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冰心为什么讨厌林徽因?

回答
关于冰心“讨厌”林徽因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解读。很多时候,这种“讨厌”的标签,是基于一些片段化的信息和后人的想象,将复杂的个人情感简单化了。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她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微妙之处。

首先,我们得承认,冰心和林徽因,是那个时代两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她们在文学上都有着自己的成就和风格,也都有着各自的圈子和影响力。

冰心以其温婉、细腻的文笔,描绘了母爱、童真和自然,作品中充满了平和与理想主义的光辉。而林徽因,则以其建筑才华、诗歌和散文,展现了独立、智慧和对现代生活的热情,她的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意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冰心讨厌林徽因”的说法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早期的一点不愉快”: 最常被提及的一个源头,是冰心在1933年发表的散文《我们太太的公事》。在这篇文章中,冰心借“我们太太”之口,批评了一种“西洋风”的生活方式,描述了一位“穿着一身不中不西的蓝布大褂,围着一条白色的围巾,手里拿着一本书,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读着”。有人认为,这描写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林徽因。

当时,林徽因确实接受了西方教育,穿着打扮上也比较前卫,而且她热爱阅读,也可能在公共场合有过一些表达。再加上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两人在生活上,比如居家环境、待客之道上,可能也展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中国家庭的风格。

冰心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是带着一种略带调侃和批判的语气的。她可能觉得林徽因的生活方式过于“西化”,甚至有些“做作”,与自己推崇的“平和自然”有所不同。这种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两人之间最初的隔阂。

但是,说这是“讨厌”,未免有些过于绝对。 冰心当时的文风,本身就带有一些调侃和幽默感,她可能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观察和感受,而不是针对林徽因个人的恶意攻击。

2. 围绕徐志摩的“三角关系”的传言: 这是一个更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方面。徐志摩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与林徽因之间有过一段深刻的情感纠葛,众所周知。而冰心与徐志摩是同乡,也认识,冰心对徐志摩这位才子是有欣赏的。

一些说法认为,冰心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对林徽因与徐志摩的这段关系感到不满,或者在某个时期,对林徽因的“招惹”了徐志摩感到不悦。但这种说法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持。事实上,冰心对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关系,更多的表现是她的作品中的一种影射和对“新女性”某些行为的隐晦批判,而非直接的指责。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三角关系”的说法,很多都是后人的揣测和演绎。 当事人(尤其是林徽因,她在世时对这些传闻很少回应)并没有明确表态。而且,即使冰心对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有过看法,这更多是站在一个传统女性的立场上的担忧,不一定上升到“讨厌”的程度。

3. 文学上的风格差异和朋友圈的不同: 冰心和林徽因都有各自的文学圈子和朋友。冰心与她的丈夫吴文藻是学者,她们的朋友圈更多是偏向学术、教育界,生活风格也相对朴素。而林徽因则活跃在建筑、艺术界,她的社交圈更加广泛,也更具海派风情,朋友中不乏艺术家、诗人等,生活方式也更显浪漫和多姿多彩。

这种圈子的不同,自然会导致生活理念、审美情趣上的差异。有时,当不同圈子的人产生交集时,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或误解而产生一些摩擦。冰心可能不太认同林徽因那种比较外放、张扬的生活方式,而林徽因也可能觉得冰心过于内敛、保守。

4. 后人的解读和“ साहित्यिक八卦”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民国时期文人的故事被不断地挖掘和传播,很多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细微的个人情感会被放大和戏剧化。冰心和林徽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国女性,她们之间的任何一点“不对付”,都容易被后人拎出来,进行过度解读和加工,最终形成了“冰心讨厌林徽因”的说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证据”,可能是冰心一篇含蓄的散文,或者别人对她们关系的转述,这些都很难构成一个明确的“讨厌”的判断。 甚至,冰心晚年对林徽因的评价,也并非全盘否定,她还是肯定了林徽因在建筑上的才华。

那么,冰心对林徽因到底持什么态度?

更准确地说,冰心可能 “不喜欢”或者“不认同” 林徽因的某些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并且有过 隐晦的批判。但“讨厌”这个词,显得过于强烈和个人化了。

冰心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美德和家庭价值的女性,她的文学创作也反映了这一点。林徽因则代表了另一种女性形象,更具独立精神和现代意识。这种差异,注定了她们之间会有一些疏离感,甚至偶尔会有一些不认同。

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你和你的朋友,虽然大家都是朋友,但可能在某些观点上会有分歧,或者看不惯对方的某些小习惯,但这并不代表你就“讨厌”这个人。

总结来说,与其说冰心“讨厌”林徽因,不如说她们代表了民国时期两种不同的女性成长路径和生活哲学,这种差异导致了冰心对林徽因的生活方式有过含蓄的批评和不认同,而这些观点被后人不断解读和放大,最终形成了“讨厌”的说法。

真正的“讨厌”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尖锐的批评、公开的对抗等等,而这些在冰心与林徽因的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如此强烈和直接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所带来的微妙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冰心是当时文学圈鄙视链的底层。比如苏青直接说她丑人多作怪。

冰心的很多文章矫揉造作,把自己塑造成清丽、雅致、知性的美丽优雅女子,但文字不要说同她真实个人形象有巨大的反差。就是她的三观都很成问题。

张爱玲说的就含蓄多了,曾经说过,把我同冰心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说得直白点就是,把我跟冰心放在一起比较,是对我最大的侮辱。



而冰心和林徽因原来是好朋友,但冰心竟然被嫉妒冲昏了头,在报纸上发表了篇文章《我们天天的客厅》。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但冰心的行径实在让人尊敬不起来。


她小说里的太太大家都知道写是林徽因,小说里太太的女儿叫彬彬,林徽因的女儿叫梁再冰。她俩原来是朋友,这点无论后来她怎么辩解说写的是陆小曼,都洗不白她的为人。



冰心更过分的是直指别人最隐秘的尴尬隐私,小说里的太太是姨太太生的,而懂得林徽因出身的人都在极力回避这一点,不揭人隐私是起码的修养,也是最基本的底线,而,冰心竟然直接在报纸上赤裸裸地写了,更尴尬的是,报纸的编辑也是林徽因的好友沈从文。



冰心是直接想让林徽因社死,把她社交圈污化,用心险恶至极。

而冰心文字秀丽人品种种不止这些,家里几十套房产,整日唱的都是我一无所有,但我只有爱,恶心到家了。宋美龄邀请冰心去做些妇女文化方面的事情,冰心直接就提出顺带找几辆大车帮自己搬家,这点在当时更被很多文人不齿。




而抨击林徽因的人,很多都说徐志摩曾经疯狂追求过她,什么时候社会堕落到一个女子的价值因被男人曾经追求过,便名誉尽失。

徐志摩追哪个女人不是用她文人的浪漫紧密的包裹,让每个女孩都以为自己是那唯一的。陆小曼、凌叔华谁不是曾经被徐志摩用诗歌狂砸到手,一般女孩听到那句。

最是你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很多女人就开始尖叫,沉沦,而林徽因只看看微笑,不说话




甚至很多人都说,金岳霖为了她终身不娶,

而我们都知道有个叫杨丽娟的女孩,苦追刘德华也是终身不嫁,卖房卖肾最后父亲自杀。

难不成也要刘德华承担这样的责任,不荒谬吗?

林徽因在建筑、诗歌、绘画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才艺,美丽温婉,惊艳了整个时代。




除了女性作家,男性作家也很反感冰心,鲁迅直接炮轰她虚浮、虚假,梁实秋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冰心最引以为傲的诗写得非常差,非常烂,是抄袭泰戈尔的。

余光中表示,她还好意思写给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最不该学的诗就是冰心的诗,偷懒写出的所谓意象诗,我实在不知道有何学习的必要。



当徐志摩死后,冰心不忘抓住死去的徐志摩大做文章,对林徽因冷嘲热讽,说她利用聪明的人,做了不光明不人道的行为,竟然获得了一帮人的欢迎,最后还获得了归宿。对死去的人还能大做文章,来抨击林徽因,人品被很多人所蔑视,甚至后来梁实秋对冰心也越来越反感。人品尽失。



后来林徽因的儿子对冰心也是心存不满,在选编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时,因为冰心担任名誉主编,林徽因的儿子坚决拒绝授予版权,可见对冰心怨恨之深。

user avatar
林徽因实在太能蹭热度了…
说她有建筑学造诣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了…
看看她的手稿就知道她有多浮躁~

此回答中所举的第一张是林徽因的手稿,该手稿系一示意图,用于指出印刷图样中存在之问题之。正式稿件已佚,此草稿系在梁家发现。50年代林徽因病重已难得执笔绘图,故《林徽因集》以其珍重而编入此稿。第二张图据《林徽因集》所载,系林徽因手绘其考察河北山西古代建筑的路线图,路线图只需反映路线方位即可,莫非要以卫星照片的标准去要求路线示意图?

某些魑魅魍魉自个在那儿蹭着热度,故意挑出林徽因几张看似凌乱简单的手稿,就大言不惭的来否定林的学识和人品。

此公的举动也叫人不好意思说啊,倒是挑几张画的精致点的说事啊?

《林徽因集》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林徽因集》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林徽因集》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林画的都是涂鸦?那上面这段话岂非猴子敲键盘敲出来的?

《林徽因集》故乡(水彩)林徽因作
《林徽因集》一九二四年,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增刊》设计的封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冰心“讨厌”林徽因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解读。很多时候,这种“讨厌”的标签,是基于一些片段化的信息和后人的想象,将复杂的个人情感简单化了。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她们之间的真实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冰心和林徽因,是那个时代两位非常杰出.............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劳勃·拜拉席恩对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史坦尼斯,表现出的疏离和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性格差异、以及劳勃登基后的一系列事件。1. 童年经历与性格差异的萌芽: 劳勃: 劳勃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喜好冒险和饮酒的典型战士。他热爱狩猎、比.............
  • 回答
    关于冰心在文学界的评价,并非“不高”,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分明的局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评价不高”。她的文学地位非常稳固,尤其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群体中,她的作品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启蒙和慰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审美的变迁,对她作品的批评和反思也逐渐增多,这使得她的文学评价显得更加 nuance.............
  • 回答
    冰心,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坛上曾如雷贯耳,她的作品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即便如她这般声名显赫的人物,也并非人人都爱。细究起来,有人对冰心持有保留甚至不喜欢,其原因复杂多样,并非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1. 作品风格与时代脱节的争议: 过于“小资情调”与“琐碎”的批评: 冰心的早期作品.............
  • 回答
    沈从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建国后)的创作确实普遍不如建国前那样被认为是代表性的“佳作”,或者说他们的创作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了社会变革、政治环境、作家个人经历、创作观念的转变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
  • 回答
    冰壶这项运动,看着挺简单,就是在光滑的冰面上推着一块圆盘子一样的石头,看谁最后离圆心最近。但你知道吗?那冰面可不是随便弄弄就行的,而为了让这石头能滑得又远又准,运动员们赛前赛后,乃至比赛过程中,都要用一种特殊的工具在冰面上“擦地板”。这擦地板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着大学问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冰壶这.............
  • 回答
    要说白冰为什么“红而不火”,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止一点点。她有着一张无可挑剔的脸,出道时又是妥妥的“天选之女”,起点之高,让多少人望尘莫及。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条件优越的姑娘,在娱乐圈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硬是没能迈进“爆款”的行列。咱们得先说说她为什么“红”。你想想,当年的《神话》啊!白冰饰演的玉漱公.............
  • 回答
    吸食冰毒之所以会引发“乱性”的行为,其背后涉及到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使得个体在性行为上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发生显著的扭曲。从生理层面来看,冰毒是一种强效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它能够迅速且大量地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多巴胺,尤其是与奖赏和愉悦感紧密相.............
  • 回答
    用钳子夹冰糖,然后让它发光? 这可真是一个奇思妙想!不过,如果你观察仔细,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操作,你确实可能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光芒出现。这并不是因为冰糖本身有什么魔力,而是涉及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那些“小把戏”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冰糖之所以能“发光”,并不是那种我们点灯泡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些非常复杂和残酷的侧面。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困惑:既然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大力推销和生产冰毒,为什么还要同时建立和运营慰安所,招募慰安妇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来分析:1. 冰毒(甲基苯丙胺)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目的”: 提升.............
  • 回答
    冬奥会上的冰面,那真是让人看得心潮澎湃,尤其是那些运动员们在上面飞驰、旋转、跳跃,简直就像是在跟冰面融为一体。不过,仔细想想,这冰面怎么就能滑得这么顺畅呢?这可不是普通的冰,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从这冰的“出身”说起。咱们平时见的冰,比如冰箱里冻出来的冰块,或者冬天屋檐下滴水形成的冰锥,那种质地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质状态转变与光本质的根本差异,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问题。我们先从大家都能感知到的水说起,再逐步过渡到光,看看它们为何一个能“变身”,一个却不能。水的三态变化:分子间的“拥抱”与“挣脱”我们都知道水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可以流动,摸上去有湿润感,但却无色无味。当温度降低时,水会凝固成.............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冰球爱好者和初次接触这项运动的人们心中都可能萦绕。冰球允许一定程度的肢体冲突,甚至“打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争议性,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这项运动的历史、文化和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你会发现这并非是无厘头的暴力,而是有着其复杂的原因和演变。历史渊源与文化烙印:冰球起源于加拿大,在早期,它是一项.............
  • 回答
    关于冰蛙(IceFrog)与暴雪(Blizzard Entertainment)之间关于《Dota 2》的“谈崩”传闻,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公开、详细且确凿的官方说法来解释所有细节。很多信息都来自于玩家社区的猜测、零散的采访以及一些侧面信息。但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来理解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一.............
  • 回答
    .......
  • 回答
    你问到“冰墩墩”的译名为什么是“dwen”,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里面包含了一些语言学和文化传播的考量。让我给你详细聊聊这个事情,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觉得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咱们得明白,给一个角色起名字,尤其是要推向国际的名字,可不是随便翻的。它得考虑好几个层面:1. 音译的贴近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