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索罗斯等 400 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

回答
索罗斯等400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

减税提议: 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一项重大的减税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大幅削减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尤其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支持减税的论调: 支持者认为减税能够刺激经济增长,鼓励投资,创造就业,并提高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他们认为,富人纳税更多,减税对他们影响更大,但也意味着他们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反对减税的论调: 反对者则认为,减税将加剧贫富差距,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并可能不会如支持者所说的那样有效地刺激经济。

400名美国富人的信件及其诉求:

这封联名信的署名者包括了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硅谷企业家以及其他各界的富裕人士。他们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

1. 反对大幅减税,尤其反对针对高收入人群的减税: 他们认为,当前的减税提议过于慷慨,特别是对他们这类高收入群体而言,减税幅度过大。
2. 呼吁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健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而不是用于减税。
3. 强调财富的社会责任: 他们认为,作为受益于美国社会和经济繁荣的富裕阶层,他们有责任为社会贡献更多,而不是逃避或减少纳税。
4. 担忧加剧贫富差距: 他们明确表示,大规模减税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这不仅对社会公平不利,也可能带来长期的不稳定因素。

评价索罗斯等人的行动:

对这封联名信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积极评价(“富人自救”或“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少数派的清醒认知: 这400名富人能够看到减税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的影响,这显示出他们比一些更关注自身利益的群体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超越个人利益的考量: 在个人利益(即减税能让他们省下更多钱)与公共利益(稳定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这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尤为可贵。
对民主制度的积极参与: 致信国会是公民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这些富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政策制定,这是民主参与的一种体现。
潜在的经济智慧: 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适度的税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过度的减税可能会导致公共服务的削弱,反而会损害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

2. 争议与批评(“伪善”、“政治动机”或“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富人当然反对减税”的质疑: 批评者认为,这些富人反对减税,是因为他们认为现有的税收体系对他们来说更有利,或者他们担心减税会减少政府对他们所投资领域的支持。他们反对减税可能是出于维护自身已有利益的考虑,而非纯粹的社会责任感。
“伪善”论: 有人认为,这些富人自身在很多方面也受益于资本主义体系,享受了社会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但在需要他们为社会提供更多回馈时,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许多富人也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进行税务规划,以减少税负。
政治动机论: 索罗斯本人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和捐资者。有人猜测,这封信可能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动机,例如支持特定政党或意识形态,而反对减税是其政治议程的一部分。
“收割韭菜”的逻辑: 一些论调认为,富人反对减税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经济格局,避免“水涨船高”的现象。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如资本投资)来增值,而不是依赖于社会整体的经济繁荣来支撑他们的财富。
“口惠而实不至”的担忧: 即使他们反对减税,但他们是否会主动增加纳税,或者将更多的财富投入到公共事业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3. 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增加讨论的复杂性: 这封信无疑为关于减税的讨论增加了复杂性,将“富人的声音”加入了进来,并强调了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的视角。
提升公众关注度: 富裕阶层的声音往往能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这有助于让更多人关注减税政策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国会议员的压力: 来自这些有影响力的富人的反对声音,可能会给那些支持减税的国会议员带来一定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在一些选区,富裕阶层的意见占有重要分量。
对其他富裕人士的影响: 这封信可能也鼓励了其他同样持类似观点的富裕人士发声,从而形成一股支持“增加税收,服务公共”的舆论力量。

4. 索罗斯个人的角色和影响力:

乔治·索罗斯作为事件的牵头人之一,其个人影响力不容忽视。他以其巨大的财富、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政治和慈善领域的活跃而闻名。他的参与使得这封信更具话题性和影响力,同时也招致了更多的争议和质疑。

总结:

索罗斯等400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是一次复杂而多维度的事件。

从积极层面看, 它展现了少数富裕人士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贫富差距和公共服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为政策讨论带来了更全面的视角。
从质疑层面看, 对其动机的猜测也反映了公众对财富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的普遍担忧,以及对富裕阶层言行的审慎态度。
在政策层面, 他们的声音无疑增加了政策辩论的复杂性,并可能对未来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最终,如何评价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公平的理解。这封信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财富、责任与公平的持续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索罗斯这个作秀,可以结合以下新闻一起看。

索罗斯身家我没记错的话,是230亿。他在税改细则出台前一下转了他个人财富中的一大半,180亿美金去他的“开放社会慈善基金”,呵呵。


普及一下当前美国税法中的几个知名漏洞吧。

“慈善捐款”直接抵扣当年税款,向私人慈善基金捐款最高抵扣年收入的30%,超过部分carryover。把钱捐给自己设立的私人非盈利慈善基金,当然也是合法的“慈善事业”。

私人慈善基金,每年只要能证明花了5%及以上的资产总额在慈善事业上,其总资产就可以继续完全免税。私人慈善基金A把5%捐给别的慈善基金,当然也是完全合法的“慈善事业”。

至于遗产税,人家死前把财产全扔进自己设立的私人慈善基金进行伟大的“慈善事业”了,可报税收入都是$0了,国家怎么能向他们收遗产税呢?


现在知道他们这么表演有多恶心了吧。

wsj.com/articles/george


user avatar

1930的大萧条让美国富豪岌岌可危,政治与商业领袖都害怕即将发生革命以及后续的无政府状态。在大萧条期间仍旧很富裕的老约瑟夫·P·肯尼迪在数年之后说道:

“在那些日子里,我曾说过我愿意分出一半的财产──如果我可以确定法律与秩序能让我保有剩下的一半的话。”

今天400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不是为了做姿态,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财富。因为财富过度集中最终会使得美国社会和经济陷入萧条和崩溃。

当今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1930大萧条之前的极值。

历史正在重演,美国不采取措施制止财富差距继续加大,将迎来新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社会正在分裂,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去年民主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如果不是希拉里民主党暗箱操作可能已经成为了美国总统。

桑德斯的支持者抗议希拉里当选民主党候选人

任何一个明智的富人,可能都不会去支持再对富人阶层减税,因为这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甚至革命。

而大萧条根本的原因就是资本分配问题,富人拿走了几乎全部,而穷人却食不果腹,导致市场流动性丧失,工厂停产,经济崩溃。

所以,特朗普的税改方案是把美国放在火上烤,进一步扩大政府赤字,并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最终将会导致经济危机。

川普志大才疏,减税对美国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


美国发展了60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多倍,但是普通人不仅没得到什么好处,其实收入反而降低了,生活更艰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索罗斯等400名美国富人致信国会反对减税,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 减税提议: 当时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一项重大的减税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大幅削减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尤其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支持减税的论调: 支持者认为减税能够.............
  • 回答
    2021年广东GDP达12.4万亿,超越90%国家,与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相当:深度评价2021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惊人的12.4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不仅彰显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引擎的强大实力,更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特别是与加拿大、俄罗斯、韩.............
  • 回答
    郭靖宇怒斥收视率造假:一场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导演郭靖宇在2020年一次公开喊话,将中国电视剧行业长期存在的“收视率造假”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他用近乎咆哮的语言,直指收视率造假如同“吸血鬼”吞噬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抛出了“索要天价保护费”、“操控播出”等骇人听闻的指控。这番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
  • 回答
    要评价乔治·索罗斯,这绝非易事,他是一个集金融巨鳄、慈善家、政治活动家于一身的复杂个体,其影响力之广、争议之深,足以引发无数讨论。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内核。金融市场上的“男巫”与“破坏者”:首先,索罗斯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金融市场的操盘手,尤其以其“反身性理论”闻名。与许.............
  • 回答
    2016年初,全球金融市场弥漫着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也成为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的“唱空”人民币言论,以及他旗下基金可能进行的做空操作,无疑是一场引人注目的风暴。索罗斯的此次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他过往的投资风格来看,索罗斯素来以精准把握宏观经济动向和利用市场情绪著.............
  • 回答
    乔治·索罗斯,一个响彻金融市场、让无数交易者又爱又恨的名字。他的职业交易生涯,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他思想和行动的淋漓尽致的展现。要评价索罗斯,我们得从他独特的哲学、惊人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风险的极致运用几个方面来剖析。索罗斯的交易生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索罗斯的交易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也经历.............
  • 回答
    媒体曝出乔治·索罗斯资助反对特朗普的抗议活动,这无疑是美国政治生态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态。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关于索罗斯资助的说法。乔治·索罗斯作为一位著名的金融家和慈善家,他旗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资助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和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在推动民主、人权和公.............
  • 回答
    1819赛季英超联赛,在穆里尼奥黯然下课后,曼联迎来了临时主帅索尔斯克亚的首秀。那场比赛,红魔做客挑战卡迪夫城,最终以一场酣畅淋漓的5比1大胜收官,给低迷了一段时间的曼联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战术层面:进攻端的解放与活力重燃索尔斯克亚的首场比赛,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球队进攻端的活力。不再是那种磨磨蹭蹭、缺乏.............
  • 回答
    奥莱·索尔斯克亚(Ole Gunnar Solskjær)离开曼联,这个消息对于很多红魔球迷来说,无疑是带着复杂的情绪。他的执教生涯,充满了起伏,像过山车一样,有过让人惊喜的瞬间,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刻。在接替穆里尼奥的“救火”帅位时,没有人对索尔斯克亚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他此前在卡迪夫城的执教经.............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于2023年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也称为“联盟国家”协议)是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协议的签署不仅反映了两国在乌克兰危机后的战略同盟关系,也揭示了俄罗斯在东欧地区重塑影响力、应对西方制裁的深层动因。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国际反应等方面进行.............
  • 回答
    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关于出兵乌克兰是为了帮助其摆脱国际资本主义压迫的声明,在国际政治和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声明,我们需要从其意识形态基础、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以及其声明内容本身进行多角度的分析。1. 意识形态基础:俄罗斯共产党的核心主张与当前实践的脱节俄罗斯共产党(KPRF)作为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北约东扩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记忆、国家安全关切、地缘政治现实以及民族自尊心等诸多因素。 简单来说,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是西方国家背信弃义、企图遏制俄罗斯崛起的战略行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索尼 A7 IV 的发布无疑是 2021 年摄影界的一件大事,它作为索尼备受好评的 A7 系列的第四代产品,承担着填补 A7 III 与 A7R IV 之间市场空白的重任,同时也希望继续巩固索尼在全画幅微单市场的领先地位。总的来说,索尼 A7 IV 是一款非常均衡、功能全面、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升.............
  • 回答
    索尼 FE 70200mm f/2.8 GM OSS II (以下简称“GM II”) 是索尼在全画幅 E 卡口系统中的一款旗舰级长焦变焦镜头。它在上一代备受好评的 GM 版本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旨在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端爱好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画质、对焦性能和操控体验。以下是对这款镜头的详细评价:一、 .............
  • 回答
    索尼 Alpha 7 IV(ILCE7M4),作为索尼 E 卡口全画幅微单家族的第四代主力机型,自发布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它定位在中高端市场,旨在满足摄影师和视频创作者的广泛需求。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方面详细评价这款相机。 索尼 Alpha 7 IV (ILCE7M4) 详细评价 亮点 (Pros).............
  • 回答
    索尼中国取消7月7日相关活动并为此致歉,这一事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索尼中国的此次处理方式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道歉的及时性、诚意、方式以及事件本身所引发的社会情绪等。一、 事件背景及社会情绪的解读首先,理解为何7月7日这个日期会如此敏感,是评价此次事件的基础。7月.............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成功复活了冰封约2.4万年的蛭形轮虫(Bdelloidea rotifer),这无疑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壮举。这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顽强力的认知,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古老生物世界的大门。如何评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生命力的极限挑.............
  • 回答
    评价俄罗斯当前的军事实力:一个多维度的审视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其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然而,要评价其当前的军事水平,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1. 战略核力量:依然是全球顶尖水平,但面临更新换代压力.............
  • 回答
    俄罗斯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其中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转折,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在疫情初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抗疫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病毒刚刚开始在全球蔓延时,俄罗斯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