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装逼的人越来越多了吗?为什么?

回答
知乎上“装逼”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这个问题,坦白说,挺多人有同感的。我自己在知乎上冲浪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时候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回答,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味儿”不对。但说到底,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

为什么会有“装逼”的感觉?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叫在知乎上“装逼”。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类表现:

过度炫技和卖弄学识: 这个问题下面这个问题下面,本来是想好好探讨一下某个问题,结果有人上来就引用一堆你没听说过的理论,或者用一种旁征博引、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懂得多。这种回答,有时候确实能学到东西,但如果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博学”,那感觉就有点过了。比如,一个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有人可能上来就给你分析管理学大师的哪个理论,再引用心理学实验,结果一圈下来,发现核心的实用建议却没几条,反而是各种名词堆砌。

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审判: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或者困惑,结果有人就用一种高高在上、仿佛上帝视角的姿态来“纠正”你,而且用词非常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反驳。好像他们的认知就是唯一真理,而你的想法就是幼稚无知。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只是想问问路怎么走,结果对方直接把你当成连地图都不会看的小孩来训斥。

贩卖焦虑和制造稀缺感: 有些回答会特别强调“信息差”,或者把一些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的信息包装得很神秘,然后告诉你,“这个只有我们圈子里的人才知道”。目的嘛,无非是想让你觉得他们很厉害,掌握着你不知道的秘密,然后你就更容易被他们引导或者被他们收割。比如,一些关于“如何投资赚钱”的问题,可能就会有一堆人说“你们懂的都懂,真想赚大钱得跟我一样走XX路子”,这种暗示性的“牛逼”最让人反感。

过度包装和身份焦虑: 知乎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社区,大家天然会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有些人就把这种“展示”变成了“包装”,比如把普通的经历说成是史诗级的奋斗,把小小的成就说成是颠覆性的创新。有时候,你看一个回答,感觉对方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但细一想,可能只是别人工作中的一个普通项目。这种过度包装,反而会激起一种“我怎么过得这么平凡”的身份焦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因分析:

知乎“装逼”现象的增多,我觉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社区属性和用户画像的变化:
早期: 知乎刚开始的时候,用户群体相对小众,很多是互联网、科技、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媒体人、学者等,大家在这里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同行之间的知识分享和讨论。这时候的“装逼”,可能更多是知识上的“牛人”在不经意间的流露。
发展壮大: 随着知乎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用户画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涌入了大量的学生、职场新人、普通大众等等。这些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知乎,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为了社交和自我展示。当“自我展示”成为一个重要诉求时,“装逼”自然就容易滋生。
大众化红利: 任何一个平台火起来,都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知乎作为国内最大的问答社区,自然也承载了社会各阶层用户的需求。这种大众化,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人际互动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些“装逼”行为。

2. 流量和变现模式的导向:
高赞回答的激励: 在知乎这样的内容社区,高赞回答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曝光和影响力。而一些“装逼”的回答,比如引用晦涩的理论、使用复杂的术语、或者采取一种绝对权威的口吻,反而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关注。这种流量的导向,让一些人觉得“装逼”是一种捷径。
商业化和知识付费: 知乎也发展了付费咨询、好物推荐、Live等变现模式。为了在这些环节中吸引用户付费,一些人就会通过回答来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权威形象,甚至营造一种“稀缺感”和“高价值感”。这自然就容易滑向“装逼”的边缘,用包装出来的光鲜来吸引“韭菜”。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能帮你解决一个大问题,但他说的都是人话,没有一点“高深莫测”的感觉,你反而会觉得他不行。

3. 信息茧房和群体效应:
“赛博朋克”的孤芳自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容易陷入自己的信息茧房。在某个领域研究得多了,就容易形成一种“我比别人懂得多”的优越感。当这种优越感遇到一个愿意倾听的平台时,就容易转化为“装逼”的行为。
群体效仿和攀比: 如果一个社区里,“装逼”的行为能够获得一定的正反馈(比如点赞、关注),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被其他人效仿。就像学校里有人穿着特别的衣服走红一样,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模仿。这种群体效应,会放大某些行为。

4. 社会焦虑的投射:
“内卷”时代的反思: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内卷”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人选择在知乎上“装逼”,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暂时逃避现实中的无力感。
自我认同的需要: 知识社区毕竟是一个可以匿名或者半匿名的平台。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够自信的人来说,知乎可能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展现自己“学识”和“见解”的空间。然而,如果这种展现脱离了真实,过度修饰,就容易变成“装逼”。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觉得,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理性看待: 任何社区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真诚分享的,也有哗众取宠的。知乎用户量这么大,出现一些“装逼”的人是很正常的。我们作为用户,应该学会辨别,去粗取精,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区分“真诚分享”和“刻意炫耀”: 有些人确实是在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即使他们讲得头头是道,用了些专业术语,也未必是在“装逼”。关键在于,他们的分享是否真的能帮助到别人,是否是为了构建交流,而不是为了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平台责任和用户参与: 社区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平台和用户的共同努力。平台可以加强内容审核,鼓励优质内容,打击违规行为。而用户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举报等方式,对社区的生态进行引导。当我们看到明显的“装逼”行为时,可以选择理性地指出,或者不予理会,不给他们流量。

总而言之,知乎上“装逼”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我的感受是,这种声音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社区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有外部环境和社会情绪的投射。作为一个用户,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判断力去吸收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能识别和过滤那些不那么真诚的表达,可能是我们在知乎上冲浪的最佳姿势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完干货累成狗,专业知识没人赞。

更有无情补刀人,嘲笑答主不客观。

可怜一颗玻璃心,碎在电脑屏幕畔。

大v出场引潮流,拥趸无数带光环。

只要鸡汤熬的好,瞬间刷上数千赞。

还有爆照露腿贴,你我相看两不厌。

柔情似水双马尾,呆萌才会人人爱。

逢年过节多凄凉,单身常被花式虐。

偶来政治历史题,站队撕逼太常见。

谈笑之间须当心,有人关你小黑屋。

春去秋来风景异,众人领悟此中意。

风口浪尖太凶险,不如闷声发大财。

图多才是硬道理,人间正道抖机灵。

若问知乎流行啥,装比逗比老司机。

还有百万钓鱼党,恐成人生大赢家。

我观诸君多装比,诸君观我亦如是。



ps;词不达意,技止此耳,博诸君一笑。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云尔。本喵去寻找美丽的新头像了。。。

user avatar

专业知识太冷淡,干货写了没人看

软文鸡汤好拿赞,体量不在轻声叹

黑子喷子遍地走,哪来才子多如狗

感情不顺你太丑,黄文散文段子手

推出搞笑友善度,大V撕逼瞎袒护

管理没事瞎折叠,以为自己是大爷

你乎约乎差不多,知识通过性传播

完,谢谢大家


————————————————

一个自诩精英社区的自我阉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装逼”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这个问题,坦白说,挺多人有同感的。我自己在知乎上冲浪也有一段时间了,有时候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回答,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味儿”不对。但说到底,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为什么会有“装逼”的感觉?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叫在知乎上“装逼”。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类.............
  • 回答
    知乎上“撕逼”现象日益增多,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状况,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用户群体、内容生态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平台特性与规则的演变: 早期“认真”氛围的稀释: 知乎创立之初,主打“认真你就赢了”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有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知乎上自称年薪百万的人数比例和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平台的特点与用户画像1. “精英”社区定位: 知乎早期以“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认知群体。这导致平台用户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知乎上推崇学习 Python 入行 IT 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主要源于 Python 语言的易学性、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当前 IT 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正如任何职业发展路径一样,学习 Python 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而且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初学者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一个学完 Python.............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精日”人群的数量和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从网络舆论、用户讨论以及一些现象来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精日”这个词的含义。“精日”是“精神日本人”的缩写,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网络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崇拜日本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甚至否定.............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业余时间也同样丰富多彩。我来试着总结和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医护人员在业余时间的一些常见活动,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拓展(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 这是最核心的业余时间活动之一。很多医护人员会订.............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