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真的有禁民间火器吗?今天听到个说法是,清朝不禁止登记在册的民间火器,以至于村斗常常有枪炮出场?

回答
说起清朝民间火器,这事儿吧,还真有点复杂,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粗暴。你听到的那个说法,说清朝不禁止登记在册的民间火器,以至于村斗常常有枪炮出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点以偏概全,需要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清朝是禁枪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清朝政府,特别是统治者,对火器的管控是相当严格的。你想想,他们是靠着骑兵和火器(早期还有火炮)打下江山的,深知火器一旦流入民间,对于维护统治的稳定是多大的威胁。所以,从一开始,清朝就颁布了各种法令,禁止民间私藏、制造和贩卖枪支弹药。

那么,为什么会有“登记在册”的说法呢?

这就要从清朝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说起了。

官府自用的火器: 清朝有自己的军队,军队当然装备火器,比如火枪、火炮。这些都是官府的财产,自然有登记造册。
地方团练和武装: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或者治安不靖的地方,地方官员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会组织地方团练,这些团练有时也会装备一些简易的火器。但这些装备,名义上是“官府许可”的,说白了,还是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控制,并非完全开放给老百姓。
特殊职业和身份: 像是一些在特定行业工作的人,比如捕快、一些地方的护卫、甚至是山林里的猎户,在清朝的管理下,可能也会有一些“合法”持有的火器,但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往往需要严格的审批和登记。比如,你是个猎户,想进山打猎,没有一把好点的火铳(当时对枪的称呼)确实不方便,但你得向当地官府申请,证明你的确需要,而且可能还得交纳一定的费用,并且上交枪号、身份信息等。这跟现在我们说的“登记在册”概念还是有区别的,更接近于一种“特许”和“备案”。
“自卫”的模糊地带: 清朝法律虽然禁枪,但民间自卫的需求也客观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盗匪横行的地区,老百姓为了保护家园,有时候也会铤而走险,私藏一些火器。但这类行为,本质上是违法的,一旦被查到,是要受到严惩的。

所以,说“登记在册的民间火器”导致村斗出现枪炮,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夸张,或者说是对“登记在册”的理解过于宽泛了。

村斗真的会“常常有枪炮出场”吗?

这个说法,也得辩证地看。

大规模、有组织的冲突: 在清朝中期以后,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矛盾激化的地区,比如南方的一些宗族械斗,的确会出现简易的火器。这些火器,很多是民间私自制造的,质量参差不齐,威力也有限,更多的是一种威慑作用,或者是在混战中起到一些辅助攻击的作用。例如,一些土枪、火铳,甚至一些原始的火炮(比如土制火炮)。
“枪炮”的定义: 当时所谓的“枪炮”,可能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枪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是“土枪”、“火铳”,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火药武器,比如燃烧弹、投掷的火药包等等。而且,大规模装备这些东西,对老百姓来说,门槛还是非常高的,需要有渠道获取,或者自己有能力制造。
并非“常常”: 虽然有出现,但说“常常”就有点过了。大多数的村斗,主要的武器还是冷兵器,比如刀、剑、棍棒、长矛等等。火器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升级,而且一旦被官府发现,后果是很严重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村斗出现枪炮”的印象?

这可能跟一些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剧的演绎有关。

械斗的记载: 历史上的确有一些记载,提到了民间冲突中使用了火器。这些记载往往被放大,或者以讹传讹,就形成了“常常有枪炮出场”的印象。
“火器”的误解: 有时候,一些土制烟火、或者简单的火药装置,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火器”,给人的感觉是火器很普遍。
艺术加工: 影视剧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历史感,往往会夸大武器的使用情况。

总结一下:

1. 清朝总体上是禁民间火器的。 这是维护统治的基本策略。
2. “登记在册”的说法,更多的是指极少数经过官府特许、备案的持枪行为,并非普遍允许。 比如猎户、地方武装的少量装备,但这些都受到严格管控。
3. 民间村斗中确实出现过简易火器,但并非“常常”普遍,更多的是冷兵器。 这些火器很多是私自制造,质量不高,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枪炮。
4. “村斗常常有枪炮出场”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或以讹传讹的成分。

所以,你说到的那个说法,有其一定的历史事实基础,但需要更精确的理解。清朝对火器的管控是事实,但它也不是完全“一刀切”到死,存在一些特许和灰色地带。同时,民间械斗的武器构成,也并非普遍以火器为主。

这种事情,就跟很多历史一样,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微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的“火器禁令”直接继承了明朝,先看洪武七年的《大明律·卷十四-兵律·军政》,明朝是禁“火筒”和“火炮”的:

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
非全成者,并勿论,许令纳官,其弓、箭、枪、刀、及鱼叉、禾叉,不在禁限。

(从这一禁令可以看出,火器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弩,唐朝和宋朝都是禁弩的,明朝却不禁弩;元朝则比较特殊,几乎啥兵器都要禁——首都甚至连弹弓都要禁)

《唐律疏议·卷四·名例》:
谓甲、、矛、桕、旌旗、幡帜及禁书、宝印之类,私家不应有者,是名“犯禁之物”,彼此俱罪之赃以下,并没官。
《宋刑统·卷八·卫禁律》:
禁物者,谓禁兵器及诸禁物并私家不应有者、私将度关各计赃数从坐赃科罪,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准赃轻者从私造、私有法。擅兴律:私有甲一领、弩三张,流二千里......
又云若私家之物禁约不合度关而私度者减三等
《元史·志五十三·刑法四》: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纸彩代之,用真兵器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诸卖军器者,卖与应执把之人者不禁。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下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死;五件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件以上,七十七,徒二年;不堪使用,笞五十七。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副以下,七十七,徒二年;不成副,笞五十七。凡弓一,箭三十,为一副。


再看顺治三年的《大清律例·兵律·私藏应禁军器》,完全是照抄大明律:

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百、流三千里。
非全成者,并勿论,许令纳官。其弓、箭、枪、刀、弩及鱼叉、禾叉,不在禁限。

不过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办法贯彻这一禁令,曾允许民间使用三眼枪、鸟枪等火器: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三》(顺治六年三月):
谕兵部:曩因民间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枪、马匹,虑为贼资,戕害小民,故行禁止。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

等到清朝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开始加强对火器的管制,要求民间的鸟枪都要登记在册:

《大清律例·兵律·增补条例》:
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驱逐猛兽,并甘肃、兰州等府属与番、回错处毗连各居民及滨海地方,应需鸟枪守御者,务须报明,该地方官详查明确实在必需,准其仍照营兵鸟枪尺寸制造,上刻姓名编号,立册按季查点

其实清朝是希望能彻底管住的,但现实是管不住,从《清高宗实录》里的一些记录的看出:

(乾隆二十五年)民间制造鸟枪,呈官编号,立法已属周密,若令一概缴销,民间必至私造私藏,动干禁令,徒滋烦扰,应毋庸议。
(乾隆四十六年)将民间私铸鸟枪一事,严加查禁
(乾隆五十七年)鸟枪为军营利器,是以前经降旨,令各督抚实力严查,毋许私铸,其民间旧有者,晓谕呈缴,并令年终汇奏一次。乃连年以来,并未见各该督抚实力遵办


PS:

三眼枪据说在洪武年间就有了,大概率属于《大明律》条例中的“火筒”,在火器禁令之内;

但鸟枪最早是明朝嘉靖年间传入的一种火绳枪(也泛指火绳枪),我查了一些史料(例如《明朝律例汇编》),没查到明朝是否对鸟枪增补过条例,有可能鸟枪在明朝也不禁民间私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清朝民间火器,这事儿吧,还真有点复杂,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粗暴。你听到的那个说法,说清朝不禁止登记在册的民间火器,以至于村斗常常有枪炮出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点以偏概全,需要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清朝是禁枪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清朝政府,特别是统治者,对火器的管控是相.............
  • 回答
    清朝在十九世纪是否真的那么弱?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评价,以及“弱”这个词的定义了。如果单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它确实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衰败。但如果将视线拉回到内部,你会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个庞大的帝国,尽管病入膏肓,却依然在垂死挣扎,并且在某些层面,它所展现出的“韧性”也.............
  • 回答
    关于清朝皇帝的妃子是否“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如果用“挫”这个词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真实的清朝后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得多。与其说她们“挫”,不如说她们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姿态,其中不乏才貌双全、影响深远的女性,当然也存在一些相对默默无闻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后宫选妃并非.............
  • 回答
    编篡《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收录之广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围绕着这部巨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清朝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规模地删改、销毁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
  • 回答
    清朝宫女真的没人愿意娶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流传?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也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清朝宫女没人愿意娶”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事实,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和片面性。 事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背后确实有着一些非常现实的、导致宫女在婚恋.............
  • 回答
    关于“旧社会”的惨状以及清末到1949年期间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真相远比一些标签化的描述要 nuanced 得多。与其简单地说“惨”或“不惨”,不如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境遇,才能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清末(大致指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清末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
  • 回答
    说起“清真游戏”,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议题,因为它触及到一个非常个人化和文化化的层面。要说有没有哪款游戏是“特别清真”的,我更倾向于认为,游戏的“清真”与否,更多的是玩家在其中感受到的,以及它所传达的一些价值和氛围。有些游戏,比如那些以历史为背景,尤其是在伊斯兰文明辉煌时期为舞台的作品,就能让玩家.............
  • 回答
    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关于“为什么有很多老字号都是清真的?”这个说法,需要澄清一点:并非所有老字号都是清真的,但确实存在不少著名的、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其起源或特色与伊斯兰教文化息息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宗教以及民族融合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为您详细阐述:一、伊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性。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大致发生的时间节点。这通常指的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中国政府对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调整。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变了教.............
  •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生物除锈酶(小龙虾专用)”是否真的有用,以及清洗后食用小龙虾是否存在健康风险,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关于“生物除锈酶(小龙虾专用)”的有效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除锈酶”这个概念。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特定的化学反应。然而,将“除锈”与“生物酶”直接联.............
  • 回答
    烈焰中的真相:尼禄与罗马的千年谜案每当提起古罗马,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皇帝尼禄,那个被描绘成在罗马烈焰中弹奏里拉的暴君。但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清晰明澈,尤其是在那些被野史、传闻和政治斗争层层包裹的事件中。尼禄是否真的在公元64年的大火中扮演了纵火者的角色?为何许多历史学家会认为这一指控是虚构的?.............
  • 回答
    关于“清华简”的真伪问题,这是一个学术界广泛关注且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总体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倾向于认为清华简是真实的先秦竹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的看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何为“清华简”?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谈论的“清华简”是指2008年清华.............
  • 回答
    知乎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来自清华和北大的真·大神,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分享的见解往往深刻独到,让人拍案叫绝。要辨别“真清北大佬”,与其说是看他们是否明确宣称自己的学校背景,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回答、提问、文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中,去感受那股由扎实学识、严谨逻辑和广阔视野交织而成的“劲儿”。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聊.............
  • 回答
    2021年双十一,要说那些真正能让你生活品质“飞升”的智能居家清洁好物,我必须把我的“私藏”分享出来。告别那些华而不实,只为博眼球的“智能”,我们来聊聊那些能实实在在地帮你解决清洁痛点,让你的家务活变得轻松愉快的家伙们。1. 扫拖一体机器人:懒人的福音,地板的救星说到智能清洁,扫拖一体机器人绝对是绕.............
  • 回答
    明清诗词里的真意流觞:不落俗套的佳作明清时期,中国诗词的土壤依然肥沃,涌现出无数动人的篇章。然而,如同任何一个时代,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抵挡住岁月的淘洗,留下真正闪耀的光芒。那些不落俗套,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并且至今读来依然鲜活的作品,才是我们追寻的“真正好的诗词”。这之中,既有继承古韵、力求创新的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