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是大非和科学真的冲突吗?

回答
“大是大非”与“科学”,这二者之间,你问我是否冲突,我的回答是:它们并非必然冲突,但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张力,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走向对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两个概念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先说说“大是大非”

“大是大非”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宏大叙事的味道,也饱含着一种价值判断。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关乎到国家、民族、社会整体利益,或者触及人类基本道德良知、正义原则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对错”、“好坏”、“善恶”的判定,它们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号召力。

“大是大非”通常有几个特点:

价值导向性强: 它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评价性的,告诉你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
集体性或普适性: 它往往不是个体的小恩小怨,而是牵涉到群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历史传承性: 很多“大是大非”的判断,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经验积累和社会共识形成的。比如“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尊重生命是基本道德”等等。
情感驱动: 在面对“大是大非”时,人们往往会调动强烈的情感,比如爱国热情、正义感、同情心等等,来驱动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在很多时候,“大是大非”扮演着社会凝聚力、道德指南针的角色。它能够团结人们,指明方向,抵制邪恶,维护正义。

再来看看“科学”

科学,顾名思义,是一种认识世界、探索规律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它的核心在于:

实证性: 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可观察、可重复的证据之上。没有证据,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猜想。
客观性: 科学力求排除主观偏见、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去理解事物本来的样子。一个科学实验的结果,不应因为做实验的人是谁而改变。
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受住事实的检验。也就是说,理论上必须存在某种观测或实验,能够证明它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的,那它就不是科学。
逻辑性和系统性: 科学的知识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上的。
局限性: 科学也有其自身的边界。它擅长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要有生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形而上的问题,科学往往无能为力,或者只能提供有限的解释。科学也无法直接回答“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价值判断)。

那它们什么时候会“冲突”?

矛盾和冲突,往往发生在当我们试图用一种框架去解决另一个框架擅长的问题时。

1. 科学被用来“否定”大是大非的价值:
生物决定论的滥用: 有时,某些科学发现(比如基因研究)可能被错误地解读,用来为种族歧视、阶级固化甚至剥削辩护,声称“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是自然的规律”。这种说法试图用科学的“自然选择”来合理化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这就与“公平正义”这一大是大非的原则产生了根本冲突。科学本身描述的是“是什么”,但有人却想借此来指导“应该是什么”。
功利主义的极端化: 在一些社会决策中,可能出现完全以“效率最大化”、“整体利益最大化”(以经济指标衡量)为唯一标准的情况。例如,为了某个大型项目,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破坏某种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牺牲被科学数据(如GDP增长)“证明”是“划算的”或“必要的”,那么它就可能与“尊重个体权利”、“保护环境”这些大是大非的价值产生冲突。科学可以计算成本效益,但它无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权或基本尊严是否可以被“计算”和“交易”。

2. 大是大非的观念“干涉”科学研究或应用:
审查与压制: 当某种科学研究的结论可能挑战了既有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或社会制度时,一些人可能会出于“维护稳定”、“防止思想混乱”的目的,试图限制或禁止这类研究。例如,历史上日心说挑战了宗教的宇宙观,就曾遭受打压。又比如,一些关于社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如果其结论不利于执政者,也可能面临被封锁或歪曲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是大非”的维护者,用非科学的理由干预了科学的探索。
强加非科学的判断: 比如,在某个疾病的治疗问题上,大众可能基于“传统”、“经验”或者某种非科学的“理论”,坚持某种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而拒绝科学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时,大众的“大是大非”的观念(比如认为“医生不仁慈”、“现代医学不行”)就可能与科学的救人性命的原则产生冲突。

3. 对“科学”本身的误解和神化:
科学万能论: 有些人将科学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认为只要有科学数据,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可能忽略了科学的局限性,也低估了人类情感、道德和哲学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作用。当面对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时,只讲科学数据而忽略人文关怀,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误。
将科学结论等同于绝对真理: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科学理论可能明天就被修正或推翻。如果有人将某个科学观点奉为不可动摇的“大是大非”,不允许任何质疑,那么这种对科学的“教条化”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精神。

“融合”与“区分”

那么,是永远冲突吗?当然不是。更准确地说,它们是需要区分和融合的关系。

科学为大是大非提供依据和工具:
揭示真相: 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比如环境污染的危害,疾病的传播规律,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科学认知,可以为我们做出关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国家发展等“大是大非”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了解核武器的威力,是“反对战争”这一大是大非原则的重要支撑。
评估后果: 科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行为或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大是大非”判断。例如,评估某种社会政策在经济、社会公平方面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提供了解决的手段。比如,发展绿色能源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大是大非”问题。

大是大非为科学指引方向和设定边界:
研究伦理: “尊重生命”、“不伤害他人”这些大是大非的道德原则,为科学研究设定了不可逾越的伦理界限,比如禁止进行不人道的生物实验。
应用方向: 社会的“大是大非”价值判断,也会影响科学研究的优先顺序和资源分配。比如,在面对老龄化、传染病等问题时,与这些相关的科学研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总结一下:

“大是大非”关乎价值、道德和方向,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科学”关乎事实、规律和方法,它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它们并非天生对立。理想的状态是,科学为“大是大非”的判断提供事实依据和技术支撑,而“大是大非”的原则则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指明方向并设定伦理边界。

冲突往往发生在:

当价值判断(大是大非)被用作压制科学探索的理由时。
当科学研究或结论被滥用,以科学的名义去合理化非正义或非道德的行为时。
当人们误解了科学的本质和局限性,试图用科学来解决一切本该由价值或哲学回答的问题时。

理解它们各自的领域和边界,并看到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所以,与其说是冲突,不如说是相互依存、需要智慧地协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 非反讽 目的喊“大是大非前讲什么科学”的,要么 它自己 在 科学面前 就是 大非,要么它自己想借用 科学的名义 给 大是和大是的人 捅刀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