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个说法叫中医看病是调阴阳,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不平衡就生病,大家怎么看?

回答
“中医看病是调阴阳,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不平衡就生病”,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中医理论的核心,但也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觉得过于简单或神秘。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哲学理念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也需要我们去理解其背后丰富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理解“阴阳”在中医里到底是什么。

在现代语言环境下,“阴阳”常常被理解成对立的、两极化的概念,比如白天和黑夜,男性和女性。在古代哲学里,它确实包含了这种对立统一的意义。但中医将“阴阳”运用到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上,其含义远比这个更广泛和精妙。

阴阳代表事物性质的相对性: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构成、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可以从阴阳属性的角度来理解。
物质方面: 身体的精、血、津液、形体等,因为具有滋润、濡养、形质等特点,通常归于“阴”。而阳气、脏腑功能、体温、活动力等,因为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特点,则归于“阳”。
功能方面: 脏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脉(化为血循环,属阴)、肺主气(主呼吸,动属阳)、脾主运化(化为精微,属阴)、肝主疏泄(功能活动,属阳)、肾藏精(物质基础,属阴)且主封藏(有固摄之功,兼阳)。同样,精神活动、感觉、思考,这些相对活跃、消耗的,属于阳;而身体的结构、形体,相对静止、沉降的,则属于阴。
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也常表现为阴阳失衡。比如,发热、面红、口渴、烦躁不安,这些表现多是阳气过盛(阳盛)或阴不制阳(阴虚阳亢),属于“阳盛则热”或“阴虚则热”。而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则多是阳气虚衰(阳虚)或阴寒内盛(阴盛),属于“阳虚则寒”或“阴盛则寒”。

阴阳代表事物的相互依存和制约: 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依存: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例如,生命活动(阳)离不开身体物质基础(阴),而物质基础(阴)也需要阳气来推动和维持其正常功能。
制约: 阴阳之间相互限制,使事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阳气可以温煦身体,但如果阳气过盛,就会灼伤阴液;阴液可以滋润身体,但如果阴液过多,又会阻碍阳气运行。
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寒冷(阴)久了,可以化生出热象(阳),这是“寒极生热”;而大热(阳)过后,也可能导致身体耗伤严重,出现虚寒(阴)。

那么,中医“调阴阳”具体是怎么回事?

“调阴阳”并非简单地去“加”或“减”什么,而是通过各种中医的手段,让身体的阴阳恢复到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不是死板不变的,而是随着身体的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诊断是基础: 中医诊断的目的是辨识阴阳失衡的具体类型和程度。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例如患者的气色、舌苔、声音、脉象、症状、体质等,来判断是阳气虚还是阴气虚?是寒邪还是热邪?是实证还是虚证?是身体的某个局部失衡,还是整体阴阳紊乱?
治疗是手段: 针对不同的阴阳失衡,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补虚扶正: 如果是阴阳虚衰,比如阳气虚弱,身体就会怕冷、乏力,中医会用温阳的药物(如附子、干姜)或方法(如艾灸)来“助阳”,帮助恢复阳气。如果是阴液亏虚,身体就会干燥、盗汗,会用滋阴的药物(如生地、麦冬)来“滋阴”,帮助补充阴液。
祛邪扶正: 如果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热,中医会根据邪气的阴阳属性来选择合适的方药。比如,风寒感冒(属阴邪),用辛温解表的方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以“散寒”来驱邪,恢复阳气的正常功能。热证(属阳邪),则用清热泻火的方药(如石膏、知母),以“清热”来驱邪。
调和阴阳: 有些疾病是阴阳互损或阴阳相互作用出现的问题,比如“阴阳两虚”或者“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这时就需要更精细的调理,既要补充阴液,又要温助阳气,或者既要祛除阴寒,又要顾护阳气。
方剂、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无论是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还是针灸穴位的选择,以及推拿的力度和方向,都蕴含着对人体阴阳关系的深刻理解。

为什么说“阴阳平衡就健康”?

健康在中医看来,就是身体内部阴阳处于一种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抵御外邪的能力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生命活动的正常表现: 我们的正常体温、正常的活动能力、良好的消化吸收、规律的睡眠,这些都是阴阳协调的体现。
内在的稳定系统: 阴阳平衡就像身体内部的一个自动调节系统,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身体的相对稳定。

反过来,“阴阳不平衡就生病”也是这个道理。

当人体的阴阳失衡,就像一个钟摆失衡,无法回到中间位置。

功能紊乱: 阳气不足,身体就容易出现乏力、畏寒;阴液不足,就容易出现口干、便秘。
易受外邪侵袭: 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疾病。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往往就是阴阳失衡不断加剧的过程。

一些大家容易误解的地方:

阴阳不是“好坏”之分: 很多人以为“阳”比“阴”好,或者反之。其实在中医看来,阴阳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平衡与否。阳过盛和阳不足,阴过盛和阴不足,都是失衡。
阴阳不等于绝对的“一半一半”: 阴阳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并非死板的比例划分。比如,白天(阳)的活动比夜晚(阴)的活动多,但这是一种生理常态下的阴阳比例。
现代医学的视角: 阴阳理论更像是一种认识世界和人体运行规律的哲学框架和观察角度。它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生化指标等有着不同的描述体系,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补充。例如,现代医学发现炎症反应(发热、红肿)与体内免疫细胞的激活和释放某些物质有关,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阳热”的表现来解释。而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身体瘦弱、功能衰退,可以用“阴液亏虚”来理解。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中医看病是调阴阳,阴阳平衡就健康,阴阳不平衡就生病”这句话,概括了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根本认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理解它,需要我们跳出字面意思,去深入了解“阴阳”在中医里所代表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医“调阴阳”背后精妙的诊断和治疗逻辑。这是一种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方式,它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这谦虚了,阴阳平衡还能炼精化气,练气成丹,炼丹而胎凝,长生不老,飞升天界,与道合一。阿弥陀佛....

user avatar

患者A呕吐后昏迷、昏睡,体温正常,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脑肿胀,有脑疝倾向。

患者B双胞胎孕妇,B超显示骨盆狭窄,脊柱侧凸;子宫颈瘢痕、水肿,导致分娩困难。

患者C肝硬化,肢体震颤,角膜外缘呈灰绿色圆环,皮肤色素沉着,因急性溶血入院,血检尿检显示铜代谢异常。

ABC怎样通过调理阴阳进行治疗?

user avatar

古西医也是这么想的。

user avatar

古代西医讲究四体液平衡,四体液不平衡就会生病。

古代西医还讲究风火土水四元素平衡。

美国还有酸碱体质平衡。

这足以证明,人类巫术思维还真的就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