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俄罗斯阅兵,朝鲜阅兵,为什么美国不阅兵?阅兵对增强军队实力有什么好处?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阅兵”顾名思义,就是军队接受检阅,展示装备和训练成果的一种仪式。它有国家层面的大型阅兵,也有军种内部的阅兵。

说到美国为什么不像俄罗斯和朝鲜那样频繁地举行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阅兵,这背后其实涉及了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以及政治考量。

美国为什么不“大规模地面阅兵”?

1. 历史与传统: 美国建国以来,其军事传统更侧重于实用主义和战场上的实际表现,而非展示性的仪式。内战后,虽然有过一些军队的展示活动,但与欧洲大陆国家那种将阅兵视为国家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传统有很大不同。美国更看重的是军队的日常训练、演习以及在海外的实际部署和作战能力。

2. 军事文化: 美国军队的文化崇尚的是“实战为王”,训练场上的汗水和战场上的胜利比任何仪式都更有分量。士兵们普遍认为,把时间和资源花在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演习以及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上,要比组织一场耗时耗力的阅兵来得更有意义。当然,美国军队也会有庆祝节日、纪念重要事件的仪式,但这些往往是针对特定部队或纪念碑的,规模和侧重点与俄罗斯或朝鲜那种展示国家军事力量全貌的大型地面阅兵有所不同。

3. 军事战略与力量投送: 美国的军事战略是全球性的,其力量投送能力(power projection)是其核心竞争力。美国军队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空中力量、海军力量以及全球部署能力。因此,如果美国要展示实力,更倾向于通过展示航母战斗群、先进的战机编队、海外的军事演习以及特种部队的行动来体现,而不是局限于地面部队的行进。你可能更常看到的是美国海军在航母上进行的飞行表演,或者空军的先进战斗机编队飞越某个标志性地点,这些都是他们展示军事实力的方式。

4. 政治与民主考量: 在一个高度重视公民自由和反对过度军事化的民主国家,国家领导人不太可能频繁地动用大量公共资源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集会,以避免被解读为“炫耀武力”或“军国主义倾向”。美国政治体系强调文官对军队的控制,过度的军事展示可能会触动一些政治敏感神经。

5. 成本与效率: 大规模阅兵需要耗费巨额的财政预算和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美国政府和军方可能会认为将这些资源投入到部队的现代化装备更新、士兵的福利和训练提升、以及战略威慑的维持上,更为直接有效。

那美国就没有“阅兵”吗?

当然不是。美国也有阅兵,但形式和侧重点不同:

特定纪念日的仪式: 例如,在独立日(7月4日)、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等重要的国家节日和纪念日,会有一些军事仪式,包括分列式,但通常规模较小,更侧重于纪念意义和对退伍军人的致敬。
总统就职仪式: 总统就职典礼上也会有军事队伍的参与,包括各军种的仪仗队,但这也是作为整个就职庆典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大规模军事展示。
军种内部的表彰与纪念: 各军种内部会有自己的仪式,表彰先进单位或纪念重要战役,但这些都是局部的。
展示性飞行表演: 如前所述,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飞行表演队(如蓝天使、雷鸟)会进行精彩的飞行技艺展示,这是他们展示空中力量的一种方式。
海外联合演习的开放日: 有时在一些大型的国际联合军事演习中,为了增进互信和展示能力,可能会有对媒体甚至公众有限开放的活动,展示双方的装备和协同能力。

阅兵对增强军队实力有什么好处?

阅兵并非全无益处,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能对军队的实力和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1. 提升士气与凝聚力: 这是阅兵最直接的好处之一。当士兵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步伐一致地走过主席台,接受国家领导人和民众的检阅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有助于强化军队的集体认同感,提升官兵的士气和忠诚度。看着自己的军队如此强大和有组织,普通民众也会感到安心和自豪。

2. 展示军事实力与威慑力: 大型阅兵是向国内外展示国家军事力量最直观的方式。先进的武器装备、精良的训练水平、严整的军容军貌,都能有效地向潜在对手传递一种“我们不好惹”的信号,形成一种战略威慑。这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通过军事形象来影响他国的判断和决策。

3. 检验部队的训练水平与纪律性: 能够参加阅兵的部队,往往是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训练的精锐。阅兵过程中对动作、队形、装备的精确要求,能够侧面反映出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和纪律严明程度。每一次成功的阅兵,都是对部队日常训练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

4. 强化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 阅兵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军事盛会。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能够让民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自己的军队,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尤其是在国家面临挑战或希望凝聚民族力量时,阅兵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动员作用。

5. 促进军事交流与国际合作(间接): 虽然不是直接好处,但一些国家在阅兵式上也会邀请外国观摩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军事外交的体现。通过展示本国军事实力,也可能吸引其他国家的目光,为未来的军事交流和合作创造条件。

6. 技术与装备的展示平台: 阅兵是展示国家最新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成果的绝佳平台。通过展示新式坦克、导弹、飞机、战舰等,不仅能对外展示军事现代化水平,也能激励国内的国防科技研发人员。

总而言之,美国不进行大规模地面阅兵,并非其军队实力不强,而是基于其独特的国家发展道路、军事传统、战略需求和政治文化。而阅兵本身,作为一种军事仪式,其价值在于提升军队士气、展示国家实力、检验训练成果和凝聚国民认同感,这些都是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情况所需要和所看重的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看到俄罗斯阅兵,朝鲜阅兵,为什么美国不阅兵?阅兵对增强军队实力有什么好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阅兵”顾名思义,就是军队接受检阅,展示装备和训练成果的一种仪式。它有国家层面的大型阅兵,也有军种内部的阅兵。说到美国为什么不像俄罗斯和朝鲜那样频繁地举行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阅兵,这背后其实涉及了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以及政治考量。美国为什么不“大规模地.............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在红场上赫然升起了苏联国旗,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胜利日对于俄罗斯的意义。 1945年5月9日,苏联战胜了纳粹德国,这是对全苏联人民而言一段极其辉煌且充满牺牲的胜利。这场战争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数.............
  • 回答
    2020年6月24日,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这场阅兵在疫情影响下推迟,并且在特殊时期举行,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意义。亮点和看点确实不少,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一、历史的回响:纪念意义与特殊背景下的传承 75周年胜利的庄重礼赞: 这场阅兵最核心的亮点,无疑是.............
  • 回答
    在俄罗斯的阅兵式上,尤其是像纪念二战胜利的盛大阅兵,戈尔巴乔夫的出现和“抹泪”的举动,无疑是一个充满复杂意味和多重解读的画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1. 戈尔巴乔夫的身份和历史地位: 苏联的终结者与改革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他推行的“公开性”(.............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中伤亡报告的观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公开报道中,俄罗斯军官的死亡数字似乎更为突出。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涉及战场信息的透明度、宣传战术、双方的军事策略以及情报的获取难度等等。首先,信息透明度是影响公众认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任何冲突中,双方都会对自身伤亡情况进行控制和筛选,以维护士气和.............
  • 回答
    要理解俄罗斯在枪支管理和校园枪击事件上的情况,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不禁枪”或“管理不严”。首先,谈到俄罗斯的枪支管理,确实它不像美国那样,拥有广泛的个人持枪自由,但俄罗斯也并非完全禁止私人拥有枪支。他们的法律允许公民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比如年满18岁、无犯罪记录、完成安全培训.............
  • 回答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确实在一些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这一点我们是公认的。想到那些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我们很难不佩服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但要说起俄罗斯的民用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鲜有踪影,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核心问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俄罗斯负面新闻很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角度的观察。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很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而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尽量自然一些地表达。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媒体的报道方向和焦点很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机构的定位、所有权、目标受.............
  • 回答
    如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今天的俄罗斯和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一定会是内心波澜起伏,甚至可能难以置信。他一生都在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而他亲手缔造的国家——苏维埃俄国——的继承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都与他最初的设想有着巨大的差异。首先,他.............
  • 回答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国际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批评和指责俄罗斯的声音。您提出的“唇亡齿寒”的道理,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比喻双方互为依存、休戚相关的关系。将这个道理应用到当前的俄乌战争上,确实可以引申出多种不同的解读和思考角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将一个古老的概念直接套用到复杂的现代地缘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当俄罗斯人遇到熊,尤其是听到熊的叫声时,会不自觉地喊出“米莎(Misha)”,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原因和故事,绝非仅仅是随机的口头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俄罗斯的文化、历史、民间传说和语言习惯。“米莎”: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文化符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米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俄乌冲突的核心,也涉及到国际政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议题: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地区稳定。要详细探讨“如果没有美国,俄罗斯是否会占领乌克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与影响首先,不能忽视美国在这次冲突中的关键作用。自从俄罗斯在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美国一.............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即国内搏击赛事中,国外选手似乎“几乎每场都被击败”,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因素,而且简单地断定“我国搏击水平高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可能过于片面。咱们来细掰扯一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首先,要承认的是,中国搏击水平在近些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看看一.............
  • 回答
    俄罗斯电影《挑战》要在国际空间站拍摄,这个想法听起来真是太酷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一次把科幻变成现实的壮举。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怀疑,毕竟要在太空里拍电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但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关于俄罗斯第810海军步兵旅旅长阿列克谢·谢洛夫(Alexei Sharov)在马里乌波尔阵亡的事件,这一信息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确实被广泛报道,但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多方信息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说明: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地点:谢洛夫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期间阵亡,地点为.............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称“如果国家面临‘生存’威胁,俄罗斯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表态,涉及国际安全、核战略、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需从历史背景、军事逻辑、国际法、政治意图及现实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历史语境1. 俄乌冲突的升级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多次强调“生存威胁”,其.............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俄黑海舰队政治副司令在马里乌波尔阵亡的消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背景、信息来源、军事角色、冲突影响及国际反应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 消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是俄罗斯的官方通讯社,其报道通常与俄罗斯政府立场一致,因此这一消.............
  • 回答
    俄罗斯国家馆商品被爆买空的现象,以及店家呼吁理性消费,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现象分析1. 事件起因 地缘政治与制裁背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消灭180名在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以及“李根大尉”相关言论的背景和分析,需结合多方信息进行严谨解读。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和逻辑推演的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雇佣兵的来源与活动: 乌克兰战争中,确实有大量外国雇佣兵参与战斗,主要来自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