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古典音乐,在音乐史上一般划分有5个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20世纪,这样的时期划分是依据什么来的?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美特征、技法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音乐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的演变和革新。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把这些时期的“灵魂”都给扒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约14001600年):人性的苏醒与音乐的回归

把文艺复兴放在开头,这可不是偶然。这个时期,欧洲大陆从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中挣脱出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巨变。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抬头,强调个体价值、人的情感和理性。这种思潮自然而然地也渗透到了音乐里。

审美重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开始追求一种更加均衡、清晰、和谐的美感。告别了中世纪音乐那种比较抽象、神圣的色彩,音乐变得更加“人性化”了。它试图描绘人类的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都力求自然流畅。
技法特点:
复调音乐的兴盛: 这个时期是复调音乐(Polyphony)的黄金时代。不像以前那样只有简单的旋律线条,而是多条旋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织体。但是,这种复调不像巴洛克时期那么复杂、严谨,而是更加平滑、柔和,强调声部之间的对话与呼应,而不是激烈的对抗。
主调音乐的萌芽: 虽然复调是主流,但主调音乐(Homophony)的迹象也开始出现,也就是有一个清晰的主旋律,其他声部则为它提供和声支持。这预示着未来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和声的初步发展: 和声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开始注意到声部之间音程的配合,但还没有形成后来的固定和声功能体系。
音域的扩展和人声的运用: 音域比中世纪更宽广,对人声的技巧要求也有所提高。声乐依旧是音乐的中心,但器乐也开始独立发展,教堂音乐和世俗音乐都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文化背景: 教会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世俗音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宫廷、贵族家庭以及城市的市民阶层都成为了音乐的重要赞助者和听众。印刷术的发展也让音乐传播更加广泛。

举个例子: 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的弥撒曲,听起来就像是圣洁的丝绸在流动,每个声部都那么恰到好处,融合得天衣无缝。再比如一些牧歌(Madrigal),则更能体现出对自然景物和爱情的描绘,情感真挚。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情感的张力与华丽的装饰

巴洛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奇特”、“怪诞”的意思,用在音乐上,也正是抓住了它最大的特点——强烈的情感对比、戏剧性的张力以及装饰性的繁复。这个时期,音乐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变得更加宏伟、辉煌、充满了戏剧性。

审美重点: 巴洛克音乐追求的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但这种情感不是细腻的低语,而是恢弘、澎湃、甚至有些夸张。它强调对比,比如强弱、快慢、高低音的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同时,音乐也充满了装饰性和华丽感,如同宫殿里的雕梁画栋,让人目不暇接。
技法特点:
主调音乐的成熟与固定: 主调音乐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绝对的主流。音乐的结构清晰,以旋律和和声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和声功能体系的建立: 调性音乐(Tonal music)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大家开始理解和运用“属和弦”、“下属和弦”等概念,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以主音为中心的和声体系,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有方向感和逻辑性。
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广泛运用: 这是巴洛克音乐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由大提琴、维奥尔琴等低音乐器和羽管键琴、管风琴等和弦乐器组成,提供稳定的低音线条和和声基础,就像是音乐的“骨架”。
对位法的精妙运用: 虽然主调为主,但复调音乐的技巧并没有消失,反而被发展到了极致,尤其是赋格(Fugue)这种复杂的复调形式,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技巧和严谨的逻辑。
新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歌剧(Opera)、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协奏曲(Concerto)、奏鸣曲(Sonata)等重要的音乐体裁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并成熟起来,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装饰音的丰富使用: 倚音、回音、震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使得旋律更加华丽、生动。
社会文化背景: 欧洲进入了君主专制时期,宫廷成为了音乐创作和演出的重要场所,音乐也为国王、贵族服务,体现了权力与辉煌。宗教音乐依然重要,但歌剧的兴起则标志着世俗音乐的崛起。

举个例子: 听听巴赫(Bach)的赋格曲,那精妙的对位和逻辑,就像是一场严谨的数学辩论。而亨德尔(Handel)的《弥赛亚》清唱剧,那种宏大庄严、充满力量的旋律,简直是把人听得热血沸腾。维瓦尔第(Vivaldi)的《四季》协奏曲,更是用音乐描绘出细腻的自然景象,充满了活力。

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0年):理性、清晰与均衡之美

从巴洛克的华丽繁复中走出来,音乐进入了一个追求清晰、均衡、理性和优雅的时代,这就是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就像古希腊雕塑一样,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充满了理性的美感。

审美重点: 古典主义音乐追求的是形式的完美、结构的清晰、旋律的优美以及情感的克制。它不像巴洛克时期那样宣泄,而是更加注重平衡、秩序和逻辑性。音乐听起来舒展、自然、容易理解,强调普遍的、普适的情感,而不是极端的情绪。
技法特点:
旋律的突出与歌唱性: 旋律变得更加重要,更加清晰、流畅、富有歌唱性,容易记忆。乐句结构工整,通常是清晰的对称形式。
和声的简洁与明晰: 和声变得更加简单、和谐,避免了巴洛克时期复杂的对位和大量的装饰。主调音乐成为绝对的主流,和声的进行也更加有条理。
曲式结构的发展与完善: 这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大的贡献之一。奏鸣曲式(Sonata form)在这个时期被确立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曲式结构,它包含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逻辑严谨,为器乐音乐提供了强大的框架。交响曲(Symphony)、奏鸣曲、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等体裁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并且通常都采用了清晰的多乐章结构。
配器的丰富与均衡: 交响乐团的编制趋于稳定,乐器的音色和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平衡和运用,形成清晰的层次感。
情感的适度表达: 尽管追求理性,但古典主义音乐并非没有情感。只是情感的表达更加内敛、含蓄,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对比来体现,而不是直接的煽动。
社会文化背景: 启蒙运动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理性、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音乐不再仅仅是为教会和贵族服务,也开始走向公众,音乐会制度兴起,市民阶层成为重要的听众。作曲家们的创作也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举个例子: 莫扎特(Mozart)的交响曲,简直是纯净、明亮的典范,旋律婉转动听,结构精巧;海顿(Haydn)的“父亲”地位名副其实,他的弦乐四重奏奠定了这一体裁的基础;贝多芬(Beethoven)虽然承上启下,但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种清晰的结构和理性的力量,仍然是古典主义的代表。

浪漫主义时期(约18201900年):情感的奔放与个性的张扬

从古典主义的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音乐进入了一个情感奔放、个性张扬、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就像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诗歌,充满了激情、幻想、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挖掘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审美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作曲家们将内心最深刻的情感——爱、恨、悲伤、喜悦、恐惧、渴望等,毫无保留地倾注到音乐中。它追求强烈、极致的情感体验,强调想象力、幻想、神秘和崇高。对民族文化、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成为重要主题。
技法特点:
旋律的更加抒情和自由: 旋律线变得更加自由、宽广、富有歌唱性,常常带有个人化的色彩,情感表达更直接、更强烈。
和声的丰富与复杂: 和声色彩变得更加浓郁、复杂,大量运用不协和音程、离调、转调等手法,以增强情感的表现力,制造出更加丰富和奇妙的声音效果。
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更加多样: 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更加自由灵活,常常出现渐快、渐慢、重音的突出等,以增强音乐的张力。
曲式结构的扩展与融合: 虽然传统的曲式结构仍在运用,但作曲家们也开始打破旧有的框架,创造出更加自由、灵活的曲式,例如单乐章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以及自由的变奏曲等。
配器的巨大发展: 交响乐团的规模大大扩展,加入了更多的乐器,如长号、单簧管、圆号等,音色也更加丰富。作曲家们对乐器的音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使得配器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小型音乐体裁的流行: 如艺术歌曲(Lied)、钢琴小品(Character piece)等,因为它们更适合表达细腻、个性的情感。
社会文化背景: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变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疏离感,转而追求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回归。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也与音乐紧密结合,互相影响。音乐会变得更加大众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私人音乐会和家庭演奏。

举个例子: 舒伯特(Schubert)的艺术歌曲,每一首都是对诗歌情感的完美诠释。肖邦(Chopin)的夜曲和玛祖卡,是属于内心的低语和民族的韵律。李斯特(Liszt)的钢琴曲,是技术与情感的极致展现。勃拉姆斯(Brahms)的交响曲则在浪漫与古典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瓦格纳(Wagner)的歌剧更是将戏剧、音乐、诗歌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世界。

20世纪及以后:探索、实验与多元化的时代

当音乐进入20世纪,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规矩”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音乐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极端的多元化、实验性以及对传统边界的不断挑战。

审美重点: 20世纪的音乐没有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对所有可能性的探索。它可能是在追求新的音色、新的节奏、新的结构,也可能是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或者是在回归某种古老的传统。个性化和反叛精神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技法特点:
调性音乐的瓦解与重建: 传统的调性体系被打破。无调性音乐(Atonality)、十二音技术(Twelvetone technique)(如勋伯格 Schoenberg)等新技法被创造出来,旨在打破主音的束缚,让每个音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当然,也有作曲家在探索新的调性可能或回归某种形式的调性。
节奏的复杂化和自由化: 节奏变得更加复杂、不规则,甚至出现多重节奏同时进行。
音色和音响的实验: 对乐器音色的运用不再局限于传统,开始探索乐器在非常规演奏方式下产生的音响(如敲击乐器、摩擦乐器等),甚至引入电子音乐、计算机合成器等。
新的音乐创作理论和方法: 如序列音乐(Serialism)、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极简主义音乐(Minimalism)、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音景(Soundscape)等层出不穷,作曲家们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思路和手段。
音乐体裁的融合与创新: 传统体裁被改造,新的体裁被创造。电影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与古典音乐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互相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 科技的飞速发展(录音技术、广播、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和听众的接受方式。社会思潮多元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音乐作品中。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得以融合。

举个例子: 勋伯格的音乐可能听起来“刺耳”,但那是在探索新的音乐语言。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在首演时引起了轰动,其野蛮的节奏和不协和的音响是前所未有的。德彪西(Debussy)的印象主义音乐则侧重于营造氛围和色彩。而后来像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极简主义音乐,则用重复的音型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当然,还有无数风格迥异的作曲家,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创造。

总结一下:

之所以有这样的时期划分,根本原因在于音乐的创作语言、表现手法以及社会文化语境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DNA”,比如: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光辉下的清晰、和谐、平滑的复调。
巴洛克: 情感的张力、戏剧性的对比、华丽的装饰、通奏低音。
古典主义: 理性的秩序、均衡的美感、清晰的旋律和结构(奏鸣曲式)。
浪漫主义: 个人情感的奔放、想象力的飞扬、丰富细腻的音色和和声。
20世纪至今: 实验、探索、多元化、对传统的挑战和对新可能性的追求。

这就像是一棵树在生长,有不同的枝干、叶子,但根脉相连,都生长在音乐这片土壤上。这个划分不是绝对的界限,更像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理解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音乐的特质。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划分也可能被进一步细化或调整,但它作为理解古典音乐演变的一个基本框架,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古希腊时期音乐的特征

西方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四大文明”。其中在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开端,它兴起与公元前2000年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

古希腊文明发展到了公元前800年左右,原始氏族社会逐渐瓦解,希腊各地开始建立起了很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其中一个城邦十分重要,这个城邦就是——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希腊文明,在哲学、戏剧、音乐、建筑、雕塑等文化都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在这个时代的人物。

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欧洲音乐便是古希腊音乐,并且根据一些资料可以得知,在欧洲的音乐中心曾经是在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由“神”创造的,所以,他们的音乐活动通常都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1.乐器

古希腊常用的乐器有两种,分别为: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

里拉琴是拨弦乐器,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业余演奏者都可以演奏的乐器。

在里拉琴基础上,发展出了基萨拉琴(Kithara),体型比里拉琴要大,主要用于伴奏和独奏,是一件需要专业演奏者演奏的乐器,它经常被用于朝拜日神阿波罗的仪式上,也用于为当时的声乐伴奏。

阿夫洛斯管是一件管乐器,演奏者经常需要手持两根管同时演奏,它主要用于朝拜酒神迪奥尼索斯的仪式上,也常用于当时的戏剧伴奏。

2.音乐作品

因为古希腊文明距今时间过于久远,目前仅发现了40个古希腊音乐作品和片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塞基洛斯墓志铭》、阿波罗神殿的两首圣歌、克里特岛上的三首梅索梅德斯的赞美诗。等等。

二、古罗马时期音乐的特征

古罗马征服了希腊之后,基本上继承了古希腊的音乐,但也在一些方面对古希腊音乐进行了发展,比如:在古罗马,音乐在私人的娱乐和教育场合更加活跃;阿夫洛斯管在古罗马时期出现了一种变体,叫提比亚(Tibia)。提比亚普遍应用于罗马的宗教仪式、军乐队和剧院之中。

在古罗马末期,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和罗马帝国兴起了,特别是在313年《米兰敕令》承认其合法地位后,变得更加壮大,这使得基督教仪式的音乐也逐渐开始发展。随着教会取代了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利,其成为影响音乐发展的主要力量。

早期基督教的音乐有几个特点:

第一,基督教会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特征,但又同时反对音乐的娱乐作用,主张音乐要服务于宗教;

第二,基督教会会有很多仪式和祭奠活动,而在特定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上,会有特定的音乐;

第三,基督教在传播到欧洲的各地后,形成了不同的仪式传统,这就使得产生了不同的仪式音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高炉圣咏”、西班牙的“莫扎拉比圣咏”、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等等。

三、中世纪音乐的特征

一般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指才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为止。“中世纪”这个名字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发明的,具体这个名字是指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与“文艺复兴”中间的这一段时期。“中世纪”的名字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用来形容这个腐朽的被宗教笼罩的“黑暗时期”。

中世纪的音乐,分为两个时间段,四个层次。

两个时间段分别为5-13世纪和14世纪;

四个层次是:在5-13世纪时期的宗教音乐、世俗音乐、音乐理论三个层次;在14世纪时期,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比较重要。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征

大约1430—1600年这段时期,在西方音乐历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原为“再生”的意思,最早被用于历史学科的研究中,在后来被用到文化艺术历史中。开始指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艺术的历史时期,后来概念被扩大后,也用于音乐历史的范围。

“文艺复兴”在当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15—16世纪的艺术家们,由于无法再继续忍受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从而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第二层含义是指当时的作曲家们,想要复兴个人思想意识的解放,不希望再受到宗教的束缚。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都是这个时期的。

15世纪——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早期,在这一时期欧洲有三个地区的音乐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是:英国音乐勃艮第地区的音乐佛兰德乐派

五、巴洛克音乐的特征

从大约1600年(也有人认为从1580年前后)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来自于葡萄牙语的“barroco”,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18世纪,用来嘲笑一些奇怪的建筑。在19世纪,开始它来不带贬义的形容17—18世纪的美术与建筑中的华丽风格。在20世纪开始,音乐家们才开始用“巴洛克”来形容音乐历史中的时期。

“巴洛克”在音乐史中可以指一段时期,也可以指一种风格。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总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两种常规。这是蒙特威尔第提出的音乐理论。他认为,在巴洛克时期,存在两种“常规”,其实可以理解为两种“音乐风格”。一种风格为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技法的音乐风格,即“古代风格”,蒙特威尔第称称其为“第一常规”(prima prattica);另一种风格为较多采用了不协和音的复调技法的音乐风格,即“现代风格”,称其为“第二常规”(second prattica),蒙特威尔第自己认为自己很多使用不协和音的复调作品是第二种常规。这两种音乐风格在巴洛克时期同时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创作趋势。

第二,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通奏低音算是一种记谱法的改变,也使得音乐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四线的纽姆谱逐渐演变为“五线谱”,巴洛克时期的五线谱下方会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主要用于为伴奏者的和声提供参考,这个数字就是一个独立的声部。比如:复调的多个声部在演唱的同时,会有一个演奏者根据数字标注的和声,进行即兴演奏,为多个声部进行伴奏。演奏这个声部的多是键盘乐器,或者可以演奏出和弦的乐器。而且,巴洛克时期的通奏低音更加强调最上和最下两个声部,这就促使了巴洛克时期的旋律和伴奏的音乐模式的发展。

第三,“情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或服务于宗教、或用于娱乐和欣赏。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加注重如何用音乐唤醒人们的情感。

第四,调性和声与对位。我们熟悉的大小调体系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逐渐确立,但在巴洛克时期更加成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与对位技法,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五,声乐与器乐。在巴洛克时期以前,由于宗教限制了器乐音乐的发展,声乐一直是西方音乐的主体。但是在巴洛克时期,随着宗教权威的不断下降,器乐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甚至在巴洛克晚期开始,器乐音乐已经超越了声乐音乐的地位。

六、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

“古典的”(Classic)一词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而“古典主义”则多指后人运用古典风格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是高贵、单纯、平衡、完美,具有较为严格的艺术目的,和对装饰性的约束。在音乐史上,将18世纪到19世纪初划分为古典主义时期,更具体的话,有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限定在1730—1815这一段时间。但实际上时期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与前后的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也会有一定的重叠。

在“古典主义时期”内通常又包括两大时段:“前古典主义时期”(Pre—Classical)和“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

“前古典主义时期”通常也被称为“后巴洛克时期”。宽泛的说,“前古典主义时期”可以用来代表维也纳古典时期以前的任何音乐。这一时期相比与之前的“巴洛克时期”在音乐风格与体裁的发展上又向前发展了,莫扎特和海顿早期的作品属于这一时期。

“维也纳古典时期”通常也被称为是“古典主义高峰”(High Classical),这一时期通常是指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主要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成熟时期的创作为代表。这一时期,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在“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积累上进一步发展,风格逐渐明确,形成了期独特的典型特征。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

18世纪中、下叶的欧洲,欧洲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ntion)使得欧洲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之后发现,人类是通过不断进取是可以改变社会和历史的。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了“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一场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反封建统治、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又一次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主要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行动与思想上的准备,其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在德国文学戏剧界展开了“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代表作品,作品通过“维特”这个形象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内心情感的奋进精神。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卢梭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这种对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价值和情感的自觉关注,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思想观念做了一定的预示。在“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世纪的欧洲艺术与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走向高度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欧洲各个国家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18世纪的欧洲音乐也由原来的宫廷、教会开始走向了市民百姓的生活,这促使了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出现了世俗化、民众化的趋势。18世纪,印刷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乐器的制造技术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特别是羽管键琴向钢琴的过渡,这为演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音乐风格

在“前古典时期”主要有三种音乐风格,分别为:“洛可可风格”(Rococo)、“华丽风格”(Galant)、“情感风格”(Empfindsamkeit),这三种风格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并存,同时也是18世纪音乐风格的衍变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在装饰艺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是对典雅精致、轻盈小巧风格的描述,后来音乐领域借用这一术语特指18世纪欧洲的一种音乐风格。具体在音乐领域对“洛可可风格”的界定目前还是比较模糊的,但通常来说,这种风格一般是指18世纪的法国音乐,通常是包括法国古钢琴音乐和法国歌剧中芭蕾舞蹈中的音乐,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国家地域作曲家创作的类似风格的的作品,如佩格莱西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通常也被人们成为是“意大利的洛可可风格”。

“华丽风格”是一个在18世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通常指伴随着轻快的、周期性的旋律和适当的演奏方式的音乐。“Galant”这一词并非是18世纪所创,其最早意为“英勇的”,在16世纪30年开始,“Galant”的含义逐渐变成了“优雅的”;在17世纪法国的组曲中,有许多被称为“galanteries”的作品;从18世纪开始,在当时的很多音乐作品中,开始较为普遍的使用“Galant”用来形容自己的作品风格;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很多“Galant”或“galanteries”风格的的器乐作品,这一时期可能是“华丽风格”在器乐音乐发展中的顶峰。“华丽风格”它的词义包括:明晰的织体、带常用终止式的周期性乐句、随意装饰的旋律、简单的和声、不协和音的自由处理。”“华丽风格”在某种程度是在18世纪教堂音乐盛行的背景下,作曲家们从教堂音乐风格中突破的一种产物。

“情感风格”主要是指在18世纪中叶在北德产生的一种音乐美学观念,作曲家秉持着这种观念创作出很多具有“情感风格”的作品。其中主要主要以C.P.E.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等作品风格为代表。“Empfindsamkeit”这个单词,最早在18世纪通常被翻译为“感性的”,后来逐渐被音乐领域用来形容一种音乐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美学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主观的表达最终能和听众达到一种亲密而敏感的关系,甚至能使得听众为作品动容。“Empfindsamkeit”是在欧洲广泛流传于不同领域的一种审美标准,它最早并非出现在音乐中,其是起源于英国的文学,在当时英国的文学领域中认为,情感的即时反映要比理性思考更能衡量人们正确的道德行为。C.P.E.巴赫一直与英国文学界的关系十分紧密,由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借用了这种风格,如在《普鲁士奏鸣曲》中就明显了体现了“情感风格”。这种风格与巴洛克时期追求类型化的情感表现不同,它是在“华丽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其更注重内在的激情,但又避免了许多华丽的装饰。因为“华丽风格”主要流行在18世纪中叶的德国,所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种风格的出现与同时期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上的“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逐渐融合为一种风格,即“古典主义风格”,渗透在“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的早期作品中,甚至在贝多芬的一些作品中。这种风格的旋律经常由短小的乐句构成;两个乐句会形成呼应;常用分解和弦的重复音型,即“阿尔贝蒂低音”;结构和主题中的对比开始加大。等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时期进入到“维也纳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延续了“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趋向,并且在音乐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风格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调音乐风格,“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的总体艺术风格特征完全形成。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精练、质朴、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平衡,音乐中的矛盾冲突不断的加大,音乐更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与思想内涵。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音乐大师们的创作,体现出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确立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

七、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浪漫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的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1790—1910)的西方音乐历史,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它最早覆盖贝多芬晚期的音乐作品,最晚可以到勋伯格使用“十二音”之前音乐作品。

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18、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用“理性”来代表18世纪的话,那19世纪的突破“理性”。欧洲艺术家们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积累的所有情感与想法,在19世纪都崩发出来。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时代的影响下,也具有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作曲家们尤其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将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联系,甚至为了突显作品的内涵而给作品加上标题。在体裁形式上,也做了很多突破,作曲家们创造出了很多综合或灵活的体裁形式,比如交响诗、叙事曲、谐谑曲、狂想曲、前奏曲、音乐瞬间等等,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体裁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追求个性化、情感化的过程中,作曲家们在音乐素材上开始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的使用,同时在和声上也开始朝着无调性的方向发展,管弦乐队的音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等等。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主要包括以下音乐与风格:

其一,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

主要包括:法国歌剧、德国歌剧、意大利歌剧。

其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

主要包括: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

其三,民族主义音乐。

主要包括: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波兰民族主义音乐、挪威民族主义音乐、芬兰民族主义音乐。

其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其五,印象主义音乐。

其中,在19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似乎更多以作曲家的个人特征比较鲜明,而下半叶的民族主义音乐、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整体音乐风格特征似乎更加明确。

(一)民族主义音乐的特征

19是3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音乐,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与民族相关的题材和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和精神,人们称这些作曲家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他们的音乐被称为“民族主义音乐”。

民族主义音乐的诞生是和东欧和北欧这些国家的历史状况有着紧密联系的,这些国家长期遭到其他强国的侵略和统治,民族受到压迫,文化被摧残。民族主义音乐的诞生是这些国家人民民族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民族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们大都具有民族进步的世界观,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和借鉴了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作曲家创作范式的同时,尤其强调民族素材的使用,除了对民族历史故事、现实事件、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的使用外,还特别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吸收。这使得他们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深刻的民族情感。

东欧和北欧的民族主义音乐和西欧的浪漫主义音乐出现的时间十分接近,浪漫主义音乐大致出现在19世纪10年代,而民族主义音乐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二者之间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例如在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肖邦、李斯特的音乐中,就流露出了民族主义精神。而在民族主义中,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穆索尔斯基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很大的影响。

在民族主义音乐部分中,专栏将涉及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匈牙利民族主义音乐波兰民族主义音乐挪威民族主义音乐芬兰民族主义音乐

(二)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晚期浪漫主义”主要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德奥地区音乐家群体为主的音乐创作风格。晚期浪漫主义主要延续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创作因素。

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奥地利战败后与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而德国作为战胜国,各方面欣欣向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

与德奥地区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在之前印象主义音乐之前的19世纪法国音乐作曲家中,更出名的似乎主要还是梅耶比尔、比才、奥芬巴赫、古诺等歌剧作曲家,19世纪的法国器乐音乐虽然整体没有歌剧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相对优秀的作曲家,如:西扎尔·弗兰克(CesarFranck,1822—1890)、爱德华·拉洛(Edouard Lalo,1823—1892)、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nille Saint-Saens,1835—1921)、樊尚·丹第(Vincent D Indy,1851—1931)、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等。这些作曲家基本是延续了法国古典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进行创作,完成了不少经典作品。此后真正开创了法国音乐全新创作风尚的,是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是诞生于法国美术中的一种创作流派,它十分强调一瞬间的感受,作者一般可以通过者一刹那的体会去创作,“描绘性”在印象主义的创作中并不重要。法国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在接受了印象主义美术和象征派诗歌的创作理念后,共同确立并发展了“印象主义音乐。”

八、20世纪音乐的基本特征

在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他们即便是拥有了成熟的作曲技术理论,也很难再超越前辈作曲家,这一点在德奥地区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印象主义音乐开始,西方音乐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作曲家们不再受到传统作曲技术的限制,尤其注重对新颖作曲技术和作曲理念的探索,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开始,20世纪音乐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独裁等,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引发了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化。科学技术在20世纪迅猛发展,这为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整体来看,20世纪音乐有过两次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45年以前。这次高潮可以从1909年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开始算起。此后,相继出现了韦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鲁索洛的“噪音联播”音乐会等音乐内容,这些音乐内容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在20年代,出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瓦雷兹的实验作品还有哈巴德微分音乐等。在30、40年代新古典主义音乐称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实用音乐”。当然,在此时期仍然一些作曲家沿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继续创作,如巴托克、柯达伊等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等。

第二次高潮。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945年以后,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体系在此时期已经被普遍接受,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也出现了新的创作特征。各种实验音乐陆续出现,比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采用新音色的音乐、简约派音乐、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后现代音乐、拼贴等。

20世纪音乐发展至今,其音乐创作基本已完全脱离浪漫主义时期传统的作曲传统,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的音乐创作风尚。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们都在努力通过新颖的作曲技术、创作观念、作品形态方面来实现自己创作的价值,这就导致“音乐性”在当今的音乐创作中已不再重要。

在20世纪音乐中主要包括:表现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传统风格作曲家、微分音乐与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新音色、简约派音乐、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后现代风格、拼贴。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
  •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
  • 回答
    提到胡桃夹子和俄罗斯套娃,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份穿越时光的韵味,以及蕴含其中的匠心巧思。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像是某种仪式感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除了这两样赫赫有名的宝贝,古典玩具的世界其实还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存在,它们同样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寓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好.............
  • 回答
    在探讨古典油画与CG绘画的技法关联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两个孤立的世界。事实上,尽管媒介和工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常常是基于共通的艺术原理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现代CG绘画对古典油画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对光影、色彩、体积、质感以及视觉叙事理解的传承与演变。共同的基石:对视觉本质的.............
  • 回答
    毒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系统性的社会危机,其危害涉及个人健康、家庭关系、社会秩序和经济结构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贩毒与吸毒的骇人听闻的事实: 一、毒品的全球性生产与流通1. 毒品生产地分布 阿富汗:全球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占全球鸦片产量的80%以上,其战争与贫困环境为毒品种植提供了.............
  • 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制度的演变以及其间出现的“工农兵大学生”现象,再到恢复高考,这是一段充满时代烙印和深刻社会变迁的历史。我从中看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探索,以及一代代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一、 高考的肇始与早期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之.............
  • 回答
    关于德国占领青岛时修建下水道,并因此延用百年至今青岛不淹水的故事,大致是真的,但需要更详细和准确的阐述,其中也包含一些夸大和简化的地方。以下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详细阐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一、 德国占领青岛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山东胶州湾地区,并于1.............
  • 回答
    六轴机器人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六个自由度的机械臂,通常用于工业自动化、焊接、喷涂、搬运等领域。理解六轴机器人的运动学,特别是DH(DenavitHartenberg)建模方法,对于机器人控制和仿真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解释DH建模方法,并解答一些常见的疑问。 六轴机器人DH建模方法详解DH建模方法.............
  • 回答
    “现代化就戕害了心灵和幸福感么?”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即使是在《工程师的良知》这样的著作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工业革命带来的普遍影响,特别是对心灵和幸福感的负面解读入手,然后审视这些解读是否绝对或全面,并考虑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以及人们应对的方式。《工.............
  • 回答
    关于教育改革的设想:按专业分配不同权值到不同科目是否具备可行性?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设想。总的来说,按专业分配不同的权值到不同科目是具备可行性的,并且在很多现代教育体系中,虽然不以“权值”这种直接的术语来表述,但其精神和核心理念已经以各种形式存在。 然而,要真正实现并发挥其积极.............
  • 回答
    关于《哆啦A梦》,你可能知道它是一部关于一只来自未来的机器猫帮助一个普通小学生大雄的动画片。但在这部深受喜爱的作品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让这部经典更加有趣和丰富。以下是一些关于《哆啦A梦》的冷知识,力求详细讲述:1. 哆啦A梦的名字由来与“铜锣烧”的误解 名字的含义: “哆啦”(.............
  • 回答
    站在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角度,考虑到她在那一刻的绝望、愤怒、背叛感和对她信念的坚守,以下是我大胆猜测她死前可能想说但没有说的话,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她站在君临的王座厅里,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木头和灰烬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一种冰冷,一种让她浑身颤抖的冰冷。琼恩·雪诺,她曾经深爱着、信任着、视为未来希望的男.............
  • 回答
    关于某视频博主“九品芝麻铲屎官”发布的“没有50W彩礼,女朋友被强行拖走,我还怎么办?”这一情况,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报警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报警是您的合法权益和重要途径。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能否报警以及报警的法律依据首先,核心的问题是:在女友被“强行拖走”的情况下,您是否具备报警的.............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事件的评论,大家的看法确实是多元且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些评论:一、 央视评论的常见切入点与核心观点:在货拉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评论通常会带有引导舆论、传递官方立场、并呼吁解决问题的特点。综合来看,央视的评论可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法律法规.............
  • 回答
    “女生吃虾一定要别人剥”这个说法,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解读,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关于性别角色、人际互动和个体习惯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固化与挑战: 传统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在一些传统的社会观念里,女性被描绘成需要被呵护、娇弱、不擅长做“粗活”或.............
  • 回答
    作为一个AI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预判错了”或“预判对了”的个人感受。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美国疫情的信息,包括新闻报道、科学研究、政府报告等等。然而,我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总结出在过去几年中,关于美国疫情的讨论中,哪些方面的预测和观察被普遍认为是准确的,.............
  • 回答
    关于腾讯在未查清真相之前,直接冻结老干妈1600万资产的行为是否合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商业道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腾讯声称,老干妈(贵州南明老干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欠腾讯千万元.............
  • 回答
    关于“二婚不准办酒席”的说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和个人经历下,会引发多种多样的看法。这并不是一个普适的规定,而更多地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传统观念的体现,或者是一些特定群体的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大家可能有的看法:一、 传统观念与社会习俗的影响: “破财消灾”或“不吉利”的观念.............
  • 回答
    关于“能不能二婚”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社会化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它没有一个绝对的“能”或“不能”的答案,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具体情况、社会观念、法律法规以及个人价值观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个人层面:心理与情感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能否开启一段新的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