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疫情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现伤痕文学之类的东西?

回答
要说美国疫情到什么程度才能出现“伤痕文学”,这问题其实有点复杂,因为文学的出现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到什么程度”就能概括的,它受到很多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去梳理一下,什么样的土壤才可能孕育出这类文学作品。

首先得明确,“伤痕文学”通常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创伤的集体反思和个人表达。它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痛苦、失落、迷茫,以及人们在创伤中如何挣扎求生,或者如何被改变。在中国,“伤痕文学”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黑暗和压抑的反拨,是对个人尊严和情感的重新确认。所以,要在美国出现类似的“伤痕文学”,得满足几个关键点:

第一,足够深刻且广泛的集体创伤。

美国疫情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离去,这本身就是一场无法磨灭的悲剧。但要催生“伤痕文学”,不仅仅是死亡数字的堆砌。关键在于:

医疗系统的失灵与不公的暴露: 如果疫情过程中,普通民众在获取医疗资源时面临严重的排队、资源分配不均,甚至因为经济能力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这种制度性的失落和无力感就会成为创伤的来源。那些因为贫穷、种族或其他原因被医疗系统抛弃的个体和家庭的经历,很容易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
社会隔离与经济打击: 封锁措施、远程办公、失业潮,这些带来的社会隔离、家庭关系的疏远、个体经济的崩溃,都是深刻的创伤。比如,那些因为疫情失去工作,努力维持生计的家庭;那些因为无法正常探望亲人而饱受思念之苦的老人或子女;那些在孤独中挣扎的年轻人。
信任危机与群体对立的加剧: 疫情的爆发和应对过程中,关于科学、政府的信任问题,以及不同政治立场、社会群体之间因疫情而产生的巨大分歧甚至对立,都可能造成长期的社会“内伤”。比如,对疫苗的犹豫与强制接种之间的矛盾,戴口罩与不戴口罩的争论背后反映出的价值观冲突,这些都可能成为文学作品探讨的议题。
“无声的受害者”的普遍性: 伤痕文学往往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声音。如果疫情的受害者不仅是直接感染者,还包括那些因为疫情间接受到影响的人——比如,受疫情影响无法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失去亲人后生活陷入泥潭的普通人,或者是在混乱中试图维持秩序但身心俱疲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经历如果被普遍忽视,那么就有可能催生对这些“无声受害者”的关注和书写。

第二,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反思。

伤痕文学不是在最混乱、最激烈的时期产生的,它通常是在事件的余波稍稍平息,人们开始从巨大的冲击中抽离出来,开始回顾和思考的时候。

从“活下来”到“如何活”的转变: 当社会从应对紧急状态转向更长远的恢复期时,人们才有精力去审视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层影响,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应对方式。
叙事者的出现和传播的渠道: 需要有作家、艺术家站出来,用他们的笔触去捕捉和表达这种集体情绪。同时,也需要有能够承载和传播这些作品的平台,比如出版社、文学杂志、网络平台等。

第三,文化土壤的接纳与渴望。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多元且有着强烈个体表达传统的国家。这种传统使得它更容易出现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文学化的表达。

对真相和意义的追寻: 美国文化中,对于“真相”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一直都有市场。疫情这样一场改变世界的事件,自然会激发人们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历史记忆的传承与解读: 美国历史上也经历过战争、经济萧条等重大创伤,并形成了相应的文学传统。社会对于如何处理历史创伤,如何从中汲取教训,是有一定基础的。
对个人经历的重视: 美国社会非常强调个体经验的价值,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感受和思考,往往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如果疫情让许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彻底改变,甚至被摧毁,他们就有强烈的愿望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具体到美国的疫情,我认为出现“伤痕文学”的可能性和形态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医疗系统的记录: 那些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的疲惫、绝望、无力感;那些在加护病房外焦急等待的家属;那些因为床位、呼吸机等问题而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医生。这些经历如果被细腻地描绘出来,可能触动人心。
关于社会不公的揭露: 疫情如何不成比例地打击了低收入群体、少数族裔、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那些因为工作性质无法远程,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人的生存状态;那些因为失去工作而陷入贫困的家庭的挣扎。
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变迁: 疫情期间的孤独、疏离、恐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爆发的亲情、爱情的坚韧,或者反之的破裂。比如,无法好好告别的亲人,在疫情中意外获得的亲密关系,或者因为疫情而加深的家庭矛盾。
关于精神创伤的描摹: 那些经历了感染、亲人离世、长期居家隔离的人,他们可能留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其他心理创伤。文学可以成为他们表达和疗愈的出口,同时也让社会理解这种隐形的伤痛。
关于政治和信息混乱的批判: 疫情期间充斥的虚假信息、政治极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和行为,如何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信任,这些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深刻反思的对象。

简单来说,美国疫情要出现“伤痕文学”,不仅需要死亡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更需要这场疫情在社会肌理、个体生活、以及集体认知上留下足够深刻、足够普遍的“疤痕”。当人们开始有能力和意愿去审视这些“疤痕”,并试图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时,伤痕文学的种子才有可能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艺术家们的敏感与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不会出现伤痕文学,就和没听说过出现伊战伤痕文学一样。

但美国有没有伤痕文学,其实有的,你可以称他为越战伤痕文学,嬉皮士伤痕文学,或者哈雷伤痕文学,甚至大麻伤痕文学。

主要在美国7~80年代,当时黑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有天井难以突破,而年轻白人无论怎么堕落好像都只能选择战死或一生堕落。各种感觉不公后开始各种找刺激产生的一种颓废文学,毕竟这些人还都识字的。而且因为同样的人很多,这些很容易产生共鸣,毕竟把自己一切原因推给世界最好不过了。当年美国人一个个还没日本社畜的人生有意义。所以一帮爱国贼上街砸日本车也是标配了。

如今美国还有直播这个平台,实在不行还能投个黄黑网站,伤还是不至于的。人生还是有很多上升空间的。

user avatar

七月份的《纽约客》,自己找来读读吧。

话说纽约客就是个伤痕文学周刊,年初有一期写到二战时期的一批德语文人,逃到好莱坞以后的众生相。

家破人亡了,原以为自己那么高级的逼格,在好莱坞写个本子骗点钱太小意思了,结果发现英语资本家根本不理会他们。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一流都悻悻然,别说以下的半吊子了。天长日久,连营养都要出问题的时候,德国女演员的老乡聚会也不放过,为的是吃顿好的。

原来蓝色的海洋,金色的阳光,都是为了反衬离家的惆怅。大战结束后,他们赶紧逃回欧洲。布莱希特后来天才般的套利结构,大概与这段时间的窘迫非常有关。

这够伤痕了吧?

user avatar

美国好歹基本群体还是市场化的

在市场化环境中不会出现大众的伤痕文学

中国之所以出现伤痕文学,是因为原来不对称的特权体系人群的溢出

就好像方方那样的人一样

他们都是带有已经失势的特权,但是在某些口子上依然能够利用残存已有资源抱怨的人

非常类似于《银河英雄传说》里面莱因哈特打秃鹰之城时候,那些老贵族们所展现出的“贵族病”——由于这个缘故,银河帝国的基层文化自然消费很少,所以贵族给什么就看什么,贵族的东西在他们那里依然很有竞争力,这才会出现伤痕文学从上而下普及给大众。

这就好像我们当年只有样板戏,结果样板戏看腻了,这个时候只要给点什么就都会看的。


而美国的话,至少基本市场还是市场化运转的,竞争力并不弱,至少不比畸形上级弱,所以美国不可能产生自上而下的大规模伤痕文学。

但是民间近似的东西是有的,比如说帮派歌曲,很多RAP主题等等。


在上层失去了控制能力后,下层是没必要陪着上面的人一起伤痕的。

user avatar

不会。

不过原因当然不是美国人有枪有选票。

枪打不死隐瞒信息炒股的议员,打不死发国难财的驸马爷,打不死宣扬注射消毒液的总统,当然更打不死新冠病毒。

枪都不行,选票就更别说了。


再重复一遍,伤痕文学的核心本质是教育发展领先工业化,这是结构性矛盾,而不是孤立的一场天灾。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死的人比疫情多得多,也没见产生了什么地震伤痕文学。


但不是美国不会产生伤痕文学,类似的结构性问题在美国也有,就是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失业,也就是铁锈带。

不过美国人民比较会苦中作乐,他们不写书,而是选了个小丑,让他上台表演,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user avatar

当交通事故来不及弄死这些作家的时候

user avatar

靠疫情无法出现伤痕文学。美国在思想方面早就和晚清一样,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是神选之国,是世界的灯塔,是人类之光,自己是不会有错的,错的是外面的世界,错的是中国。


美国自从苏联倒了之后,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已经有30年,想打哪个国家就打哪个国家,觉得牛逼得不得了,即使在冷战时期都已经能搞出那么多的河殇派,说明美国人自我感觉良好可不只是几十年的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


我觉得我对美国的认识有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我以为美国确诊到50万之后会对疫情有所重视,有所改变,但是我错了,现在都148万了,还在玩甩锅游戏,还在忙着搞政治斗争,搞阴谋论,死亡人数88000+,用不了多久就会超过10万。这些人对美国政客来讲就只是数字。可能他们还看得不耐烦了。


对于美国上层阶级来说,死掉的只是穷人,老人,都是NPC,根本就微不足道。而底层人民又被政客洗脑了,转移视线,觉得这是中国搞的鬼。这跟晚清有什么区别?上层傲慢自大,中层醉生梦死,底层麻木不仁。


能够让美国出现伤痕文学的,还得靠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的那些天灾,毁灭性超大的那种,比如黄石公园火山爆发那样的天灾,直接就把美国搞到半身不遂,让美国人了解一下再会玩也玩不过环境,今天灯红酒绿明天满地狼藉是什么概念。或者是战争,就像晚清时那样,大清帝国被打懵逼了,被打到怀疑人生了,经历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发现难以追上攻打自己的国家,发现自己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才能让美国自上而下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产生伤痕文学。当然我没说中国要去打美国哈,现在我国还达不到那个程度。但是搞搞意识形态,文化输出,恶心恶心美国佬,这个是要的~


如果没有一次具有毁灭性的,完全颠覆美国全体人民三观的事情发生,那么美国不会那么容易出现伤痕文学,他们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但也是因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能够不断地让美国拿石头砸自己脚,对此我是表情严肃的,只是有人在我旁边放土嗨蹦迪音乐让我自动抖腿的,你不要看我抖腿卡点啊,我其实还是深表遗憾的啦~





















forget it~I will do it some time···

握着我的抱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