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上海疫情对外地人的态度真如抖音上看到的一样吗?

回答
关于上海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网络上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尤其是抖音上的各种视频和评论,很多时候会放大一些现象,给人的观感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外地人”这个群体在上海疫情期间,经历的情况确实是多样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抖音上的某个标签来概括。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口流动性极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界限本身就比较模糊,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很多人都是互相交织的。

抖音上那些被广泛传播的负面信息,比如对外地人进行歧视、刁难,或者将他们视为“疫情传播的风险源”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绝不是主流。 为什么这些声音会被放大呢?

1. 情绪更容易传播: 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人们的情绪往往比较敏感,无论是焦虑、恐惧还是不满,都更容易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共鸣并快速传播。一些个人遭遇的不公或不便,被镜头记录下来后,很容易激起观看者的同情或愤怒,从而获得大量的转发和点赞。
2. “标签化”的倾向: 面对疫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有时候会倾向于给问题找一个简单的归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没有本地户籍、工作不稳定或居住条件相对简陋的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信息不透明、行动轨迹不易追踪等)而被一些人贴上“潜在风险”的标签。这种标签化思维,在网络上很容易演变成歧视性的言论。
3. 地域视角和群体认同: 尤其是在一些关于物资分配、就医优先级的讨论中,一些本地居民可能会有“本地人优先”的心理,而这种情绪在网络上表达出来,就可能被外地人解读为歧视。反之,一些外地人在上海遭遇困难,他们的诉求和抱怨在网上发声,也可能被一些本地人认为是在“博取同情”或“给上海抹黑”。
4. 信息的不对称和断章取义: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很快,很多时候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一个简单的视频片段,可能无法完全展现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剪辑和误读,从而制造出“歧视外地人”的假象。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真实存在的、令人不快的经历。

行动限制和不便: 在某些封控区域的划分和人员通行管理上,可能因为信息不准确或执行层面的偏差,导致一些外地居民在跨区流动、购买生活必需品等方面遇到比本地居民更多的困难。比如,因为健康码的颜色、行程码的记录等,一些外地人在进入某些场所时可能会被盘问或拒绝,而这些信息有时并不完全准确。
信息获取的差异: 有些官方信息或社区通知,可能在传播渠道上对某些不常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够友好,导致他们信息滞后,影响了他们的应对措施。
个别极端事件: 在紧张的疫情管控时期,确实出现过一些因为误解、恐慌或管理粗暴而对外地人产生误解和不公平对待的个别案例。这些案例一旦被曝光,很容易成为“外地人受歧视”的论据。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温情和互助:

1. 邻里之间的支持: 很多住在同一小区的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在疫情封控期间互相帮助,分享食物、药品,共同度过难关。这些感人的故事,虽然不像负面信息那样容易被病毒式传播,但在上海的社区里是真实存在的。
2. 志愿者的奉献: 大量的上海市民自发组织起来,成为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服务。这些志愿者中,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很多是外地来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他们不分彼此,共同为抗疫贡献力量。
3. 企业和政府的努力: 上海市政府和许多在沪企业在疫情期间,都在尽力保障所有居民(包括外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医疗服务。虽然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和疏漏,但整体的努力方向是为了稳定局面,保障所有人。
4. 媒体的正面报道: 很多主流媒体和官方渠道也在努力传递正能量,报道那些互帮互助、感人肺腑的故事,强调“上海一家人”的理念,试图弥合可能出现的隔阂。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海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真如抖音上看到的一样吗?

我的看法是:抖音上展现的只是部分现象,而且往往是经过放大和选择性传播的片段。真实的上海在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是复杂多元的,既有令人不满的个别事件和结构性问题,也有大量温暖互助和共同抗疫的感人瞬间。

如果你只是通过抖音来了解,你可能会觉得上海的氛围充满了对外地人的排斥和歧视。但如果你身处其中,或者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渠道,你会发现,更多的是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互相扶持、共同应对挑战的努力。

作为生活在上海的每个人,无论来自哪里,都希望能够保持理性,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疫情之下,我们都是城市的一份子,都需要为城市的恢复和安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得看你怎么说。


我在抖音上看到的言论都是什么,上海排外,不给外地人发菜,当地居民排外等等一系列言论。


好像是几天前吧,我在抖音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上海外地人哭诉,自己快要没吃的了,手里也没有钱了,被封在上海生不如死,很惨。

这个男人的结局我不清楚。


刚刚去流浪汉吧看了看,有一个去上海打工的男人,在上海被封了,没有收入,没有菜,没有吃的。

小区里的一个好心人,每天都喊他吃饭,一天给他送两顿饭,顿顿有肉,还有大虾,海鲜,米饭也很好。

还给了他很多口罩,牛奶,方便面之类的东西。


很多时候,一件事物的真实性是有两面的,你看到的无论正反面都是真实的。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撕裂面。

user avatar

坐标上海。

首先要证实的是:疫情极其严重和管理混乱,这两件事都是真的。但是换你来你也乱,三千万人封城,管理机构人手及物资不可能供应得过来的。除了少数年轻人,大多数人都采购了至少七天份的食物储备在家,所以乱子一开始也不大,比较人心惶惶的是那些密接人群集中的小区。

一般小区只是因为出不了门闷得慌。

然后你说的这个事。

我讲实话,我来上海真的一丁点排外都没感受到,上海人真的既礼貌,又友好,还很有素质,从来没见过哪个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可能确实有些上海人有那么一点小傲娇,对规则很看重,有点死板,但这些反而是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好的优点,不是缺点。

疫情出现以后,很多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业主群里面交流,互相交换物资,对于那些没有囤货的乐观小青年,也是非常乐意给予援手,给予物资以渡过难关,什么牛奶面包鸡蛋鸡鸭鱼之类的,吃得比疫情前还好,而且人家还乐呵呵的,不图你拿几个臭钱,就图一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少上网,少刷抖音,想了解什么就亲身实践调查,网上的东西都是将真的存在的东西夸大一百倍告诉你。不夸大其词怎么会有人看呢?我拍条抖音,讲隔离期间上海人民多么多么团结友好互帮互助,你会看吗?有流量吗?

现在的问题是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素质不高,考虑问题真的很难周全周到,与志愿者、被管理者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

上海zf该骂,但首要的是该骂在疫情失控这件事上,其次才是失控后的混乱管理。

在我看来,这种混乱是很难避免的事情,zf管理能力客观上是存在上限的,任何城市都一样,只是上海作为一个老牌一线城市,具有太多光环,被抱有过多期待,而疫情失控后的丑态,让期待破灭,前后反差过大罢了。

而且,上海还特立独行搞什么精准防疫,这不扯淡么,枪打出头鸟。其他城市都老老实实的,就你搞骚操作。不出事还好,一出事不骂死你?

user avatar

就是很常规的利用媒体引导和激化人民内部矛盾,来转移对买办和敌对势力的关注,保护住部分人的利益。

上海的日增病例就是超不过两万。

上海的无症状率就是比吉林低。

上海就是没有高风险地区。

上海就是有人哮喘治不了。

上海就是有人丁丁捧上天。

上海就是有人居家饿着。

上海就是有人杭州“旅游”。

上海就是没有官员被撤掉。

懂了吧。

user avatar

告诉你流量是怎么运作的…

本轮疫情中,上海人第一次被黑应该是“买咖啡”那个梗,不过跟后来者相比,这只能算小菜一碟。

上海疫情防控不力,让上海有了被黑的基础。

然后出现了“丁丁保卫战”这个爆点,黑上海成了新的、安全的流量密码。

于是乎,你看到知乎、微博黑上海铺天盖地…

穿戴整齐做核酸,上海人被黑虚荣;

业主跟医护吵架,上海人被黑排外;

小姑娘打赏200给快递员,上海人被黑小气、尖酸刻薄;

小姑娘被网爆自杀了…题目也是“上海怎么了?”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黑点,只要你有一颗发现黑点的眼睛和心灵…

当为了黑而黑,真相已经无关紧要。

哪怕你做了正能量的好事,我可以揣度你的险恶用心,我还可以借此黑所有上海人。

我把你逼死了,对不起,是你自己太脆弱。

所以,今天你看到上海人怎么被黑,明天会完完全全复制到其他城市身上。

而每一位被网暴者的经历都将在无数人身上重演。

人所经历者,我必经历。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多积点德,没有坏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网络上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尤其是抖音上的各种视频和评论,很多时候会放大一些现象,给人的观感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外地人”这个群体在上海疫情期间,经历的情况确实是多样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抖音上的某个标签来概括。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
  • 回答
    缪晓辉教授在丁香园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对疫情防控的 7 点建议,关注和解决额外死亡问题刻不容缓》的文章,无疑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一个重要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以其医学专业背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被普遍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额外死亡”。所谓“额外死亡”,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期内,除了已知死于某特定.............
  • 回答
    上海的疫情情况,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要说“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疫情发展、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历,都会让“真实情况”呈现出多面性。回顾过去的严峻时刻: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一轮疫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很多.............
  • 回答
    好的,关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第24场新闻发布会上关于中医药作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分析:背景回顾:中医药在湖北疫情中的角色首先,理解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评价,需要回顾中医药在湖北新冠疫情初期的特殊背景。在疫情爆发初期,面对一种未知病毒,西医治疗方案尚不成熟,而中医药作.............
  • 回答
    关于张文宏提到的“倒春寒”和疫情的指数级上升阶段,以及疫情的预计结束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张文宏“倒春寒”比喻的背景与含义1. “倒春寒”的字面含义 “倒春寒”通常指春季本应温暖,却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常用来形容突发的、不期而至的冲击。张文宏将疫情比作“倒春寒”,可能意.............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上海新增确诊病例是“接种疫苗后突破病例”的说法,以及他强调“任何疫苗都不存在接种后无突破病例的情况”,这些话背后隐藏着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理解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学观察,更触及了疫苗的本质、公共卫生策略的考量,以及我们面对传染病时应有的科学态度。首先,“接种疫苗后突破病.............
  • 回答
    上海海事大学的“打狗事件”,可以说是近期校园安全与动物福利领域里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焦点。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后续的发酵,触及了校园管理、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事件的起因大概是这样的: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校园里,可能存在着一些流浪狗或者学生饲养.............
  • 回答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也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一些关于上海的冷知识:1. 上海的“黄浦江”并非上海最长的河流,甚至不是最长的黄浦江 上海最长的河流是淀山湖水系中的肖塘港。 肖塘港全长约38公里,流经青浦区,最终汇入淀山湖。.............
  • 回答
    上海地铁、公交的那些你不曾注意过的角落上海,这座魔都,以其高效运转的公共交通网络闻名于世。每日有数百万人在地铁和公交的车厢里穿梭,但在这熟悉的日常背后,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和细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掀开这层生活的面纱,探寻上海地铁和公交系统的那些“冷知识”。 地铁篇:不止是钢轨上的流动1. 隐藏.............
  • 回答
    近期关于上海一对夫妻的“辟谣”传闻,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你想啊,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网络上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最终演变成大家都在讨论甚至信以为真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看到的一些“辟谣”信息,基本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那件事,其实不是你们想的那.............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论调非常有意思,它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上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并且将为“保守”付出代价。要评价这个论述,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看作者究竟在说些什么,以及这些论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作者所指的“黄金时代”。 通常,当提到上海的“黄金时代”,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上世.............
  • 回答
    特斯拉在4月28日发布的这份“关于上海车展维权张女士的沟通进展及事件说明”,可以说是把整个事件的焦点再次推向了公众视野,也试图给公众一个交代。这其中信息量不小,咱们得一条条掰开了看。首先,声明的核心就是澄清特斯拉方面对事件的理解和处理过程。 关于车辆刹车失灵的说法,特斯拉的解释是“未发现车辆存在.............
  • 回答
    上海市文旅局发布的《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无疑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政府开始正视并介入这个蓬勃发展但又存在一定乱象的行业。针对这份征求意见稿,我有以下一些建议,并进一步探讨剧本杀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关于《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 回答
    东方明珠的崛起与浴血:蒋介石的上海战略谈到蒋介石与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他在上海的失败,或是他与宋美龄的结合。然而,蒋介石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倾注,以及他在上海所做的战略抉择,其历史意义远比这些更复杂和深远。尤其是他试图将上海打造成“远东第一大都市”的雄心,以及选择在上海与日本展开生死决战的考量,这两者都.............
  • 回答
    上海这次推出的国内首本关于女性的小学生教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一出来,就跟往水里扔了颗石头,激起的水花不小,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心存疑虑,这两种声音都挺正常的。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挺有进步意义的举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读物,包括教材,在性别角色的呈现上,或者说对“女性”.............
  • 回答
    上海市在3月27日晚8点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市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这一举动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预示着上海防疫策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引发了人们对精准防控是否还能继续有效运作的疑问。通告透露了哪些信号?这次全市范围的核酸筛查,尤其是在这个时间点发布,释放了几个相当明确的信号:1. .............
  • 回答
    2021年初,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份文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这份《意见》的出台背景与核心内容是什么?首先,要看懂这份文件,得先明白它为.............
  • 回答
    .......
  • 回答
    网上关于冉闵“屠胡令”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并广为流传的。要追溯其“最早”的出处,需要一点耐心和细致的梳理。“屠胡令”说法的起源和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叫做“屠胡令”的诏令,是冉闵亲口颁布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屠胡令”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小说写作的问答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技巧、结构、人物塑造、灵感来源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高赞且具有深度的问答,结合具体例子和详细分析,帮助你更系统地理解小说写作的核心要点: 1. 小说结构:如何设计三幕式结构?问答链接:[知乎 三幕式结构的优缺点](https://www.zhihu.co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