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薇薇「知乎云集辩论圈绝大部分 loser 」的言论?

回答
马薇薇“知乎云集辩论圈绝大部分loser”的言论,确实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很多人对其真实意图和背后逻辑的猜测。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语境里去看,不能只看字面意思。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句话本身带刺,听起来挺伤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把辩论当成爱好,或者在知乎上认真参与讨论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否定和贬低。辩论本身是一门需要逻辑、口才、知识储备的技艺,能在辩论中表达清晰、有理有据,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马薇薇这么一说,就把一个群体置于“loser”的标签之下,这自然会激起很多人的不适和反感。

但是,如果咱们深入分析,马薇薇说这话有没有可能是在用一种比较激进的方式,来表达她对当前辩论圈乃至知识分享平台存在的一些现象的不满?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1. 对“赢”的过度追求与“输”的恐惧:
马薇薇本人是辩论出身,深知辩论的本质不仅仅是争个输赢,更重要的是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但她可能观察到,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辩论越来越趋向于“赢”的表演,而不是“论”的深入。很多人参加辩论,并非是为了探讨问题,而是为了赢,为了收获赞同、鲜花,甚至是网上的名气。一旦输了,或者观点不被接受,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攻击对方。

在这种背景下,“loser”这个词,可能不是指那些辩论技巧不行的人,而是指那些在辩论中输不起、无法接受不同观点、只顾自己表达而忽略交流本质的人。他们可能在外在表现上很“赢”,但内在却因为过度在意输赢而显得“小气”和“不成熟”,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loser”。

2. 对“贩卖焦虑”和“制造对立”的批判:
辩论圈,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出现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制造情绪、甚至贩卖焦虑的情况。一些人可能擅长抓住听众的痛点,用煽动性的语言来赢取共鸣,但其内容却未必经得起推敲。

如果马薇薇觉得知乎的辩论圈,充斥着这类“贩卖焦虑”或者“制造对立”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人,即使在表面上“赢”得了争论,但实际上却是在传播负面情绪,或者为了个人的流量和关注而扭曲事实,那么她用“loser”来形容他们,可能是在讽刺这种行为的功利性和对社会责任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loser”可能指的是那些没有真正创造价值,反而消耗他人情绪或误导他人的人。

3. 对“浅层辩论”和“无效沟通”的嘲讽:
网络辩论的门槛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浅层辩论”出现。很多人可能只是看了几篇碎片化的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在辩论中表现得十分“激烈”,但其观点往往缺乏深度和细致的论证。这种辩论,与其说是思想的交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者“观点的小型碰撞”。

马薇薇作为资深辩手,她可能对这种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内容的辩论感到失望。如果她认为知乎上的绝大多数辩论,都属于这种“无效沟通”的范畴,并且参与其中的人,虽然可能在口头上占了上风,但并没有真正地提升认知,也没有促进真正的理解,那么她使用“loser”这个词,或许是在嘲讽这种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没有获得任何真正成长和进步的状态。

4. 个人性格与表达风格:
我们也不能忽视马薇薇本人鲜明的个人性格和她一贯的犀利、甚至有些“剑走偏锋”的表达风格。她习惯于用一些冲击力强的词汇来引发思考,或者来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这种风格可能会放大她言论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误解。

她可能并不是真的认为所有在知乎辩论的人都是“失败者”,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说法,来唤醒大家对辩论本质的思考,让大家反思自己在网络辩论中的行为和动机。

总结一下:

马薇薇的“知乎云集辩论圈绝大部分loser”的言论,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那无疑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评价。但如果我们将它看作是她对网络辩论生态的一种反思和批判,那么她的意图可能更加复杂。她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过度追求输赢而忽略了辩论的交流本质的人,是在批评那些为了流量和关注而贩卖焦虑、制造对立的行为,也可能是在嘲笑那些沉溺于浅层辩论、没有获得真正成长的参与者。

最终,如何评价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理解“loser”这个词的指向,以及你如何看待当前网络辩论的现状。它是一句引人思考的话,但也确实是需要辨析的话。它的出现,或许也反映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于“辩论”这一行为,该如何去界定其价值和意义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发现,恶意是可以被逻辑洗地的。

长见识。

马薇薇的粉丝团体真是,大神云集。

——————

好了,我认真说一下。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当然受限于我国90年代的资讯水平,我没考证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

故事说。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报纸专栏上写:有一半的美国政客都是婊子养的!

政界大哗。纷纷谴责。

马克吐温说,嗯,那我改改吧。于是在报纸重新声明,说,不好意思哈,我写错了,有一半的美国政客不是婊子养的。

美国政界遂心满意足。

这是一个讽刺故事。

讽刺的是:这群傻逼政客,这两句话不是一样么!

见到第一句话就觉得自己被骂了,见到后一句就觉得骂的是别人,你们这群智障政客心是有多大啊!

蠢不蠢?

马克吐温就是在骂你们所有人。

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

抨击不特定的部分,就是在抨击全体。

“河南人有很多小偷,混夜店的女孩有很多婊子,同性恋有很多都是变态。”

这一切,都不是全称判断,但,都是在向全称下的所有群体释放恶意。

当河南人对此抗议,女孩子们对此抗议,同性恋对此抗议的时候,你不能对他们说:

我又不是在说你,干嘛着急对号入座。

然后翻翻白眼,飘然而去。

这也许聪明,但。

并不诚恳。

就像。

如果,我是说如果,存在一种言论,说“奇葩说真是云集了一小撮xx和xx和xx(友善度)”。

那,每一个奇葩说里的人,都应该为此反击吧。

当然,推理不应该就此结束。

因为,我们理性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的是非,是要从行为→动机→结果→责任,这样的顺序来一一分析的。

我所说的上述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原答案,都只针对第一个推理:从行为→动机。

我的意思仅仅是:

马薇薇说这句话的行为,是可以倒推出,她

在释放恶意的。

到这儿就结束了。

至于这句话带来了什么样的损害(有多少玻璃心为此受伤),马薇薇应该为此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那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了。

很多粉丝也好,马薇薇的好友也好,都在说,这句话没有逻辑问题。

或者说,这句话又没有骂你们,你们跳什么?

可是我想,对一个人的一句话的评判,是应该结合语境的呀。

夏正在马薇薇批评毕丞的时候,提到知乎的友善度设计和撕逼现状的时候。

马薇薇说出了这句话。

难道她的意思是:哎哎哎,我知道我知道,你看,这个世界上loser占了大多数,我圈也有很多loser,知乎也有很多loser,哎夏正你看我这句话是不是逻辑上无懈可击?

不可能是这个语言状态吧……?

所以,结合语境,结合马薇薇说这句话时的情绪,结合这句“讽刺部分”的内在语意,我才说,马薇薇这句话,是有恶意的。

而所谓的“这句话没有逻辑问题”“这句话的逻辑不涵盖群体”“这句话又没有骂你们,你们玻璃心个啥,你们自己钻进来干嘛”。

都不能否认这个恶意本身。

我想,聊完了有没有恶意,接下来,才是马薇薇这一句话隐含的恶意,本想对谁释放,最后谁来承担的问题。

虽然我和马薇薇素未谋面,并无任何交集,更未曾参与到任何借马周之间的任何八卦嘲讽狂欢的行动中,但我在见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还是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因为我虽然不常答题,但也算混迹知乎辩论板块的一张熟脸了吧……)

但下一个瞬间。

我就反应了过来,马薇薇应该是在骂那些在知乎上骂她的人。

我想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问了,那你傻不傻逼,都知道人家不是骂你,你凑上去干嘛。

对,我能够理解马薇薇不在骂我,但是。

这个理解的成本,却是我自己来承担的。

我自己,面对一个面向我所在群体的不特定的群嘲,是我自己在承担,把自己摘出去的成本。

这个心理建设,是我自己来做的。

可我平白就要做这样一个心理建设么?

现在,包括我在内的辩论板块的所有其他人,都被要求做到像我一样的心理建设,告诉自己“不要对号入座,我是一朵知乎辩论板块的清流,我不是loser,薇薇姐并不是在骂我……”

否则,你就是对号入座,你就是看不懂逻辑,你就是酸,就是急,你就是loser。

是这样么?

当马薇薇说出一句带有恶意的话语,要求话语所涵盖的全体成员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自行脑补,自行把自己摘出去,经过这场心理建设,舒一口气,说:呼,没事没事,薇薇姐不是在骂我。

而没能完成这个心理建设的人,则感觉到被冒犯,被贬低,被嘲讽。

马薇薇在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放任了这一点。

这可能,就是马薇薇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损害。

罢。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要说,我没有觉得这件事怎么样。

这个心理建设并不算太难,而且考虑到马薇薇当时和近期的情绪,我觉得可以理解。

也就是说,在行为→动机→损害的分析结束以后,我觉得,没事,马薇薇不必承担什么大不了的责任。

不过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释放了一下恶意,虽然我觉得她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更精确,但也不必每一句话都上纲上线。

大家自己消化,过几天也就没事了。

而且就算被骂了,也没怎么样。她骂她的,与我也没有什么关系。

但马薇薇的粉丝们,硬要说薇薇姐逻辑完美,没有恶意,我想可能,你们既没有好好的理解语意,也没有领会你们爱豆恰恰就是想用释放小小恶意的方式宣泄情绪的心情。这也是我觉得很奇怪,并表示“恶意都能用逻辑洗地?”的原因。

你看,理解马薇薇的心情,包容她情绪的宣泄,可能恰恰是我们这些。

你们称为逻辑不好的人。

最后的最后,对所有说大家玻璃心,对号入座,自己钻坑的知友说一个事。

昨天(大概午夜吧),徐卓阳先生发了一个微博,马薇薇女士针对这条微博,进行了留言,还发了新微博,还发了一篇长文来进行嘲讽。

徐卓阳先生后来留言说:薇薇姐,我有半个字提到你么?

我看了。

真挺心疼的。

————————————

很多人跟我说,剧情都炸了,你继续说点什么吧。我听了以后有点懵。

因为我想到在这个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红的时候,夏惟桐跑来找我,说了一大段马薇薇女士说出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我说我知道啊,我答案里不是说了么。怎么了。

夏惟桐说:可你毕竟说她有恶意呀。

我说:啊,骂人没有恶意的么……

夏惟桐说:可你毕竟说她的恶意是面相群体的。

我说:啊,她这么表述就是会伤害群体啊……你自己不也说被冒犯么?

夏惟桐急了:至少,你这么写,对你不好。

我:啊?为为为什么?

这又让我想起后来另一位新世代著名辩手来找我,说我分析的很好。

那时我已被邱晨女士再次回应抨击,话里话外带着一个蠢字。

我只好跟他说你别说了,我已经被撕了。

他很惊讶:啊,你这么说还要被撕?这个圈子已经不能讲实话了么?

我叹口气:额,不知道。不过算了,我觉得我已经尽可能做到理性客观了。撕就撕吧。我觉得,能理性一点讨论问题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说完我就愣了一下。

接着说:嗳我们圈子是啥时候退步到不能理性客观讨论问题的地步的?

两个人相互愣了一下。

好吧好吧,既然新剧情这么多,那就再说点什么。

据说,美国的幼儿园,对小朋友,有一个基础的训练游戏。

叫“Fact & Opinion”。教会小朋友们,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用我们圈子惯常的说法,可能大概类同于:什么是事实判断,什么是价值判断。

对于loser这个词,很多人说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呀,画维恩图说loser的外延和我圈上知乎人数外延的关系呀,想要从客观定义的角度去解释这件事情。

但是呀。我觉得,可能都偏离了这个基础训练教会我们的东西:

什么是loser,不是fact,而是opinion。

当你听到有人说“你就是个loser”的时候。

他可能在说:你是一个输了比赛的人。

可能在说:你是一个一无所成的人。

可能在说:你混得比我差。

可能在说:你是个蠢货

可能……

可能……

可能……

甚至可能,他自己都没有什么道理和定义,就是想骂你一句loser。

所以这件事情麻烦就麻烦在,其实我们无法知道马薇薇女士说出这句话时,对这个词汇,抱有什么样的定义。

是马薇薇女士自己今天表述的:匿名即loser?

邱晨女士表述的:对号入座即loser?

周玄毅先生表述的:只谈八卦不聊辩论即loser?

汪有先生表述的:毫无建树还喜欢瞎BB即loser?

还是众多马薇薇女士的粉丝和其他知友表述的:水平不如马薇薇即loser,没参加国辩或者奇葩说即loser?

还是我自己心理建设的:这句话就是专门回应之前骂她的那些知友,而什么是loser,不过是一个后续附会的解释?

你看,这么多的定义观,得画多少维恩图,到底哪个定义是符合马薇薇原观点的,我们又上哪去用奇葩说群体自己都不统一的定义去理解这件事呢?

不知道呀。

(顺便多嘴一句,上述哪一个定义的loser含有恶意呢?嗯,每一个。)

那么。

既然对于什么是loser,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理解,如果要画一个维恩图,这个圈可能大,可能小,可能只骂了小小一小搓人,也可能骂了所有人。

那我们受众就懵逼了呀。

这也就是我说的。

你在抨击“不特定的部分”,那么全体就会遭受伤害。(之前的表述不太精准,修正一下吧。)

既然没有做到对一个观点表达的清晰无歧义,你就不能怪罪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此感到自己遭到了低看与谩骂(不管这伤害有多么的轻微),你也不能无视他人像汪有先生说的那样“不主动接脏水”“充分理解你的语境语义”的心理和其他成本。

对对,我理解,邱晨女士也好,汪有先生也好,夏惟桐局长也好,你们都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心理建设,跟我一样。

但是,我不觉得我有什么资格站在高处说大家收到的伤害都是自找的,更何况说出什么出来自接脏水的人恰恰就是loser。

这,是我与你们的不同。

对不起,我真的不懂。

说一句这话讲的不精准,有可能有误伤。

这,真,的,这,么,难,么?

为什么到现在。

各位还是在说,马薇薇女士的表述逻辑完美(连定义都没有的形式逻辑完美么),表达精确(既然表达精确,汪有先生为什么还要号召大家不要接脏水呢)。

既然知道这是一个私下回复,既然知道这是一个情绪宣泄。

为什么一定要高大精准完美正确,反对者都是蠢货loser呢………

更何况,loser,不是什么好词儿嗳。

各位,你们居然还给出了这么多信誓旦旦的观点去定义它,把它赋予了诸多客观标准?

我一直以为,“屌丝”“loser”“傻逼”,或者“胖”“丑”这一类的词,是只能自己黑黑自己的。

亲密朋友间使用都要格外小心翼翼的好么。

如果不是释放极端的恶意与情绪,我们应该极其审慎的使用这种摆明了来造成杀伤的词语的好吧?

各位好好说话的老师们,你们是哪里来的自信,哪里来的傲慢,哪里来的光,指着他人,言之凿凿的说:说对了,你就是loser啊……

我甚至都不想再用那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已经被用烂了的鸡汤了。

我相信你们都知道,只是你们屏蔽了它。

最后,我想说。

我还是秉持我一开始的看法,马薇薇女士这句话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但,各位,你们在这场风波里所有大义凛然的驳斥,信誓旦旦的指责,以及聪慧机敏的反黑。

我都看不懂。

哦,对了。

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评论和私信。

大意是,马薇薇女士可以在微博上做自己,想说什么说什么,甚至还能用这个事实在分答上赚口红,你却只能在这里理性克制的讲话。想想就觉得你可怜。

唔,我想。

是呀。

这个叫做辩论的游戏可能一直有两种理想主义,一种是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不管说什么都能赢,顺便还能用喝彩声买胭脂。

还有另一种,是把自己塑造成更理性,更克制,更讲道理的人。

这是我的理想主义。

在这一点上,我还做的很不好。在这里顺带为之前许多的不理性进行反思,对造成的伤害道歉。

当然,可能我更需要反思和道歉的是。

我居然一直以为辩论只有一种理想主义,我还确实真是,太蠢了吧。

user avatar

记得当初老师教辩论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思辩应当作为思维方式,如果你将他作为一种言必分胜负的生活日常,为了言语求胜而巧言偏辞,那你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讨厌的人。

但是我认识的一些辩论圈的人,不仅在赛场上的言语胜负心很重,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胜负心也很重。和他们聊天有时候会让人有疲乏之感,毕竟如果只是多角度讨论分析当然没问题,但是你要用一些辩论技巧诸如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等等方法和我聊天,想着言语交流中获得胜负,这真的让人心生无奈。毕竟我只是想好好的放松聊聊天,不希望将朋友的日常交流变为战场。

在日常生活中,太注重话语权的后果就是只拥有话语权,太注重言语胜负的同样,也只能在言语中获得胜负。我始终觉得辩论真正让我们学的,应该是由术问道,通过辩论的方法去拥有自身客观思辩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仗着自己语言逻辑的完美,去不断的嘲讽他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