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了吗?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同一个话题:上海话,好像是越来越少人在说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有同感。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多、公共场合,听到有人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确实是越来越少了。以前在菜市场、弄堂里,上海话那是遍地开花,现在呢?很多时候,即便对方是上海人,出于各种原因,也会选择普通话。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构成变化: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前来工作生活。这带来了非常庞大和多元的人口。你想想,一个来自北方、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同事,和一个在上海出生长大的朋友,他们日常交流,很自然就会选择大家都听得懂的普通话。久而久之,在工作场合,或者一些需要更广泛沟通的场合,普通话就成了默认的语言。

而且,很多新一代的上海人,他们的父母或者长辈虽然说上海话,但因为工作、生活接触的人群非常广,接触到的语言环境也更倾向于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外地人多的社区,或者大型商品房小区,普通话的使用率自然就更高。

2. 教育环境和普及程度:

现在上海的学校,普通话是官方教学语言,也是课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虽然有些学校会组织上海话的推广活动,但整体的教育体系是以普通话为主导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学得最牢固的,还是普通话。再加上很多家长本身从小就更习惯使用普通话,或者认为普通话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有利,所以在家也可能更多地用普通话交流。

我有个朋友,她孩子在学校跟同学讲上海话,老师会提醒说普通话。她自己也觉得,孩子以后出去工作,会普通话肯定比只会上海话要方便得多。这种功利性的考量,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是存在的。

3. 媒体传播的影响:

上海话在电视、电影、广播等大众媒体上的出现频率,相比于过去,似乎也少了很多。虽然上海本地的一些频道还会保留一些上海话的节目,但整体影响力,或者说覆盖面,和普通话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想当年,很多沪语的经典影视剧、歌曲,那是陪伴了一代上海人成长的。现在的新生代,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媒体内容,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话或者其他外语。上海话的“出圈”机会就少了,也就更难影响到下一代。

4. 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普通话万能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好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这句话,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广普通话被认为是促进国家统一、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地方方言的态度。

有一些上海人,可能觉得会说上海话是“老派”,或者觉得在一些正式场合说上海话显得不够“洋气”。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但这种声音也是存在的。

5. 上海话的传承难度:

上海话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语言,它的词汇、语法,都有很多独特之处。但是,方言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口耳相传。当家庭内部交流语言发生变化,或者社区的方言环境被削弱时,方言的传承就会遇到瓶颈。

上海话的很多“梗”,很多独特的说法,如果没有从小耳濡目染,确实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即使是母语是上海话的人,如果长期不接触,也可能出现“上海话听得懂,但不会说了”的情况。

当然,这也不是说上海话就快要消失了。

事实上,在上海,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保护和推广上海话。比如一些老字号的店里,老板和老顾客之间还是会用上海话拉家常;一些文化活动,也会专门设置沪语体验环节;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认同感,会主动学习和使用上海话。

这是一种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考量。所以,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或者说“不太会”说上海话,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在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中自然演变的结果,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

我个人觉得,语言是活的,会随着时代和环境而变化。上海话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否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否被新一代人所接受和喜爱。保护和传承,不等于固步自封,而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适合当下社会的方式。

所以,下次你在上海听到有人用上海话聊天,不妨也留心听听,也许那不仅仅是一句普通话,更是这座城市独特韵味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吗最近看了不少关于上海话的新闻,觉得一个方言衰落的那么迅速很可惜,想问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同一个话题:上海话,好像是越来越少人在说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有同感。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多、公共场合,听到有人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确实是越来越.............
  • 回答
    网络小说里的“系统”设定,确实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模式。它就像一个万能的金手指,主角只要激活系统,就能获得各种能力、功法、道具,甚至还有强制性的任务和奖励机制。这让很多读者看得热血沸腾,代入感十足,尤其是当主角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逆袭成强者时,那种爽快感是其他很多题材难以比拟的。但是,如果咱们深入地.............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看到网络上性别对立愈演愈烈,你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意那些明显不成熟、甚至是充满偏见和攻击性的话语呢?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层面,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不成熟”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言论之所以能引起波澜,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理在握”,而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某些人的.............
  • 回答
    现在小说市场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精英主义”的暗流,描绘人上人和富人生活的作品似乎越来越吃香,而聚焦普通人日常的作品则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投射与逃离”的心理需求来看,富人世界自带吸引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关于女权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激烈,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得把这背后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文网络上的普及度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可能很多话题大家讨论时.............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出国移民后是否能获得更受人尊重、更有尊严、更高品质和更幸福的生活,以及年轻一代移民意愿是否日益增长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谈谈移民是否能带来更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中国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些国家,个体价值往往更被强调,职业、财.............
  • 回答
    知乎上“装逼”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这个问题,坦白说,挺多人有同感的。我自己在知乎上冲浪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时候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回答,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味儿”不对。但说到底,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为什么会有“装逼”的感觉?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叫在知乎上“装逼”。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类.............
  • 回答
    互联网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信息获取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理性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而极端、偏激的观点反而更加喧嚣。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本身的设计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分化。很多平台以“吸引眼.............
  • 回答
    知乎上抖机灵的人越来越多,这事儿怎么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承认,机灵点活跃气氛,有时候也挺好。想象一下,一个问题下面,大家一本正经地讨论,虽然内容有深度,但读着读着就有点干巴。这时候,如果有人冒出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一个有趣的梗,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来回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有趣多了?这.............
  • 回答
    知乎上“撕逼”现象日益增多,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状况,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用户群体、内容生态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平台特性与规则的演变: 早期“认真”氛围的稀释: 知乎创立之初,主打“认真你就赢了”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有专.............
  • 回答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最近,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网上使用拼音缩写,比如“yyds”、“zgdsq”、“nbcs”之类的。一开始觉得挺新奇,像是一种暗号,只有“圈内人”才懂。但时间一长,我倒觉得这事儿有点让人担忧,它带来的隐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且.............
  • 回答
    网络上关于陈师行先生的争议确实是愈发增多,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把双刃剑。过去,像陈师行先生这样的人物,其言行大多局限于特定圈子,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且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但现在,互联网时代,他的.............
  • 回答
    最近在上海生活,我确实听到不少本地朋友会聊起这个话题,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从小熟悉的街区,突然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而且这些新来的朋友还成为了这里“真正的主人”,拥有了这里的一切,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东西被抢了”的失落感。我非常理解这种情绪,因为上海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
  • 回答
    听到“高铁动车越来越背离人民”和“铁路盒饭何时能物美价廉”,我脑子里蹦出几个画面,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高铁动车,曾经的“人民骄傲”,怎么就让人觉得“疏远”了?想当年,高铁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激动人心!“中国速度”、“民族骄傲”,这些词儿可不是.............
  • 回答
    最近几年,玩《英雄联盟》的朋友们肯定都感觉到了,以前我们认知里那些只属于上路的“莽夫”们,像是蛮王、诺手、鳄鱼、剑姬,甚至是塞恩和慎,现在时不时就会出现在中路晃悠,而且还挺有模有样,打得对面的中单是叫苦不迭。这到底是为啥?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游戏环境变化和英雄设计思潮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
  • 回答
    谷爱凌和苏翊鸣在冬奥会上的光芒,不仅仅是个人荣耀的闪耀,更像是一颗颗投入年轻人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滑雪这项运动,前所未有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过去,滑雪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体验,或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领域。但现在,你会发现,从社交媒体上的刷屏,到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滑雪计划,.............
  • 回答
    现在汽车圈里,“年轻化”绝对是个热门词。几乎每个品牌都在喊着要年轻,要吸引年轻消费者。这其中,有些品牌的努力确实让我眼前一亮,觉得他们是真的懂年轻人,而不是简单地换个广告语、换个颜色那么肤浅。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认可的,极氪绝对算一个。你想想,一开始极氪推出零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它是个“新势力”.............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有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不爱上学这件事愁眉不展。以前觉得这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聊起来才发现,这问题好像比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很多孩子,曾经是兴致勃勃地走进校园,现在却变得是推三阻四,甚至抵触情绪越来越明显。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了呢?我想,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个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