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权贵和英美权贵/日本权贵有什么区别?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英美和日本权贵的区别,我们首先需要对“权贵”这个词本身有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解。它不单指政治权力,更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力。这三者在历史渊源、权力运作方式、社会认可度以及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权贵: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交织

中国权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悠久的帝国历史以及现代政治体制紧密相连。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皇权之下是官僚体系。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权力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精英群体。这种“官本位”的思想,以及对权力体系的依附,一直影响到现代。
现代形成: 在中国大陆,权贵的形成更多地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息息相关。红色家族(即革命者后代)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往往拥有天然的优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本紧密结合,催生了新的权贵阶层。这部分权贵可能来自于传统的红色家族,也可能来自于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其中不乏与政治领域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权力运作方式:
政治权力是核心: 政治权力是权贵最根本的支撑。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或者与在位高官有密切联系。权力运作更倾向于“内部循环”和“关系网络”,而非完全公开透明的机制。
经济影响力巨大: 现代中国权贵往往也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这包括企业经营、金融投资、房地产等。经济上的成功可以反哺政治影响力,形成一种相互强化的循环。
社会与文化资本: 通过教育背景(如知名高校)、人脉资源、媒体宣传等,权贵也积累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资本,这有助于塑造其公众形象和提升社会地位。
信息不对称与资源垄断: 权贵往往能掌握比普通民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社会认可度与透明度:
复杂且矛盾: 对中国权贵的看法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公众对特权和不公现象普遍不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包括与政治挂钩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羡慕”或“认同”。
透明度较低: 权贵的生活方式、财富来源以及决策过程,往往不如英美社会那样透明。这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距离感和隔阂感: 由于权力、财富和信息的不对称,中国权贵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距离感和隔阂感。普通民众往往难以理解或触及权贵的决策和生活方式。
依赖与不满并存: 在一定程度上,普通民众可能依赖于权力体系来获得机会和资源,但同时又对其中的不公和腐败感到不满。

英美权贵:精英主义的传统与资本主义的演变

英美国家的权贵,其形成和运作则更多地根植于其长期的资本主义和精英主义传统。

历史渊源:
英国: 拥有悠久的贵族制度,世袭的土地、爵位和头衔是权力和地位的重要来源。进入近代,经济和政治权力逐渐向金融、工业资本家和政治精英转移,形成了“上流社会”(Upper Class)的概念。
美国: 虽然宣称没有贵族,但历史上的“老钱”(Old Money)家族,如洛克菲勒、罗斯福等,通过财富积累和政治影响力,形成了事实上的精英阶层。进入20世纪,金融、法律、媒体、科技等领域的巨头成为了新的权贵代表。
权力运作方式:
经济与政治的联动: 英美权贵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金融、工业、科技、媒体等)和政治影响力(通过游说、政治捐款、智库、媒体等)的结合。政治权力并非直接掌握,而是通过影响政策制定、舆论导向来实现。
“门槛”式精英: 权贵往往通过精英教育(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社交圈(如高尔夫俱乐部、慈善晚宴、校友会)、专业领域(如投资银行、顶级律师事务所、媒体高层)等“门槛”来维系和传递其影响力。
法治与规则的框架: 尽管存在特权,英美社会的权力运作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规则和公众舆论的约束。政治献金、游说等行为虽然存在争议,但通常有公开的规定。
媒体的监督与塑造: 媒体在塑造和监督权贵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媒体也可能受到资本的影响,但其监督功能是其社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可度与透明度:
“精英”的认可: 在英美社会,权贵的地位往往通过其成就、财富、教育背景和对社会的贡献(例如慈善事业)来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公众对“精英”的期待也更多地包含责任感。
相对较高的透明度: 相较于中国,英美社会的权贵在信息公开(如政治献金、公司财报、个人财产申报等)和决策过程上,通常有更高的透明度。这使得公众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权贵的活动。
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阶层”感: 存在一定的阶层感,但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教育、创业等方式向上流动,理论上存在“机会均等”。
“精英”的代表性: 权贵常常通过媒体、公共演讲等方式塑造自己是“国家利益”或“社会进步”代表的形象,试图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但这种拉近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具体情况。

日本权贵:官僚体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日本的权贵,其形成特点在于强有力的官僚体系与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相结合。

历史渊源:
明治维新后的精英: 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官僚精英(特别是来自旧士族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扮演了核心角色。
“会社”文化与政府的紧密联系: 战后,以大型财阀(Zaibatsu)为代表的企业集团与政府(特别是官僚机构)之间形成了“官僚企业共生”的模式,即所谓的“政官财一体”。
权力运作方式:
官僚体系的强大影响力: 日本的官僚体系(特别是大藏省、通产省等)拥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和政策制定权,通过“天下り”(Amakudari,官员退休后进入相关企业或机构任职)等方式,与企业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
企业界的“隐形”权力: 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行业协会的领袖,在日本社会拥有巨大的经济和“隐形”权力。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影响政策,维护行业利益。
“特殊利益集团”: 权贵往往体现在这些官僚与企业界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中,他们通过非正式的渠道、酒会、会餐等方式进行沟通和协调。
“家族”与“派阀”: 政治权力上,自民党内部的“派阀”(Faction)以及一些政治家族,也构成了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可度与透明度:
“贤能”的认可,但缺乏透明度: 公众对具有专业能力和经验的官员、企业家有一定的认可,但对于“官僚企业共生”带来的权力寻租和信息不透明,也存在普遍的不满。
“门阀”与“关系”: 日本的“世袭议员”现象,以及“天下り”等,使得权力更像是一种“世袭”或“关系”的传承,而非完全基于个人能力。
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集体主义”的背景: 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的日本社会,权贵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可能不如英美那样直接对抗,但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壁垒。
“高高在上”的感受: 尽管表面上讲究等级和礼仪,但普通民众在面对强大的官僚和企业权力时,往往感到一种“高高在上”和无力感。

总结性的区别:

权力来源:
中国: 政治权力是绝对核心,与经济资本紧密结合。
英美: 经济权力是基础,通过影响政治实现目标,政治权力相对间接。
日本: 官僚体系的专业权力和企业界的经济权力紧密结合,形成“政官财一体”的利益共同体。
权力运作:
中国: 更加注重“关系网络”和“内部循环”,透明度相对较低。
英美: 在规则和法律框架内运作,但存在游说、政治献金等影响,透明度相对较高。
日本: 依赖于“非正式沟通”和“政官财共生”的体制,透明度较低。
社会资本:
中国: 政治身份、革命背景、与权力机关的关联是重要资本。
英美: 教育背景、财富、人脉、媒体话语权是重要资本。
日本: 官僚经验、企业地位、学校背景(如名门大学)、行业协会资源是重要资本。
公众认知:
中国: 对特权普遍不满,但同时存在对成功的复杂情感。
英美: 对精英的期待包含责任感,对不公现象的监督较为积极。
日本: 对“贤能”有一定认可,但对“世袭”和“特权”也存在不满,追求“和谐”的表面下暗流涌动。

总而言之,这三类权贵都代表了社会顶层的影响力群体,但他们得以形成、运作和维持自身地位的方式,则深刻地反映了各自国家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不同社会的力量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忘记谢邀了。美国的权贵,孩子酒后撞死行人后可以马上出狱,公知还要山呼民主法制,中国的权贵,孩子酒后车祸没撞死行人也要连老爹都要被网友扒出来看看是不是有小三是不是贪官,公知还要山呼没有自由。

俺早就说过,能被百姓轻松扳倒的权贵,根本不叫权贵,权贵的地位是牢固的,由国家强制力保护的,你看看那些露个名牌表就被网友举报组织审查的贪官,露个小三就被免官的色官,他们就是个P,什么权贵,在西方国家,权贵有小三是私人爱好,商人送官员好处,那叫游说金,都是合法的,你们P民扳不倒的。

(以上所涉案例请自行搜索,本人不负责教育小学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