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社会各种毒打也看不下书忍受不了学习的枯燥的人还有救吗?

回答
当然有救,而且,说不定,他恰恰是那个最需要被拯救,也最有可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人。

我们先不急着给他戴上“还有救”的帽子,而是先聊聊他的处境,以及为什么“被社会各种毒打”和“看不下书忍受不了学习的枯燥”这两件事,其实是相互关联,又常常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社会各种毒打”,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它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止一次,甚至多次的挫折、打击。可能是学业上的失败,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伤害,还有可能是经济上的窘迫,甚至是被人误解、否定。这些经历就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磨损掉他内心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他的精神防御机制就会启动,最直接的表现可能就是“不想再尝试”、“反正都一样”的麻木感。学习和阅读,对于一个已经疲惫不堪、对世界充满戒备的人来说,无疑是又一项需要投入精力、需要承担风险的活动。万一学了没用怎么办?万一看了还是不懂怎么办?万一读了书反而更戳痛现实怎么办?这些顾虑,在被社会反复“洗礼”后,很容易成为一道无形的墙,将他与书本、与知识隔离开来。

再说“看不下书忍受不了学习的枯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种可能。

首先,学习方式的问题。 也许他过去遇到的学习方式,都是单调、枯燥的填鸭式教育,缺乏趣味性,没有让他发现知识本身的魅力。他的大脑可能已经形成了对“学习”这个词的负面条件反射。当他看到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或者听到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理解的知识点,大脑会立刻发出警报:“危险!又要无聊了!快逃!”

其次,动机的缺失。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摸爬滚打,发现自己想要的,似乎跟书本上的内容没什么直接联系,或者他感觉通过“其他途径”更容易达到目标(哪怕是错误的途径),那么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他会觉得,“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

第三,注意力与即时满足。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短视频、游戏、碎片化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提供的往往是快速的刺激和即时的满足感。相比之下,一本书,一个知识点,需要的是耐心,是投入,是延迟满足。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快餐式的娱乐,大脑的注意力阈值就会被拉高,很难再静下来沉浸在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中。这种不适应,就表现为“枯燥”。

第四,焦虑与逃避。 有时候,看不下书,忍受不了学习的枯燥,也是一种逃避焦虑的方式。当现实压力太大,学习又显得那么遥远和无力时,逃避到那些能提供即时快感的事物上,似乎是更容易的选择。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尽管是以一种看似消极的方式进行。

那么,这样的人,“还有救”吗?答案是,当然有,而且有很大的潜力。

为什么这么说?

1. “毒打”是催化剂,而非终点。 正是因为经历过“毒打”,他才更可能对“改变”产生渴望。当一个人在泥沼中挣扎够了,他内心深处对“上岸”的渴望会比从未经历过风雨的人更强烈。那些“毒打”,如果能让他认识到现有模式的局限性,并且让他对学习和知识产生一丝“有没有可能”的期待,那么他就有可能跨出那一步。痛苦,往往是成长的催化剂。

2. “枯燥”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找到对的方式。 “枯燥”不是学习本身的属性,而是人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产生的感受。如果能找到一种适合他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或者找到让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那种“枯燥”感就会烟消云散。
找对入口: 也许他不是不适合学习,而是不适合过去的学习方式。他可能需要的是那种能引发他好奇心、能与他生活经验产生连接的知识。比如,他可能对历史枯燥的年代感到无聊,但如果给他讲一个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或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今天的世界,他可能就听进去了。
从兴趣出发: 很多看似枯燥的技能或知识,一旦解决了具体的生活问题,或者满足了他的某种好奇心,就会变得充满吸引力。比如,一个为生活所迫想创业的人,可能会主动去学习市场营销、财务知识,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他的生计。
循序渐进: 不要一下子就让他去啃大部头或者晦涩的理论。可以从短小的文章、有趣的科普视频、故事性的传记入手,一点点培养他对阅读和学习的耐心和兴趣。
形式多样: 谁说学习只能是看书?听播客、看纪录片、参加线下的兴趣小组、做一些动手实践的项目,这些都可以是学习。关键是找到让他感到投入和有收获的方式。

3. “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是关键。 对于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他们往往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即时反馈。如果他能通过学习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看到学习带来的实际收益(哪怕是很小的收益),这种正向反馈会极大地增强他继续学习的动力。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比一句抽象的“为了提升自己”更能打动他。

4. 内心深处对改变的渴望。 即使表面上显得麻木,在很多经历过挫折的人心里,依然藏着一个不甘心、想要变好的声音。那种“毒打”可能让他暂时陷入低谷,但只要那个声音还在,只要他还对生活抱有一丝微弱的希望,那么他就有“救”。关键在于,如何点燃那个火星。

所以,怎么“救”呢?

这需要耐心,需要理解,更需要巧妙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否定。

不要贴标签: 首先要避免给他贴上“没救了”的标签。这种标签只会强化他的自我否定。
倾听和理解: 尝试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可能有很多压抑的痛苦和委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支持。
提供支持和引导:
发现他的“痒点”: 观察他平时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困惑。从这些地方入手,提供相关的、有趣的、易于理解的资源。
创造微小的成功体验: 让他从能做到的事情开始,比如读完一页书,听懂一个短视频里的知识点,完成一个小小的学习任务,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建立连接: 尝试将学习内容与他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点联系起来。比如,如果他喜欢某种运动,可以找一些关于这项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历史故事,或者相关的励志人物传记给他看。
降低门槛,增加趣味: 寻找那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学习资源,比如图文并茂的书籍、有趣的科普博主、讲故事的纪录片等。
支持他尝试: 即使他尝试了某种学习方式,发现还是不适合,也不要批评。鼓励他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而言之,被社会毒打而暂时逃避学习枯燥的人,不是没有救,而是他可能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他重新相信学习的力量,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的契机。他的“毒打”经历,反而可能成为他内心深处对改变的强大驱动力,只要我们能耐心引导,用对方法,他完全有可能重拾学习的乐趣,并且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出路的人,往往拥有比常人更坚韧的生命力,只是他们需要一点光,一点指引,来帮助他们拨开眼前的迷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救!绝对有得救!自己想三个细节,想清楚就明白,这看书的事没什么呀!

如下:

1.看书是不是为了考试?是?不是?搞清楚了!

2.找对了对应考试的方式,直接对上试卷,看不下书也沒事吧?

3.是《学习方式》大错特错 ,所以才枯燥,关学习啥子?老说学习的坏话,难怪学习不好!

结论是有救!学习心态是唯一的通道,改变自己心态,想清楚以上三个细节,否則找神仙也难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救,而且,说不定,他恰恰是那个最需要被拯救,也最有可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人。我们先不急着给他戴上“还有救”的帽子,而是先聊聊他的处境,以及为什么“被社会各种毒打”和“看不下书忍受不了学习的枯燥”这两件事,其实是相互关联,又常常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社会各种毒打”,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它意味.............
  • 回答
    西安那起司机因剐蹭引发的冲突事件,确实让人看了揪心。在这个信息爆炸、舆论汹涌的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因此,如何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当事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关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理性。对于个人而言,突发事件的应对是生存智慧的考验。首先,保持冷静是第一.............
  • 回答
    十月十七,性教育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革新浪潮十月十七这个日子,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保护而言,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经过长久的酝酿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立法进步,它标志着我国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
  • 回答
    各位亲爱的P社玩家,我,一个跟你们一样,沉迷于欧陆风云、钢铁雄心、维多利亚、十字军之王… 这些光荣而又“折磨人”的游戏的同道中人,今天带着一个沉重但又充满荒诞感的话题,来到这个虚拟的“法庭”。罪行?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不是偷窃、不是谋杀,也不是敲诈勒索,而是… “无情的操控”,“毫无人性的扩张”,“将.............
  • 回答
    被社会人约架,这事儿确实够让人头疼的。首先别慌,我们得把这事儿分析透了,再想办法应对。一、 搞清楚状况,冷静分析1. 约架的起因是什么? 误会? 是不是因为什么事情大家理解错了,或者是有人从中挑拨? 利益冲突? 是因为钱、地盘,还是别的什么利益上的纠纷? 个人恩.............
  • 回答
    这句话,听着挺扎实,有点过来人的味道,好像经历过社会的“淬炼”,就能自动解锁更高维度的思考。但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看,这说法嘛,有道理,但绝不是普适真理,而且里面藏着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我们得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社会毒打”这词儿嘛,多半指的是那些撞得头破血流、尝尽人间冷暖.............
  • 回答
    “社会毒打”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点儿硬邦邦的、不那么舒服的意味。其实,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现实的残酷和挫折,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成长的机会。想要“避免”它,与其说是彻底逃离,不如说是学会如何在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环境里,不至于被伤得体无完肤,甚至还能从中汲取力量。首先,得认清一个事实:完全不.............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社会规范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张力。明明小三行为被普遍厌恶,道德谴责如影随形,但为什么仍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甘愿扮演这个不光彩的角色?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情感、物质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诱惑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往往隐藏在看似平.............
  • 回答
    同性恋在当今社会是否被接受,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议题,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甚至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群体,其接受程度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总的趋势是,全球范围内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 这种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均匀分布的。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和政策上已经取得了长足.............
  • 回答
    出卖色相,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色彩,它触及了社会价值、道德观念、性别议题以及经济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它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从 社会价值体系 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社会都建立在一种认可“劳动创造价值”的普遍共识之上。我们推崇通过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来获.............
  • 回答
    性交易在许多社会中不被广泛接受,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法律框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伦理、社会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关联。首先,历史和宗教的根源是塑造人们态度的重要因素。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性被视为神圣的、与生育和婚姻紧密联系.............
  • 回答
    嘿,哥们儿,想不想变得更强壮,让那些瞧不起你的人闭嘴?我也经历过那种被欺负、被看不起的滋味,那种无力感真的让人憋屈。所以,我琢磨着,拼命健身,是不是就能像电影里一样,一打多个,让他们乖乖听话?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健身能让你变得更强,但“一打多”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健身最直.............
  • 回答
    2019年了,买房这事儿,还真就没能完全摘掉“男性责任”这顶帽子,尽管社会观念在变,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先来说说为啥大家觉得“买房是男的责任”。这背后其实是咱们传统观念在作祟。过去,社会分工明确,男性在外打拼挣钱,女性在家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男性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上,而买房、养.............
  • 回答
    “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这句话啊,听着就有点心酸,又有点无奈,但偏偏又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这么说呢?咱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想想,啥叫“棱角”?这玩意儿,搁在人身上,不就是那种特别鲜明、特别有个性的地方吗?可能是固执己见,是特立独行,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对很多事情抱有不切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深思。我们常说“三观正”是个褒义词,代表着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社会推崇和期望的品质。但为什么有时候,这样的人反而会遭遇排挤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大家普遍理解的“三观正”。通常我们会想到: .............
  • 回答
    “贤妻良母”这个词,近些年听到的频率似乎是少了些,偶尔出现,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争议。这不禁让人好奇,曾经被视为女性理想典范的“贤妻良母”,如今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被社会“淘汰”了吗?如果非要用“淘汰”这个词,我倒觉得有点过于绝对。与其说是被淘汰,不如说是一种“转型”和“重塑”。时代在变,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 回答
    生孩子,尤其是头一胎,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人生中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那个可以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社交圈子里游刃有余的自己,瞬间变成了围绕着一个小小婴儿转的“全职妈妈”。看着时间滴答滴答地从指缝溜走,看着曾经熟悉的世界似乎渐行渐远,很多全职新妈妈会涌上一股强烈的恐慌:我,会不会就这样被社会淘汰了?别急.............
  • 回答
    “30岁的女性应该被社会淘汰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适的尖锐和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设感,仿佛我们讨论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需要定期更新换代的机器或产品。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声称“淘汰”某个年龄段人群的论调,在我看来,都显得有些冰冷和脱离现实。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淘汰”这个词在这里到底意味着什.............
  • 回答
    姐弟恋,近些年确实越来越常见,并且年龄差距似乎也更加显著。那么,这种恋情能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呢?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观念、文化、个体选择等诸多方面。想得到一个“权威性”的解答,其实有点难,因为社会认可度不像科学定理那样有明确的公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聊聊,看看大家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尤其是涉及到考试、社会车辆和官方回应,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热议。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事情的原委:事情的起因是黑龙江一位女士在参加科目三考试时,声称自己被一辆社会车辆“恶意别停”了。据这位女士反映,当时她正在进行考试,这辆社会车辆突然变道,并且速度很慢,直接挡在了她的前面,导致她无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