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社交的?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很多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好像不是一夜之间就突然不喜欢了,更像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世界在心里发生了变化。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大概是从大学那会儿开始变得明显起来。之前呢,年轻嘛,总觉得人多的地方热闹,大家一起疯一起玩,那种归属感挺强的。社交,更多的是一种融入,一种热闹。那时候,如果有人约,我基本都会去,觉得不去好像就错过了什么,怕被落下。

但大学四年,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我开始发现,很多社交场合其实并没有那么“真实”。你可能会碰到那种特别能说会道,看起来朋友很多的人,但真正深入了解后,却发现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大家在互相试探,互相评价,有时候为了融入某个圈子,会不自觉地戴上面具。我渐渐地开始觉得,与其在人群中假装迎合,不如保留一些真实。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体会到,一个人独处的时间,那种宁静和自由的可贵。我能把时间真正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看书,比如研究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又或者只是放空发呆。这些独处的时间,让我更了解自己,也让我觉得内心更充实。而那些不得不去的社交场合,反而会消耗我的精力,让我觉得疲惫。

毕业工作之后,这种感受就更强烈了。工作本身就已经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了,回到家,我就只想卸下所有伪装,安安静静地待着。周末的时候,约朋友出去吃饭聊天,确实也很放松,但如果选择不多,我宁愿宅在家里,和自己待在一起。我发现,我开始在意社交的“质量”而非“数量”。与其和一堆人泛泛之交,不如和几个知心的朋友,享受一段高质量的相处时光。

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阅历也丰富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更透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你的一些小小的顾虑,在别人看来可能根本不值一提。这种“参透”,反而让我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更敢于做自己。不喜欢某个活动,就直接拒绝;觉得某个话题聊不下去,就选择沉默。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对有限精力的合理分配。

所以,你看,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突然就觉得社交“不好”,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什么对自己真正重要”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社交这件事情上,看得更清楚,也更懂得取舍了。现在的我,更享受那种恰到好处的,不掺杂过多功利和压力的社交,而对于那些让我感到消耗和不适的场合,则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发现了以下情况开始:

1,只有两成左右的社交能够提供真正的正反馈,与猪队友和天线宝宝的交流,需要强行降频来兼容,同时为了兼顾对方的三观和自尊心,还得翻译措辞,注意修养,跟哄孩子一样,比较累。

2,从社交中获得的“人脉”、“资源”所带来的个人竞争力,多数是靠不住的,如果靠得住,本质上还是因为你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而不是因为社交。

3,除了与极客和智者的交流以外,多数社交不能为个人成长提供助力。

4,经常喝酒,非常伤害思维能力。

5,在顺风时候,社交提供很多抱团的安全感,让你丧失危机意识;然后在逆风的时候,多数这些安全感都会被发现是虚幻,甚至变成各种背刺者。

6,善于社交的人,容易被当成情绪垃圾桶,而且容易被丢垃圾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义务免费垃圾桶。

7,忍不住分析社交对象,然后就会有三成以上的体验,是又重播了人性阴暗面和人格缺陷,容易被暴击。

8,常见社交的话题往往反智,以八卦、星座、鸡毛蒜皮的利益以及酒色财气、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低能儿国际政治为主。

9,社交中,很多人对你的期望,要么是倾听者、安慰者、夸奖者、附和者,要么是超人和神明,他们不是要解决问题,讨论思想,他们只是需要看客来印证自己不是废物,或者知道自己是废物,希望被毫无成本、无需锻炼的神迹拯救。

10,你希望社交中提升别人,那就要遭受嫉妒;你希望社交中帮助别人,那就要遭受背叛;你希望社交中感化别人,那就要受到鄙视。反而某些人在社交中搞pua、装可怜、搞自虐、露肉露大腿,这些人身边围着一群肯为ta付出(白嫖)的乌合之众。

以上。

供参考。

user avatar

世纪初,成功学书籍教大家:埋头做,还不如认识谁。大家实践了二十年,发现:没本事,认识谁都没用。市场经济比重越大,“认识人”这种腐败就越没市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