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博上流传林毅夫的一句话:「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这合理吗?

回答
微博上流传林毅夫先生关于“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句话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林毅夫先生观点的可能来源与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林毅夫先生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他的观点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和现实观察:

1. 利息与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穷人存钱: 穷人将有限的储蓄存入银行,获得的是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
富人贷款/投资: 富人往往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创业、扩张企业,或者直接将资金投入股市、房地产等领域,这些投资的回报率通常远高于存款利息。
解读: 穷人通过储蓄提供资金给银行,银行再将这些资金以贷款形式提供给需要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其中很多是富人或大型企业)。如果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存款利率,那么就意味着富人通过使用穷人的储蓄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而穷人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从这个角度看,穷人的储蓄间接支持了富人的增值,而自己获得的增值较少,这似乎构成了一种“补贴”。

2. 金融中介的成本与利润: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需要承担运营成本(员工工资、房租、技术投入等),并需要盈利。
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费用。
解读: 穷人的存款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但银行会从利差中获取利润。这部分利润的背后,是银行将穷人的资金运用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贷款和投资)所产生的回报。如果这部分回报高于支付给穷人的利息,那么银行的利润就来自于此。而银行的管理者和股东,在很多情况下也属于社会上的富裕阶层,或者他们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存款人。所以,穷人的储蓄在经过银行这个“放大器”后,可能为富人(银行股东、管理者、企业主等)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增长。

3. 通货膨胀与实际购买力:
在某些时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
解读: 如果存款利息低于通胀率,那么穷人存钱的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在缩水的。而富人如果有能力将资金投入到能够抵御通胀甚至跑赢通胀的资产(如房产、股票、黄金等),那么他们的财富就不会因为通胀而贬值,甚至还会增值。在这种情况下,穷人的储蓄购买力下降,而富人的资产价值可能保持甚至增长,贫富差距可能因此拉大。穷人的“沉默”储蓄,无意中“补贴”了那些能有效对抗通胀的富人。

4. 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垄断性或寡头性,少数金融机构掌握了大部分资源。
解读: 这种结构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金融服务对穷人不够友好(例如贷款门槛高、服务费用高),而对富人则更加有利。穷人的存款虽然分散,但汇集起来对银行来说是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获得远高于存款利率的回报,而穷人则分享不到其中的大部分收益。

二、 为什么说“补贴”是合理的(或者说有一定道理)

基于上述分析,林毅夫先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资源再分配效应: 金融体系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和再分配。穷人的储蓄进入银行,银行再将这些资金贷给有投资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这实质上是一种资金的转移。如果接受资金方(富人、企业家)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储蓄方(穷人)的存款利率,那么就存在一种“价差”或“收益差”,这个差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穷人对富人的一次性“输送”。
通胀的隐性税收: 当通胀率高于存款利率时,穷人的储蓄实际上在“贬值”,而富人拥有的实际资产(如房产、股票)价值可能随着通胀而上升,或者至少能保值。这相当于穷人持有的货币购买力被稀释,而富人则相对地“受益”了。
金融门槛与机会成本: 对穷人来说,将微薄的储蓄存入银行可能已经是他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因为投资渠道闭塞,风险承受能力低。然而,这种看似“稳健”的选择,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可能无意中助长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三、 为什么说“补贴”的说法也需要辩证看待(或者说不完全准确)

尽管林毅夫先生的观点触及了经济现象的某些侧面,但“补贴”一词也可能过于绝对或带有情感色彩,需要更精细的理解:

1. 金融服务的提供与风险:
银行提供存款服务,需要承担保管、支付、信息处理等成本。穷人存钱获得了这些便利和安全性,这本身是有成本的。
银行将资金贷给富人或企业,也需要承担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银行的利润是其承担风险和提供服务的回报。
辩证: 穷人获得的是存款利息,这是一种“安全感”和“无风险”的收益。富人获得的是投资回报,但这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如果银行的利润(存贷款利差)只是其承担风险和提供服务的合理对价,那么“补贴”的说法就不完全成立。

2. 穷人也受益于金融体系:
并非所有富人都从银行借钱。普通民众(包括一些“相对不那么穷”的人)也通过存款获得利息,享受金融服务。
穷人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从银行体系中获得支持,尽管条件可能不如富人。
辩证: 金融体系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和效率提升。如果没有银行,穷人的钱可能就放在家里,更不安全,也无法产生任何回报。银行的存在至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且有回报的储蓄场所。

3. 投资回报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富人的投资都能获得高回报,也并非所有投资回报都远高于存款利率。投资市场有涨有跌,风险与收益并存。
辩证: 有时,如果经济整体不景气,或者富人投资失败,银行也可能承担坏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穷人的存款并非全部成为了富人的“利润来源”。

4.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通过利率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旨在平衡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存款利率的设定,也受到这些宏观目标的制约。
辩证: 存款利率的设置,是多方权衡的结果,并非完全为了“补贴”富人。

四、 总结

林毅夫先生的“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直接现金补贴,而是一种对经济运行中资金流向和收益分配不均的深刻洞察。

合理之处: 从资金的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下的购买力转移、金融中介的利差和利润分配角度来看,这句话指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在某些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存在和运行方式可能导致穷人的储蓄间接支持了富人的财富增值,而穷人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尤其是在通胀侵蚀购买力时。
需要辩证看待之处: “补贴”一词可能过于简化和绝对化。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并承担风险,收取合理的费用和利润是正常的。穷人也从金融体系中获得了安全储蓄的便利。利率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其目标更为复杂。

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 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下,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或维持了贫富差距。穷人的储蓄是金融体系重要的稳定资金来源,但他们分享金融体系运行收益的比例,往往不如富人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来得高。因此,与其说是“补贴”,不如说是“收益分配的不均性”,或者说是“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财富再分配效应(或不均效应)”。

这句观点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促使我们去关注和探讨如何构建更公平、更普惠的金融体系,让更多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4/5/21 ===============

好吧,我承认,说断章取义或许是有些过了,但一定程度的误导是有的,我真心不是高级黑

至于我认为有误导的原因,

@妖刀碎牙

说的很清楚,比我说的完整,我不再赘述。

=======已关闭评论================

典型的断章取义,林的原话是“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仍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主要为大公司和富人提供资金服务。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以及小农户很难从中得到资金服务。穷人将钱存到银行,实际上是补贴了富人和大企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