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和国外观众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13亿人口+成熟的互联网普及+庞大的电视用户,这导致了我们电视剧市场的广度世界第一(不管是10岁的小学生,还是70岁的老年人都会看电视剧),然而,我们电视剧市场的深度很低(重复收看率低,大量“听电视剧”人群存在)。
什么是广度?说简单点,就是你这个剧有多少潜在的受众。
两部电视剧放在你面前,A是年轻演员拍的,B是知名明星、老戏骨拍的,你肯定先看A然后看B.因为B天天上热搜,豆瓣评分还不低。
什么是深度?说简单点,就是你对这个剧的要求有多高。
如果你觉得电视剧不好看,或者说达不到你的审美阈值,你会不会弃剧?你容忍的限度是多少?我国目前电视剧群体的深度太低了,很多烂剧,明明是烂剧,依然有人会去看,而且观众明明知道是烂剧。直观的体现就是“听电视剧”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我国农村、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大晚上,你看电视剧,干什么?
关于男主女主如果角色设定是医生。应该怎么写职场剧?
首先,医生是那一个科的医生?外科还是内科?区别在那里?
外科里面细分神经外科还是肠胃科,还是心胸外科?区别在那里?
院长、教授、主任、医师肯定是不同的,区别在那里?
这个科室里面的医生、实习生是如何升迁,考核机制?
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观众就会觉得,原来神经外科医生是需要这样性格、特点的人才。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会模糊化医生这个身份。让职场剧变成挂羊头卖狗肉,本质是为了蹭医生这个职业的热度。
具体怎么办?
1、请目前最红的小鲜肉、流量、老戏骨、大IP。把明星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是否符合医生设定并不重要。
2、制造戏剧矛盾。
怎么样才能冲突起来呢?毕竟文明社会,讲道理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医生看病有什么好拍的?多设置几个奇葩人物,写医疗剧,一上来就是奇葩病人的医闹事件,病人杀人事件,把社会上的案例抄上去。怎么奇葩,怎么曲折离奇,怎么来。
3、上热搜。
钱都给演员和宣发,最终结果就是粗制滥造,出现烂尾、注水的现象。
因为制片方追求广度(更多人上当看几集),而不在乎重复观看率,有很多人喜欢听电视剧。
真正对电视剧能冲击的是,市场能成熟起来,职场剧写好
1、经济发展。大家兜里有钱了,大晚上不看电视剧,出去看体育比赛,出去社交活动,出去看演唱会。自然而然,“听电视剧”。
2、其他娱乐的普及,直播、体育、动漫、音乐、小说。这些行业普及了发展了,自然而言倒逼电视剧行业的发展。
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世界第一,但是,体育市场太低了,音乐市场太小了。
我们互联网普及太快了,导致了电视剧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体育市场、音乐市场跟不上发展速度,导致了电视剧市场目前畸形的情况。
3、粉丝审美提升
烂剧就学会弃剧。
又要祭出我的库存打脸了,还是老问题。
写不好?来
创业剧
医患剧(但凡这种剧火一点,医患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
文员类
前面的太沉重了,搞笑一点的也有。
这些剧拍出来你们看吗?你们看个几部?
为什么不看?我帮你们说,因为他们都在认认真真的干事业,都不好好谈恋爱。谁特么看啊。
于是中国的职场剧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一个牙科诊所前台,在北京租着独立的一居室还自费装屋,全是高档家具,想买车买车,。每天的任务就是接电话以及和诊所股东保持着纯洁的男女关系。生活最大的烦恼就是各种感情问题。
又或者这样的
创业时代其实恰好完整的体现出了中国编剧的难处。
创业时代其实有个非常讲究和专业的内核。出生的早的观众可能知道,他的内核其实是早期talkbox,三大运营商以及腾讯争夺即时语音信息市场的故事。有比较深的现实依据性。他想走专业职称的路,但是你能走吗?你走了有人看吗?没人看怎8000万的演员薪酬怎么回本?于是谈恋爱啊,顶着专业创业的炉子,各种谈恋爱啊。我爱上了你的声音和他的身体啊~于是这下爆款。
所以啊,
不好好谈恋爱观众根本不看,那资方还会投吗?
资方不投,那编剧还敢这么写吗?
编剧不这么写,于是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中国编剧写不好职场剧。
嗨~
聊过很多国外编剧。
他们普遍是羡慕中国大陆的市场广度的,但是深度最后形成一种劝退的力量。
像美国和英国这样的产剧大国,最后大家会逐渐认识到分众的重要性。包括像Netflix这样的收费平台,要有力地刺激观众掏口袋,深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某一个维度上增加深度势必在另一个维度上放弃深度;那种适合‘阖家观赏’的综合剧其实只是铺了一个收视广度,放在免费区当然有人点击(或停留在电视频道上),放开收费市场会比较惨淡。
中国的编剧未必不想讨好观众群体,但是我们的投资商和制作人在策划端很容易被‘广度’迷惑住,希望在收视的前10分钟尽量多抓住更多观众,而不重视弃剧率。因此,经过数次会议,框子会溢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想要兼顾各种各样的群体偏好。然后编剧就被各种碾压和妥协,也有遇到硬气的编剧谈崩然后立刻补进一组以‘听话’为优先考量的编剧的,后果可想而知。
记得一位加拿大的室内设计师跟我聊起,买第一套房房子的业主特别喜欢全程插手设计师的方案,他们也有经常出差参观过各种美术馆、剧院、教堂,住过高档酒店的,但因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无法在头脑内有机地模拟出那些‘割裂’的美的元素组合起来的最终效果。结果呢?等成品出来就只能懊恼。不过等到第二第三套房子装修的时候会好很多,开始尊重设计师的专业,也不会因为‘想要实现梦想’过度干预。
所以,可能还有个过程。
当然,我也遇过一位台湾电视剧制作人,他说很奇妙,电视观众是很神奇的群体,拍再烂的剧总有人会看,不管他们骂得再凶。他说看‘被迫’看低品质电视剧的人大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而那些随时可以搭飞机头等舱或游艇全世界上山下海的人是不屑于坐在电视机前面浪费自己时间的。制作方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主动站出来羞辱弱势群体,就只能拿仅有的那些预算制作相对应水平的剧出来。目前中国有线电视台的收费是一刀切的吧?也很少出现公筹体制,所以,只能是资本方和制作方说了算。比如很多人会抱怨在日本NHK的收费人员有多难缠,但是来自观众的营收成本提高后品质的确不同(当然前提是资本的运用机制不出问题,比如钱是不是丢在应该丢的方向上,例如编剧的薪酬待遇)。
专业素养也很重要。像上面讲的,专业的制作团队在看到好的本子的时头脑是可以立刻做判断的,而不是一定要等到拍摄出来看到原片甚至剪辑完才能认识到什么是‘不好’,很多组里有话语权的甚至没办法做这种前期判断,都是走走看再说,到时候就只能忙于修修补补,这里面很无奈,也有给钱少那么制作团队有能力但装傻看笑话的,也有预算再多能力很差就是出不了东西但有关系踢不掉的...种种种种。总之锅不都在编剧身上,不然,其实策划阶段就应该可以喊停了。
剧本不是编剧说了算,是投资人,制作人,导演,大牌演员说了算。谁说了算,肯定按谁的要求去写啊,编剧就算写了,也架不住别人要改。
以前的编剧:下生活,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现在的编剧:在房里,七天写出一万字
很多编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行业到底是什么样子。
现在很多的职业剧、行业剧;其实就一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职业剧、行业剧糊弄外行还行,糊弄内行可就不好办了。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的《理想之城》讲的是造价师苏筱的故事。除了造价师这个行业和与造价有关的行业以外,谁了解造价?恐怕看百度百科都未必搞得明白。
《名侦探柯南》那些剧集,我们看看很神秘要案件。你让刑警看,恐怕他们笑笑;在他们眼里,《名侦探柯南》《金田一》的那些案子压根没有那么神秘。毕竟他们见过更厉害的案件,这些对他们来说就算个小儿科。
因为编辑没上过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