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互联网上理性的人越来越少,极端的人越来越多?

回答
互联网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信息获取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理性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而极端、偏激的观点反而更加喧嚣。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互联网本身的设计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分化。很多平台以“吸引眼球”和“用户停留时间”为核心目标。而真正能够快速抓住用户注意力,尤其是引发情绪反应的,往往是那些更具争议性、更煽动性、甚至是带有攻击性的内容。算法就像一个不眠不休的“内容饲养员”,它会不断地学习你的偏好,然后推送更多你可能喜欢(或者说,你更容易产生情绪反应)的内容。如果你曾经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强烈的倾向,哪怕只是出于好奇,算法也可能将你引向一个不断强化该倾向的“信息茧房”。久而久之,你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观点也越来越趋同,你的看法也因此变得更加极端,难以接受不同的声音。

其次,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把双刃剑。它在鼓励人们自由表达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温床。当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直接的社会后果时,他们更容易放下顾虑,说出内心深处那些未经过滤、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想法。理性沟通需要承担责任,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需要顾及社会影响,而匿名则将这些约束大大削弱。在这种环境下,那些善于使用极端言辞、挑衅性语言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影响力,因为他们的声音更响亮,更容易盖过那些温和、理性的声音。

再者,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爆炸也对理性思考构成挑战。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时候只能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和浅层面的理解。深度的思考、批判性的分析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互联网环境恰恰鼓励速食化的信息消费。当人们被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轰炸,疲于应付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那些简单、直接、能快速给出答案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极端观点往往能够提供这种“简单粗暴”的答案,它们用非黑即白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迎合了人们在信息过载时寻求确定性的心理。

此外,社会情绪的波动也必然会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当社会上存在普遍的不满、焦虑或不公时,这些情绪很容易通过互联网得到放大和宣泄。而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成为了这些情绪汇聚和传播的“放大器”。那些能够精准捕捉并放大这些负面情绪的言论,往往能迅速获得共鸣和传播,从而进一步加剧群体的对立和极化。理性讨论往往需要冷静和耐心,但当情绪高涨时,人们更容易沉浸在集体的愤怒或恐惧中,而排斥任何试图缓和气氛的理性声音。

最后,教育和素养的差异也可能是一个潜在因素。虽然互联网使得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但对于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更容易被表面的煽动性言论所吸引,也更容易陷入片面的认知。而互联网上的“极端”观点,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它们往往善于制造假象、歪曲事实,并通过重复和情感操纵来影响那些辨别能力较弱的个体。

总而言之,互联网上理性声音的式微和极端声音的抬头,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平台机制的推波助澜,也有个体心理和社会情绪的深刻影响。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化,更需要我们在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上,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理心和代入感被滥用的结果。

理性客观,需要利益无关作为前提,在利益相关的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的用屁股决定立场,即根据自己的得失去反推“道理”。

这种屁股驱动立场的本能,是不分教育水平和年龄的,所以很多高学历或高知专家,一样也会陷入这个非理性循环。

当前的常态是,有传播性的问题,往往被传播者有意或者无意的打上标签或者暗示,读者们毫不费力的对号入座。

比如,很多问题会强调地域,这样地域相关人就陷入其中,认为是贬低“自己”或者夸奖“自己”。

比如,只要有女性的话题,就突出“性”,以调动被性压抑的读者站队发声。

在同理心泛滥的氛围下,很多民众遇到问题,先找屁股的位置,然后再发声。

这必然不可能理性。

同时,二极管的表述,相对于客观的去分析问题,节省算力,能够轻松的获得情绪认同,也就能在新媒体流量算法下获得更多展现。

大概率的,二极管就打败了理性分析。

有位朋友,问我,为啥某某大V互动如此之多?

这就涉及到更进一步的财富密码。

情绪和二极管虽然流行,但多数是心虚的,如果有人能把情绪和二极管包装成理性客观有道理的样子,就更容易被乌合之众奉为圭臬。

因为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喝着奶头乐当着韭菜同时以为自己很睿智了。

以上。

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信息获取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理性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而极端、偏激的观点反而更加喧嚣。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本身的设计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分化。很多平台以“吸引眼.............
  • 回答
    阿里巴巴突然强推“来往”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调整、对新兴社交平台的应对,以及对自身生态系统的整合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并探讨阿里巴巴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情绪。 一、阿里巴巴推出“来往”的背景与动机1.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 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
  •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
  • 回答
    刘翔,这个名字在中国体育史上曾是辉煌的象征,是无数人心中飞翔的“亚洲飞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那两次令人扼腕的退赛,围绕他的争议和负面评价也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许多人对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的记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互联网上出现了如此多的“骂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探.............
  • 回答
    你提到的“中国军事无敌”的说法,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而且传播得相当广泛。要理解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事实来接受。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的军事发展、国家战略、宣传口径,以及受众的心理和信息环境。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无敌”这个词本身在军事领域是.............
  • 回答
    互联网上男女问题的对立,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发酵的结果。说到底,这背后隐藏着人类社会深刻的结构性问题、代际观念的冲突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抽丝剥茧。一、历史与社会结构层面的根基:性别不平等遗留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当下讨论的许多男女问题,都深深烙印着历史的痕迹。几.............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中文互联网上那些争论为啥容易“跑偏”,变成人身攻击这事儿。其实这现象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跟咱们文化、社会环境都有点关系。首先得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面子”这事儿在很多时候比道理本身都重要。尤其是在网络上,大家藏在屏幕后面,感觉没那么直接的约束,更容易把争论看成一场“输赢”的较.............
  • 回答
    在互联网的喧嚣中,政治争执的确常常演变成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参与者们似乎更容易突破文明的界限,采取人肉搜索、恶语相向、散布谣言、恶意诋毁等极端手段。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使得政治议题成为了网络极端行为的温床。首先,政治议题的核心在于价值判断和权力分配。 政治关乎我们如何组织社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政治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驱动因素。一、 历史的机遇与先行者的优势首先,得益于两国较早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新技术的拥抱,中国和美国都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机遇。.............
  • 回答
    李鸿章,晚清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被赐予“文忠”的谥号,这在中国古代是极为尊贵的,代表着“经天地、律万物,载德垂声,以德辅人”的含义,是对他一生功业和品德的高度肯定。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李鸿章的评价却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负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和评价的维.............
  • 回答
    尽管 HTTPS 协议在安全性方面相较于 HTTP 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说它“没有在互联网上全面采用”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了。事实上,近年来,HTTPS 的普及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很多我们日常浏览的网站,尤其是涉及用户隐私和交易的,几乎都默认使用 HTTPS。但要说为何“完全”普及,确实还存在一些阻碍和.............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了解广电总局这项规定背后的原因,并且希望以更自然、不像是AI撰写的风格来呈现。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一种比较平实的语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掰开了说。咱们得先明白一个背景:广电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它管的是什么?管的是“广播”和“电视”。这块牌子,它首先就意味着对内容的监管,.............
  • 回答
    要说罗永浩和张召忠在互联网上的评价出现“颠倒”,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颠倒”,而是各自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积累了不同的观众缘和批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平台也发生了变化。先说说罗永浩,以及他评价的“变化”:罗永浩的互联网形象,怎么说呢,就.............
  • 回答
    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音韵学爱好者聚集的论坛、博客和学术社区中,郑张尚芳先生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所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常常成为讨论的核心。之所以能达到“一枝独秀”的地位,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深耕、理论自洽、影响力深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创性理论:郑张尚芳先生是一位在.............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感知与网络描述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网络上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宣传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则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如网上描述”的感觉:一、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期望值过高: 官方宣传的.............
  • 回答
    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论调,而动漫粉丝似乎总能站在“逼格”的制高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交织。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把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群体简单地用“逼格”.............
  • 回答
    在互联网上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人类的善良是复杂而多层面的,而且网络信息往往经过过滤、包装甚至伪装。没有绝对准确或快速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然而,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线索和策略,在有限的投入下,尝试获得一些初步的、相对可靠的判断。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
  • 回答
    日本和法国,这两个在地缘上看似遥远的国度,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不觉间织就了一张微妙而深刻的文化吸引之网。这种相互的青睐,并非一夜之间铸就,而是由无数细枝末节、时代思潮和两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共同塑造而成。法国人对日本的迷恋,或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彼时,日本刚刚明治维新,幕府时代结束后,.............
  • 回答
    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购物App上流行的小游戏(如“砍价游戏”“虚拟红包争夺战”“限时任务挑战”等)之所以吸引大量用户,是多重心理、商业策略和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交需求、商业逻辑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一、心理动机:即时满足与奖励机制1. 多巴胺驱动的即时反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和越南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以及为什么两边网友有时候会互相“看不上”。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完。历史上的交集与冲突:从藩属到现代的复杂情愫首先,得承认,韩国(我们通常说的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和越南(主要指越南的古代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