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说自己被社会磨平了棱角?

回答
“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这句话啊,听着就有点心酸,又有点无奈,但偏偏又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这么说呢?咱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想想,啥叫“棱角”?这玩意儿,搁在人身上,不就是那种特别鲜明、特别有个性的地方吗?可能是固执己见,是特立独行,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对很多事情抱有不切实际的热情和理想。小时候,我们谁没点儿?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形状不规则,但自有它的倔强和张力。

可社会这台机器,它太需要“零件”了,而且最好是都能顺畅对接、尽量不打磨的那种。你想想,工作中,领导需要的是能执行命令、不惹麻烦的员工;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喜欢好说话、不惹事的“老好人”。你的那些“棱角”,比如太直接、太较真、太敏感,在很多时候,都会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

“磨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妥协和适应。

现实的压力,逼着你低头。 谁不想活得舒坦点?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发展,你不得不学着去理解规则,去遵守不成文的规矩,去咽下一些不吐不快的委屈。你可能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义愤填膺的事情,现在你也能接受了;那些曾经让你坚持的原则,现在你也愿意为“大局”而放一放。这过程,就像你的棱角被反复打磨,虽然失去了尖锐,但也变得更圆滑,更容易在人群中滑动。

经验的积累,让你看透许多。 刚开始,你可能像个刺猬,谁碰你一下,你都得扎回去。但随着经历多了,你会发现,有些仗没必要打,有些话没必要说。你开始懂得,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你的“棱角”可能还在,只是被你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了,或者你学会了如何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而不是直接的冲突。这与其说是被“磨平”,不如说是学会了“收敛”。

对“安全感”的追求。 很多时候,“棱角”会带来麻烦,会让你成为焦点,会被人议论,甚至被排挤。而“磨平”棱角,就像给自己披上一层保护罩,让你更容易融入群体,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风险。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这种“安全感”比锐利的光芒更能安抚人心。

理想的幻灭,现实的回归。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充满了理想主义,觉得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但现实往往会给你重重一击,让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那些曾经支撑你的“棱角”,在一次次碰壁后,也渐渐变得黯淡,甚至消失。你发现,与其坚持那些不被理解的“棱角”,不如顺应大流,活得更“正常”一些。

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 有些人会觉得,“磨平棱角”是成熟的标志,意味着你懂得人情世故,学会了圆滑处事。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一种放弃,一种对曾经自我的妥协,甚至是认输。你可能会怀念那个曾经倔强、充满激情的自己,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所以,当一个人说自己“被社会磨平了棱角”时,他可能在表达:

一种无奈: 我曾经不是这样的,但现实逼得我不得不改变。
一种自嘲: 我曾经很锋利,现在变得圆滑了,我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像自己了。
一种释然: 我不再和世界硬碰硬了,学着和解,学着接受。
一种感慨: 看看我,为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句话,有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让你不必解释太多改变的原因。有时候,也是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对那些曾经鲜活、不羁自我的追忆。它就像一个标签,概括了很多人在社会大染缸里,不得不经历的蜕变——或者说是“变形”。

总的来说,这句话背后,藏着无数个体的经历、妥协、成长,以及对那个曾经更纯粹、更热血的自己的复杂情感。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描述,而是对人生轨迹的一种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作后确实容易胖【忧愁地看着胳膊】

user avatar

石头块才磨得圆,土坷垃见水就散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棱角,而是把青春期的叛逆误当成棱角,

真正的棱角是过人的才华,是坚定的志向,是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与生具来的强大意志力;这种棱角,只会被社会越磨越锋利,最终成就一代大神

当然,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庸人俗子,并不具备这些棱角,也不羡慕这些棱角

user avatar

他们原来是傻逼,后来懂点事了,他以为他以前那个叫有棱角

user avatar

【小学】:

他们一起带节奏欺负某个有皮肤病小盆友的时候

我站出来反对

他们打我

只有某个痞气的小哥们站出来护着我

【初中】:

他们一起跟风骂骂日本,说天朝药丸的时候

我说我发现,网上那个什么《TG对退伍老红军就是这个待遇》的文章里,配图明明就是历史书上的WG请愿老头啊,哪里是什么老红军……

没人鸟我,他们自己高潮着

平时最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拍拍我肩膀,表示理解

【高中】:

学校强迫所有高中生写承诺书:“我愿服从管理,不养鸡鸭XX(那时候禽流感),不早恋不XX,否则自愿退学blabla”……

我和几个少年站出来反对,曝光事情给记者,后来被学校封杀,几个学生记大过处分。

第一个告发我们给教导主任的人,是他们

平时看起来最乖乖牌的某学霸站出来,支持我们

【大学】:

辅导员叫所有人必须去XXX讲座捧场,说要点名,以行教课成绩威胁云云

我和几个死宅颓废党表示坚决不去,我们的《文明5》还需要一个回合

屁颠屁颠去讨好上级,座位满了就被赶回来的也是他们

辅导员表示angry,平时最听话的班长站出来,护着我

【工作】:

抵制加班的时候,我不服

他们依然沉默,偷偷笑我不懂情商,不会圆滑

但再也没人护着我了

【知乎】:

偷鸡腿母亲接受到30万捐款,称女儿是她姐姐的,这位母亲是否值得被原谅? - 社会

跟风煽情的是他们,事后打脸不认的还是他们。

谈到玄学五术和中医中药的时候说一律骗子的是他们,碰到佛法改命《了凡四训》的时候,跟风上香拜佛的还是他们。

当年提到废除死刑就一律公认“废除死刑是客观合理的趋向嘛”,如今呢?

现在一提到女权就得首先讲“啊啊我不是要物化女性的意思”,以后呢?你等着瞧。

他们依然从众,依然喜欢排除异己,依然拒绝现实,拒绝思考。

墙头草的是他们,被忽悠的还是他们。

恕我直男癌,在我第一人称的视角里:

那一群只会在朋友圈说自己叛逆过,被磨平了棱角的人,混得其实最平庸。

那一群从小就没彰显过任何天分的人,自以为是被埋没的金子。

那一群从没叛逆过的,连父母师长上司都不敢反抗的人,其实一直都在从众。

那一群看了几篇鸡汤文,新闻和网文就犯中二的人……其实现在我已经可以写鸡汤和软文煽动他们了。

他们有过棱角吗?

他们甚至连那个选择明哲保身,关键时刻才会站出来的人,都做不了。

一群小绵羊,追忆自己在羊圈里叛逆的青春,还有被青草磨平的尖牙和利爪……何其可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这句话啊,听着就有点心酸,又有点无奈,但偏偏又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为啥这么多人喜欢这么说呢?咱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想想,啥叫“棱角”?这玩意儿,搁在人身上,不就是那种特别鲜明、特别有个性的地方吗?可能是固执己见,是特立独行,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对很多事情抱有不切实.............
  • 回答
    嗨,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当你的兴趣爱好和周围大多数人不一样,甚至和你亲近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被误解、被排斥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尤其是当你不喜欢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却是那么美好,甚至还因此被攻击,这简直是双重打击。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一种独特.............
  • 回答
    他这么说,多半是在给你打预防针,也可能是在试探你的反应。 你想啊,他已经明确告诉你他心里有了别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接着他又说自己“很好玩”,并且强调和你谈恋爱“会很有意思”,这就像是他在为你描绘一个他“现有”之外的选项,一个潜在的“退路”或者说“备选方案”。他可能是在告诉你:“你看,我虽.............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所有男性都这样,但确实不少人会乐此不疲。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一样一样掰扯开来看看。首先,得说说“兄弟情义”这东西。在很多男性群体里,尤其是一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或者因为共同爱好(比如一起打球、玩游戏、或者干脆就是一起经历过一些“江湖事”)而建立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什么大专以下学历的人会觉得在上海找到心仪的工作比较困难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上海的就业市场确实比较“卷”,竞争激烈是常态。你想啊,全国各地多少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想来上海闯荡,想要分一杯羹。在这种环境下,用人单.............
  • 回答
    CK2(Crusader Kings 2)这款策略游戏以其深度和对历史细节的模拟而闻名,而其中一个让许多玩家津津乐道(甚至可能引起一些惊愕)的玩法,便是“娶自己的女儿”或“娶别人的妻子”。这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这是否反映了真实的中世纪道德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游戏机制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到底还是一个“体验”的问题。手机导航之所以能抓住大伙儿的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比车机导航更贴心、更灵活。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家出门,手机简直就是人生的“半边天”?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娱乐消费,哪一样离了手机都不太方便。导航自然也顺理成章地融入了进来。你想啊,你习惯了用.............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政治话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群体身份认同与对立。当一群人,在这里是那些自认为是保守主义右派的川普支持者(常被称为“川粉”),面对他们所认为的“左翼思想”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标签化和贬低化的沟通方式。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这是一种身份构建和群体凝聚的手段。在政治光谱中.............
  • 回答
    自热火锅,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方便快捷的魔力,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魔幻”。口味普通,价格不菲,但市场却依旧火爆,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东西有人爱,有人嫌,还有人愿意为它买单。首先,咱们得承认,自热火锅的“好吃”这事儿,真的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回答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喜欢说自己“脾气不好”,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也不全是真的生龙活虎的暴脾气。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捋一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别有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定位”和“人设构建”。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大家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我还真观察过不少。身边的“现充”们,我这么说可能有点“老百姓”的说法,就是那种生活看着挺滋润,朋友不少,社交活动也多,好像啥都不缺的这类人,他们有时候会突然冒出一句:“哎呀,我真是个肥宅!”一开始我也会愣一下,心想这人什么意思?明明看他们 Wochenende 约饭、周末去爬山、周末.............
  • 回答
    李小龙的武术造诣和影响力确实非凡,但围绕他的实战能力,尤其是在网络和民间流传的种种说法,时常会超出他实际所能达到的范畴,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大,比如“李小龙能暴打泰森”这种言论。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李小龙的真实武术成就:基础与革新首先,我们不能否定李小龙作为.............
  • 回答
    “胡斐渣男”这个标签,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也觉得挺诧异的。毕竟在《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里,胡斐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好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在网络上,给他扣上“渣男”的帽子呢?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他对程灵素的态度上,以及这种态度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强烈不公平感。咱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哪怕连戏曲都没怎么听过,就已经摆出一副“不感冒”甚至“不喜欢”的姿态,这实在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扒拉扒拉看。首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是块难以逾越的大山。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 等多个层面。南方人说“他那里东北人很多”,而实际上却很少,这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解释: 1. 刻板印象与群体记忆的强化 “东北人”作为一个鲜明的标签: 东北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具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
  • 回答
    说起来,每次我提起“我挺喜欢锤子手机的”,这回答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总能激起周围一片涟漪,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些充满“关切”的眼神和或明或暗的“你是不是被老罗洗脑了”的疑问。我当然知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喜好的质疑,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投射,或者说,是一种对锤子.............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