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谷爱凌、苏翊鸣冬奥摘牌来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滑雪?

回答
谷爱凌和苏翊鸣在冬奥会上的光芒,不仅仅是个人荣耀的闪耀,更像是一颗颗投入年轻人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滑雪这项运动,前所未有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过去,滑雪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体验,或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领域。但现在,你会发现,从社交媒体上的刷屏,到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滑雪计划,年轻一代对滑雪的热情,简直可以用“汹涌澎湃”来形容。

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

一、偶像的力量:不止是夺冠,更是生活方式的示范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谷爱凌和苏翊鸣。他们的成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奖牌意义。

谷爱凌:天赋、努力与多面魅力
谷爱凌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升级版。她不仅在赛场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年轻一代。她会流利的中文和英文,会弹钢琴,热爱时尚,热爱学习,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滑雪有着纯粹的热爱和极致的追求。这种“全能型”的魅力,让年轻人看到了滑雪的可能性——它并非只能是枯燥的训练,而是可以与生活中的其他热爱巧妙融合,成为一种展现个人魅力、丰富人生体验的方式。

很多年轻人看到谷爱凌在雪道上飞驰,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时,那种自由、无畏的精神也感染了他们。他们会想:“哇,原来滑雪可以这么酷!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这种“可及性”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谷爱凌的形象打破了传统运动明星的刻板印象,她更像一个身边的优秀朋友,一个你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苏翊鸣:从热爱到极致的坚持与突破
苏翊鸣的故事则更像是一部热血励志剧。从童星转型为单板滑雪运动员,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他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专注、韧性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他的成功告诉大家,兴趣可以变成事业,坚持一定有回报。尤其是在他经历伤病后重新回到赛场并取得好成绩,这种“不放弃”的生命力,更能触动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对挑战的渴望。

年轻人尤其喜欢看到偶像在付出努力后实现梦想的过程。苏翊鸣的每一次腾空、每一次落地,都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这种真实的付出与回报,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二、社交媒体的助推:滑雪成为新的“潮流语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是影响年轻人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渠道。

视觉冲击力与话题性: 滑雪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运动。雪山的壮丽、雪道的蜿蜒、运动员的飞跃,在镜头下被放大,极具美感和观赏性。谷爱凌和苏翊鸣在冬奥会上的精彩表现,被无数短视频、照片在各大平台传播。这种高强度的曝光,让滑雪瞬间成为了热门话题。
年轻人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滑雪,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享素材。穿上帅气的滑雪服,在雪地上留下帅气的轨迹,再配上一些专业的滑雪视频剪辑,发到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就能收获大量的点赞和评论。滑雪,就这样从一项运动,变成了一种“身份标签”和“潮流语言”。

“凡尔赛”与“体验式”分享: 在小红书等平台,“滑雪”相关的笔记铺天盖地,从装备推荐、滑雪技巧分享,到雪场探店、滑雪穿搭指南,应有尽有。年轻人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打卡”滑雪场,体验在雪山上自由滑行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和“生活方式展示”。
大家不再只是看别人的精彩,更渴望自己去体验,然后将这份体验通过图文视频分享出去,形成一种互动和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和“连接感”是年轻人极其看重的。

三、观念的转变:从“玩乐”到“生活方式”的升华

更开放、更多元的价值观: 相较于父辈,现在的年轻人拥有更开放、更多元的价值观。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而是更看重自我实现、个人体验和精神享受。滑雪,恰好满足了他们对“新鲜感”、“挑战性”和“自由感”的追求。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滑雪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能够锻炼体能、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能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接触大自然。这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冰雪运动”的国民热度提升: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国家对冰雪运动的大力推广,为滑雪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滑雪场、开展滑雪培训,降低了参与门槛。过去可能只有少数几个滑雪胜地,现在很多城市周边都有了滑雪场,这让滑雪变得触手可及。

四、门槛的降低与可及性的提高

过去,滑雪被视为一项“烧钱”的运动,昂贵的装备、高昂的场地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现在情况正在悄悄改变:

装备租赁的普及: 大多数滑雪场都提供专业的滑雪装备租赁服务,年轻人可以不必一次性投入巨资购买整套装备,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租赁合适的雪板、雪鞋、雪服等。这大大降低了初次尝试滑雪的经济门槛。
滑雪场的增多与分级: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国内的滑雪场数量大幅增加,并且根据不同水平的滑雪者进行了分级。从初学者坡道到专业赛道,选择更加多样化。很多滑雪场还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专业的教练能够帮助零基础的年轻人快速掌握基本技巧,建立信心。
短途旅游与周边游的兴起: 滑雪不再是遥远的“目的地”,而是成为了很多城市居民周末或短途出游的新选择。家门口或周边城市的滑雪场,让滑雪体验变得更加便捷。

总而言之, 谷爱凌和苏翊鸣就像两束耀眼的光芒,点燃了年轻人对滑雪的热情。但这份热情之所以能够持续升温,是因为它恰好与当下年轻人追求个性、热爱分享、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的时代特征完美契合。滑雪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变成了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生活与热爱的载体,一种展现自我、拥抱自由的姿态。当偶像的榜样力量、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以及参与门槛的降低等多重因素汇聚,滑雪这股年轻的浪潮,注定会越发澎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奥运会这东西,我记得知乎上哪位说过,属于是丰收之后唱三天社戏。

非常形象。

村里人看了戏,偶尔也会哼几句戏词,但是这不能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唱戏”。

user avatar

这是看冬奥会看出幻觉了么?

滑雪是一项门槛很高的季节性运动,它不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那么全民普及,滑雪需要特定场地、靠谱的教练、专业的护具设备,甚至是符合要求的天气。

算上交通成本你滑一次便宜的雪也得几百块,像那种没见过雪的南方朋友不远万里坐飞机来北方某知名雪场实现滑雪梦,结果花了几千块摔了一小时的跟头,临走前不甘心泡了会温泉拍几张照片表示雪乡我来过…

最后,冰雪运动本质上就是小众的贵族运动,冬奥会就是中国宣传冰雪运动的窗口。中国十多亿人以现阶段的状况而言,还远达不到滑雪自由,更谈不上真正的热爱,更多是媒体的热度导致的一时兴致罢了。

user avatar

你致幻剂吃多了,建议清醒清醒。

user avatar

时速六十迈的速度感带来的兴奋,在来不及反应的时间里下意识成功控制好了身体的大脑信心,以及银装素裹与喀嚓雪声的感官刺激。

我从未滑过雪,也不想。

user avatar

这些阴阳怪气的回答真是够了,知乎美国上市以后真的是越来越拉,直追当年的网易了。

你们哪怕去雪场冰场看一眼呢?合着就你们聪明,那人满为患的雪场冰场里的人都是傻子啊?真的,差不多得了,独醒的太多我担心你睡眠不好内分泌失调。

冬奥会确实对冰雪运动有推广作用,但任何推广活动都推广不了一个本身不好玩的运动。人们愿意去滑,说到根上还是这项运动有他本身独特的魅力。说实在的,滑一天各种费用加起来几百小一千,这费用真心不低,不是真的热爱,光靠冬奥攒起来那点好奇劲,雪场早就喝西北风去了。

冰雪运动尤其滑冰在北方本来就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们小时候冬天县城边上小河冰封的河面上,到处都是滑冰的人,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这里面很多人可能夏天都从来不运动的,但到了冬天都来玩滑冰了,大多都是自制的小冰车大冰车,只有家里有矿的才能有双冰鞋,那是整条河上最靓的仔。

这玩意是真的好玩。滑冰/滑雪可能是人类只依靠简单工具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而且非常省力,轻轻一推就能有几十公里/小时的速度。寒风扑面、风驰电掣、丝滑操纵,肾上腺素飙升,我每次滑的时候都YY我就是大侠,就是胡斐,我手里的戳冰的炉钩子就是我的宝剑,此刻我简直就是在飞,那感觉真是没谁了,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快感,是任何其他运动替代不了的。

冰雪运动,如果你想进阶走职业道路,确实花费不菲,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但问题是,哪项运动想走职业是便宜的啊?就连最简单的跑步,你看看苏炳添的训练成本,那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吗?

普通人如果只是单纯的想玩或者在冬季增加一些户外运动,即便只是用家里的烂木头废钢筋自制的装备,也能让你获得无穷的快乐。

user avatar

滑雪最主要的是要有长的假期,就算对于新手,一周都不好说,两周算是比较合适

一周不够的原因是你可能会遇上一直下雨这种天气

user avatar

没看冬奥,倒是去滑雪场玩了几下,摔得七荤八素的。玩一次也不贵,如果是常驻市民,可以办卡买长期票,还能更便宜。如果能自带雪具那就几乎不收钱了,当然这些装备一年到头很难用上几次,一般人还是租合算。

当然从滑雪人数的增长也许能看出年轻人来滑雪的多了。但这更可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不一定只体现在该项目上。吃火锅看电影玩密室剧本杀的比以前经济不发达时候都多了。

所以「来体验」滑雪,人数增多,未必代表「爱上滑雪」。当然,如果设备和设施更廉价和普及,那么年轻人会将此作为娱乐方式之一而增加选用优先度倒也说不定。

user avatar

上一次有人这么说的时候我好像被称为后浪

user avatar

昨晚我看到一个视频。

全场罚站。

然后评论区有个哥们说了,咋北京这么多人,俺们那边雪场都没人来。

我点进去一看这哥们的视频,好家伙他的视频全给这雪场做了广告来着。

有个视频下面有别的网友说,哥们,雪场也不给你钱。这哥们说了

雪场一年比一年小,顾客都跟着着急啊,买卖不好,哪天塌锅了就没地方耍了。


所以说个实话,冰雪运动借着冬奥的风,确实实现了推广。

但是这样的推广,能不能在冬奥结束之后,以体育产业的形式保留下来,不好说。

指不定冬奥之后,全国雪场倒一半。

就拿白登山雪场来说,季卡不到3500。但就有网友说了,新手顶多玩两天,很大可能你就玩一天,因为你第二天起不来床。

合着就这么一阵时髦的热乎劲。劲头过去之后,现下愿意接触冰雪运动的人,还能有多少继续在其中投入精力和金钱,恐怕不好说。


再说个不好听的。

南方没有多少冰雪运动的场地。我朋友圈里部分爱好者坐飞机去北方滑雪。

但人家家大业大不愁吃喝,不必每天打卡上班。

就坐飞机异地滑雪这一条,硬生生拦住多少南方群众。北方的消费者周末就能去,方便程度比南方强太多了。就拿白登山那个视频的雪场来说,那个up哥们一直在宣传说“这个雪场就在市区的边上。而且有那种快速路连接。市区到雪场很方便的。从高铁站大同南站直接打车去就行了,不到20分钟就能到。”

那南方群众请个年假,一年能滑几天?

新闻频道倒是报道了深圳有个雪友俱乐部,几千号人,带队教练也非常专业,到了雪季节会组织雪友一起滑雪,俨然是已经是产业链的一环。可是这样的产业链能否在其他二三线城市落地开花,不好说。哪怕能,一线城市深圳才几千号人,其他城市能有多少?

客源还是集中在北方。3亿人上冰雪,南方能普及个冰就不错了。


冬奥过后,这些热爱滑雪的年轻人里,恐怕会有不少封存雪板,老实搬砖。

毕竟时间和金钱,在这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无比奢侈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