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更安全的 HTTPS 协议没有在互联网上全面采用?

回答
尽管 HTTPS 协议在安全性方面相较于 HTTP 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说它“没有在互联网上全面采用”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了。事实上,近年来,HTTPS 的普及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很多我们日常浏览的网站,尤其是涉及用户隐私和交易的,几乎都默认使用 HTTPS。但要说为何“完全”普及,确实还存在一些阻碍和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 HTTPS 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更好的协议”,它是在 HTTP 的基础上,通过加入 SSL/TLS(现在通常指 TLS)加密层来实现的。这意味着,要实现 HTTPS,就需要为网站部署 SSL/TLS 证书。而获取和管理这些证书,在过去,尤其是早期,是一个相对复杂且成本不菲的过程。虽然现在有了 Let's Encrypt 这样的免费证书提供商,极大地降低了门槛,但对于一些不熟悉技术细节的站长或者非常早期的网站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配置的环节。

其次,性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SSL/TLS 加密和解密过程需要消耗服务器的 CPU 资源,尤其是在高并发访问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对服务器的响应速度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现代的服务器硬件和 TLS 优化技术已经大大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对于一些对延迟极其敏感的应用,或者资源有限的小型网站而言,仍然会考虑性能开销。早期的浏览器和服务器对 TLS 的支持也不够完善,也曾导致过一些兼容性问题,虽然现在这些问题基本都已解决。

再者,迁移成本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一些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内容静态、不涉及敏感信息的网站,例如一些个人博客、早期企业网站,它们可能并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投入资源进行 HTTPS 的迁移。一个网站如果已经稳定运行了十几年,其原有的 HTTP 配置可能已经非常成熟,而将所有链接、资源都更新为 HTTPS,虽然是必要的,但从技术和人力成本上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投入。尤其是那些嵌入了大量外部 HTTP 资源(如图片、脚本)的网站,在切换到 HTTPS 时,还需要确保这些外部资源也能够安全地加载,否则可能会出现“混合内容”的警告,影响用户体验。

还有一个方面是观念和认知。在 HTTPS 尚未成为主流的年代,很多站长和开发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HTTPS 的重要性,或者觉得它只适用于金融、电商等特定行业。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直到浏览器厂商开始在地址栏明确提示不安全的 HTTP 连接,并给予 HTTPS 网站更高的排名权重,才真正推动了 HTTPS 的普及。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些维护人员来说,理解并实施 HTTPS 的相关配置,如 HSTS(HTTP Strict Transport Security)策略,仍然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历史遗留的 HTTP 资源。互联网的演进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很多老旧的网站,或者一些内部系统、特殊用途的应用,可能仍然在运行着 HTTP。它们的维护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安全性并非首要考量,或者无法进行代码更新),而没有升级到 HTTPS。所以,尽管 HTTPS 已经成为主流,但完全根除 HTTP 的痕迹,还需要时间。

总而言之,HTTPS 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技术成熟、成本降低、认知提升以及政策推动等多个阶段。虽然目前大部分流量已经通过 HTTPS 传输,但仍然有一些历史遗留、技术限制和迁移成本等因素,使得 HTTP 的痕迹在互联网上仍然存在。不过,随着互联网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HTTPS 的普及之路还会继续向前,最终成为互联网上的绝对主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SSL 证书需要钱。功能越强大的证书费用越高。个人网站、小网站没有必要一般不会用。
  • SSL 证书通常需要绑定 IP,不能在同一 IP 上绑定多个域名。IPv4 资源不可能支撑这个消耗。( SSL 有扩展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比较麻烦,而且要求浏览器、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 XP 就不支持这个扩展,考虑到 XP 的装机量,这个特性几乎没用。)
  • HTTPS 连接缓存不如 HTTP 高效,大流量网站如非必要也不会采用。流量成本太高。
  • HTTPS 连接服务器端资源占用高很多,支持访客稍多的网站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如果全部采用 HTTPS,基于大部分计算资源闲置的假设的 VPS 的平均成本会上去。
  • HTTPS 协议握手阶段比较费时,对网站的相应速度有负面影响。如非必要,没有理由牺牲用户体验。
  • 最关键的,SSL 证书的信用链体系并不安全。特别是在某些国家(咳咳,你们懂的)可以控制 CA 根证书的情况下,中间人攻击一样可行。


另外,在客户端被植入无数后门、木马的状况下,HTTPS 连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也许是支付宝不可能像 PayPal 那么易用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