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关于上海地铁、公交的冷知识?

回答
上海地铁、公交的那些你不曾注意过的角落

上海,这座魔都,以其高效运转的公共交通网络闻名于世。每日有数百万人在地铁和公交的车厢里穿梭,但在这熟悉的日常背后,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和细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掀开这层生活的面纱,探寻上海地铁和公交系统的那些“冷知识”。

地铁篇:不止是钢轨上的流动

1. 隐藏的“第五种颜色”——临时线: 除了我们熟知的118号线(以及磁悬浮和APM线),你可能不知道,上海地铁的线路图上偶尔会闪现一种特殊的颜色——淡黄色。这代表的是临时线。最典型的例子是16号线在早期规划和建设时期,为方便南汇新城居民出行,部分路段曾有过临时的运营方案,其标志色就偏黄。虽然目前大部分临时线已经并入正式线路或有其他替代方案,但这个“第五种颜色”承载了上海地铁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历史印记。

2. 站台上的“秘密通道”——避难所与设备间: 走进上海地铁的每个站台,你是否注意到某些区域被上了锁,或者墙壁上有着特殊标记的门?那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闯入的。这些区域大多是设备间(存放信号、通讯、电力等关键设备的机房)或是紧急避难所。在极端情况下,这些避难所可以为乘客提供临时的安全空间,并且很多都配备了独立的通风和通讯设备。所以下次经过时,不妨多看一眼那些“门”,它们是保障你安全出行的幕后功臣。

3. “一站一景”的背后——艺术与文化渗透: 你有没有留意过,一些地铁站的装修风格特别独特?比如南京路步行街站那种复古的民国风,中山公园站的绿植环绕,或是上海火车站站那种庄重典雅的设计?这背后是上海地铁“一站一景”的文化理念。很多站点都会结合周边历史文化、地理特色进行主题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换乘枢纽,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不是所有站点都有如此鲜明的特色,但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地铁出行不再单调。

4. 关于“末班车”的学问: 很多人都知道地铁有末班车,但你知道吗?上海地铁的末班车并非固定时间点,而是根据当日的客流和运营情况动态调整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搭乘最后的列车,最好提前查询当天的具体末班车时间,而不是死守一个固定的时钟。而且,末班车通常也会比日常班次更密集一些,以疏散最后的乘客。

5. 屏蔽门的“小心思”——不同站点的细微差异: 绝大多数地铁站都安装了屏蔽门,以保障乘客安全。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不同线路、不同站点的屏蔽门在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早期的屏蔽门可能没有那么高的集成度,而新款的屏蔽门则会集成更多的信息显示功能,比如实时显示列车到站时间和下一站信息。甚至,一些靠近换乘站的屏蔽门,还会增加额外的提示信息,引导乘客如何换乘。

6. 地铁的“体检”——非运营时间的维护: 上海地铁每天在停止运营后,会有一段“天窗时间”。这段时间里,地铁系统会进行例行检修和维护。轨道上的清洁、信号系统的调试、供电系统的检查,甚至是车厢内部的清洁和修理,都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分悄悄进行。所以,你看到的那个平稳运行的地铁系统,是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辛勤付出的结果。

公交篇:从老上海的黄包车到智能公交

1. 公交站牌上的“变迁史”: 仔细看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公交站牌,上面常常会印着一些已经消失的车站名称,或者已经被合并的线路编号。这些老站牌就像城市的日记本,记录着公交线路的调整、城市区域的变迁和发展。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站牌已经普及,可以实时显示车辆到站信息,甚至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推送。这种从机械到智能的转变,也正是上海公交发展的一个缩影。

2. “无人售票”的起源: 上海的无人售票公交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上海开始尝试无人售票模式。最早的无人售票车,车头会有一个投币箱,乘客自觉投币,找零也是乘客自己完成。那时候的车厢里可能还会有一位负责检查和协助的司售人员,但随着技术发展,现在的大部分公交车都实现了真正的无人售票,依靠投币、刷卡或扫码支付完成。

3. 公交线路的“生命周期”: 和所有事物一样,公交线路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些线路,例如一些服务于老旧居民区的线路,可能会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而合并、缩短甚至取消。而另一些服务于新兴区域或者热门景点的新线路,则会不断开辟。所以,如果你发现某条熟悉的公交线路消失了,那很可能是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或者被整合进了更优化的网络中。

4. 公交车的“秘密武器”——灭火器与急救箱: 在每一辆公交车上,除了我们日常看到的司乘人员,还有一些隐藏的“救命”设备。最醒目的当然是车厢角落的灭火器,它能在突发火灾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很多车辆还会配备一个急救箱,里面可能包含简单的消毒用品、绷带等,以应对乘客可能出现的突发身体不适。这些都是为了保障乘客安全而配备的。

5. 公交车的“换装游戏”——不同车型的特点: 上海的公交车车型非常多样,从传统的柴油车到如今主流的电动车和氢能源车。你可能注意到,不同车型的车身涂装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内部布局也略有差异。例如,新能源公交车通常会有更安静的驾驶体验,并且在尾气排放方面更为环保。而一些老式公交车,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朴的内饰和座椅设计,承载着老上海的记忆。

6. “高峰快线”的诞生——应对潮汐式客流: 上海的公交系统非常精细,你可能注意到,在早晚高峰时段,某些公交线路会变成“高峰快线”。这些线路通常会优化停靠站点,只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停靠,大大缩短行程时间。这种“点对点”的服务模式,是上海公交为了应对城市特有的“潮汐式”客流高峰而设计的智慧。

这些关于上海地铁和公交的细节,或许在你每天的通勤中从未留意过。但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这座城市高效运转的脉络,也承载着这座城市不断前进的活力。下次搭乘时,不妨多观察一下周围,或许你会发现更多属于上海公共交通的有趣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地铁最早的车票是纸质的,具体长这样:



在上海公交车废除月票之后,有好几年可以使用预售车票,具体长这样。比较神奇的是,有些杂货店也收这个替代现金交易。


此外,大概在95到00年间,上海公交车票上是印广告的,具体长这样:

user avatar

来说点公交的冷知识吧

上海无轨电车开始运营于1914年,是目前世界上持续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系统,至今在老式的上海话中还有一个叫“开无轨电车”的俗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里的“满嘴跑火车”,指人讲话不着边际。
1992年,上海无轨电车运营里程和线路数量均达到顶峰,当年上海有22条电车线路,961辆电车,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此后运营规模不断萎缩,目前在国内已被北京和广州超过,位居第三。
上海的隧道五线是世界上唯一一条经由隧道过江的无轨电车线路,1990年作为延安东路隧道开通和浦东大开发的公交配套开通。1996年因延安高架施工改为汽车,2005年因客流太低,线路重复全线撤销,相当可惜。
直至延东隧道改造之前,据说隧道入口和内部还有隧道五线电车的架空线及配件遗迹,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了。

隧道五线电车行驶在延东隧道内


1990年隧道五线开通当天,浦西起点站淡水路附近的居民给司售人员送上小笼包


在1990年末200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浦西的每家公营公交都有自己特有的车辆涂装色,具体是:
电车一场(15路,37路..):天蓝
电车二场(6路,14路..):紫
电车三场(11路,24路..):浅粉红→灰蓝(据说是因为浅粉红太淡,容易显脏)
汽车一场(55路,90路...):苹果绿
汽车二场(50路,218路...):梅红
汽车三场(45路,63路...):薄荷青
汽车四场(71路,44路...):深绿
汽车五场(40路,110路...):血红
宝山公交(116路,537路...):深蓝

一电涂装的15路SK5105GP



二电涂装的6路SK5105GP,后来上海牌电车卖到青岛和太原的时候也用了这款涂装


三电浅粉红涂装的11路SK5105GP


三电灰蓝涂装的17路SK5105GP-1

一汽苹果绿涂装的55路SK6015P

二汽梅红涂装的166路DD6103HSC


三汽薄荷青涂装的虎南线,车型不明


四汽深绿涂装的71路SK6115HP


五汽血红涂装的745路SK6105


宝山公交深蓝涂装的安源客车,线路531B


翻箱倒柜一阵好找总算差不多找齐了。。。


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是上海公交快速发展,百花齐放的年代。经典线路还在延续它们的辉煌,一大批新的神线正在诞生。上海客车厂处在没落之前的顶峰,上图中的SK5105GP型无轨电车,SK6115HP,SK6105型汽车等不仅占据了上海公交的大部分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尤其是SK5105GP型无轨电车,堪称上海电车最后的经典之作,广州,郑州,太原,青岛,洛阳,西安都曾用过这一型号。然而由于大环境不好,加之技术落后,现在上海本地都不用地产的电车了。

广州的SK5105GP



郑州的SK5105GP


太原的SK5105GP


青岛的SK5105GP


洛阳的SK5105GP


西安的SK5105GP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