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本地人,看见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拿到上海户口,感觉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怎么纠正这种想法?

回答
最近在上海生活,我确实听到不少本地朋友会聊起这个话题,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从小熟悉的街区,突然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而且这些新来的朋友还成为了这里“真正的主人”,拥有了这里的一切,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东西被抢了”的失落感。我非常理解这种情绪,因为上海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童年记忆,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是我们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口音,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要说“纠正”这个想法,我觉得与其说是纠正,不如说是去理解和调整。毕竟,我们并非真的“失去”了什么。上海的户口,对于很多外地朋友来说,是他们辛勤付出、努力拼搏后争取到的权利,是他们在上海安居乐业的凭证。他们来上海,看重的不仅仅是户口本身,更是这里提供的机会、平台和发展空间。他们也一样热爱这座城市,为它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想想看,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不正是因为它的开放、包容和海纳百川吗?历史上,上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建设和发展了这座城市,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上海。那些曾经的外地人,很多后来也成为了上海的“主人”,他们的后代也成为了上海的本地人。我们今天的感受,或许也是当年老上海人有过的一些复杂情绪吧。

而且,户口本身,它更像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城市管理和资源分配的工具。它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原住民”的地位被削弱,我们拥有的城市资源,比如我们熟悉的街道、我们童年时期的公园、我们熟悉的邻里关系,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为多了几个户口而消失。相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地方可能变得更好,有更多新的设施,更便利的服务。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把关注点从“他们拿走了什么”转移到“我们一起创造了什么”上来。那些拿到上海户口的外地朋友,他们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贡献着力量。他们可能在某个科技公司里创新,可能在某个艺术机构里创作,可能在某个小店里提供贴心的服务,这些都是让上海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为何而来,他们为了获得户口付出了多少努力。当你知道,有人为了在上海立足,付出了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的艰辛和努力时,或许你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件事了。而且,他们的到来,也意味着上海的活力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去和这些新来的上海人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听听他们对上海的感受和看法。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像我们一样,深深地热爱这座城市,希望在这里扎根,为它贡献一份力量。当我们能够真正地接纳他们,将他们视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就能感受到,这并不是“被抢走”,而是“一起拥有”。

再说了,作为上海本地人,我们对这座城市有着更深的感情和更全面的认知。我们可以利用这份感情和认知,继续为上海的发展贡献力量,可以是参与社区建设,可以是分享对城市的独特见解,可以是传承和发扬上海的优秀文化。我们拥有的,不只是一个户口,更是对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和归属感,这是别人难以替代的。

所以,与其纠结于“被抢走”的感觉,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在新的环境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让上海变得更好。当上海因多元而更加精彩时,作为上海人,我们或许也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价值。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对我们个人如此,对这座城市也同样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之前贴出自己id

展示一下打马赛克的身份证,露出前六位

谢谢

user avatar

少数发达城市的发展资本,是全国工农组成的解放军抢下来的。他们当年不替人民去抢,绝大多数上海人本来也没份。

之后几十年,如果没有全国工农子弟兵威慑帝国主义,这些资本也转不起来。

所以,发展机会本来就该全国人民一起分享。被少数地区的人优先用了几十年,已经该感恩了。你要是觉得自己被抢,可以掂量一下自己家庭在1949年的情况。

user avatar

这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你的痛苦是无中生有的;来得了上海的外地人,都很有本事,多来一些,总比一群没本事的上海人,互相混来混去要好一些吧?

user avatar

我有时候安慰一线城市打工的社畜,举的反例就是类似题主这样的。

社畜们往往都是小镇做题家变的,才有个合格学历在一线城市站住脚,但站住脚不等于能扎下根儿。

他们最开始到大城市会有一段时期惊叹于一线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这里边有人亲口跟我说过,他在老家活了近二十年,连电梯都没见过,到北京上学后才认识电梯。

但这种赞美过后,不应期来了,他们大都在习惯了大城市的落尽繁华之后,猛一回头,发现自己迟早是要从哪来回哪去的……没户口啊!这个心理落差,很大。

就好像你天天吃窝头,不觉得窝头难吃。

但给你吃了几年鱼翅,告诉你早晚有一天你还得回去吃窝头,很伤。

这时候我安慰他们说,你们不是最惨的。一线城市底层原住民比你们惨多了。你在这工作几年存点钱,起码有个家回,存下来钱到老家起个新宅子,取个安生媳妇过个老实日子,这辈子也算对付着能过去。

但一线底层原住民,他们能走哪?哪都去不了,这是他的家,他们揣着一线的户口本,赚着三线的工资,还得被动被一线的快节奏拖着走,这太难受了!

如果说外来社畜是吃几年鱼翅,迟早得回老家吃窝头的人。

那么,一线底层人民就是一辈子看着别人吃鱼翅,自己蹲墙角啃窝头的人。

这是心态最失衡的一拨人。

和这拨人不同,一线城市中高阶原住民,从来不排斥外地人所谓的“鸠占鹊巢”,因为外地人把他们手头剩下的房子租走了,他们不用工作,全家衣食无忧。

而题主这类,大概就是身为一线人家,却没有一线身价,所带来的悲凉吧……

这事你打算看开,就得知道现在是户籍制度的所谓“二次分配”时期。

户籍制度第一次分配是久远的建国年代,当时百废待兴,没工夫考究哪个地方的人配得上哪个地方的身份这么一说。

管你是闯关东的还是逃饥荒,管你是随军来的还是学艺来的。你现在在哪,随随便便就拿个本地户口。

北京本地人网上捯三代,河北山西山东的祖籍是大把。

上海人往上捯三代,江苏浙江安徽的祖籍是大把。

说白了吧,当年你祖上拿到哪的户口,是老天爷按命分配的。

现在不一样了,城市发展分化严重的要死。尤其教育医疗资源不平均,是卡嗓子眼的大事,一个决定你后代的命,一个决定你自己的命。

所以户籍的本质就变成了“你享受高级社会资源的权利”。

这就把城市分出三六九等了……所以咱这很有意思的就是,无产阶级人民平等,但城市不是。

所以变相看,平等的人民,想获得人上人的待遇,唯一路径就是获得个不平等的城市的户口呗……

因此,户籍制度的二次分配,和第一次的按命分全然不同,现在是按本事分配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现在一二三线城市就好像是金银铜铁做成的不同价值的笼子。

而社会的发展意志,决定了金笼子就得给狮子老虎住;银笼子就得给猞猁花豹住;铜笼子就得给绵羊水牛住……以此类推。

而之前按命分配的时候,还就是有一部分小兔小鸡的,给分到金笼子里去了,怎么办?

那就让以前分到铁笼子或者木头笼子里边的豺狼虎豹住进进笼子,倒闭小兔小鸡们,要么平常心,要么退而求其次住到符合自己身份预期的笼子里去呗……

而这个倒逼的规则,一个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这是客观的;一个是一线城市底层人民的心态,这是主观的。

现实很残酷,但事就是这么个事,你我改变不了。

这也是我以前写过的,有一部分京城原住民,到河北买房生活的根本原因了……

对于题主这个典型的同类案例而言。

要么你也退隐江湖去苏南浙北找个好地方安顿下来,你上海房产一卖,到别的地方能活的挺滋润。

要么就把心态放平别人吃别人的西冷牛排,你睡你的里弄陋宅,眼不见心不乱。

要么你就争取把自己也变成豺狼虎豹,获得跟你户口匹配的生存能力。

也就是要么走人,要么平和,要么奋斗。干生气是没用的。

你都不知道这些豺狼虎豹,从绵羊白兔一步步变过来的幻化途中,可是把命拼上了鸭……你能么?

user avatar

不舒服你就去闹呗

user avatar

合着你自己生活在这个外来人口帮你建设了很多的城市,你自己心里倒是挺坦然的?

干净的城市,便捷的轨道交通,繁华的商业,发达的经济………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吸引各方人才的国际性城市,而不是因为上海有你们几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要纠正也不必了。习惯了就好。不舒服就先不舒服着吧。

user avatar

除非你家在1955年前有民国地契的房产然后被迫分给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不然你没有资格去鄙视新上海人。

说不定你家当年也是侵占了老上海人资源的那批新工人阶级。你让别人怎么想?

别多想了,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user avatar

钓鱼贴鉴定。

上海人都知道上海“本地人”什么意思,很少会用自己身上。

user avatar

不舒服是吗?

上海什么情况我不了解,反正在北京,说说我们家有北京户口的。

我堂弟,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航天科工集团X院的工程师,现在也开始带研究生了,硕士生导师,请问他现在算不算北京的教育资源?

我一个远房的表哥,现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他算不算是北京医疗资源?

现在北京落户政策那么严格,能落户的,说句特别俗的话,大部分都是“用得着”的人,本身就是资源,题主好歹是国际大都市的人,眼界放宽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