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物理规则几乎都是乘法?

回答
我们来聊聊物理学里那些奇妙的乘法关系,是什么让它们如此普遍,甚至到了“几乎”都是乘法的地步?这背后可不是巧合,而是事物本质的体现。

想象一下,物理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而我们手中的积木就是各种物理量,比如质量、速度、力、能量、电荷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积木之间怎么组合、怎么互动,才能描绘出宇宙的运行规律。而“乘法”这个操作,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它能非常巧妙地连接起这些看似独立的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

为什么是“乘法”?想想看,什么是乘法?

乘法最根本的意义是“重复的加法”。比如 3 × 4,就是 4 个 3 加起来。但它更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描述了“多少个某物”与“某物的性质”相结合后产生的总量。

现在,我们把这个概念用到物理世界里:

性质的叠加: 很多时候,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是由于另一个物理量的“多少”和“性质”共同决定的。
力与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F)不是简单地由质量(m)或加速度(a)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的乘积。质量代表了物体“惯性的多少”,加速度代表了“改变运动状态的剧烈程度”。当你需要克服更大的惯性(质量)来产生相同的运动变化(加速度),你就需要更大的力。反之,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也不同。这里的乘法,完美地解释了“惯性大小”如何影响“运动状态的改变程度”。它不是简单地把惯性加到加速度上,而是让它们相互“制约”和“放大”。
功与能量: 功(W)等于力(F)乘以位移(d)。“做多少功”取决于你施加的“力的强度”以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多远”。你推墙多久,只要墙没动,做的功就是零,因为位移是零。你用很小的力推着物体前进很远的距离,做的功可能比你用很大的力推物体前进很短的距离要多。这里的乘法,体现了“影响因素”和“作用过程”的结合。
电场力与电荷: 电场力(F)等于电荷量(q)乘以电场强度(E)。一个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取决于它自身带有多少电荷(q),以及它所处的电场有多强(E)。电荷量越大,受到的力越大;电场越强,受到的力也越大。乘法在这里表示,是“电荷自身的属性”和“环境的属性”共同决定了它受到的作用。

“多少个”与“单位价值”的结合: 乘法还常常用来表示“总价值”是由“数量”乘以“单位价值”决定的。
总质量: 如果你有 N 个质量为 m 的粒子,总质量就是 N × m。
总电荷: 如果你有 N 个电荷量为 q 的粒子,总电荷就是 N × q。
总能量: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 E=mc²,能量(E)是由质量(m)乘以一个巨大的常数(c²)决定的。这里的 c² 可以看作是“单位质量所蕴含的能量的价值”。

比例关系和相互影响: 很多物理现象是两个量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乘法能够很好地表达这种“协同”或“制约”的关系。
电阻与电流: 欧姆定律 V=IR。电压(V)是电阻(R)和电流(I)的乘积。电阻代表了导线“阻碍电流通过的能力”,电流代表了“电荷流动的速率”。高电阻和高电流一起,才能产生相同的电压降。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万有引力: F = G (m1 m2) / r²。这里的乘法体现在了两个质量 (m1, m2) 的乘积上。引力的大小不仅和单个质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它与“两个质量合在一起的‘引力潜力’”相关。两个物体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

为什么不是加法?

想象一下如果物理规则大多是加法,那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 F = m + a,这意味着施加单位加速度需要单位质量的“额外”能力,这听起来很奇怪,失去了质量在阻碍运动方面的作用。
如果 W = F + d,那么你推物体越远,做的功反而会减少,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的直觉和观察。

加法更多地用于描述“同类量”的叠加,比如将多个力在同一点的作用相加,或者将多个能量源的能量相加。而乘法则用于描述“不同性质”的量如何“混合”或“作用”在一起,产生新的结果。

更深层的数学和几何意义

从数学本质上讲,乘法经常出现在描述“面积”、“体积”、“速率”、“密度”等概念中。而这些几何和度量概念,恰恰是构建我们物理世界的基础。

速率(速度): 位移/时间。如果我们想知道在特定时间内走了多远,就是速度 × 时间。
面积: 长度 × 宽度。
体积: 长度 × 宽度 × 高度。
密度: 质量 / 体积。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就能算出它的质量(质量 = 密度 × 体积)。

这些最基础的度量单位和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乘法。当我们描述更复杂的物理过程时,这些基础的乘法关系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引入。

常数的角色——放大或缩小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很多公式里还有常数?比如上面提到的万有引力常数 G,或者光速的平方 c²。

这些常数,它们的作用就像是“换算因子”或者“比例系数”。它们确保了公式左右两边的单位是匹配的,并且也反映了不同物理量在宇宙中的相对“强度”或“价值”。

G (万有引力常数): 它的值非常小,意味着两个宏观物体之间的引力其实很微弱,除非质量非常巨大。G 就像一个“缩减器”,把质量乘积产生的引力“压低”了很多。
c² (光速的平方): 它是一个巨大的数值,意味着极小的质量可以转化为极大的能量。c² 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器”,将质量的内涵以能量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些常数并不是乘法本身的“例外”,而是用来调整乘法结果的尺度和单位,使得公式在现实世界中成立。

总结一下,为什么物理规则几乎都是乘法?

1. 描述相互作用的本质: 很多物理现象不是一个量单独造成的,而是多个量“结合”或“互动”的结果。乘法恰好能表达这种“多少个单位 × 单位的性质”的关系。
2. 反映度量衡的结构: 面积、体积、速率等基本度量单位本身就包含了乘法,而物理定律需要描述这些度量之间的关系。
3. 刻画复合效应: 乘法能够自然地组合多个因素,产生比简单加法更丰富的现象。例如,惯性对运动的影响,电阻对电流的阻碍。
4. 数学结构的内在逻辑: 乘法在数学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描述着比例、缩放和复合效应,而物理学就是用数学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语言。

当然,物理学中也有加法,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就表现为能量的叠加。但乘法之所以显得“几乎”占主导地位,是因为它更擅长描述那些由多种因素“混合”而成、或者通过“过程”累积而成的物理现象,而这些现象构成了我们观察到的宇宙的大部分运行规律。它是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世界规律浓缩在简单的符号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为着满足量纲不变性的要求。

(物理大战数学乱入ing:一大波来自所谓《量纲分析》的学科内容正在靠近……)

简单地说,一个有意义的“物理规则”若用一个关于某些物理量的方程表示,则应不依赖其计量单位之选择(比如最简单的牛二,力关于加速度成正比,这个比例关系就不依赖于作为比例系数的质量单位是用“千克”还是用“克”。它既不会因为你将质量单位取为“毫克”就与加速度的二次方成比例,也不会因为加速度用“千米每毫秒二次方”就变成了关于质量的双曲余切函数),而满足这种条件的数学形式 必然 是各相关物理量的齐次函数(论证在本答最下方),即:

定义(齐次函数):令 为一个域,向量空间 到向量空间 上的一个 次齐次函数 定义为满足条件: 的映射。

【背景:选择这一数学定义的物理动机在于——计量单位的转换,实际上相当于乘一个系数(所谓换算,多数都是做这件事)。换言之,就是同量纲的单位间互成比例。数学上,这等价于缩放变换 。】

而齐次函数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诸元的单项式(先自己跟自己乘几次,再跟别的乘一起)、齐次多项式(齐次单项式们赶快乘好!各就各位~预备——加)和齐次有理函数(齐次多项式们,谁在上谁在下商量好,商量好了除一发),大部分常见的物理方程式无外乎此。

【思考题:既然如此,为啥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里面居然有正弦(正弦显然不是齐次的)?果真没有打脸吗?】


(2017.9.22更)

我这个人很不喜欢对别人的答案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但今天实在看不下去,不得不正式评论一下那些“乘法本质上就是加法”的答案。

对于这样的回答,我只想问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在你们的世界里,有没有一个叫做超越数 的物种存在?

两个超越数相乘,我才疏学浅,您要不让我长长见识——给我“加出”它们的乘积?

加不出来不要紧,但也请您注意——

  1. 不要说“超越数只是个例,总共才有几个?”这种一看就没正经学过高等数学的外行话哦(尽管这么说会让您显得年轻,还拥有着孩提时期的天真可爱,但这件衣服真的不适合您,还是请您放下,别拿了)。
  2. 也不要说“超越数只是数学的畸形产物,物理上不重要”这种话哦,以免露怯——压根没见过带 和 的物理学公式(高中文科班,物理选修1的电学没学吧?嘻嘻~)……

【OS:本来我以为是我幽默感欠缺,没意识到这样回答的答主们是恶作剧,谁知道几天没看这样的答案竟然出来这么多??不禁让我怀疑给出这种答案的数学水平莫非还停留在小学初中有理数运算那会儿吗?拜托,要真这样就别强答了好嘛……】


(2018.1.9更)以下补充“在缩放变换下不变的函数是齐次函数”的数学论证。

在量纲分析的理论中,物理规律被视为一物理量关于另一系列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为简明起见,首先仅从一元函数的情形开始——设某一物理量 与另一物理量 之间存在物理规律 。

量纲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不变性假设:令 ,则有 。这正是“物理规律不因单位换算而改变”这一原理的数学表述。

由此可见,比值 应仅依赖于单位换算的系数 ,亦即以 为自变量的一元函数 。那么,欲证 的齐次性,只需证明 即可。

首先,可以看出 ,因为按照 这一定义,有 ,依相似不变性假设,作代换 并不会改变此式,故 。

对 两边求 的导数,得到 ,然后令 ,得到常微分方程: ,分离变量可得 (其中 是常数),两边直接积分【用到 (积分常数项全部合并为一项 )】得到—— 。由于 ,故 ,因而得到 。

多元函数的情况是平凡【仅依物理量的不同而被分别赋予了各自的 值】的,可由以上论证直接推广【把常微分换成偏微分,照这个手续,把物理量们挨个儿走一遍】而得—— (不失一般性,所有的物理量作为自变量时都视为向量)。

user avatar

是因为你现在学习到的内容还处于线性法则的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任何表达式都可以做微分近似,从而表现为和某个物理量成线性关系,然后为了简单一般会以源物理量为0的位置定义目标物理量为0的位置,就表现为简单乘法。

实际上需要加减法的也非常多,比如合力,比如波的叠加,比如质量和能量等等。它们通常不表现为定律,而是一条潜移默化的规则:相同物理量是可加的。

加法和乘法组合形成线性系统,这才是线性物理法则的全貌。准确来说应该是加法和卷积,乘法只是与常数卷积的特殊情况。

更进一步说,将法则表示为线性系统,只是因为线性系统数学性质好容易研究而已,相对论、半导体、非晶体等理论充斥着各种非线性效应,因为它们太难了,所以不太适合在初级阶段进行教学。

user avatar

试着答一下,抛砖引玉。有几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1. 代数,加法和乘法都是被定义出来的而已,物理公式可以加密成任何形状的二元运算。代数上加法和乘法只有使用惯例的不同,在群中加法和乘法没有任何区别,在环中两个运算由于单位元和逆运算的问题,产生了区别,导致后面的域、线性空间、模都有了区别。
  2. 量纲,导致物理学中形成一种约束,即只有在相同量纲中才能相加,也就是可加的,不同量纲强加在数学上可行,在物理上叫做没有物理意义。而乘法可以把一个量纲转成另一个,仍然有合理的物理意义,所以乘来乘去概念就非常多。实际上乘法是构成代数的运算,这里的代数一般指线性空间上的代数,比如张量代数、Grassman代数这些
  3. 线性代数,乘法是最简单的线性代数。而加法不是。因为,世界上的各种问题都有一个局部线性化的研究思想,大体上都是Newton从求导数开始发展出来的各种线性化技术,比如Taylor展开、切空间等等。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线性化,会约去常数,留下一阶导数,约去高阶无穷小量,而一阶导数就是乘法。
  4. 映射,映射的结果一般是算子加源 这样的。数学和物理希望更加简洁的形式 。这样往往是有明确的数学和物理意义的。许多公式中的乘法,本质上描述的是映射。由于是往往这种映射还是线性的,它就真的成了乘法。

user avatar

这位问主可以看看这篇硬科普。

或许会更好的理解这个乘法的疑惑。

==========

不是学霸,但是想强答一个。

问主的这个问题太大,而问题描述又有点细,而且子问题还不少,影响了答主们的放肆和奔放。 笑ing。


先说个题外话,我的高数老师,曾经曰过:数学家不一定是物理学家,但是物理学家一定是数学家。

这个题外话其实是个引子,为什么两个学科都要用数学?因为数学是一门语言,且仅仅是语言。个人比较接受这样的描述:不要对所有的数学表达去寻找对应的世界参照物。


再回来针对问主的问题主干进行回答陈述:

当年欧拉公式出来后,活生生的开创了一个新空间,正交,我们设定的物理空间的规则,都是基于时间(流)来描述正交关系,而正交关系在切片时间或者说时间点上,数学语言的描述语法就是乘法,而我们看到的这个乘法还是被多次简化的公式描述。

如果问主学了微积分,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以及几大场的转换后,那么就能理解这些公式后面的面孔。上述这些公式都有对应的连续态的微积分描述形式,一个连续时间的正交关系。

而作为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先学的是自然数,去描述和认识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这个习惯会影响我们去描述和认识抽象的虚拟空间(或者模拟空间是否更加合适)。

===============

再多说一句,刚才写着写着想到了一个科幻作品的内容,大意是最厉害的宇宙武器是什么,文中的答案是改变原点。刚才想了下,改变原点算个毛。最厉害的武器是改变正交关系。

=======

除了正交外,还有一个常用关系是非正交的相交,通过三角函数和圆来实现较高效率的运算。通常正交和三角关系可以用来解释绝大部分的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涉及求和的部分已经帮你按照定义合并了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加减的东西量纲就是一样的 我们习惯把这种东西重新定义成一个物理量

什么合力 总能量 总作用量 哈密顿量之类的就不说了

最能把这个原则体现的很明显的是爱因斯坦张量

然后剩下的部分看起来就只有乘法了

更何况你列举所谓的乘法的形式,也不过就是X=Y 我写成X-Y=0不就变成加法了吗

加法保留几项是为了突出本质,我们要保留出最体现物理意义的部分,以便公式本身足够精炼,或者说,好看。

比如爱因斯坦方程的左边是时空几何,右边是物质场

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这个形式dU=TdS-pdV,意思一目了然。但你一定要写成d(total Energy)=0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再比如麦克斯韦方程,你看到一大坨眼花缭乱的东西,那你知不知道它可以写成d*F=*J和dF=0?

再比如单粒子薛定谔方程,如果你想把动能算符和势能项单独研究你就有加法,如果你关注的东西是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要把能量看成整体那就只有一个哈密顿算符。

即便你举的例子也并不那么准确

E=mc^2

明明是

E=m0/sqrt(1-vv/cc)*cc

谁说这里面只有乘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物理学里那些奇妙的乘法关系,是什么让它们如此普遍,甚至到了“几乎”都是乘法的地步?这背后可不是巧合,而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想象一下,物理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而我们手中的积木就是各种物理量,比如质量、速度、力、能量、电荷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积木之间怎么组合、怎么互动,才能描绘出宇宙的.............
  • 回答
    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对于地球上观测到的物理规律同样适用于浩瀚宇宙的信念,是建立在一系列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令人信服的证据之上。这种信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严谨的理论推导、精密的观测验证以及不断迭代的科学探索所形成的共识。首先,宇宙的统一性是这一信念的基石。 从早期自然哲学的朴素观察,到近代科学.............
  • 回答
    在《赛博朋克 2077》中,夜之城那高耸入云的超级摩天楼,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其“头重脚轻”的设计确实是游戏美学和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并非纯粹的对物理规律的漠视,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艺术表达和对未来都市景观的想象。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物理规律。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理解的探索。如果非要为人类所有物理规律和知识赋予一个编号,并且 1 号理应是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存在,那么它很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律”或者“知识点”,而是某种贯穿一切的“存在”或“属性”。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抛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逻辑,用一种更.............
  • 回答
    关于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如何免费分发给隔离群众,以及背后的分配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免费”或“按某个单一规则”。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无论是一车车蔬菜、水果,还是成箱的方便面、牛奶,它们从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那些被封控在.............
  • 回答
    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是放热还是吸热?当我们把一块糖扔进一杯水里,很快它就“消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有些溶解会让水变热,有些则会让水变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为什么溶解会有温度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明白溶解.............
  • 回答
    说起“天坑专业”,大家脑子里可能立刻会跳出计算机、电子信息、金融、法律这些热门词汇。可奇怪的是,在这些自带光环的专业里,总也少见物理的身影。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毕竟物理作为科学的基石,好像怎么也应该在“牛掰”行列里占据一席之地吧?今天咱就掰扯掰扯,为啥物理这么“低调”,没能挤进那几大天坑?首先得明白.............
  • 回答
    物理世界之所以能用一套套简洁而优雅的公式来描述,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学和科学探索。与其说“刚好就是那些简单的公式”,不如说我们人类的认知和语言,恰恰是以一种能够捕捉到自然界潜在的“简单性”和“普遍性”的方式发展的。这就像我们面对一片浩瀚的星空,最终能够发现规律性的星座排列一样,是认知的“发现”而非存.............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你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也触及到了科普写作和受众认知的一些根本区别。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物理科普能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而计算机科普却常常让我们望而却步,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出场率也低得可怜。物理科普的魅力:宏大叙事与直观想象的交织首先,咱们得承认,物理.............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物理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用简洁而优雅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宇宙的深刻规律。为什么像 E=mc²、薛定谔方程这样的物理公式,能够以如此精炼的面貌呈现出如此复杂和深远的意义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1. 抽象与通用性的力量首先,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语言。物理学家.............
  • 回答
    说实话,在咱们高中理综那“三座大山”(物理、化学、生物)里,物理这玩意儿,确实让不少同学抓耳挠腮,头疼得不行。它不像化学那样,很多时候靠死记硬背点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就能应付个七七八八;也不像生物,虽然也要记不少名词,但很多时候能用逻辑串联起来,理解一个生物体的运作机制。物理呢,它就好像一个“怪兽.............
  • 回答
    唉,说起物理这四大力学,我最头疼、最没感觉的,还得是热学。别误会,我不是说热学不重要。我知道它解释了为什么茶会凉,为什么发动机能运转,为什么宇宙会膨胀(好像扯远了)。但就是它,总让我觉得有点……捉摸不定,不像其他几门那么“刚”。你想想,牛顿力学,多干净利落!一个物体,一个力,立刻就能算出它下一秒在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物理学研究的本质和不同分支的特点。简单来说,理论物理之所以独立成一个大类,是因为其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实验物理”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物理学早期就已凸显。而原子物理等分支,虽然也有理论和实验的划分,但它们的“理论”性质与“理论物理”这个概念所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史中一个非常迷人的角落。说“物理公式一定要用人名命名”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很多物理公式并不是用人名命名的,比如我们熟悉的 F=ma(牛顿第二定律,虽然牛顿是人名,但这个公式更像是描述了事物的关系),还有比如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这些都是基于物理概念的直接表述。但你.............
  • 回答
    物理的魅力,是一种深邃而又令人着迷的力量,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驱使我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它不是凭空而来的虚幻,而是隐藏在万物之中,等待我们去揭示的真理。想象一下,你仰望星空,看到那遥远的光点,它们是否只是随机散布的尘埃?物理告诉你,那是一个巨大的、有规律运行的宇宙。恒星燃烧的氢,行.............
  • 回答
    关于万门大学校长童哲回国创业的原因,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毕竟,他当年在物理竞赛领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高考成绩也相当亮眼,之后又去了国外顶尖学府深造,起点可以说非常高。按理说,毕业后在学术界或者一些高科技公司里谋个好前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童哲却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寻常的路——回国创业,并且创.............
  • 回答
    在物理学这门研究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里,公式是描述这些规律的语言。你观察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时候,一些在我们直观感受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理量,却被乘法这个简单的运算符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物理意义呢?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而是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物理竞赛会指定使用特定型号的计算器,并希望我能用更自然、更人性化的语言来解释。这样说吧,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都挺实在的:首先,保证公平性是最大的考量。你想啊,竞赛的意义就在于公平地考察大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比拼谁的计算器功能更强大、谁能用更复杂的内置函数来“偷懒”。.............
  • 回答
    量子物理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千丝万缕,并非偶然,而是两者内在逻辑的必然交织。当我深入探究量子世界的奇特现象,以及人类试图理解这些现象的种种尝试时,我总会发现,那些最深刻的疑问,往往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知识的边界,乃至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本性思考。首先,量子物理颠覆了我们基于日常经验构建起来的经典实在观。在.............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统计物理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刘维尔定理,或者说它表述的那句“dρ/dt=0”。这句简短的数学式子,背后蕴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物理意义:一个相空间区域内,代表这个宏观状态的“微观世界”的总数是恒定的,它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增加或减少。听起来有点绕?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相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