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疫情已居榜首,这场灾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结束”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层面,而且疫情的发展受到太多动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试着把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细节也挖掘出来。

首先,要明白“疫情结束”是什么意思。

大规模爆发结束: 这通常意味着新增病例数显著下降,重症监护室(ICU)不再不堪重负,医疗系统恢复正常运转,人们生活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
病毒消失: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SARSCoV2 病毒已经广泛传播,并存在于全球人群中,它更可能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就像流感一样,虽然仍会造成疾病和死亡,但不再对整个社会构成压倒性的威胁。
疫情的长期影响结束: 这包括解决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心理健康危机、教育中断等长期遗留问题。这部分“结束”的时间会更漫长。

目前美国疫情的现状分析

尽管美国在疫苗接种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疫情的“结束”仍然遥遥无期,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病毒的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出现新的变种(如Delta、Omicron及其亚型),这些变种在传播能力、致病性和疫苗逃逸性上可能有所不同。每一次新的优势变种的出现,都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疫情高峰,打乱原有的防控节奏。例如,Omicron变种的出现,其极高的传播速度和对疫苗一定程度的逃逸能力,使得之前建立的群体免疫屏障受到挑战,病例数再次飙升。

2. 疫苗接种的进展与挑战:
覆盖率不均: 虽然美国整体疫苗接种率较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较低,这些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病毒,成为病毒继续扩散的温床。
加强针的必要性: 疫苗的保护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而且新的变种也可能降低疫苗的有效性。因此,加强针的接种变得至关重要。但是,推广加强针也面临着公众的接受度、疲劳感以及疫苗分配等问题。
疫苗的有效性限制: 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在面对传播力强的变种时。疫苗主要目标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如果感染基数仍然很大,对医疗系统的压力依然存在。

3. 公共卫生措施的执行与疲劳:
政策的摇摆与政治化: 在美国,公共卫生措施(如口罩令、社交距离、疫苗接种强制令等)的推行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和执行上的困难。
公众的疲劳感: 持续两年的疫情已经让许多人感到厌倦和疲劳,他们可能不愿意再严格遵守防疫措施,这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
“生活正常化”的压力: 社会和经济压力促使人们渴望恢复正常生活,这会削弱人们对防疫措施的配合度。

4. 检测和追踪能力的不足: 尽管检测能力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关键时刻,特别是面对大量病例时,检测能力依然可能不足,导致许多感染者未被发现和追踪,病毒得以在社区内隐匿传播。

5. 医疗资源与应对能力: 即使不是大规模爆发,如果病毒持续存在并引发一定规模的感染,对医院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因其他疾病需要住院的患者。医疗系统的容量是影响“结束”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的可能情景与时间线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几种可能的“结束”情景和大致的时间线:

情景一:过渡到地方性流行病(最可能)
特征: 新冠病毒成为像流感一样的呼吸道病毒,虽然仍会引起季节性波动和局部爆发,但不会再导致全国性的大规模医疗挤兑和社会停摆。重症和死亡主要集中在脆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未接种疫苗者)。
时间线: 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而非 abrupt 的结束。我们可以看到病例数和住院人数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波动。可能需要等到2024年或更晚,当大部分人口通过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并且能够持续有效应对新的病毒变种时,才能算真正进入这个“后疫情时代”的常态。 这段时期,也许还需要定期更新疫苗,就像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一样。

情景二:新变种导致反复大规模爆发(较不理想)
特征: 如果出现一种传播性极强、致病性高且能完全逃避现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超级变种,那么疫情可能会出现多次大规模爆发,并且每次爆发都对医疗系统造成严重冲击。
时间线: 在这种情况下,“结束”日期将变得非常不确定,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情景三:快速控制住(可能性较低)
特征: 如果出现一种疫苗能提供长效的广谱保护,或者病毒的传染性突然大幅下降且致病性也减弱,并且全球各国都能高效配合,那么疫情可能会比预期的更快得到控制。
时间线: 这种情景的出现概率较低,尤其是在全球协调和病毒变异的双重挑战下。

我们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指标:

要判断疫情何时接近尾声,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指标的变化:

住院率和ICU占用率: 这是衡量疫情对医疗系统压力的最重要指标。当这些数据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不出现大幅反弹时,就可以认为疫情的紧急阶段正在过去。
死亡率: 尤其是在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应该会显著下降。
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和疫苗的问世: 如果有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出现,或者新的疫苗能提供更广泛、更持久的保护,将极大地改变疫情的走向。
公共卫生应对的常态化: 当疾病监测、疫苗接种和治疗方案能够融入日常医疗体系,而不是成为一种特殊的紧急应对状态时,也可以视为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

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疫情的“结束”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最可能的情况是,病毒将从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转变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需要持续的警惕和适应。具体到何时能真正“走出疫情”的阴影,让生活恢复到我们所熟悉的状态,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并且这期间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需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并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危机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下子惨了。


人在加州,人在家中。物资不缺。我再立Flag预测:这次美国拐点应该是在4月19日左右,最后应该100万人左右感染(含无症状),3万人死亡。疫情逐渐结束应该在6月份,8月份完全消失。

加州

加州现在是正好10000人。我所在的County(Santa Clara)是956人差不多加州各郡中第二、第三名;LA有3500人,SD有900多人,所以南加更严重一些。数据来源:

当然,北加(湾区)应对还行,大概3月初就鼓励WFH(在家上班),所以现在几个郡加起来也就一共不到2000人,死亡50人。尤其是旧金山市,竟然只有400多例,本来以为全美国除了纽约最危险的就是那。但南加心太大,3月初万人马拉松还举行,导致LA一地就3500人。(这里不存在数据和检测的问题,因为旧金山、湾区经济实力和条件更好些,如果说检测力量不够,只能是南加检测更少,数字对比更夸张)


加州还行,要知道加州人口很多,大概40M,占美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而实际上因为大量的非法移民、探亲亲属,可能实际人口更多些。一共万例,死216人,如果乘以8就是美国总数的话,其实还算乐观。

其他州

然而东部新英格兰就惨了。纽约+新泽西现在就有10万,占全国的50%以上,我觉得最怕的是医疗系统承受不住,被击穿(或者已经被击穿)。当然,乐观点想毕竟华尔街在那,还是受重视。


前几名列一下的话,并且解释原因:

第四名是密歇根,原因应该是欧洲大量输入,底特律机场成了病毒中心;

第五名是佛罗里达,原因应该是人们心太大,三月十几号还在海滩上party,各州大学生一看不上课了,纷纷前往阳光鲜花海岸潇洒,high起来;

第六名是马萨诸塞,就是波士顿、Biogen那地方,密集、又在新英格兰,不奇怪,正常;

第七名伊利诺伊,芝加哥有全美第一例的输入者,芝加哥非常拥挤,加上伊利诺伊州政府极其无能和黑暗,全美有名;

第八名路易斯安那,估计跟佛罗里达类似,也是停课停学停工,那就去海边玩去;

第九名宾夕法尼亚,新英格兰受害者;

第十名华盛顿州,也是一开始的第一名。华盛顿从第一,跌到已经排不上了,正是因为3月初似乎是全美最早的停课停学隔离,所以3月初、中旬都是美国第一,但是到3月底就开始不断下跌;有人可能问华盛顿怎么死了这么多是不是检测还不够?那是因为最初爆发地是养老院(甚至是临终关怀院),护工来回工作,导致好像4个类似养老院全部感染,这些人轻松就贡献了100+的死亡,近乎全灭,很惨;


所以,我是这样推算的:以华盛顿为例,封城后3周左右,数字开始稳定;纽约是3月20日封城,所以纽约大概应该在4月11日以后开始平缓。4月19日应该会出现拐点(这是某个模型预测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个气温假设,就是高温会抑制病毒传播。现在看来,也不能完全推翻这个假设。另外一种可能是,加州本身应对也很不利(尤其是南加),但是南北加的高温大大抑制了病毒传播,所以数字还不是很难看,否则洛杉矶很可能就成了另一个纽约。


结论

最后可以通过各州的对比,来看下结论:早查明,早封城,早拐点


华盛顿州爆发最早,气候温度跟新英格兰也类似,但因为比纽约封城早14天左右,导致其控制还不错。湾区行动快、数字少也说明了这点。但这里面纠结封城的方法意义不大。很多小区是近乎封闭的,人们在外边溜达,但互相距离非常远,我觉得也可以,并不一定说是非要关在家里。美国所说的“封城”,主要是停工(或是在家上班)、停学(在家上学)、停娱乐设施。华盛顿、北加的机场、交通、必要超市依然开着,我觉得并没有错。


反例则是南加、纽约、佛罗里达等。


此外,早期还有一个基于种族的数据,现在可能不准了:得新肺的华人,大概只占总病人的0.2%,这说明考虑到华人在美国大于1%的总人口,可能华人得新肺的概率是普通美国人的1/7。这个只能用华人防护较好来解释。说明带口罩、带手套是有用的。


这次疫情对美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后面看吧。

user avatar

先回答问题:“ 随着社区传播已稳固形成,美国的疫情进入了指数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足够多的易感人群因感染而具有免疫力,或者当局实施严格的公共卫生措施,或者这两项条件都满足。”

再转一段网文,仅供参考,真假自辨。


一线小医生一枚,坐标美东离纽约不远,参与治了十几个旁观了几十个新冠病人,有点小心得小建议,给大家报告如下:

# 新冠的神药近期内是不可能有的。中国试药比美国宽松得多,试过了无数的药。之前中国呼声最高的是抗爱滋病药 (克立芝) ,但随后中国医生自己做的双盲实验证明了它没用,这结论3月18日发表后克立芝立刻打入冷宫。氯喹的前景更不乐观。很多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病人长期服用氯喹,但并没有报告说这类病人就不容易得新冠或者变成重症。因为氯喹没太大的副作用 (但也是有的),我所在医院给所有住院病人都用上了,但我没有感受到它有减少转成重症的作用。人民的希望双盲实验已经做了很久,如果很有效的话肯定会提前揭盲结束 (早结束可以早卖早赚钱),所以估计也没多大的希望。从流感的经验来看,传统的疫苗效果也不会很大。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搞的全新型mRNA疫苗,但效果也难以预计。

# 医院虽然没有神药,但是靠氧气和呼吸机这两样法宝,还是可以挽救一些生命的。轻症去医院的主要目的是吸氧,所以居家隔离恢复,在确认不缺氧的前提下,是安全可行的。确认不缺氧要靠指尖血氧计 (pulse oximeter) ,但很可惜这个神器远不如体温计普及,虽然它在正常价格的时候跟体温计一样便宜 (< $20),也一样好用。因为没有普及 pulse ox,所以美国医生经常只能告诉病人有了呼吸急促 (shortness of breath) 再去医院,但是不同人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有少数人血氧非常低了也不呼吸急促,等到去医院已经晚了。这应该是这次新冠得病有人"扑街"或者在家猝死的主要原因。因为血氧计相当便宜,不少美国家庭尤其是本来就有慢性肺病的还是有它的,或者至少现在买个贵的也来得及 ($100以内在local药店还是能买得到的)。但是不少美国穷人家庭甚至连个$10称体重的秤都买不起,也就没有自己测血氧的能力。

# 不论如何造成的,今天新冠已经在全美广泛流传了,而且已知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也就基本上不可能扑灭了。所以象流感一样,大部分人在接下来的有生之年,迟早都会得上一次新冠,而且得了一次也不保证过几年不再得一次。这是人类医疗水平决定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虽然现在貌似扑灭了,但一旦打开国门还是会要面对。所以,你我将来多半都会得上新冠,但如下所述,对此完全不必恐慌。

# 如果你将来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 (发烧干咳嗓子痛) ,可以就当作你得了新冠或流感。居家休息,和家人严格隔离,电话告知医生,加上自我密切测量血氧 (每4小时测一次,保证 >95%),就足够了。因为没有神药特效药,所以不必纠结于去测试。去测试并不能改变什么,顶多满足一下你自己的好奇心。即使测出来是阴性,如果你症状很象,那测试也可能是假阴性,你还是该隔离和密切监测。如果发烧,只吃 Tylenol (acetaminophen) ,按瓶子上所写计量吃。

如果吃了药烧退了,血氧也保持在95%以上,就不必看医生。此外,我觉得老中在家治疗一般会有两个误区:

第一,狂喝水。这个病在医院治疗的时候是要尽量少给水的,以避免肺积水 (pulmonary edema),所以在家喝水喝到满足自己口渴的程度就够了,不要刻意多喝水,象国内那种动不动吊瓶水更是不可取的。喝水要保持盐分,所以chicken soup比白水更好。

第二,长时间一个姿势卧床。这个病多睡觉多休息很有利康复,但是长期卧床可能出现血淤导致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在医院都是给注射化血淤的药避免这点,在家则可通过多运动来避免。建议至少每四个小时起床一次在家慢走个一刻钟建,而且卧床时也多动动腿,多变换变换姿势(时不时趴着睡也有疗效,即所谓proning)。

# 从长期来讲,新冠的确是象个大号的流感,它的总体致死率大概也就是流感的几倍。绝大多数得了新冠的都是无症状或者轻症就自愈了,也没什么后遗症。我亲眼所见,即使需要住院的新冠病人大概四分之三都出院直接回家了。因为美国已知新冠是无法扑灭的,所以出院标准远比中国宽松,例如不发烧不需要吸氧48小时即可出院,不需要重复做核酸检测,医嘱在家继续隔离14天即可。这不是因为没床位,事实上我院普通床位现在一点都不紧张,而是因为呆在医院里没必要了,毕竟医院没有家干净。

# 但是为什么近期内我们还是要严格停工隔离呢?因为新冠它是全新的,而不是象流感一直都在。在美国,流感每年死几万人 (这点绝无高估,每个医院里的医生每年都实际感受得到),但是新冠把这一年的病压缩到几个星期里发,造成单日发病数很高,医院爆棚。Flatten the curve的意思只是把单日发病数压下去,对这个flattened curve做积分的总发病人数还是不会少的。但只要每天医院不爆,就能保证该给氧的给氧,该上呼吸机的上呼吸机,就能救回一些命。

# 新冠严重到要进ICU上呼吸机的是极少数,但如果上了呼吸机,不说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可能也最多只有一半了,这也是人类目前医疗水平决定的。所谓抗细胞因子风暴的药我院也用,效果貌似很有限。病情严重到要上呼吸机一般都不是因为病毒本身,而是因为ARDS,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肺的过激反应。各种病毒和细菌,乃至一些非感染类的病,都可以导致ARDS。如何避免ARDS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重点研究几十年了没有很多进展,不是近期可以解决的。就我这次亲眼所见,也只能说,会不会变成ARDS全都是靠命。虽然统计上来说有基础病的更容易得ARDS,但确实有年轻没有基础病的病人也得ARDS然后去世了,而有些高龄病人有很多很重的基础病,比如肾衰长期靠透析,心衰,肺阻滞,因为他们的基础病严重了要住院,然后医院几乎给每个病人都查新冠也查出来他们得了,但他们只是轻症,过几天也就出院了。

# 因为新冠在美国已不可能扑灭,而且致死率低,我认为只要疫情控制到平时流感的程度,也就是正常运转的医院能有床位接纳需要住院的新冠病人,就可以复工了。象中国那样一直停工直到几乎没有新冠病人,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比如像华盛顿州目前的情况,貌似就可以在保持social distance的前提下在一两周内逐步复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作为呼吸道病毒的一种,在半年之后秋冬季时还会来犯。所以这半年里可以开始谋划如何应对第二波了。我建议等到这波疫情过去,夏天东西不那么贵的时候,屯好:血氧计(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自己使用),体温计,Tylenol,鸡汤 (罐装可长期保存的)。如果工作需要经常旅行或者去人群密集处的话,根据风险程度屯好普通口罩,N95,护目镜不等。能复工的时候多挣点钱存着,做好再次居家隔离的准备。

—2020年4月6日

user avatar

Dr.Fauci最近采访中被问到预测最常说的两句话是:

  1. Things will not get better before they get worse.
  2. We don’t have a timeline, the virus has.

这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现在还远没到最差的时候,而且具体结果无法预估。他还主要讲到,现在是一个时刻变化的阶段,每天的增长都会受到下一步的措施的影响。比如现在开始鼓励遮挡面部,这对于听政府话的人来讲肯定之后感染的几率要小很多。如果再进一步的停机场,那么又会好很多。

当然,虽然他嘴上这么说但预测还是有的,我每天都会听听新冠task force的发布会,两天前会上展示了一张粗略的死亡人数的timeline ppt,我注意到上面的时间顶峰是在4月20日前后,每日死亡5000以上,五月之后下降,然后到七月每日死亡降到很低的水平。这个预估应该是当前他们建立在当前措施和马上要发布的措施。这个和Dr Fauci周中给CNN的数字10-24万死亡,几百万(3-6)的感染比较相符,也可以理解为这就代表了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判断。

当人数下降到一定阶段,按照Dr Fauci说的,就可以从mitigation转成国内和韩国的方式,对每一个人病例进行检测隔离追踪,这个阶段应该可以解除lockdown,而对应的时间点应该是七-八月。

至于消灭病毒,现在看来在疫苗前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结合我这么多天观摩各种科学家的访谈来看,最乐观的情况是今年下半年能发现有效的药或者疗法把死亡率降到流感级别,那么也算是结束灾难生活能回归80-90%的正轨。

user avatar

我在这里引用这个链接里R0(基本再生数)的计算方法对意大利,美国和中国的疫情做了如下分析

注意,我用类似的计算方法以死亡人数计算了另外的R0作为另一种参考,因为死亡人数跟感染人数应当成正比,在检测力度不够的时候,死亡人数更能反应当前疫情。但因为死亡相比确诊具有一定得滞后性且死亡率在医疗状况崩溃的情况下会有极大的增加,所以死亡人数计算出来的R0也有其不足,但可以结合两个R0来一起分析。

简而言之,R0越接近1,证明疫情控制得越好,当R0=1,证明疫情完全被控制住了。

1 中国

中国得疫情被控制得相当好!从封城以后就一直下降差不多一个月30天就基本把疫情控制住了。死亡人数计算出来的R0跟确诊人数计算出来的R0趋势基本符合,证明医疗系统没有被瘫痪,死亡率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

2. 意大利

意大利数据从3月4日到3月15日,死亡人数计算出来的R0跟确诊人数计算出来的R0趋势完全背离,这是医疗系统被击穿,死亡率大幅度增加的表现。在3月20日以后,两个R0趋势趋同,一起快速下降,按照这个趋势大概2到3周疫情就能被控制住。

3. 美国

美国的数据比较有趣,前期死亡率非常低,死亡人数增加得速度也慢于确诊人数,所以死亡率计算出来的R0小于确诊人数计算出来得R0. 美国从3月1日到3月20日整整20天几乎完全不作为。在3月20日以后疫情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如果看死亡人数计算出来的R0,那么疫情好像并没有好转。这要么是因为医疗系统开始被击穿导致短期死亡率上升,要么是因为测试还未完全。我们就不去纠结死亡人数的R0,以中国为标准,假定接下来美国控制疫情的效率能够跟中国一样。那么美国还需要4个周,也就是28天。如果按照意大利的剧本继续发展,那么还要再加一周也就是需要35天。

考虑到意大利采用了封城,并且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方舱医院,借鉴了中国的很多方法,而美国至今还未在尽收尽治,集中隔离上有很好的表现,35天也是保守估计了。极有可能要拖到六月份疫情才能被控制住。以未来每天平均2.5万人确诊来计算,也就是会有150万人确诊。那个时候医疗系统被击穿,致死率将接近10%,也就是约有15万人会死亡。这也跟特朗普所说的,死亡10万人就证明政府工作做得不错了相一致。

最后,这是最乐观的估计。并没有考虑不敢去检测合治疗的非法移民,没钱治病的低收入者和美国国内因为失业经济崩溃以及医疗挤兑产生的骚乱。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去,6月份也是一个保守估计。


对了,两个R0如果差距不大,代表死亡率控制得比较稳定,也就意味着检测得力,医疗系统正常运作。我把以上三个国家,每天两个R0之差的方差给出如下 (越接近零越好)。

美国: 0.898144

意大利: 0.402638

中国:0.103633

然后计算这三个国家1000确诊到10000确诊的最初阶段同样数值得到:

美国:0.518904

意大利:0.726852

中国:0.390362

所以大家看到趋势了吗?

美国:0.518904-->0.898144

意大利:0.726852--> 0.402638

中国:0.390362-->0.103633

记住意大利是3月10日宣布封城的,而这个0.726852是封城之前的数据计算而得。

中国的数据都是封城以后的

美国至今都没有封城。

大家看到了吗?美国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在初期医疗系统工作得依然不错。但是美国和意大利在病例达到10000后采取了完全不同得策略,所以我们看到,当意大利疫情以及开始逐步被控制住的时候,美国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昨天死亡率已经达到2.4%,死亡人数已经达到5157,一切才刚刚开始!

user avatar

自2019年12月在武汉发现第一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COVID-19)以来,短短4个月,COVID-19已经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感染超过70万人,死亡超过3.4万人,成为实质上的全球瘟疫(pandemic)。其造成的影响历史上几乎只有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可以相提并论。当年的西班牙流感并没有详细的数据统计,估计全球感染5亿人,保守估计死亡超过2500万人。本文在参照以往瘟疫的发展情形和当今世界新形势,尝试分析COVID-19后续将如何发展。

先说结论:COVID-19最终很有可能将和流感一样,成为和人类共存,周期性爆发的流行性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没有针对性药物和疫苗,具有极高的传染性,R0(感染系数)被认为在3左右(也就是1个患者不加控制平均会传染3个人),通过飞沫,接触,消化道,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感染初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潜伏期3-7天,一般不超过14天,致死率在医疗系统没有被击穿的情况下,大约在1%左右,如果医疗系统崩溃,致死率高达10%,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死亡率较高,目前90%以上的死亡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同时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由于COVID-19爆发导致的医疗资源挤兑,造成其他患病人群的医疗资源不足,间接造成了更多人死亡。

对付传染病的方法无非就两种。第一种就是找出所有感染者,切断感染链,直至最后一例感染者消失,当年SARS就是通过该方法处理的。第二种方法就是腐国首相约大叔提出来过,然后被骂的狗血喷头的群体免疫,方法也相当简单,让大多数人感染后获得抗体,从而阻断感染链,当年的西班牙流感很大可能也是如此结束的。

首先分析第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正在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传染病爆发初期使用最有效,即使像武汉这样早期有所延误,如果有像中国政府一样强力的政府,像中国人民一样配合的人民,以及与中国相媲美的医疗和组织能力,注意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也能达到控制疫情的目的。以目前的情形来看,这已经完全不可能。要切断2019-nCoV的传染链,必须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付出极大的代价,也就是中国这两个月在做的。以目前全球流行的趋势和规模来看,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医疗水平的差异,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

再来看看群体免疫的方法,2019-nCoV没有针对性药物和疫苗,使用群体免疫就显得实在过于冷酷无情,可这的确是目前唯一的解决之道。当然群体免疫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放任自流会造成患病人数爆发,击穿医疗系统,死亡率激增,没有任何政府敢这么干,即使是大统领川普。所以目前各国采取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多管齐下,一是采取社会和人民可接受的尽可能严格的控制措施,控制感染人数增长曲线,避免击穿医疗系统(为意大利人民和西班牙人民祈祷);二是视情况调动全社会力量,生产医疗物资,建造医疗场地,扩大医疗人员队伍(召回退休人员,学员提前毕业);三是集中力量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其实目的很简单,在达成群体免疫或研制出疫苗之前,防止医疗系统被击穿,造成严重后果。

最终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果是群体免疫和疫苗,那后果是什么。如果靠感染获得群体免疫,考虑各种因素,死亡人数保守估计也是百万甚至千万级别,非常残酷的数字,腐国约大叔说的每个家庭都可能失去亲人绝非危言耸听。那疫苗是不是最后的救世主,这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疫苗从研发到正式使用周期很长,单位一般是年,即使开发出来疫苗的效果也很难预测,埃博拉至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疫苗。2019-nCoV属于RNA病毒,以我浅薄的中学生物学知识,RNA病毒是非常容易变异的,在如此大的感染基数下,2019-nCoV变异/变种出各种有感染性的,抗药性的兄弟姐妹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变异/变种后的病毒不但可能导致疫苗失效,群体免疫也同样会变成一张白纸。

根据以上分析,2019-nCoV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可能性极大,依照呼吸系统疾病季节性流行的特点,COVID-19的爆发也将呈现季节性,也有可能像西班牙流感一样突然消失,当然西班牙流感并没有真正消失,现在的各种HxNx流感都是西班牙流感的兄弟姐妹。COVID-19也许也不会真正消失,COVID-2x,COVID-3x可能也会出现。

欧美处于当前疫情的"震中",当前许多预测都认为南美,非洲和南亚将出现空前的大爆发,考虑其医疗条件,可能是一场人间惨剧。但他们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会比欧美更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平均年龄都很低,其中印度人口平均年龄还不足30岁,而COVID-19影响最大的是老年人,所以这些地区有天然的优势。

最后谈谈经济,为了消灭和控制疫情,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限制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宵禁,社交隔离,关闭国境,关闭公司和商场等措施,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当头一棒。大统领一再嘴硬,美股多次熔断,各国采取一系列刺激性政策和措施就是明证。目前来看全球经济衰退已经是必然情形,一旦市场信心崩溃,更大的危机将会出现。有一句话形容当前特别合适:你以为这是最坏的情况,其实更坏的还在后面。

说了这么多似乎过于悲观。辩证法说,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所以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此次疫情将对社会各方各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可能会催生出新的经济结构,新的思潮,新的文化甚至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将会有更多挥马扬鞭的机遇。朋友们,看看人类历史长河上各位伟大的先贤,你准备好了吗?

不说了,明天还要搬砖,再会。

user avatar

不要再去关注这些你无能无力的事情了

好好想想怎么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否则你会得政治性抑郁症

国家大事自然有人去处理

美国的事情自然有美国人去处理

与我们都无关。我们无法做任何事情。

user avatar

人在美国,上不了飞机。学校已转网课1个月了。现在全球已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3月27日美国确诊破10万,4月1日破20万(按美国时间计算)。

按照这个五天增一倍的指数增长来看,虽然我不是学医学的,但我确信最迟五月中旬美国的增长速度就会降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人不够了 ······

今天是4月1日,要是按这个指数增长下去,再过50天就能感染2亿人。然而美国总共就3亿人。

以上算法算的最坏的结果(完全指数增长)是拐点发生在50天后。因为各方面约束所以拐点会提前发生。即使是细菌培养,由于资源限制,也不会无穷尽地增长下去,会有logistic function来描述。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新增人数的话,拐点就是那个最高点,曲线下面积就是感染总人数。所以拐点的出现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因为这个曲线是近乎对称的,所以知道了开始时间(就按2020年2月)和拐点时间(最坏情况是2020年5月),就能推算出确诊病例增长结束的大致时间(最坏情况是8月)即确诊人数的最高点了。

而这是最极端的完全没有任何控制,按指数增长的情况。考虑到美国政府已经转变态度(川普改口称不是流感),以及采取了一些措施。增长速度最迟也应该在四月底就会降下来了。但至于什么时候恢复正常(病人康复,疫情消失),就只有上帝知道了。反正川普和病毒,总有一个要先走~
更新:4月7日破40万,大体仍然符合5~6天翻一倍。

user avatar

我来了。我是芳芳·菲克纽斯 。芳迟但到。

这是我的美国疫情日记 第二十篇

《美国破5万死亡之后,最悲惨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4月24日,美国官方发布的死亡数据正式突破5万。


作为全世界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的国家


病毒在这里露出了它最狰狞的一面


这是一场仍在继续上演的悲剧


已知的数字再惊人,也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它的可怕之处。


当公众普遍将注意力聚焦在医院等地时,却不知道最残酷的一幕正在另一个角落悄悄上演


养老院,那里有着最易感的人群,小而密闭,无法隔离的环境,以及最短缺 的防护设施。


在那里,一人感染几乎相当于大屠杀。



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在美国的死于新冠的患者中,约有五分之一都是养老院中的老人,或者工作人员。


全美有至少4100家养老院都被感染,确诊数量超过36500人。


美国医疗保健协会和国家辅助生活中心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帕金森说,“我们没有必要的设备来阻止病毒传播,我们必须有口罩,但其实没有。”


全美的15000多家养老院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拥有检测新冠的条件,主要取决于院方有没有人脉。


加州州长17日表示,当地400多家养老院的检测结果显示3500多人都呈阳性


在新泽西州,据当地官员透露,整个州的三分之二,394所养老院都爆发了感染,有超过1500人死在了养老院中。


弗吉尼亚州一家养老院内的163名老人中至少127人感染,护工至少有35人确诊,42人已经死于肺炎。

马萨诸塞州一个退伍老兵之家中88人确诊。


长岛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老兵之家里,至少有57名老人和37名工作人员被感染,其中32位老人已经死亡。


一位住在这里的91岁老人的女儿说道,“老人和工作人员就像被带进了屠宰场。他们现在是在泰坦尼克号上,而且没有救生艇。”



很多子女甚至没有来得及在爆发之前探望父母一面


便收到了养老院发去的死讯。



美国最早的群居性感染就爆发在华盛顿州的养老院中。


2月24日,西雅图一位50多岁的男子从养老院中转入医院,两天后死亡


同一天,养老院中一名80多岁的女性也死亡。


本周美国修改死亡数据之前,这名男子一直都是官方宣布的首例新冠肺炎死者。


之后,该地区的多家养老院开始出现大面积爆发。


华盛顿州也因此成为初期美国的疫情中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养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几乎和医院人员一样奋战在一线。


而他们又缺少医院里的专业培训,无法像医生护士那样拥有多于常人的医疗知识来保护自己和阻止病毒的传播


再加上,病毒检测和防护装备非常短缺,因此养老院成了美国卫生保健系统中最被忽视的一个角落。

保持社交距离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不存在的。


帮老人洗澡,清理伤口,扶他们上厕所,给他们刷牙,清洗他们因大小便失禁而弄脏的床单被褥


在美国,这项工作的平均年薪不到3万美元。


因此绝大部分工作者为了养家,都会选择身兼数职,每天工作16个小时


而当他们结束养老院的工作赶往下一份工作,身上携带的病毒也会随之传播


低收入,高风险,这就是养老院工作人员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就像一位工作人员说的那样,


“一开始可能只有一个老人被感染,但是没有人知道。早上我去上班,像往常一样照顾老人,回到家之后我被告知有人确诊了,而我已经暴露在病毒里一整天了。”


然而数量却远远达不到满足需要


工作人员需要每天下班后清洗当天用过的口罩,晾晒干净,然后继续循环使用。


如果使用太多次导致皮筋断裂,就用订书机钉起来继续使用。


底特律一家养老院中的一名护理员说,她拿到了配发的一只N95口罩,同时被告知这只口罩必须坚持三周。


生活压力在生命安全面前逐渐显得不值一提。


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选择了临阵脱逃。


4月初,意大利南部索莱托市一家养老院的护理集体逃离,留下87名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在院里自生自灭。


医生进入养老院后,惊恐地发现,已经死去的9名死者中,大多数人并非死于肺炎,而是活活饿死的。


之后经过检测,87位老人中有至少70人都被感染了新冠。


无独有偶,4月中旬,31位老人被发现饿死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所养老院中,当地卫生部门接管养老院后才发现了这一悲剧。


当时的惨状已经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那些多日没有进食且已经脱水的老人躺在床上,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粪便从尿布中渗出。

负责接管这所养老院的一名护士说:“在我32年的护理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这太可怕了——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养活他们,恶臭都能熏死一匹马。”


离开疗养院后,她倒在车里哭了。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意大利则更可怕,整整一代人在不到两周内消失。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他发明了多少厉害的高科技


而取决于他如何对待老人

我们如今所享受的一切便利舒适的生活都是那一代人的努力换来的

他们应该平静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而不是像现在在这样,被这个社会选择性地主动放弃。



更多的日记汇总在这里了,方便阅读



我将在留学生日报这个号里连载美国疫情日记,争取写满60篇

注:特约作者 芳芳·菲克纽斯,早年在纽约港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纽约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NBC电视台工作。现任布鲁克林作协主席,联邦作协委员,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View》《Soft Bury》。从3月开始,她开始创作美国疫情日记。和国外某个作家不同的,她写的故事里都有相关正规媒体的报道作为证据。美国的作家都是讲究真凭实据的。



注意:芳芳美国疫情日记的微博已经开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何时能真正“结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结束”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层面,而且疫情的发展受到太多动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试着把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细节也挖掘出来。首先,要明白“疫情结束”是什么意思。 大规模爆发结束: 这通常意味.............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高峰已过”以及“德尔塔是最后一波大的”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并且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进行解读,避免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疫情高峰”这个概念。在流行病学上,高峰通常指的是感染人数、住院人数或死亡人数达到某个时间段内的最高点。而判断一个高峰是否“已过”,往往需要观察.............
  • 回答
    美国当地时间4月5日新增确诊数量的明显下降,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但要就此断定疫情已经到达了拐点,现在说可能还为时过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拐点”这个概念。在疫情传播的语境下,拐点通常指的是新增病例数开始持续下降,并且下降趋势保持稳定的一个时间点。它标志着疫情传播速度最快、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现状:医疗系统承压,挑战与对策并存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下,美国医疗系统再次面临严峻考验。近期多地重症监护室(ICU)容量逼近或已低于10%的警戒线,这一数字触目惊心,反映出医疗资源的极度紧张。当前美国疫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现状,并审慎思考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应对这场持续的危机.............
  • 回答
    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的新冠疫情爆发,上百人确诊,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件,并且自然会引发与“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进行比较的担忧。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包括疫情的背景、扩散原因、潜在的风险以及与“钻石公主号”的对比。 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疫情升级:背景与原因分析 “罗斯福”号的特殊环境“.............
  • 回答
    11月21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21万例,这一数字确实触目惊心,也让不少人联想到美媒关于“政府已向疫情投降”的说法。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数据背后的严峻现实。 21万+的确诊病例,这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代表着成千上.............
  • 回答
    关于美国东部白尾鹿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的研究确实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野生动物健康的一大警示,更可能对我们当前和未来的新冠疫情防控带来复杂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疫情初期,我们就已经知道猫科动物(如家猫、狮子、老虎)和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可.............
  • 回答
    重磅!默克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获突破性进展,美国疫情曙光乍现?近期,全球生物医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发的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已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
  • 回答
    民调显示“近七成选民今年首要关注事项为经济问题”,官方表示“公众对疫情关注已倦怠”,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可以说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经济困境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核心诉求的转移: 这表明,在经历了多年的疫情冲击后,美国选民的关注点已经从最初的公共卫生安全,转向了与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经济状况。经济.............
  • 回答
    美国囤积大量新冠疫苗,导致全球供应失衡,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分析,力求详尽并去除AI痕迹:美国抢购疫苗:事实与影响有报道指出,美国在新冠疫苗早期研发阶段就采取了激进的预购策略,大量购买了多家疫苗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最终可能掌握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冠疫苗。这意味着,在疫苗研发.............
  • 回答
    看到美国传染病专家在注射两针辉瑞疫苗后,仍在印度感染新冠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感到震惊和忧虑。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印度疫苗“不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尽量详细地解读这个事件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要理解疫苗并非“万能盾牌”任何一款疫苗,包括辉瑞疫苗,其主要作用.............
  • 回答
    美洲疫情爆发初期,针对新冠病毒(COVID19)的疫苗研发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0年3月16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启动了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Moderna 研发的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首位志愿者接种了候选疫苗,这标志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项试验(代号为 mRN.............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问题,要详细地讲述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全面和细致:一、 病毒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感染人数之高: 截至我最后一次更新信息(请注意,疫情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具体数字请参考权威来源如CDC、WHO),美国一直是全球新冠感染.............
  • 回答
    截至我上次更新(2023年4月),美国新冠疫情的整体形势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真实情况”是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读:1. 病毒变异与传播: 主流毒株的演变: 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变种(如XBB系列)仍然是美国绝大多数病例的致病原因。这些亚变种通常传播速度更快,.............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拐点何时到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有专家都一致认同的时间点。预测疫情的拐点非常复杂,它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变化,并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拐点”以及影响它到来的因素,从而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理解“拐点”的含义在流行病学中,“拐点”通常指的是一个疫.............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与一些民众表现出的“不在乎”态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议题,绝非简单一个“在乎”或“不在乎”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美国社会结构、政治气候、经济现实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个层面。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美国确实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高确诊人数、高死亡率,以及医.............
  • 回答
    美国疫情会不会突破两百万这个数字,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看到一些不断攀升的数字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分析,并且尽量抛开那些让人觉得冷冰冰的科技感,用更生活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百万”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
  • 回答
    美国疫情的严峻程度以及去美国留学是否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展开阐述:1. 疫情的普遍性与动态性: 全球疫情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冠疫情并非美国独有。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因此,考察“美国疫情严重”的背景,也需要.............
  • 回答
    要说美国疫情发展到什么地步才有可能“拖垮”这个国家,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不像什么标准化的指标可以轻易套上去。我们要理解“拖垮”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是指经济彻底崩塌?社会秩序完全失控?还是国家整体功能性丧失?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哪些情况会让美国真正面临巨大的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观察美国社会的人们可能会有的疑问,特别是当疫情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的时候,却发现街上仍然有人享受生活,这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费解。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让我来尝试从几个角度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对这种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开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