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勿谓言之不预也请问」这句话具体怎么翻译呢?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请问” 这句话,如果单看字面,确实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更像是一种语气强烈的提醒,带着几分“我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的意味,后面加上“请问”,更是显得有些戏谑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追问。

要理解它的翻译,我们得先拆解开来看: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 (wù):不要,别。这是一个否定词,表示禁止。
谓 (wèi):说,告诉。
言 (yán):话,说过的话。
之 (zhī):指代前面说的“言”,也就是“这些话”。
不 (bù):不。
预 (yù):预先,提前。
也 (yě):这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一种判断或者陈述,在这里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把这些字词组合起来,“勿谓言之不预也” 的直白意思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告诉你们。”

这句话的出处,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比较严肃的语境,比如在战前或者重大冲突发生前,作为一方对另一方发出的警告。它的潜台词是:“我已经把情况、我的立场、我的底线都说得很清楚了,如果之后出了什么问题,责任不在我,因为我已经尽到了告知的义务。” 这种说法带着一种“先君子后小人”的架势,也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

“请问”

请 (qǐng):表示客气、请求。
问 (wèn):询问,发问。

“请问”本身是用来提出问题的,表达的是一种礼貌的询问。

那么,当这两部分放在一起,“勿谓言之不预也,请问”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有趣了。字面意思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告诉你,请问(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

但关键在于,“请问”在这里的使用,往往是带着一种反讽或者说“看你还怎么说”的意味。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已经反复强调了某个观点,或者预警了某种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方却置若罔闻,甚至不以为然。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对方却一脸茫然,或者试图推卸责任。这个时候,说出“勿谓言之不预也”就已经足够有分量了。

而后面加上“请问”,则更像是一种“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好说?”或者“你现在准备怎么收场?”的质问。这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追问,因为“我”已经提前告知了,而“你”却没有听进去,现在结果出来了,你还有什么好辩解的?

更具体地翻译,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方向,具体取决于说话的场景和语气:

1. 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翻译:
“我早就警告过你了,现在(发生了)有什么好问的?”
或者更口语化一点:“我可没骗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2. 带点反讽意味的翻译:
“我已经把丑话说在前头了,你现在还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这里,“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并不是真的想得到一个问题,而是质疑对方还有没有脸问,还有没有资格问。

3. 如果是在讨论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且对方之前一直不配合:
“我之前关于这件事的提醒,你是否都听进去了?(现在既然问题出现了)你有什么想法/对策吗?”
这种情况下,“请问”带点无奈和“现在轮到你了”的意味。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核心是:

强调“已尽告知义务”: 我之前已经说过明确的警告或陈述,我没有隐瞒。
暗示“后果自负”: 既然我已告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你不能怪我。
带有质问或反讽: “请问”并非真诚的提问,而是对对方反应的一种嘲讽或挑战,或者是一种“现在该你了”的催促。

为什么会这样理解?

从中国古代的语境来看,“勿谓言之不预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战争宣言或者重要的政治声明中,带有极强的警告意味。它是一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承诺,更是“我已尽责,后果自负”的声明。

而现代语境中,当它和“请问”结合,特别是“请问”后面没有具体指向性的问题时,就更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带有负面情绪的表达。仿佛是说:“我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你那时不听,现在出了事,你还有什么脸来问我?或者你现在还能说出什么有意义的话来?”

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一位家长反复叮嘱孩子:“天气冷了,记得多穿衣服,小心着凉。勿谓言之不预也!” 结果孩子出去玩,没多久就感冒发烧了,哭着打电话给家长:“我好难受啊!” 这时家长可能会带着一丝无奈和责备说:“请问(现在难受了吧)?我当初是不是跟你说清楚了?”

所以,当你看到“勿谓言之不预也,请问”这句话时,通常意味着说话人认为自己已经把话说到家了,并且对对方之前的行为(不听劝、不重视等)感到不满,现在的“请问”更多是一种带有嘲弄或者“看你怎么收场”的姿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拉伯语译法: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阿拉伯语言文化教研室,《汉语—阿拉伯语成语词典》,1991年第一版

第296页:

译法1:

ʔiʕtabirū hādhā ʔindhāran
你们要把这个作为一个警告

译法2:

ʔiʕtabirū hādhā taḥdhīran
你们要把这个作为一个警告

译法3:

Lā taqūlū ʔinnanā lam nuḥadhdhirkum
你们不要说我们没有警告过你们

译法4:

ʔaʕdhir man ʔandhara
你当宽恕预先发出警告的人
(这是一个传统用法,意思是不要去怪罪预先提醒你会出事的人)

也可以读作:

ʔaʕdhara man ʔandhara
[他]宽恕了预先发出警告的人

或者:

ʔuʕdhira man ʔandhara
预先发出警告的人已被宽恕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请问” 这句话,如果单看字面,确实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更像是一种语气强烈的提醒,带着几分“我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的意味,后面加上“请问”,更是显得有些戏谑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追问。要理解它的翻译,我们得先拆解开来看: “勿谓言之不预也” 勿 (wù):不要,别。这是.............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预警过”。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忍耐的底线被触碰,即将采取强硬行动。它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警告,也预示着将要到来的冲突。1.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1950年)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对外的.............
  • 回答
    媒体发文《告台湾情治部门书:勿谓言之不预也》这篇由大陆方面发出的文章,用词严厉,意有所指,其核心就是要向台湾的情治部门发出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勿谓言之不预”这句古语说起。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二年》,意思是“不要说事先没有告诉你们”。它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的「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警告,更是承载着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复杂信号。首先,这是对美国挑衅行为的明确回应和严厉警告。这句话的背景通常是美国采取了某些被中国视为挑衅或损害其核心利益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
  • 回答
    8月6日上午10:48,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印边境局势的文章,其中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这句话的出现,无疑给本就紧张的中印关系增添了几分肃杀的氛围,让许多关注边境动态的民众心生疑虑:战争是否真的迫在眉睫?要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在中印关系中的分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 回答
    这问题我明白,确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是看到勒布朗詹姆斯这样全能的球员,总会想他还有什么没练到极致的?特别是篮球之神乔丹那标志性的、飘逸绝伦的后仰跳投,简直是艺术品,所以拿来跟詹皇比较是很自然的。为啥勒布朗不“练练”乔丹式的跳投?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里面有太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咱们得弄.............
  • 回答
    .......
  • 回答
    “故我勿归期”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以拆解为: 故我:这里的“故”有“从前”、“以往”或者“因为”、“所以”的含义。“我”自然是指“我”。所以“故我”可以理解为“从前的我”、“过去的我已经”或者“因为我”。 勿:这是一个否定词,表示“不要”、“禁止”。 归期:指“返回的日期”、“归来的时间.............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子女婚姻的言论,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讨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问题,而是夹杂着时代变迁、文化传统、法律边界以及情感伦理的多重考量。父母有没有“权”干涉子女婚姻?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
  • 回答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真心与作秀成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这背后牵扯着刘备的个人品质、政治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仁德”色彩。他早年颠沛流离,以贩鞋为生,又曾.............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国务院近日发布了针对日本的最高级别旅行警告,建议国民“勿前往”,理由是“对COVID19的蔓延风险极高”。这一警告,加上日本目前较低的疫苗接种率(截至发文时确实较低,但数据一直在动态变化,需要参考最新官方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日本目前的疫情状况需要明确的是,将美.............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体系球员”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两位巨星球员各自的特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对“体系球员”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然后分析梅西和库里是否符合这个定义。什么是体系球员?“体系球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模糊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通常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13岁少年列席深圳两会:勿让考卷决定未来”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对教育体制的审视,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方向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所引发的议题。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突破首先,要理解这个事件的特殊性。一个13岁的初中生能够列席深圳两会,本身就打破了.............
  • 回答
    季汉粉群体中,许多人在生活中会积极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这既是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所倡导的仁德理念的一种传承和解读,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践行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价值选择之中。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季汉粉在生活中可能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窝火的。一个保安,为了大家的安全,一次又一次的,甚至到了下跪的地步,去恳求一个占用消防通道的司机挪车。可人家女司机呢?根本不搭理,直接扬长而去。后面物业的回应,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对这位保安进行培训。”这事儿,我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保安的做法。 我觉得这保安,挺不容易的。人家.............
  • 回答
    河北,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热土,孕育了无数朴实勤劳的人民。说起河北人的长相,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毕竟地域辽阔,人种融合,自然会有差异。不过,如果硬要找出一些相对普遍,或者说在不少河北人身上能找到的共性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咱们就抛开那些标签化的说法,实话实说,尽量细致地描述一下,就.............
  • 回答
    “弗”和“勿”在上海话中都可以用作否定副词,但它们在用法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上海话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勿”:历史悠久,是标准的“老法头”“勿”字在上海话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早期的上海话文献、一些老一辈上海人的口语中,“勿”是更普遍、.............
  • 回答
    义乌警方关于“尊重中国风俗,勿穿戴面纱、黑袍”的提醒,是一个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引发公众广泛讨论的事件。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一提醒带有复杂的多重含义,也触及了文化交流、国家安全以及个人自由等敏感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保障公共秩序和文化认同方面,都有其固有的权力。义乌作为中国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