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阅兵式上戈尔巴乔夫抹泪?

回答
在俄罗斯的阅兵式上,尤其是像纪念二战胜利的盛大阅兵,戈尔巴乔夫的出现和“抹泪”的举动,无疑是一个充满复杂意味和多重解读的画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1. 戈尔巴乔夫的身份和历史地位:

苏联的终结者与改革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他推行的“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政策,虽然旨在振兴苏联,但最终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国内的争议性人物: 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极为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视他为推动民主和自由的改革者,认为他结束了冷战,避免了潜在的冲突,并使俄罗斯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部分人则将他视为国家分裂的罪魁祸首,认为他软弱无能,葬送了曾经强大的苏联帝国,给俄罗斯带来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与现任政府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与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政府的关系也比较微妙。虽然普京曾公开表示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有所肯定,但普京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恢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与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的瓦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2. 阅兵式的象征意义:

纪念二战胜利的庄严场合: 俄罗斯的阅兵式,特别是胜利日阅兵,是对二战苏联巨大牺牲和胜利的最高致敬。它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军事实力和民族团结。
展示国家力量与民族自豪感: 阅兵式是俄罗斯向国内外展示其军事现代化成果、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平台。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通过阅兵式,俄罗斯也在不断强化和塑造其历史叙事,强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俄罗斯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

3. 戈尔巴乔夫“抹泪”的具体情境和可能解读:

要准确理解他“抹泪”的原因,需要知道具体的阅兵场景和当时的情绪氛围。通常,这种“抹泪”可以有多种解读:

对战争年代的回忆与哀思:
个人情感: 戈尔巴乔夫本人经历过战争年代,或家中亲人曾经历战争。阅兵式上展示的军事装备、高唱的军歌,以及二战老兵的出席,都可能勾起他对战争的残酷、牺牲和痛苦的回忆。
对国家付出的感慨: 即使他对苏联解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也不可否认苏联在二战中付出的巨大代价。看到国家如此庄严地纪念这段历史,他可能会对那些逝去的生命、战争的创伤以及国家的坚韧感到动容。

对国家现状与未来的复杂情绪:
怀念过去的强大: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他经历了苏联从巅峰走向解体的过程。看到如今的俄罗斯虽然仍然是军事强国,但已不复当年苏联的广度和影响力,他可能内心会涌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国家今日成就的某种欣慰,也可能夹杂着对过去失去的某种遗憾。
对历史评价的无奈: 他清楚自己在国内的争议性评价,以及自己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面对着与他曾经主导的国家命运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可能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和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
对国家未来方向的思考: 阅兵式展示的不仅仅是过去,也是对未来的某种宣示。戈尔巴乔夫可能在现场思考着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以及他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看法与现状的差距。

一种姿态或象征:
参与并融入: 尽管他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作为前国家领导人,他的出席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通过“抹泪”,他可能是在以一种情感化的方式,试图融入这个国家庆典,与人民一同回顾历史,表达一种“同在”的情感。
个人化的历史解读: 戈尔巴乔夫的“抹泪”也可能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历史解读和情感抒发,不一定代表他完全认同当下的政治路线,但却是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他对国家、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4. 媒体和公众的解读:

媒体放大与聚焦: 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往往会抓住最能引起关注的细节,例如戈尔巴乔夫的“抹泪”。这使得这一行为被广泛传播,并引发了各种解读。
公众的情感投射: 不同立场和背景的观众,会对戈尔巴乔夫的抹泪投射不同的情感。支持他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他深情的回顾和对和平的渴望;批评他的人则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表演,或者是在为自己的历史行为感到愧疚。

总结来说,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阅兵式上抹泪,是一个充满多层次意义的场景。 它既可能源于他个人对战争年代的深切回忆和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复杂情感,也可能是在一个象征国家力量和民族团结的庄严场合,一种含蓄的个人化情感表达。他的出现和举动,都触及了俄罗斯社会对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国家认同的不断建构以及对个人在历史中角色定位的复杂情感。这种“抹泪”的解读空间非常大,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它更多地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内部对于历史、国家以及戈尔巴乔夫本人复杂而矛盾的情感集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的眼泪,是鳄鱼的眼泪。

他叹息的绝不是苏联的解体,更不是人民在苏联解体后的悲惨命运,而是他自己被西方利用完后却被西方像对待一条野狗一样一脚踢开。

戈尔巴乔夫,一个虚伪的懦夫。

user avatar

其实么,苏联解体很久了,如果继续把解体原因停留在老戈是个叛徒或者是个傻瓜的层面上,已经过于肤浅了,无论作为苏联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对苏联和自己的不尊重。支持者们面临着的问题是如果有一天苏联,或者说苏维埃项目重新开盘了,要怎么保证不出现一个新的老戈;而反对者们同样面临的问题是如果苏联炉灶再起的话,就准备什么都不做等着老戈再现让其自己垮台?

说点正经的新料,今年有人爆料,甩掉亚洲的,尤其是亚洲的穆斯林民族,减小点块头自己加入欧洲过好日子,又能依靠地盘和体量加入欧洲后当老大,这个算盘在七十年代就一直在苏联高层进行策划和小范围讨论。所以说老戈和老叶只是这一路线不断发展的执行者,背后有很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脉络。

苏联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早期是国际革命派(列宁的老近卫军们)理论指导,到了内战后期开始,随着本土干部越来越多,已经开始逐渐转向俄国民族化发展了。到了赫鲁晓夫上台,这个隐藏的托派分子在相当程度上又恢复了以老近卫军们的理论进行指导,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都是如此。一个是阶级划分,另外一个是新民族理论,还有欧洲革命中心论,三个理论和现实实践当中的不断冲撞,最终导致苏联领导层和理论界的迷失。

那么阶级划分理论很直白明确的规划出来黑与白,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对自己人如同春风一样温暖,对待敌人如同冬天一样无情。这看起来是没错的,问题是划分到“自己人”这个圈子里面的,真的就都是自己人么?换句话说,人类的品质是按照基因方式不规则分布出现的,无产阶级里面也会出现流氓无产阶级,贵族里面也会出现“红色伯爵”。那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成功的背景下,应该是没有流氓无产阶级诞生的土壤了,现在没有资产阶级的破坏捣乱结果还是不断在出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导师们留下来的指导手册哪里错了?

第二重问题是民族问题,在世界革命这个概念当中民族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民族是人造的,同样可以人为使其消失,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那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胜利的情况下,苏联内部的民族应该自然而然融合为一个民族了,没有各种区别。

这两个理论交叉下来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内部敌人了,最少不应该有。但是实际情况是天天出各种段子,搞的苏共高层焦头烂额。最近翻看达吉斯坦的历史,发现苏联时代这就是很麻烦的地方。比如说山民经常互相斗殴打架,然后有了损失中央就会给挨打的那方赔偿损失。有一次到处疯传车臣人要组团去爆刷达吉斯坦沿路各个村庄,左等没来右等没来,这时有两户人家一合计,自己把自己家玻璃砸了,上报要求赔偿。其他村民一看这事挺好,我们也来,家家都把自己家玻璃砸了。赔偿要求报上去后政府说没有通报说那么多人群越境去打架啊,赔偿个鬼?村民们又等了好久看白砸了自己家玻璃,起哄把最开始砸玻璃的两户人家暴打一顿真的把他们家砸了。又过了几天下来新的检查组下来一看这确实有被打砸的房屋啊,怎么能不赔偿呢?给这两家赔了钱,其他人这下又眼红了然后各种小报告互相揭发,搞的一塌糊涂。

当然这里没有种族和宗教歧视的意思在里面,并非说穆斯林山民都是坏人其他地方都是好人。比如中国各种烂事也大把,有一次去河北办事,乡路拓宽为省路,消息传出家家户户一夜之间在拓道地区出现无数的水井等着要赔偿。开始几天都给赔了,后来一看怎么这么多井,就规定有水的井按照井赔钱,没有水的就只有极少赔偿。都是刚挖出来的洞哪里有水?这也难不倒朴质的河北农民,连夜放了一口缸到井下,倒上半缸水在里面,等来检查的时候一扔石头子,证明确实有水......

又有一次听一个人抱怨说政府太坏了,坑了我的朋友。问他怎么了?他说他的朋友包了好几块地,其中一块地上种了八百棵果树,后来风传京沪高铁要修,征地就包括他的另外一块地,他朋友就连夜把果树挪了过去。等了几个月没消息,又风传其实要征地的是之前那块地,又连夜把果树挪了回去。最后高铁没等来,果树都死了。这之后他朋友纠集了几百人围攻县政府要求县长赔偿他的果树.....最后听说是县里出钱请了那几百人吃了一顿饭......

当然区别在于,中国这种烂事在基层就消化解决了,中层干部都未必管这些。而苏联的政治体制则是一路上传,这种倒霉事天天汇报去政治局,把苏共中央搞的苦不堪言。这时又翻看季诺耶维夫,加米涅夫这些早期大佬们的文章,发现里面都是欧洲中心论,大意是世界革命只能在欧洲完成然后辐射其他地区。所以苏共高层就脑洞大开,陆续搞出来前面说的那个方案。最后给这事决定性定音的,是阿富汗战争,如果说联盟内部的边疆民族最多要点经济利益,到了阿富汗套用阶级理论应该是自己人,自己帮助和依靠的对象天天对着自己打黑枪,这种情况遇到了正常人难免精神崩溃信仰坍塌。所以说阿富汗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并非是经济的拖累和军事的失败,而是对其意识形态的打击。正是前面这些铺垫之后,老戈和老叶的分家路线才会开始流行开来。

上面这些事情多数是老狐狸苏尔科夫让人放出来的料,估计是为了他的“混血的孤儿”理论做历史依据,应当说有一定的可靠度。

user avatar

来来来,我带大家复习一下高中时都学过的曹禺的剧本《雷雨》。

在《雷雨》的第一幕,周朴园自己亲口表示:

朴  (擦着眼镜,看四周的家俱)这屋子的家俱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踱到桌前,看桌上的相片)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然后,他在呵斥周萍的时候如是说:

朴  将近三十的人应当懂得“自爱”!——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萍  记得。
  朴  你自己说一遍。
  萍  那是因为母亲叫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
  朴  那我请你为你的生母,你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萍  是,爸爸,那是我一时的荒唐。

第二幕里,当他还不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侍萍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

朴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  我姓鲁。
  朴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  对了,我不是,我是 苏的。
  朴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朴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  哦,好地方。
  朴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  是,老爷。
  朴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  哦。
  朴  你知道么?
  鲁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朴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朴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呢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朴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  姓梅的?
  朴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  不敢说。
  朴  哦。
  鲁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朴  哦?你说说看。
  鲁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朴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  (苦痛)哦!
  鲁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朴  (汗涔涔地)哦。
  鲁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朴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  我姓鲁,老爷。
  朴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朴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  亲戚?
  朴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又是保留家具,又是要修坟,又是用侍萍的名字给长子起名,甚至在生活方式和家居布置上都遵循侍萍“生前”的习惯。或许很多女生看到这里都会觉得周朴园是一个重情重义、对侍萍一片深情的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

但是,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这全都是假的。当周朴园终于明白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自己眼前的鲁妈时,他马上原形毕露了: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然后,为了防止侍萍的出现会败坏自己的名誉,周朴园用尽手段,甚至还恬不知耻地摆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企图用钱收买:

朴  (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  什么?
  朴  留着你养老。
  鲁  (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朴  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  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会带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朴  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  什么?
  朴  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我讲这么多是为了说什么呢?

我就是想让大家明白,无论是在阅兵式上所谓“黯然落泪”的戈尔巴乔夫,还是表面看上去挺怀念苏联的普京、梅德韦杰夫,本质上都是周朴园。

这帮资产阶级政客,他们在谈及苏联时,会像周朴园谈及侍萍一样温情脉脉、满怀思念,甚至还会擤鼻子、抹眼睛,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搞得他们似乎为苏联的瓦解而感到无比悔恨。他们会像周朴园保留侍萍用过的家具一样恢复苏军军旗和番号、假情假意地对卫国战争老兵表示尊重、用苏联时期的英雄来为潜艇和导弹命名、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对苏联的向往与怀念。然而,正如周朴园发现侍萍根本没有死、而且就站在自己面前时立马翻脸不认人,一旦不堪寡头和政客压迫的俄罗斯劳动者们被唤起了阶级意识、真的准备重建那个志在解放全世界被压迫者的苏维埃共和国时,这帮资产阶级政客就会毫不留情地撕下面具对革命者予以无情镇压。换句话说,就算戈尔巴乔夫抹眼泪是真的为苏联解体感到遗憾惋惜、就算梅普真的想要重现苏联荣光,说白了都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周朴园不会容许侍萍活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给自己现有的地位和名誉造成威胁。同理,当那个扫除一切吸血鬼和寄生虫、让劳动者挺起腰杆做人的苏联真的重现人间时,这帮寡头的走狗铁定头一批站出来反对。

对于周朴园式的伪善者,我们就送他一句话:

请开始你的表演。

借用一下大佬的图。 @桜铃莉



顺便多提醒诸位一句,怀念苏联和怀念苏维埃根本不是一回事。具体请参见 @近卫堇 同志下面这段鞭辟入里的话:

既然苏修不能像苏维埃一样作一个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的国家,那就不得不面对少数民族精英的民族主义意愿。
既然苏修不能像苏维埃一样在劳动者平等的基础上消灭阶级和地区差距,那就无力制止民族主义者煽动、裹挟少数民族群众。
既然苏修不能像苏维埃一样消灭宗教和愚昧,铲除它们的社会根源,那就不得不面对宗教和极端势力的复兴。
既然苏修不能像苏维埃一样有一批有理想有热情的政府工作人员,而是一群只顾部门乃至个人利益的官僚,那就不得不忍受政令不通、政府不作为、基层涣散。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与普京就坐,见阅兵场军旗猎猎,似有当年苏军之势。戈尔巴乔夫潸然流涕,普京问何以致泣,具以解体意告知。乃问普京:“汝意谓苏联何如日远?”答曰:“日远。吾等皆从苏联来,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戈尔巴乔夫异之。第二日阅兵毕,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戈尔巴乔夫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普京答曰:“拜汝所赐,举目见日,不见苏联。”


二人共饮伏特加,好不高兴!普京曰:“戈尔兄观沙俄历代人物,谁可言英雄?”戈尔曰:“莫斯科雄鹰彼得大帝,少诛摄政索菲亚,南侵康熙之大清,西化改革,攻占亚速,可算英雄?”普京曰:“区区船匠学徒,非英雄也。”戈尔曰:“叶卡捷琳娜二世,三分波兰,打脸奥斯曼,夺得黑海,克里米亚大汗为裙底败将,可算英雄?”普京笑曰:“政变之辈,污我禁卫军之名,非英雄也。”戈尔曰:“三军领袖斯大林,建我苏维埃联盟,元首府上插红旗,挥师南下屠倭寇,以红军之势,钢铁洪流惩戒世界,欧洲直抵涅瓦河向东,一国之力抗西方,可算英雄?”

普京怒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百年基业尽毁于汝手中,安敢腆脸提及!汝出卖祖国,出卖姐妹,出卖阶级,出卖战友,出卖党,实乃厚颜无耻之徒!”

user avatar
假如政客们或是播音主持人开始大动感情,准是又在捣鬼。这时最好暂时先变成“铁石心肠”,别听他那颤动的声音,也别看他那睫毛上晶莹的泪珠。
政治终归是政治,感情在这种地方只不过是一副假面。
“怜悯有病的总统”是什么意思?要么当总统,要么养病去。我们很清楚,政治跟他们的健康毫无关系。他们对普通百姓毫无怜悯之心,行动起来跟机器一样。
老迈龙钟,软弱无力的核物理学家,民主派人士萨哈罗夫在纳戈尔内——卡拉巴赫煽动战争之火时是那样冷酷无情,如果有人想在最高苏维埃批驳他,那么他就会有大群情感丰富的战友起来,指责“富有侵略性的多数人”不知羞耻,而人权卫士萨哈罗夫也就哭哭啼啼,羞羞答答地躲到一边去了。
我们在听取由任何类型情感(可能是泪水涟涟,充满了对俄国士兵的同情)装饰起来的信息时,应该首先把自己变成一台电脑——不要管他们打算利用的是什么情感。
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迅速计算利益,而情感不过是利益的廉价附加物。
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身的(所谓自身,指的是你,你的后代,你的人民)利益,然后还要想想说话人或者他们老板的利益都是什么。
特别是当别人试图让你发火、挖苦你、欺辱你的时候,要特别警惕。要知道独立电视台的基谢廖夫或者斯瓦尼泽绝不是为了消遣自己才这样做的。
假如这样做了,就意味着要把你的意识控制起来,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假面上来。不可掉以轻心,看他们的表演一定要无动于衷,要搞清他们的迷魂阵、烟幕弹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

请开始你的表演。

user avatar

记得当初关于普京初期的红场阅兵的解说,差一点为俄罗斯军人的处境泪崩。

user avatar

俄太宗延苏顺帝共阅三军。及红军旌旗至,顺帝怅然泪下,俄太宗问曰:“安乐公何以如此?”,顺帝对曰:“苏联列代先帝皆在此,而七十载基业尽毁,安得不伤怀?”俄太宗笑曰:“此畔有必胜客,公可就食,如此,还思苏否?”苏顺帝大喜:“此间乐,不思苏矣!”俄太宗正色:“人之无情,何至于此,卿真厚颜无耻之徒也!”


接受大家的意见,改为苏顺帝,取其“知顺天命,解体而去”的意思,当然,这也是一种调侃

user avatar

抹泪是客观事实,黯然是主观臆断。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眼睛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病症,视力模糊、眼睛的感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眼疾的发生 ,一些自然灾害也会造成眼睛受到气体的刺激,造成结膜炎的发生。这些常见的眼睛疾病都会造成眼泪的正常排泄,影响到泪腺的正常工作。老年人出现流眼泪的情况,有些时候还和眼睛肌肉退化有关系,眼皮组织不断的松弛,在这松弛过程中会 造成眼睛部位的肌肉慢慢的退化,造成结膜松弛,不能正常的分泌泪水,这个也是老年人流眼泪的一个方面。

依照戈尔巴乔夫的历史表现,我觉得以上是更真实的解释。

user avatar

.

.

user avatar

三十年来家国,两千里地山河。装甲车辆连霄汉,战略导弹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国际歌,垂泪。。。。。。






。。。。。。还TM没有宫娥!!!!!

user avatar

我想只是一个失去权力的老人,对着这个日益衰弱的帝国的感伤吧。触景伤情,没有他物。

但是,如此场合,

真希望场内的播音员,可以好好的介绍下这位大人:“坐在那边的,就是戈尔巴乔夫!!!前苏联总书记改革家第一任兼最后一任苏联总统苏联解体前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里根自由勋章的获得者德国重获统一的关键人物必胜客以及路易威登的代言人!

插播下这位大人代言的广告:

然后,播音员再高呼:“因为他,我们有了很多东西,比如必胜客!Hail to Gorbachev!!!”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俄罗斯的阅兵式上,尤其是像纪念二战胜利的盛大阅兵,戈尔巴乔夫的出现和“抹泪”的举动,无疑是一个充满复杂意味和多重解读的画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1. 戈尔巴乔夫的身份和历史地位: 苏联的终结者与改革者: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他推行的“公开性”(.............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在红场上赫然升起了苏联国旗,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胜利日对于俄罗斯的意义。 1945年5月9日,苏联战胜了纳粹德国,这是对全苏联人民而言一段极其辉煌且充满牺牲的胜利。这场战争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数.............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关于俄罗斯第810海军步兵旅旅长阿列克谢·谢洛夫(Alexei Sharov)在马里乌波尔阵亡的事件,这一信息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确实被广泛报道,但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多方信息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说明: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地点:谢洛夫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期间阵亡,地点为.............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称“如果国家面临‘生存’威胁,俄罗斯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表态,涉及国际安全、核战略、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需从历史背景、军事逻辑、国际法、政治意图及现实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历史语境1. 俄乌冲突的升级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多次强调“生存威胁”,其.............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俄黑海舰队政治副司令在马里乌波尔阵亡的消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背景、信息来源、军事角色、冲突影响及国际反应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 消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是俄罗斯的官方通讯社,其报道通常与俄罗斯政府立场一致,因此这一消.............
  • 回答
    俄罗斯国家馆商品被爆买空的现象,以及店家呼吁理性消费,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现象分析1. 事件起因 地缘政治与制裁背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消灭180名在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以及“李根大尉”相关言论的背景和分析,需结合多方信息进行严谨解读。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和逻辑推演的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雇佣兵的来源与活动: 乌克兰战争中,确实有大量外国雇佣兵参与战斗,主要来自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
  • 回答
    俄罗斯国内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和相关抗议活动的出现,反映了国内社会在战争长期化、经济压力加剧和国际舆论压力下的复杂心理状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 一、反战抗议的背景与原因1. 经济压力与民生困境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能源出口受限(西方国家制裁)、粮食出口减.............
  • 回答
    俄罗斯考虑向印度出售S500防空系统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技术和国际关系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 一、S500系统的技术性能与战略意义1. 技术优势 S500(俄称“普罗米修斯”)是俄罗斯最新一代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其核心能力远.............
  • 回答
    俄罗斯全面与乌克兰开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对全球地缘政治、经济以及人道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看待这场冲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根源:理解这场冲突,必须回顾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联系: 两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交织。基辅罗斯是两国共同的.............
  • 回答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正式宣布对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这标志着两国之间长达八年的冲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残酷的阶段。此举震惊了国际社会,并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和分析。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俄罗斯的官方宣称及理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宣布“特别军事行动”时,列举了以.............
  • 回答
    斯诺登获得俄罗斯永久居留权,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意义的事件,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1. 对斯诺登本人而言: 合法身份的保障: 永久居留权意味着斯诺登在俄罗斯拥有合法、稳定的居住身份,不再需要担心签证过期或政治庇护状态的不确定性。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生活便利。.............
  • 回答
    俄罗斯交响乐团在帕尔米拉剧院遗址的演出无疑是一则充满争议和象征意义的新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事件本身:艺术与政治的交织 时间与地点: 演出发生在2016年5月,地点是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Palmyra)的古罗马剧院遗址。 演出方: 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
  • 回答
    俄罗斯第49集团军司令雅科夫·雷赞采夫中将在乌克兰阵亡的消息,无疑是俄乌冲突中一个颇为令人关注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个高级将领的战死,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解读和看待。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一位集团军司令的阵亡,对俄罗斯军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集团军司令是战区内的关键指挥官,负责协调和指挥数万.............
  • 回答
    俄罗斯舰队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特别是其反航母训练,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地区稳定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动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演习内容、可能的意图以及各方可能的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在太平洋军事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美国太平洋.............
  • 回答
    2020年2月20日,俄罗斯方面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由,发布了对中国公民的出入境限制措施,具体包括:暂停办理包括商务、私人(事由)、人文交流等目的的签证,暂时取消已签发的此类签证的效力,并且同样限制了除外交、公务护照持有者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的入境。这项措施的实施,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两.............
  • 回答
    俄罗斯前间谍在英中毒事件:一场充满角力的外交危机2018年3月,英国萨尔兹伯里的一条宁静街道上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及其女儿尤利娅(Yulia)在公共长椅上被发现,失去知觉,生命垂危。很快,调查人员确认他们是某种神经性毒剂的受害者,而.............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使用义务兵,以及相关法律和政治承诺的争议,是一个复杂且触及多方面的问题。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俄罗斯国内的法律框架。根据俄罗斯联邦的《兵役法》,义务兵(срочники,срочная служба)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规定年龄段.............
  • 回答
    看待俄罗斯对德国断供天然气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逻辑、影响以及各方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能源交易中断,而是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国际关系以及欧洲能源安全格局重塑的集中体现。首先,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次断供是其“以气制盟”策略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西方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