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造成的物种大灭绝程度能比得上白垩纪末大灭绝吗?

回答
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通常指的是大约6600万年前发生的那个震动地球的事件,它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生命图景。我们都知道,那场大灭绝干掉了绝大多数恐龙,还有许多海洋生物和植物。主要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全球范围的野火、海啸,以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导致阳光被遮蔽,生态系统崩溃。这次事件是地球生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清算”之一,许多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生物从此消失,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那么,我们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能不能跟那场史诗级的大灭绝相提并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看看。

速度与规模:一场“静悄悄”的危机

首先,要说规模,那场白垩纪末的大灭绝,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地球历史尺度上)灭绝了约75%的物种。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而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物种灭绝,虽然不像恐龙那样惊天动地,但其速度和持续性也同样令人担忧。科学家们用“第六次大灭绝”来形容当前的情况,认为其灭绝速率比正常背景灭绝率高出数百甚至数千倍。这意味着,在人类文明的这段短暂时间里,物种消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自然演化的速度。

想象一下,恐龙消失了,然后几千万年,新的物种慢慢演化出来填补空缺。而现在,我们可能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内,就永久地抹去了许多物种,这些物种可能花费了数百万年才演化出来。这种“加速”的灭绝,其长期影响同样是毁灭性的。

原因的性质:人为干预还是自然灾害?

白垩纪末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巨大的自然灾害——小行星撞击。这场灾难是地球系统本身的剧烈动荡。而我们现在面临的物种灭绝,其驱动力几乎完全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活动。

我们破坏栖息地(砍伐森林、开发土地),我们污染环境(空气、水源、土壤),我们过度捕猎和捕捞,我们引入入侵物种,以及我们最显著的“贡献”——气候变化。这些人类活动像一把把钝刀,一点一点地侵蚀着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让它们无处可逃,无处栖身。这种“内因性”的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类的生存模式和对地球资源的索取方式,这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们自身能否做出改变。

影响的广度:不仅仅是“大个子”的消失

白垩纪末大灭绝最出名的就是干掉了恐龙,但它也影响了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菊石、以及很多植物。这次事件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最小的微生物到最大的爬行动物,无一幸免。

我们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灭绝,同样具有广泛的影响。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巨型恐龙的消失,但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失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甚至还有大量的昆虫、鱼类和植物。尤其是那些我们不常关注的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旦它们消失,整个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的减少,直接威胁到许多作物的授粉,影响到我们的食物供应。珊瑚礁的白化和死亡,不仅仅是失去美丽的海洋景观,更是影响了全球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生存。

恢复的可能性与时间尺度:漫长的“修复”之路

白垩纪末大灭绝之后,地球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来缓慢恢复和演化新的物种。生命的韧性很强,但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而我们现在造成的灭绝,其恢复过程同样会非常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一旦一个物种灭绝了,它的基因就永远消失了,无法复生。即使我们停止所有有害活动,地球的生态系统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而这个新的平衡可能已经与过去截然不同。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在将地球推向一个与白垩纪末大灭绝后相似的、但又截然不同的新时代,只不过这次的“推手”是我们自己。

关键的区别与担忧:主动与被动

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因。白垩纪末大灭绝是外部的、不可控的自然力量。而现在的物种灭绝,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行为所导致的。这意味着,我们是这场危机的主导者,也必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是主导者,才更令人担忧。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是否有能力和决心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能够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我们造成的物种灭绝,虽然不是一次性“轰轰烈烈”的事件,但其日积月累的破坏力,及其对未来地球生态和人类自身生存造成的深远影响,是足以与那场改变地球历史的白垩纪末大灭绝相媲美的。我们不是在被动地承受一场自然灾害,而是在主动地塑造一个可能更加贫瘠的未来。

总的来说,虽然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和性质有所不同,但就“灭绝速度的加快”和“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广泛影响”而言,人类造成的物种大灭绝的严重程度,正朝着能够与白垩纪末大灭绝相媲美的方向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因为其人为性而更具潜在的长期危机。这不仅仅是关于其他物种的生死存亡,更是关乎我们人类自身在地球上长远发展的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截止 2022 年初,人类世大灭绝业已消灭的物种数量和总生物量还比不上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根据化石记录,后者至少干掉了当时地球上存在的 75% 的物种[1],这还忽略了大量难以形成化石的物种。

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消灭的大部分物种是雨林特有种。这无法期待比希克苏鲁伯陨石坠落[2]时消灭的雨林特有种更多。

目前,海洋表层升温和海水酸化的发展相当迅速,珊瑚礁可能被人类主导的气候变化大规模破坏。但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估计 98% 的热带浅海珊瑚物种被消灭。

未来,人类或许能进一步灭杀其他生物,例如将小行星 1036 偏转到地球上可以造成比希克苏鲁伯陨石更猛烈的撞击,引起全球植被大火和撞击冬天,很可能一举超过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但在近未来看不出人类有这样做的趋势。

你可以考虑人类或人类制造的计算机在地球上释放能拆解其他物体来复制自身的纳米机械的概率。这种手段可能摧毁地表的所有复杂物体。同样地,看不出人类整体有主动这样做的意愿。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98%2Frstb.1994.0045
  2. ^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y505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通常指的是大约6600万年前发生的那个震动地球的事件,它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生命图景。我们都知道,那场大灭绝干掉了绝大多数恐龙,还有许多海洋生物和植物。主要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全球范围的野火、海啸,以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导致阳光被遮蔽,生态系统崩溃。这次事件是.............
  • 回答
    最近,关于物种灭绝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甚至有人抛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这只是自然规律,与我们无关。说实话,听到这话,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适者生存”就能带过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物竞天择”这话说得没错,自然界确实存在竞争,也确实有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当所有尺度缩小千分之一时,还能不能造出航空母舰?答案是:很难,而且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航空母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审视缩小后人类和环境的物理特性,以及建造航空母舰所需的基本要素。1. 人类缩小千分之一后的情况首先,让我们来量化一下缩小后的“人.............
  • 回答
    假设人类真的发现了那个终极的“小”的“物质”,那种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甚至连理论都触及不到的最小粒子。这可不是简单地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那么简单,这会是一场颠覆,一场彻底重塑我们认知的风暴。首先,对物理学的冲击是核裂变级别的,不,是核聚变级别的。 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那些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甚至希.............
  • 回答
    2023年3月3日,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名为“久联”的物流仓库突发大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火灾无情,它带走了14条鲜活的生命,更让12个家庭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还有12位伤者仍在与死神搏斗,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火灾发生的经过与初步的调查情况火灾发生在当天下午,具体起.............
  • 回答
    人类活动对动物演化的影响是深刻且多方面的,并非所有影响都是直接的、有意识的演化“设计”,更多的是人类行为改变了环境,从而为某些性状的动物提供了选择优势,促进了它们的繁衍和演化。以下是一些人类活动对动物演化造成影响的详细例子:1. 捕猎和选择性捕食导致的演化: 体型和行为的改变: 人类狩猎的偏好会.............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设。如果人类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那留下来的人们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经济运行、甚至是我们的心理都会被彻底颠覆。首先,最直接的混乱将是交通和通信的停摆。想象一下,一半的飞机驾驶员、火车司机、汽车驾驶员,甚至只是骑自行车送快递的工人都消失了。全球的航空业会立即瘫.............
  • 回答
    这的确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备受关注,同时又令人深思的议题。许多业内顶尖的专家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潜在能力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和审慎判断。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智能的指数级增长与不可预测性我们目前所谈论的人工智.............
  • 回答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无疑给人类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经济的停滞到社交的疏离,从心理的创伤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现实。然而,正如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挑战一样,人类也必将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复苏的路径,重新构建更加坚韧和有弹性的未来。这场复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饱经风霜的老者,内心深处都秉持着纯粹的善意,没有任何恶意、自私或隐藏的企图。这样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其影响之深远,将彻底颠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一切。首先,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重塑将是必然的。在这样一个没有犯罪、没有欺诈、没有剥削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法律.............
  • 回答
    刘慈欣这句“IT技术的增长造成人类进步的假象”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极具批判性的观点,触及了技术发展与人类福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结合刘慈欣的科幻作品风格来解读。一、 “IT技术的增长”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刘慈欣所说的“IT技术的增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不仅仅.............
  • 回答
    微软,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巨大的锚,深深地固定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时间拨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一下没有微软的世界,那将是怎样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一下,你今天想写一份报告,或者整理一份账单,又或者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在没有微软(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的时代.............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搬运食物、建造巢穴的微小生灵,突然间拥有了和我们人类一样的智慧,甚至比我们更精明,那会发生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游戏,而是一场涉及到生态平衡、生存策略甚至是文明演化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想想蚂蚁一旦拥有了猴子的智商,它们会做什么?这可不是简.............
  • 回答
    南极,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古老大陆,长久以来都沉睡在严寒之中。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脚步不断加快,一直被视为“时间胶囊”的永久冻土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融化。如果有一天,这片厚实的冰层被彻底打通,释放出被封存了数万年甚至更久远的远古病毒,那么对我们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首先.............
  • 回答
    回顾人类漫漫征程,计算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一个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其影响之深远,几乎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重塑着文明的肌理。它并非一夜之间崛起,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精妙的演化过程,从笨重的机械计算器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每一次迭代都将人类的进步推向了新的高度。早期的计算机,那些庞大的、.............
  • 回答
    要探讨人类活动是否确实导致了全球变暖,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一系列相互印证的科学证据。这些证据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并且在科学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足以构成“确凿”的判断基础。1.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与工业革命的同步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证据之一。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来自南极和格陵兰冰芯的空气样本,可以回.............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按下后人类现存的AI技术瞬间消失,那绝对是一场撼动整个世界的巨变,远非简单的“不便”二字可以形容。首先,我们要明白,AI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很多其他领域的基础或加速器。因此,AI的消失会像抽走了许多高楼的承重墙,引发连锁反应。经济领域的.............
  • 回答
    宫崎骏笔下的《风之谷》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其中女主角娜乌西卡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她对“新人类”胚胎的处理,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讨论空间。要评价娜乌西卡这一行为,我们不妨从多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 故事的背景与“新人类”的定位首先,我们必.............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如同黄沙漫卷,席卷古老的华夏大地,或是欧洲某个繁华的国度。如果新冠肺炎这样的病原体,挟带着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致病烈度,穿越时空,降临在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甚至连基本卫生观念都相当薄弱的古代社会,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人类,是否会就此走向灭绝的边缘?这是一个.............
  • 回答
    戴森云这个概念,一旦在地球上大规模实现,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热环境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的问题。简单来说,极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热污染,而且其影响程度会远远超出我们目前能够想象的范畴。咱们先得搞清楚,戴森云是个什么玩意儿。它不是一个单体的建筑,而是一个围绕着恒星(比如太阳)建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