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抖机灵的人越来越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回答
知乎上抖机灵的人越来越多,这事儿怎么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得承认,机灵点活跃气氛,有时候也挺好。

想象一下,一个问题下面,大家一本正经地讨论,虽然内容有深度,但读着读着就有点干巴。这时候,如果有人冒出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一个有趣的梗,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来回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有趣多了?这就像在严肃的学术报告里突然插播一段相声,让人眼前一亮,也可能因此激发了更多人参与讨论的兴趣。

机灵的回答,有时候更能击中痛点,或者用一种轻松的方式点破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们可能不是最严谨、最学术的,但绝对是最容易被记住和传播的。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门槛,让更多人愿意去接触和理解一些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议题。

而且,机灵有时候也代表了一种思维的活跃和创造力。不是所有人都能一本正经地输出干货,但很多人可以把生活中的观察和对问题的理解,用一种幽默、别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抖机灵”如果运用得当,真的能给平台带来活力和生机。

但是,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机灵抖多了,就可能变味了,这就有坏处了。

最直接的坏处就是,低质内容的泛滥,稀释了优质内容的价值。 当“抖机灵”变成一种追求流量和点赞的手段,很多人可能就开始为了机灵而机灵,忽略了回答的实质内容。结果就是,你会看到很多回答,开头惊艳,中间扯淡,结尾升华(或者直接没有),点赞很高,但仔细一品,其实啥也没说。

这就像街边卖大力丸的,吆喝得震天响,但吃了到底管不管用,谁知道呢?长此以往,用户在知乎上想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成本。

其次,“抖机灵”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甚至是一种价值观导向。 当“段子手”的光环比“深度思考者”的光环更耀眼时,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模仿和追求那种快餐式的、娱乐化的表达,而不是去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这对于一个知识分享社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会让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被加工过的观点,而丧失了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试想一下,当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科学原理的讨论,最终变成了大家比谁的段子更精彩,谁的梗更冷,那这个社区的初衷就变质了。它从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相声大会,甚至是一个段子生产流水线。

还有一点,就是“抖机灵”有时候也暗含着一种“不尊重”的态度。 对于一些严肃的议题,比如历史事件、社会苦难、科学前沿等等,如果用过于轻佻、戏谑的方式去回答,可能会伤害到一些认真思考或深受其影响的人。机灵可以用来缓和气氛,但不该用来消解严肃。

所以,抖机灵的人越来越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机灵是建立在对问题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一种巧妙、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激发思考,那它是好的。 这是一种智慧的闪光,一种沟通的艺术。
但如果机灵是为了吸引眼球,不顾内容实质,甚至用低俗、肤浅的方式去迎合大众,那就变成了坏事。 它会稀释平台的价值,引导不良的讨论风气,甚至可能培养出思维懒惰的用户。

关键在于“度”和“本”。 机灵是“术”,是表现形式;内容和思考才是“道”,是核心本质。当“术”超越了“道”,甚至取代了“道”,那这个社区就走偏了。

作为用户,我们当然希望看到有趣、生动的回答。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去辨别哪些“机灵”背后有真东西,哪些只是华丽的空壳。对于平台方来说,如何在鼓励创意和活力的同时,保持内容的质量和深度,这是个永恒的挑战。

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知乎上既有深耕细作的专家,也有能言善辩的能手,他们能够互相补充,共同营造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活力的社区。但现在看来,这个平衡点似乎正在被“机灵”的声音逐渐打破,需要大家共同去关注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孩才分好坏。

哪有那么多非好即坏的事情,知乎是一个带着社交属性的知识平台,中国的很多平台,最后都会带上社交属性。慢慢的,回答问题也出现很多流派,干货流,机灵流,故事流,鸡汤流,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他们都奔着同一个目的:获得更多的赞,然后才是解决问题,如果能获得赞但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绝不解决问题。

当然,能两全其美的时候,人们也是乐意做的。我刚来知乎的时候,答题那叫一个认真,有一个前辈(一个几十万粉的知乎用户)告诉我说不要这么认真,要有趣,我实在是看不惯故意有趣这点伎俩,没有抖机灵的活,光抖抖自己肚上的肉也没人看啊。所以一直还算认真的答着题,虽然我很少用专业知识答题,一个是用了术语和文献会降低阅读的效果,再就是,既然能把很多知识用根本觉察不出的方式说出来,不是很好么,心理学嘛,本来就是普通到朋友一堆的学科,所说的现象,都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作玄虚自以为高深从来就不是我要的。

我想说的,只是,既然这是一个带着知识的社交平台,你就要做好各种人绞尽脑汁获得赞誉将各种各样的东西呈现在这个平台上,有跟我一样基本抖不来机灵的,也就必然有天生的机灵王段子手。知乎上,真正的好回答出彩的从来都不会被埋没,很多人愤愤不平的说为什么认真回答没人赞,那真的是你的回答不够好。

很多严肃的好问题,抖机灵是不被认可的,而往往机灵都是抖在有槽可吐的问题上,会心一击,搏人一乐。至于好坏?

小孩才分好坏,大人只看事情之后那点看不见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抖机灵的人越来越多,这事儿怎么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承认,机灵点活跃气氛,有时候也挺好。想象一下,一个问题下面,大家一本正经地讨论,虽然内容有深度,但读着读着就有点干巴。这时候,如果有人冒出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一个有趣的梗,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来回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有趣多了?这.............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听到你遇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愤怒。被抄袭本身就已经很糟糕了,更别提还在平台上被反咬一口,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下面我将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几个核心问题:1. 抖音UP主抄袭你的故事: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信息茧정现象的方方面面。要解释为什么在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上倾向于支持俄罗斯的评论相对多一些,而在知乎上则反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用户群体画像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差异: 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 .............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知乎上自称年薪百万的人数比例和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平台的特点与用户画像1. “精英”社区定位: 知乎早期以“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认知群体。这导致平台用户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知乎上推崇学习 Python 入行 IT 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主要源于 Python 语言的易学性、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当前 IT 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正如任何职业发展路径一样,学习 Python 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而且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初学者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一个学完 Python.............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精日”人群的数量和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从网络舆论、用户讨论以及一些现象来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精日”这个词的含义。“精日”是“精神日本人”的缩写,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网络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崇拜日本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甚至否定.............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在知乎上有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业余时间也同样丰富多彩。我来试着总结和分享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医护人员在业余时间的一些常见活动,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拓展(这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 这是最核心的业余时间活动之一。很多医护人员会订.............
  • 回答
    在知乎上寻找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回答、且未附公众号链接或联系方式的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知乎的生态鼓励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个人品牌和连接。然而,确实存在这样一批用户,他们更专注于内容本身,不依赖外部推广。要找到这类用户并详细描述他们,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找到这类用户的途径和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