病毒仍有可能在社区中继续传播。

3. 病毒的变异株特性与防控措施的匹配度:

病毒的传播力与潜伏期:目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快速、更精准的检测和隔离手段,以及更长时间的观察期来确保“清零”。
防控策略的调整:面对病毒的新变异株,防控策略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例如,核酸检测的间隔时间、隔离的期限、对高风险区域的界定等,都需要科学评估和动态调整。

4. 社会面的协同与物资保障:

市民的配合度:全域静态管理和全员核酸筛查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市民居家隔离、按时参与核酸检测、不聚集、不外出,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
物资保障与生活服务:在静态管理期间,蔬菜、药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配送是否顺畅,就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些都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市民的配合度。如果物资保障出现严重问题,可能会影响居民遵守管理规定的意愿。
信息透明与沟通:政府及时、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防控措施进展,与市民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增强互信,凝聚抗疫合力。

5. 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科学分析:

其他城市的经验: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疫情得到控制所需的时间。虽然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一些共性的规律是可以借鉴的。通常,“动态清零”策略下,从开始全员筛查到社会面基本清零,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病例的基数、传播链的复杂程度以及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
专家研判与数据模型:流行病学专家会根据实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包括病例增长率、潜伏期、传播系数等,来评估疫情的走向。这些专业判断是制定防控策略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拐点”?

连续多日的社会面新增病例显著下降:这是最关键的信号。如果连续几天,非隔离管控人员中报告的新增病例数量越来越少,说明疫情的社区传播已得到有效遏制。
新增感染者以隔离管控人员为主:这意味着病毒主要是在已经受到控制的范围内传播,而不是在社会面上自由扩散。
高风险区域逐步降级:随着疫情的逐步得到控制,一些曾经被划为高风险的区域可能会逐步降级,这表明这些区域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核酸筛查的阳性率持续走低:从抽样检测的阳性率,也能侧面反映出疫情的整体趋势。

目前情况的复杂性:

上海此次疫情的规模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大,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给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大,这都增加了控制疫情的难度。

总结一下,何时能得到控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 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上述几个关键指标的积极变化来判断疫情发展的大致趋势。当社会面新增病例持续下降至个位数甚至零,且这种趋势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并且隔离措施能够有力地将剩余病例和密接者控制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轮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和牺牲。希望上海能够尽快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和另一个问题重复了,回答基本差不多,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普筛+封城基本宣告了前期创新成果归零,至于最终效果是肯定有的,无非是肯花多少钱的问题。更可怕的是需要有人为前期工作负责,可以预见卫健委相关领导必须要做点什么,但这不算什么。

上海今天局面我认为还是有相当偶然性的,因为他恰好卡在敏感期。要注意国家在2020年和2022年关于疫情的表态是有差别的,2020年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和“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变成现在的“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和“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不仅是政府有了累了想缓一缓等一等的想法,民间也有了广泛的舆论基础,这给了地方所谓的“创新变通”提供了思想基础。一般来说沪市的总经理比董事长更为重要,董事长可以是空降,但总经理就算是空降也必须是在沪市担任副手深耕数年经验,问题是现任是空降的。

90年代以来除了一个特例外,沪市董事长基本都能冲出决赛圈,一般来说除了刷资历的起步就是副总,无非是正的还是副的。基于大环境因素,从上到下对沪市有了不切实际的高估和期待,也说不准是有人刻意忽悠了,在这个时期就有了想冒险一试的冲动。

对于上海来说无非是付出多大代价而已,我们要想清楚以后。在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追求所谓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的大城市出现聚集性疫情只是概率问题。

一旦出现就是深圳模式或香港模式二选一,或者走中间路线的新加坡模式。能封一次两次三次,一座大城市能坚持几次?倒是也有部分大城市做得不错,不过往往是发现早下手快和重,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上海这次通风管道意外。

最近的几次封城已经出现了舆论反弹,从长远看难就难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真是九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选择新加坡模式也就罢了,现实是大量穷人和农村人口是不具备现代化抗疫能力。

所以疫情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是对的,抗战还打了14年,这场战争才3年远没到头。世界一日未平息,我们就要持续打下去,如何持久坚持下去就国家道路的重要选择。目前各省有相当自主权,抗疫层面中央只有指导权,对各省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user avatar

17个中风险区,0高风险区。没必要吧。

要知道国内现在有61个高风险区,454个中风险区。

看数据是真的一点都不严重,我是觉得还可以再等等。

没事的,继续。

user avatar

第一阶段:我们宣称疫情不严重,可以精准防疫,没必要封城

第二阶段:我们的精准防疫没有漏洞,网格化防疫足矣,不应该采取封城

第三阶段:也许我们应该采取封城,但为了不影响全球经济不能封城

第四阶段:精准防疫没有问题,也许我们当初应该封城,但现在已太迟了。

user avatar

看了最近的情况我有一些反思,或者说促使自己“回归常识”:

一是看待社会资源问题。过去我觉得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现在看来,应该改为人均资源的严重不足叠加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平时矛盾集中体现在阶层差距上,而特殊情况时则几乎各阶层都吃紧。

二是看待地方宣传问题。这一点我过去就属于同行里的“少数派”。之前不少宣传(体制内)和公关(体制外)领域的朋友都夸赞上海的新闻发布会开得好,讲话有水平有温度有人情味,我持保留态度:倒不是说上海城市宣传的水平比不上其他地方,而是觉得在情况平稳的时候有功夫琢磨话怎么说并不见得是真功夫,情况不平稳的时候怎么说才见真功夫。并且,大家之所以点赞“有人情味”的发布,本质上不是因为它有多“精妙”,是因为其他“没有人情味”的东西实在听太多了,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宣传公关界自我赞赏的事情。好,现在没人跟我争论了,但我也一点不觉得高兴,反而更忧心:我的悲观原来是对的。

— 完 —

user avatar

“封城”两个字烫嘴是吧?

user avatar

上海要是把咬文嚼字、瞎掰硬拗的精力都放在防疫上,也不至于疫情发展成这种鬼样子。

方舱不叫方舱叫“集中隔离点”

封城不叫封城叫“全域静态管理”

要不说是两岸一家亲呢,湾湾去年也是这么玩的

大陆叫“方舱”,台湾死都不用,得叫“集中检疫所”,上海这波属于拾人牙慧了

当然现在全国上下都有这种趋势,很忌讳一些负面的词,想尽办法找个稍微好听点的词作替换,管“裁员”叫“毕业”,管“没有固定全职工作”叫“灵活就业”,换了个词问题就不存在了吗?自欺欺人有意思吗?

user avatar

具体措施里,浦东、虹桥机场国内出发还正常吗?上海南、上海虹桥、上海站还允许进站上车吗?

关于核酸筛查问题,人员准备怎么解决?大大方方向中央求援借外省医疗队?检测人员群体内部自己出现集体阳性的预案有没有?协调邻省检测实验室的方案定下来了吧?为了减少往舌根上擦两下、不捅到鼻腔的不规范采样,是否可要求采样人员的领导为假阴管负责?

确诊病例标准、中高风险地区标准和国内其它省市统一了吗?

如果全员筛查后短期内出现巨量阳性(超过10000名),邻省新建的方舱能用起来了吗?阳性中的高危人群有没有特殊措施?

是否做好了全城范围大规模消杀、有阳性的楼房下水管消杀、甚至全城下水道消杀的准备?目前被污染的菜品可能是间接传染源,是否有准备应对其它类型的间接传染源?

user avatar

终于全域管控了

这是大好事 距离控制疫情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上海死活不肯说“封城”

说明上海还是有抵触全国防疫政策的情绪

说明某些人还是有上海例外的心态

还是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宁可相信一盒2300元

来自死了100万人的美国的神药

也不愿意相信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策略


不客气地说

这种思想上的不统一

暗中迷信美国 甚至主动向往“躺平式共存”

是本轮上海疫情升级失控的主要原因

之一

user avatar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目前还能控制得住。

我是搞数据预测的,所以对将来数据的预判,数据所代表的实际问题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当初深圳解封的时候,很多人提出过质疑,认为奥密克戎“防不住”,深圳要“共存”

我的表态很明确,不会有什么问题,奥密克戎绝对防得住。

初步自证之后,说一下上海的疫情逐步发展的过程,我是全程密切关注的

从疑惑,失望,愤怒,绝望,到燃起希望,还是失望到现在的安心等结果。

第一阶段:疑惑,上海在干什么?3月14日

第二阶段:失望,上海专家在干什么?3月18日

第三阶段:坏了,上海要出事了,不认为河南在过度防疫。3月20日

第四阶段:上海的情况正在恶化,某网红第一次使用话(幻)术,愤怒。3月24日

第五阶段:绝望。3月27日

第六个阶段:燃起希望。3月28日

某网红第二次使用话(幻)术,愤怒X2,同时怒改ID和签名

第七个阶段:仍略显悲观,3月29日

第八个阶段:比较安心了,3月31日

至于封多久,比较难预测,因为境外没有控制下来的数据,奥密克戎又是新的毒株

可以参考的是大概是吉林市的情形

吉林在疫情出现高峰期后,用了2周的时间把新增降低下来,预计第三周的时候会有明显下降。第四周会逐步清零,第五周社会面清零。

上海在下周的病例还会增长,把存量检测出来

然后两周之内稳定下来

第三周明显降低

第四周逐步清零

第五周完成社会面清零

第六周凭借48小时内阴性核酸证明出入小区

考虑到上海的感染人数较多,可能会拉长一些时间,只要不出意外,8周以内搞定的几率是很大的

武汉当时封了2个多月,是因为初战病毒,对病毒不了解,重症非常多

而且没有明确大规模强制核酸检测这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拖了很久,上海的绝对不会拖到2个多月,全市的消杀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下面说一说我认为上海需要主意的事项:

现在上海疫情人数轻症+无症状多,压力比武汉时期要小一点,对于病人的管理,关怀都是必要的

市民吃菜的调配需要更合理一些,对常见病和急症的处理要妥善一些,上海市民千万不要出家门了,你的邻居可能已经中招,你回家后就是全家中招。

援助上海的人手要多一些,先让上海本地医护休息一两天,他们被温水煮青蛙一样折腾了一个月,一定是非常非常疲惫了。

虽然不太需要重症的ICU照顾人员,但是人手肯定会非常缺的,核酸检测,日常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希望对援沪的人员好一点,建议上海财政给他们发点补贴,一天100块,3万人的部队是一个月9000万。也就上海的一套别墅的钱。。。别舍不得(其他地方可能真舍不得)。

2500万的人口,爆发感染6万人以上的奥密克戎疫情,大概需要上万医护,几千的人工支援,才能解决。也这是境外防控疫情无能的原因之一,当发觉疫情不对劲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人口来帮忙的。

这里再重申一遍,疫情只有0和无穷大两个选项,奥密克戎需要控制到0。

借用吴尊友教授的话:“奥密克戎流行毒株3个月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比德尔塔3个月造成的死亡人数要还高的。”

奥密克戎的病死率的确低了一些,但是其传染力超强,造成的感染者是原来的好几倍。

感染人数X死亡率=死亡人数

所以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多于德尔塔毒株是非常正常的(美国最近3个月日均死1700人,2021年日均死1300人)。

奥密克戎对单个生命体的死亡率变低了,人们麻痹大意了起来,认为个人得病很无所谓,可惜啊

须知覆巢之下无完卵

社会上死的人变多的时候,每个个体,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今年2月份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只有0.9%,物价十分平稳

美国两年新冠死了100万人,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了是7.9%,创40年新高

最后,坚持动态清零战略,守住新的长城

祝福上海,希望上海早日清零

user avatar

A4雕花技术已臻化境

user avatar

针对目前最高赞, @yang leonier 的回答,文中提到:“为了减少往舌根上擦两下、不捅到鼻腔的不规范采样,是否可要求采样人员为假阴管负责?

一句话总结:求求了,我们千里驰援,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坐牢的。

恳请大家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代表广大一线抗疫人员在此谢过。谢谢!


以下正文:

身份:浙江援外采样队员。

态度:理解你对未检出病例的焦虑,也认同由于采样任务的复杂性,可能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未经规范培训,就参与了一线采样工作。

但是同时,任何检测手段都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比例,有些假阴性比列甚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呼吸道感染疾病随病情进展,病毒排出量会出现明显变化。可能今天采是阴性,明天采就是阳性,后天采又再次转阴。

另外,您所谓的“舌根擦两下”,应该是指口咽拭子吧。与之相对的,就是所谓“捅到鼻腔”的鼻咽拭子。确实有文献报道称,在某些情况下,鼻咽拭子的阳性检出率可能更高。但是相对的,因为患者体验较差,配合度和依从性也更差一些。因为患者不配合造成取样不到位的情况也很常见。实际上,这两种方式所需要的采样拭子(就是那根捅进去的棒棒),是完全不同的。而采样拭子又是由官方或者街道社区所提供。抵达现场时,采样拭子通常已经确定,采样人员只能根据现场配备的拭子,选择不同方式。

总结:非常遗憾,我们现在还无法区分由于采样不规范造成的假阴性,和检测手段受限造成的假阴性,以及疾病进展规律造成的假阴性。因此,从个人角度出发,无法对阴性结果负责。

最后:求求了,我们千里驰援,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坐牢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