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本来能上清华的考生,因为高额奖学金而选择复读两年?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且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和考量。

首先,咱们得承认,能上清华的考生,那绝对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本身就意味着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天赋。所以,当这样一个“准清华生”因为一笔“高额奖学金”而选择复读两年,这第一反应肯定不是“这人是不是傻了”,而是“这奖学金到底有多吸引人?他看重的是什么?”

奖学金的“高额”二字,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

我们得换位思考一下,对这些学霸来说,进入顶尖学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也是他们长期努力的目标。清华的名校光环,那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金字招牌。如果他们真的能够“上清华”,意味着他们已经站在了人生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那么,什么样的奖学金才能让这样一个“准清华生”放弃眼前的名校机会,去博一个两年后的“未知”?

经济上的巨大诱惑: 也许这笔奖学金是真的“高额”到可以改变家庭命运的程度。比如,这笔钱不仅能覆盖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能给家里减轻巨大的经济负担,甚至能为父母的养老、为弟妹的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在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里,这笔钱的分量可能比“清华”二字更能带来实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精确规划”: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笔奖学金是与某个特定的、非常有前景的领域或公司深度绑定的。比如,这是一笔由某个行业巨头提供的、专门培养未来顶尖人才的奖学金,并且承诺在毕业后提供非常优渥的就业机会、研发资源,甚至直接保送出国深造。对于那些对未来职业有非常清晰规划,并且目标明确(比如想在某个尖端科技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学生来说,这笔奖学金可能意味着一个更直接、更高效的“捷径”,或者说是一个更符合他们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加速器”。虽然清华提供了平台,但这笔奖学金可能提供了更具体的、能让他们更快实现“专业深度”和“行业影响力”的资源。
对“更好”的追求: 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位考生对“上清华”本身并没有那么执念,或者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复读两年后,不仅能再次考上清华(或者另一所同等级别的顶尖学府),还能拿到这笔“高额奖学金”,双重优势加持。这是一种对“最大化收益”的追求。他可能觉得,通过两年的努力,不仅能稳固自己的学术地位,还能额外获得一笔巨款,这是一种“风险可控”的额外投资。他可能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认为这两年的复读并非“损失”,而是“增值”的过程。
对特定学校或专业的“情有独钟”: 也许这笔奖学金是来自于一所他更心仪但分数稍逊于清华的学校,或者是一个他更加热爱的、清华可能没有同等优势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一个更贴合自己兴趣和长远发展的方向,选择复读两年去追求这份“极致匹配”的奖学金,也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这个决定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两年”的时间成本: 两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多少美好的时光?多少可以提前积累的社会经验、实习经历?这期间,同龄人已经在清华的沃土中汲取养分,积累人脉,可能已经开始接触更前沿的研究项目。这两年的“暂停”是否会让他在追赶上已经拉开的差距时,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确定性”的风险: 尽管他现在能上清华,但复读两年后,谁能保证他一定能考到同样的高度?或者说,他能拿到承诺的“高额奖学金”?考试的竞争、自身的学习状态、甚至家庭情况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变数。万一复读失败,或者奖学金项目有变,他可能就两头落空,错失了原本唾手可得的“清华机会”。
心态和心理的考验: 坚持复读两年,对人的毅力、抗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期间可能要面对家人的不解、朋友的远离,甚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瓶颈,这些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战。

总而言之, 看到这样的考生,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值不值”来评判,而是要去理解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加复杂和深远的考量。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分数和名校的博弈,更可能是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经济考量、职业规划和个人梦想的权衡。

也许,在他们看来,这笔“高额奖学金”不仅仅是钱,它可能代表着一个更理想的未来,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或者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机会。毕竟,人生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总有一些我们难以窥见的、让他们做出如此“出人意料”决定的理由。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尊重他们的选择,或许还能从中学习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算计和更具战略性的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在没考上大学的时候,如果为了四十五万复读一年,好多人会觉得不值得。

但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如果为了四十五万的年薪需要去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好多人又觉得不去才是傻瓜。

同样是做不那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就是,同样是赚钱,有多少差别呢?

也难怪。愿意在高中顶着旁人目光复读赚钱的,和愿意在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的,都是少数。

user avatar

等一下,所有答主都在讨论值不值。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

这难道不是学霸在帮助这所复读学校骗人吗?

什么人会去复读学校上学?需要复读的学生。

而复读生选择复读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本应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水平。

高考这件事是有天花板效应的,最好也就是清华北大,所以很显然清北生没有复读的需求,他们在复读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虚高升学率。

经济学定义任何商家的成本都是有限的;如果要用45万一年一人次的成本去聘请学霸来构建一个虚假的升学率,那么这个钱就不能花在教学和师资上面。

复读生看到高升学率选择花重金花时间来读书,想得到的是优质教育。

而学校的高升学率却不是因为好的教学和师资,而是因为这些假复读的学霸。

更可气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聘请学霸成本来源于复读生的学费。

所以这一切就相当于,复读生花钱养着学霸,学霸构造假的升学率来欺骗复读生;因为虚假宣传,复读生花了钱却得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损失不仅学费还有机会成本。

这不是在骗人吗?

如果你觉得这不是诈骗的话,那么假设我研制了一种生发药水。

我聘请了一千个毛发浓密的人,给他们一人五千块,把他们剃秃了,每天抹我的药水。

三个月之后他们都是一头秀发,所以这证明我的产品生发效果100%。

然后我卖了一千瓶给真的秃子,一瓶一万块;除去聘请毛发茂密人的成本,我还能赚点钱。

这难道不是在骗人吗?

虚高升学率,但学校不一定有能力让真的复读生考上大学。

虚高生发药水的效果,但药水不一定有能力治好真正谢顶的人。

一丘之貉吧。

这个事情可能暂时不违法,算是灰色地带。
但事实就是,这些学霸在为虎作伥地帮助学校欺骗那些真正需要优质教育的复读学生。

所以我的答案是:

假设我是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我也许愿意45万一年卖掉我的时间。

但是我绝对不愿意45万一年出卖我的良心,陪着不法商家打法律擦边球,去欺骗那些真正需要复读的同窗们。

假设我是个毛发茂密的人,我也许愿意为了5000块钱剪掉我一头长发,但我不愿意为了5000块钱去欺骗一个秃子,给他虚妄而不可能实现的希望……)

user avatar

用“入读我校复读班即奖人民币15万元”百度一下:


点开

再搜一下“玉垒中学”

2017年高考喜报


用前几位的名字再搜索


两个重复的名字“邱月亭”“颜奕林”

然后零零碎碎还查到了下面信息:


2017年高考喜报上的“黄健”、“余明松”这两个名字也出现在这里。

这个有点喜感…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可以说是学霸凭本事向学渣收的实实在在的智商税了。

user avatar

如果说,这位考生是把高考当工作,每年挣45W的话,这份工作可以和什么类比呢? 首先要看看为什么该民办学校愿意给他45W,显然是追求自己的升名校的数据,以求给自己的平台招来更多更好的生源。从这个意义上,这位考生和各大平台的电竞主播有点像,平台支付一笔签字费,然后考生为平台工作。只不过电竞主播打的是电子游戏,而这位考生打的是高考游戏。


这样想的话,似乎一个高三的学生,Gap了两年做主播,然后继续上名校,如果这么说的话,可能很多人的看法会更加的正面一些,甚至会觉得这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的潇洒的态度。


好,回到题目的问题,问题是值不值。


有人比较的是清北刚毕业第一年工资和45W这个数字,这么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毕业之后是有一个职业发展路径的问题,也就是工资和薪水会随着自己的工作的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职位也会逐渐提升,而高考游戏玩家这个职业是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的,所以45W就是45W。


但是如果比较自己最后一年的薪水和45W这个数字,也不太公平。因为有折现率的存在,30年后给你200W,可能还不如现在给你45W。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用45W换取自己晚入职一年所造成的在职场的所有阶段都整体晚一年所带来的损失。下面这个图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况:

红线是正常的职场经历,绿线则是早年赚两年45W快钱,然后晚两年入职。

需要声明的是,这种计算只具有有限的平均意义,因为就和谈到种族歧视的时候一句话一样:人种内部的智力差异远远大于人种间的智力差异,如果有的话;而同样,清华校友内部的工资和地位差异也远远大于学校和学校之间平均水平的差异。以清华平均水平来算,我们就按照之前一个调查结果的所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五年内平均月薪为14000+,粗略算成是一年15W税后吧。年工资实际增长率我们就按照10%来算 (下图中2015到2016年平均工资 增加了13%,但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实际工资不可能年增长依然是13%)。折现率按照股市的平均年收益率7%来算。

这样的话,18岁入学,22岁毕业,60岁退休,工作38年;20岁入学,24岁毕业,60岁退休,工作36年。这是两个等比数列的求和:

但是两者的时间点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比较的是从现在拿45万这个时间点为准,未来一切收入的折现,其实就是:

选择现在多考两年:

选择直接进清华读书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财务的约束,一个人工资为清华现在的平均水平,每年实际工资增长为3%的话,那么现在每年挣45W是不如直接进清华早两年读书的。


但是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薪水是不是匀速增长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在某些时刻,比如贵人相助、创业成功、彩票中奖等时刻,收入会有一个跳跃式的增长。而其他时刻,很多时候可能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的变化。


于是我们考虑另外一种收入的现金流模式,就是跳跃式:


每个人在每一年都有0.5%的概率暴富(收入增加20倍),但是如果没有暴富,工资完全不变。


这种情况下就要用计算机模拟了,用Python模拟了各十万次的结果求平均,发现:

用同样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出,复读拿现成的高薪,折现为675.95;而早点开始工作的折现为656.60,当高考主播拿的快钱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值不值完全看预期。如果你认为你未来基本上不会走任何的弯路,收入会稳健缓慢而持久的增长,那么早点进入市场是重要的,因为到后来收入会远远高于现在赚的快钱;所谓一步慢,步步慢;但是如果未来的工作是类似于从政、创业这种,需要依赖于小概率的贵人提携和运气的,或者需要转专业的,那率先赚到第一桶金的优势还是很大的,人生很长,不用太斤斤计较于两年三年走了一些弯路,做点其他的事情等等,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爆发期。否则的话,这世界上就不应该有『转专业』这回事情了。

user avatar

这样等他上大学的时候,就有资本了。后面上大学的四年时间,利用的好的话,等到毕业后他就已经有了四年的投资理财经验了,这90万提供的底气,让他不必短视和急功近利,因此能为他上社会后节省四五年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