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话的否定副词应该写成「弗」还是「勿」?

回答
“弗”和“勿”在上海话中都可以用作否定副词,但它们在用法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上海话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

“勿”:历史悠久,是标准的“老法头”

“勿”字在上海话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早期的上海话文献、一些老一辈上海人的口语中,“勿”是更普遍、更常用的否定副词。它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不”。

发音: 在上海话里,“勿”的发音通常是 /vət/ 或者 /vəʔ/,和普通话的“不” /bù/ 声音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用法: “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

“伊勿来。” (他不来。)
“迭个东西勿好。” (这个东西不好。)
“侬勿晓得?” (你不知道?)

“勿”的用法非常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普通话“不”的绝大多数用法。

“弗”:后起之秀,尤其是在口语中流行

“弗”字在上海话中的出现和流行,相对来说是近一些的。它和“勿”一样,也表示否定,相当于普通话的“不”。

发音: “弗”在上海话里发音通常是 /fəʔ/。
用法: “弗”的用法和“勿”非常相似,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

“伊弗来。” (他不来。)
“迭个东西弗好。” (这个东西不好。)
“侬弗要迭个?” (你不要这个?)

“弗”和“勿”的区别与联系:

1. 历史渊源: “勿”是更古老的用法,在很多经典作品和老一辈的口音中,“勿”的痕迹更深。而“弗”的流行,可能受到一些其他方言或普通话“fú”音的影响,加上发音上和“勿”有所区别,在口语传播中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

2. 发音上的细微差异: “勿”的韵母略微偏后,而“弗”的韵母更靠前一些,虽然都是否定,但听起来是有区分的。

3. 使用倾向(尤其在现代上海话):
口语化: 在现在的日常口语交流中,“弗”的出现频率可能更高一些,听起来更“现代”,更贴近日常交流习惯。很多年轻一辈的上海人,在说否定句的时候,会更习惯性地说“弗”。
正式或书面语: 如果要追求更“正宗”或者在一些带有历史感的表达中,或者在一些书面语(例如歌词、剧本中的老派对话)里,“勿”可能更显得地道。
习惯性搭配: 有些固定搭配或者习惯用法,可能会倾向于使用其中一个。比如,“勿晓得”(不知道)这个组合,“勿”用得非常多。但“勿要”(不要)也可以说成“弗要”。

4. 互换性: 在大部分情况下,两者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不会影响理解。就像普通话里“不”和“无”有时可以替换一样,只是风格和习惯上的区别。

总结一下:

“勿”是老派、正宗的上海话否定副词,历史悠久,在很多固定搭配中使用频率很高。
“弗”是现代上海话中非常流行、且同样正确的否定副词,尤其在口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更高。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弗”或者“勿”的时候,都是对的。如果你想表达否定,用哪个都可以,但如果想显得更“老道”或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知道“勿”的根基会更有味道。反过来,用“弗”也绝不会错,它代表了上海话的活力和演变。

现代上海话更像是一个融合体,两种用法并存,互相补充,也反映了语言本身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我要检讨一下,我一直跟通俗小说,用俗字“勿”。但是,其实早就问过一个研究吴语的人,应该是“弗”。可能多数人用“勿”的原因,大概跟我一样,为了区分上海话跟苏州话。其实上海话跟苏州话的字源,不可能有差别。反过来想想,一些吴语小说,满篇俗字,也是很不适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弗”和“勿”在上海话中都可以用作否定副词,但它们在用法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上海话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勿”:历史悠久,是标准的“老法头”“勿”字在上海话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早期的上海话文献、一些老一辈上海人的口语中,“勿”是更普遍、.............
  • 回答
    在西安确诊的上海夫妇,其“混检异常后自行离开”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弄清楚真实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信息源来梳理。事件的起因:根据公开报道,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妇在西安旅游期间,于11月17日进行了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他们被告知混检呈阳性。“自行离开”的说法:最初,一些.............
  • 回答
    讲起沪语同粤语(尤其系广府话)影响力个高低,其实背后个原因蛮复杂,唔系一两句话能讲清个。不过,如果我用上海话角度去细细道来,你可以慢慢体会下。历史个起点:文化中心个转移首先,得讲讲历史。粤语,特别是广州话,佢本身就系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个语言。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一直以来都系中国南方个政治、经济.............
  • 回答
    上海对上海话的执着,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里头牵扯着文化认同、城市软实力,当然,也绕不开大家最关心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吸引。到底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执着”这件事,有没有?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说,肯定有。上海对上海话的感情,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您看: 媒体上的保留: 过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啊,我得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你得明白,上海话这玩意儿,不是光会几个词儿就能算学的行的。它有它自己的味道,有它的讲究,更别提还有一些个老上海人才懂的“门道”。人家上海本地人“损”你,这话说的有点直接,不过也情有可原。你想想,上海话在这座城市里,有时候就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文化的认同。.............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保护上海话,这桩事情,得从里子面讲究,光外头做做样子,是没啥大用的。得是咱自家人,从心坎里头,把这味道给留住,传下去。1. 传承,最紧要的是“开口” 家庭里的“活教材”: 道理都懂,孩子是第一任老师。家里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晓得上海话的韵味。多跟小辈讲讲上海话,哪怕是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譬如.............
  • 回答
    上海话里的“kah”(普通话谐音),用来形容调整、调节的意思,最常用的正字,其实是 “调整” 的 “调” 字。不过,你要是想知道“kah”这个音在上海话里具体对应哪些汉字,那就得看它用在哪里了。上海话很多时候是把一些意思相近、发音相似的字,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kah”在不.............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同一个话题:上海话,好像是越来越少人在说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有同感。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多、公共场合,听到有人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确实是越来越.............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为什么在上海,有些人会认为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一种排外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本地语言和外来语言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如此,它作为中国最国际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场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首凝练的诗句,用最少的文字道出了丰富的故事和心绪。“你来时冬至”,这是一个非常具象的时间节点。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也常常象征着寒冷、沉寂,甚至是一种萧瑟的意境。这句短短的开头,就立刻为整个场景定下了基调——.............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 回答
    微博上流传林毅夫先生关于“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句话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林毅夫先生观点的可能来源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林毅夫先生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他的观点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和现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哲学难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绝对”和“真实”的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话“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句绝对的断言,从而陷入一个貌似无解的循环。但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看看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绝对”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当人们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时,.............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走到138话,那场震撼人心的“最终决战”,几乎把所有主要角色的命运都推向了风口浪尖。艾伦的计划、尤弥尔的选择、三笠的勇气,还有那些为自由呐喊了无数年的战士们,他们的故事似乎已经到了收束的时刻。然而,作为一部以精巧伏笔和层层反转著称的作品,139话的担子依旧沉重,必须妥善处理的“坑”.............
  • 回答
    “鸭翼最好的位置在敌机上面”,这话说得相当有意思,也挺形象。它不是一个物理上的精确定义,而是一种战术上的比喻,尤其是在空战或者军事领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鸭翼”和“敌机上面”这两个核心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白“鸭翼”是什么。在飞机设计上,鸭翼(Canard)是一种位于主翼前面的小翼。它不是飞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