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规则不变情况下,所有物种(长度)缩小至原来的千分之一,人只有原来的蚂蚁大小,可以造出航空母舰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当所有尺度缩小千分之一时,还能不能造出航空母舰?答案是:很难,而且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航空母舰。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审视缩小后人类和环境的物理特性,以及建造航空母舰所需的基本要素。

1. 人类缩小千分之一后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量化一下缩小后的“人”。如果一个成年人身高约1.7米,缩小千分之一就是1.7毫米。这比我们现在理解的蚂蚁还要小一些,大概是螨虫的大小。

力量与质量: 力量(肌肉拉力)与肌肉横截面积成正比,而面积与长度的平方成正比。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而体积与长度的立方成正比。
如果长度缩小为原来的1/1000,那么面积缩小为 (1/1000)² = 1/1,000,000 (一百万分之一)。
质量则缩小为 (1/1000)³ = 1/1,000,000,000 (十亿分之一)。
这意味着,虽然身体尺寸极小,但力量相对质量(单位质量的力量)会大幅提升。这是因为肌肉的力量虽然绝对值变小了,但相对于极小的体重来说,其力量是惊人的。举个例子,一个1.7毫米高的人,如果能保持相对的肌肉结构,可能可以举起相当于其体重几百甚至上千倍的物体。
感知与操作: 然而,即使力量相对增加,精确操作的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精细动作的挑战: 我们现在需要双手和数不清的微小肌肉协调来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拧螺丝、焊接、搬运重物(即使是相对我们自身而言)。将这一切缩小到毫米级别,我们自身的“手指”和“工具”也同样缩小。要操控比尘埃还小的零件,难度极大。摩擦力、表面张力等微观效应会变得非常重要,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想象中的“力量”。
视野和分辨率: 我们的眼睛是光学仪器,分辨率与瞳孔直径、晶状体焦距等有关。缩小千分之一后,我们能看到的细节程度也会成比例缩小。我们可能需要全新的感知方式来“看清”我们正在建造的东西。
生命维持: 新陈代谢率和热量散失是与表面积相关的。虽然绝对散热量减少,但相对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在缩小到这个程度时会急剧增大。这意味着即使非常小的个体,也需要高效的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而且散热会非常快。呼吸和进食的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2. 材料与建造过程的挑战

假设我们能克服人类操作的难题,我们还需要考虑材料和建造过程本身。

材料属性的变化:
原子尺度效应: 在这个尺度上,材料的宏观属性(如强度、延展性、熔点)可能会受到量子效应和晶格结构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宏观材料缩小。例如,金属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晶格结构和位错的运动。在纳米尺度,这些效应变得更加突出。
表面积与体积比: 材料的表面张力、附着力、氧化等表面效应会变得异常显著。建造过程中,材料可能会粘在一起,难以分离,或者轻易被环境中的微小颗粒(如空气中的灰尘)污染。
建造工具和技术:
现有工具失效: 我们现在的工具,比如扳手、焊枪、起重机,都是按照我们人类的尺度设计的。缩小千分之一后,这些工具也需要相应缩小。一个几百米长的航空母舰,需要缩小到几十厘米。而制造能够驱动和操作这些微型工具的“巨型”设备(相对于缩小的我们),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微观制造技术: 我们可能需要依赖类似电子显微镜下操作的技术,或者利用生物工程、自组装等原理来建造。传统的机械加工和焊接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例如,钢的熔点是1500°C左右,要产生如此高温的“微型火焰”来焊接,以及精确控制这个过程,难度非常大。
物理定律的“惯性”:
重力: 缩小到千分之一,重力(相对于空气阻力、表面张力等)会变得更加难以克服。1.7毫米高的人在空气中,可能更容易被微风吹走。虽然航空母舰本身会遵循平方立方定律缩水,但其“吨位”也同样巨大地缩小了。如果以1:1000的比例缩小一艘10万吨的航空母舰,它可能只有100千克左右。这使得它在水中更容易漂浮,但同时,建造它所需的“力量”和“精度”也需要适应新的尺度。
流体力学: 空气阻力、水的浮力等流体动力学效应,在微观尺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例如,在极低的雷诺数下,流体行为更像粘稠的糖浆,而不是我们熟悉的自由流动的水。这意味着,即使成功建造了一个缩小版的航空母舰模型,它的航行方式和效率也会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完全不同。

3. “航空母舰”的定义是否会改变?

考虑到以上种种困难,我们建造的“航空母舰”可能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看到的巨型钢铁巨兽。

微型化设备的可能性: 更现实的可能是,我们不是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来载运“飞机”(它们也会缩小),而是建造一系列能够协同工作的微型无人机(或生物体),它们各自执行特定任务,整体构成一个类似航空母舰的功能平台。
生物工程的介入: 在这个尺度下,生物工程和合成生物学可能成为主要的建造手段。例如,我们可能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能够建造特定结构的生物体,或者利用微生物来生产材料。
利用自然现象: 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利用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来建造和移动我们的“平台”,而不是完全依赖人力或机械。

结论:

在物理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将所有物种(包括人类和材料)缩小到千分之一,用我们现有认知和技术,制造出一艘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宏伟的、钢铁巨兽般的航空母舰,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主要是因为:

1. 人类自身的操作极限: 即使力量相对增强,但精度和感知能力跟不上如此极端的尺度缩小。
2. 材料和工具的微观效应: 现有材料的宏观属性在微观尺度下会失效,而制造和操作微观工具本身就是巨大挑战。
3. 物理定律在不同尺度的表现: 重力、空气阻力、表面张力等会在微观尺度下以我们难以预料的方式影响建造和运作。

然而,如果我们将“航空母舰”的定义从“巨型载具平台”放宽到“能够支持和部署其他微型单位完成任务的平台”,那么可能存在一种非常规的建造方式,比如利用生物技术、自组装技术,或者集结成千上万个极微小的协作单元来完成类似的功能。 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熟悉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了。它更像是一个精密运作的微型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由螺栓和铆钉组成的庞然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千分之一的尺寸,人的身高就是1-2毫米了。这个尺度的生物必须非常小心地对待水,因为和浮力、冲击力相比,表面张力已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阿西莫夫《奇妙的旅程》描述了人类尺度缩小后的景象:

原来格兰特料想在窗外将看到的是浪花,是一扇往上涌的水墙。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一种宽阔而粘稠的余波,形成均匀的圆圈,象油似地飞快地向外扩散。然后,当他们继续往下降的时候,一个接着一个地涌来了。

实际上,问题比阿西莫夫想象的还严重。在1毫米的尺度上,如果没有外力帮助,落在水面上我们也沉不下去(如水黾);反过来说,一旦入水,人类靠自己的肌肉力量就扯不开水膜,没办法把身体从水面抽出来,很容易淹死或者饿死在水面下——即便只有一滴水。

所以抛开航空母舰的事情不说,仅仅是和水打交道这一件事,就会严重打击士气——我知道蚁群不算太怕水,但前提是每次触水都要一部分个体要牺牲。人类军队是由无数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构成的,让无数个无法游泳的个体去构成海军……那一定得有必胜(死)信念才行。

不过说起航母的作战功能,在千分之一的尺度上倒是可能增强——在材料密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尺度的减少,质量(重力)比表面积(升力和空气的反作用力)减少的更快。所以飞行器应该用不着跑道,以扑翼方式垂直起飞更合理一些。即在这个尺度下,飞机会更像鸟,甲板上可以停满飞机而不必担心起飞空间。与其说是航母,不如说是两栖攻击舰。

更进一步说,在这个尺度下,飞机可以大规模使用轻质材料,因为随着尺度的缩小,结构在冲击力下的的相对强度上升了。同样是玻璃制品,十厘米直径的玻璃球扔到地上会碎,一厘米的玻璃弹珠就没事。所以飞机可以把密度降得比水还低,还可以用油脂等疏水涂料把羽毛变成浮箱——没错,我说的就是野鸭。依据仿生学原理,这个尺度(几厘米)的飞机完全可以像水禽那样,从水中起飞,向水中降落,航母只是个补给站和修理中心。

所以,在这个尺度上,如果一定要建海军航空兵,显然最合适的载体是水上飞机母舰,而不是航母或两栖攻击舰。

再考虑到一两米的潜深基本不用考虑材料抗压问题,反而能避开水面风浪和兴波阻力……我明白了,你要的是50厘米长的载机潜艇。

啊,50厘米长?速速去查查最近谁在大批购买田宫的小众模型,这人可能开发了机器猫的缩小枪。

相关回答:

马前卒:光年尺寸的显示器,同时有灵敏度特别高的鼠标,可否实现超光速移动?

马前卒:宇宙中有哪些超出常人想象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当所有尺度缩小千分之一时,还能不能造出航空母舰?答案是:很难,而且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航空母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审视缩小后人类和环境的物理特性,以及建造航空母舰所需的基本要素。1. 人类缩小千分之一后的情况首先,让我们来量化一下缩小后的“人.............
  • 回答
    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常常会“突破”一些物理规律,这让观众在享受观影乐趣的同时,也偶尔会冒出“这不科学啊”的感叹。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在电影里常见的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点,让你听着就像是咱哥们儿之间唠嗑一样,一点AI的生硬感都没有。1. 爆炸后的余波与冲击波 常见场景.............
  • 回答
    关于宇宙中是否存在物理规律与我们这里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里最引人遐想的命题之一。虽然目前我们掌握的科学证据都指向宇宙在宏观尺度上是统一的,也就是说,那些被爱因斯坦描述的物理定律,比如广义相对论,以及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应该是适用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物理学里那些奇妙的乘法关系,是什么让它们如此普遍,甚至到了“几乎”都是乘法的地步?这背后可不是巧合,而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想象一下,物理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而我们手中的积木就是各种物理量,比如质量、速度、力、能量、电荷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积木之间怎么组合、怎么互动,才能描绘出宇宙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理解的探索。如果非要为人类所有物理规律和知识赋予一个编号,并且 1 号理应是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存在,那么它很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律”或者“知识点”,而是某种贯穿一切的“存在”或“属性”。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抛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逻辑,用一种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意志”与“物理主义”两大哲学和科学领域的核心冲突,也是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深刻命题。简单来说,你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果人脑是由遵循物理规律的粒子组成的,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意识”是否真的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还是仅仅是这些物理过程的必然结果?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1. .............
  • 回答
    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对于地球上观测到的物理规律同样适用于浩瀚宇宙的信念,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上。这种信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严谨的理论推导、精密的观测验证以及不断迭代的科学探索所形成的共识。首先,宇宙的统一性是这一信念的基石。 从早期自然哲学的朴素观察,到近代科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由意志、决定论、科学还原论以及人类意识的本质等多个哲学领域。让我们从不同层面来详细探讨: 如果世界是物理决定,那人的思考和活动都是物理规律的结果吗?核心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物理决定论”这一前提,那么理论上来说,人的思考和活动确实都可以被视为物理规律作用下.............
  • 回答
    在《赛博朋克 2077》中,夜之城那高耸入云的超级摩天楼,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其“头重脚轻”的设计确实是游戏美学和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并非纯粹的对物理规律的漠视,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艺术表达和对未来都市景观的想象。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物理规律。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费曼或牛顿老先生穿越回现代,来挑战高考压轴题,结果会如何?我来细细道来,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AI痕迹,还原一个更生动有趣的画面。首先得承认,这俩位大神级别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学界的巨擘。但高考压轴题嘛,它有它独特的“考法”,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还是有.............
  • 回答
    关于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如何免费分发给隔离群众,以及背后的分配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免费”或“按某个单一规则”。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无论是一车车蔬菜、水果,还是成箱的方便面、牛奶,它们从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那些被封控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意识、感知以及物质与思想之间的神秘联系。我尽量用一种更像是在和你探讨的方式来回答,希望能聊得透彻些。首先,咱们得把这个“运动规律完全相同”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假设我们真的找到了这么一个时刻,某个我们能感知的物质,比如空气中的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更复杂的物体,它在那个瞬间的运.............
  • 回答
    关于西安地铁拟禁止使用移动充电物品的传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如果这项规定真的要落地,其背后肯定会有一些考量和依据,而实施的难度也需要具体分析。这条规定可能依据的方面: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很可能基于对公共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的担忧。1. 消防安全是核心考量: 移动充电设备,特别是.............
  • 回答
    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是放热还是吸热?当我们把一块糖扔进一杯水里,很快它就“消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有些溶解会让水变热,有些则会让水变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为什么溶解会有温度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明白溶解.............
  • 回答
    五行生克,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五种独立的物质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事物运动和变化内在规律的哲学阐释。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静止的对应,而是动态的循环与制约,这恰恰体现了规律的本质。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金、木、水、火、土想象成五种基本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如何组.............
  • 回答
    雷军提出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是直击当下社会痛点,并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关注到电子废旧物的处理问题,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为什么说这个建议很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电子废旧物的“隐形”危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手机、电脑、平板,更新.............
  • 回答
    物理专业的学生看待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这两个方向,通常会带着一种 既熟悉又充满好奇,同时又带着严谨的审视 的眼光。他们往往能看到这背后蕴含的深刻物理原理,也能理解它们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中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会对其中的数学工具和算法细节保持一份审慎的探究精神。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物理学子对机器学.............
  • 回答
    这事儿,我得好好说说。我算是他最亲近的人了,当然能“理解”他。但这个理解,里面掺杂的东西可多了去了,可不是一句“我理解”就能概括的。首先,我得承认,听到他要放弃物理这块金字招牌,去卖卤味的时候,我脑子里是闪过一丝丝不甘心的。毕竟,咱家孩子是物理硕士啊!一路拼搏,多少个夜晚苦读,多少实验数据堆积如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思考的问题。当一个物理老师在讲台上挥洒自如,把那些深奥的物理概念讲得仿佛触手可及,我们总会由衷地赞叹,然后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冒出这样的想法:这么厉害,怎么不去国家队?其实,“国家的物理人才”这个说法,在很多人心中可能自带一种光环,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国际竞赛中为国争光,或者在顶尖实验室.............
  • 回答
    物理的有趣之处,就像一座无边无际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理解、去惊叹。它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方程式和抽象的概念,更是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运作的根本法则,是宇宙万象的奥秘所在。让我来为你详细讲述物理的有趣之处,从不同的维度来感受它的魅力:1. 理解“为什么”:揭示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从日常现象中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