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质溶解时,哪些物质会放热,哪些会吸热,有什么规律吗?

回答
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是放热还是吸热?

当我们把一块糖扔进一杯水里,很快它就“消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有些溶解会让水变热,有些则会让水变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

为什么溶解会有温度变化?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明白溶解这个过程的本质。溶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过程,通常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溶液)。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两件主要的事情:

1. 打破溶质粒子间的吸引力: 任何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量。要把溶质拆散,让它们各自在溶剂中游动,就需要克服这些吸引力。这个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就像你用力拉扯一团缠在一起的橡皮筋,需要费力气一样。
2. 形成溶质粒子与溶剂粒子间的吸引力: 当溶质的粒子进入溶剂后,它们会和溶剂的粒子之间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新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会释放能量,就像物体从高处落下会释放势能一样。

溶解过程的总能量变化,就是这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加减法”。

放热溶解 (Exothermic Dissolution): 如果形成新的溶质溶剂吸引力释放的能量,大于 打破原有的溶质溶质和溶剂溶剂吸引力所吸收的能量,那么整个溶解过程就会释放多余的能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即放热。
吸热溶解 (Endothermic Dissolution): 相反,如果打破原有的吸引力所吸收的能量,大于 形成新的溶质溶剂吸引力释放的能量,那么整个溶解过程就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来完成,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即吸热。

哪些物质会放热?哪些会吸热?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物质必然放热,什么物质必然吸热”的规则,因为溶解的能量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物质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中来观察一些普遍的现象和倾向:

1. 强烈的离子化合物溶解通常放热(或微吸热):

代表: 许多常见的盐类,比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一些强酸(如浓硫酸)。
原因: 离子化合物由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力非常强。当它们溶解在极性溶剂(如水)中时,水分子会包围并分散这些离子(这个过程叫做水合)。水合作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因为水分子与离子之间形成了新的、相对稳定的吸引力。如果这个水合放热足够大,就能克服拆散离子晶格所需的能量,最终表现为放热。
举例:
氢氧化钠(NaOH) 溶解在水中会迅速升温,甚至可能烫手。这是因为NaOH晶格中的Na⁺和OH⁻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强,水合放热量巨大。
浓硫酸(H₂SO₄) 也是一个典型的放热溶解的例子。硫酸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氢键和偶极偶极作用,释放大量热量。因此,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切勿将水倒入浓硫酸,以防局部过热导致飞溅!
一些铵盐(如氯化铵NH₄Cl)溶解时会吸热,这和它们的结构以及与水的作用方式有关,后面会详细解释。

2. 气体溶解在液体中通常放热:

代表: 氧气(O₂)、氮气(N₂)、二氧化碳(CO₂)溶解在水中。
原因: 气体分子的动能相对较大,它们分散在溶液中是走向一种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相比于气体分子自身的动能,通常释放的能量更多。
举例:
二氧化碳(CO₂) 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这个过程相对微吸热,但如果我们把已经溶解了CO₂的水冷却,会发现会析出更多的CO₂(比如苏打水开瓶时会冒泡,因为温度升高,CO₂溶解度降低)。更典型的是,一些气体溶解(例如氨气NH₃)在水中的放热会比较明显。

3. 很多有机物溶解时,放热和吸热都有,但吸热的现象更常见:

代表: 硝酸钾(KNO₃)、氯化铵(NH₄Cl)、硝酸铵(NH₄NO₃)、尿素、糖(蔗糖)。
原因: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复杂,有极性也有非极性部分。它们溶解时,需要克服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偶极偶极作用等。同时,它们与水分子之间也会形成氢键或偶极偶极作用。这些作用力的强弱,以及分子与溶剂的“相容性”(相似相溶原理)是关键。
硝酸钾(KNO₃) 溶解在水中是吸热的。它在水中会电离成K⁺和NO₃⁻离子,水合作用会放热,但拆散KNO₃晶格所需的能量更高,所以总体表现为吸热。
氯化铵(NH₄Cl) 溶解在水中也是吸热的。NH₄⁺和Cl⁻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不足以完全补偿拆散晶格和水分子自身重排所需的能量。
硝酸铵(NH₄NO₃) 溶解在水中是典型的强吸热过程,常用于制作冰袋。
糖(蔗糖) 溶解在水中,虽然会形成很多氢键,但这个过程放出的能量不足以弥补拆散蔗糖分子间氢键和水分子间氢键所需的能量,因此整体表现为微吸热或接近于零(温度变化不明显)。

寻找规律?能量守恒是核心!

虽然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公式,但我们可以从能量角度来理解一些“规律”:

“相似相溶”与能量: 相似的分子结构或极性,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吸引力类型和强度也可能相似。如果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相似,那么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可能与溶质溶质、溶剂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当。
极性溶质(如离子化合物、小分子极性化合物) 倾向于溶解在极性溶剂(如水、乙醇) 中。如果极性溶剂能够有效地与极性溶质形成强吸引力(如强氢键、强离子偶极作用),往往会释放较多能量,可能导致放热溶解(如NaOH溶于水)。
非极性溶质(如油、蜡) 倾向于溶解在非极性溶剂(如汽油、四氯化碳) 中。这些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吸引力主要是较弱的范德华力。它们溶解时,拆散溶质和溶剂自身吸引力所需的能量,以及形成新的范德华力所释放的能量,彼此可能比较接近,导致溶解热变化不显著,或者微吸热。

晶格能与水合能的权衡: 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晶格能(将离子晶体拆分成自由离子的能量,越高表示吸引力越强,拆开越难,需要吸收的能量越多)和水合能(离子在水中被水分子包围时释放的能量,水合能力越强,放出的能量越多)是决定溶解热的关键。
晶格能高,水合能也高: 比如NaOH,晶格能高(Na⁺和OH⁻都是小而带电荷的粒子,吸引力强),但其水合能也极高,且水合能的数值大于晶格能,所以NaOH溶于水放热。
晶格能相对较低,水合能也相对较低: 许多铵盐(如NH₄Cl)的晶格能不高,水合能力也有限,使得整个过程吸热。

熵变的作用: 溶解不仅仅是能量问题,还有“无序度”的问题。溶解过程通常会使体系变得更无序,即熵增加(ΔS > 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Gibbs自由能变化 ΔG = ΔH TΔS。一个过程能否自发进行,不仅取决于焓变(ΔH,即溶解热),还取决于熵变(ΔS)和温度(T)。即使溶解过程是吸热的(ΔH > 0),如果熵变足够大,使得TΔS的负值足够大,也能使ΔG为负,从而驱动溶解过程自发进行(尽管可能伴随吸热)。

总结一下,判断物质溶解是放热还是吸热,需要考虑:

溶质本身的结构和粒子间的吸引力强度: 离子化合物的晶格能,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间作用力。
溶剂与溶质之间形成的吸引力强度: 比如水合作用的强弱。
溶质与溶剂的“相容性”: 相似相溶原理下的能量匹配。

生活中的例子:

放热: 某些洗衣粉或清洁剂溶解时会发热,可以帮助清洁。
吸热: 制作冷饮时,加入某些无毒无害的吸热溶解物质(如硝酸铵),可以迅速降低饮品的温度。市售的“速冷包”或“冰袋”就是利用了吸热溶解的原理。

下次你溶解东西时,不妨留心一下温度的变化,感受一下物质溶解背后这有趣的能量秘密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物质溶解成为离子时会有两个步骤

  1. 水分子破坏其化学键,这一步需要吸热
  2. 离子成为水合离子,这一步需要放热

所以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主要看这两步的竞争。化学键过强而水合作用不强的物质,比如铵盐,就是吸热。化学键不够强而水合作用很强的离子(比如氢离子的水合作用极强,还有一些Z/r大的离子都有很强的水合作用),则会是放热的,比如说各种强酸,还有锂盐就一定是放热的。如果两者差不多,则热效应不太明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是放热还是吸热?当我们把一块糖扔进一杯水里,很快它就“消失”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有些溶解会让水变热,有些则会让水变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物质溶解时的冷暖秘密。为什么溶解会有温度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明白溶解.............
  • 回答
    你好!你想了解如何才能既有效地溶解油性物质,又不损伤其中宝贵的活性成分,对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化学、物理以及一些精细的操作。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油性物质跟水本来就是“两不相干”的,它们混不在一起。这是因为油性物质主要是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而水是极性分子。就好.............
  • 回答
    想知道未知溶液里究竟藏着些什么宝贝,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需要层层抽丝剥茧,运用各种“装备”和“技巧”才能揭开真相。这其中涉及的科学门道可不少,从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判断,到动用精密的化学分析手段,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入手,那些肉眼可见的线索,往往是破案的第一步:第一阶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化学、地质学和海洋学的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步拆解。首先,我们来探讨“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这个前提。关于“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的探讨:这个说法在化学上是基本成立的,但需要一些细微的限定和解释。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
  • 回答
    这当然是有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能观察到类似的情况。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油、水和食盐。咱们来具体说说:A 水B 食盐C 油(比如食用油)互溶性分析: AC 互溶: 水和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水是极性分子,而油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极性溶剂倾向于溶解极性溶质,非极性溶剂倾.............
  • 回答
    “物质女”这个词,在当下社会,确实经常被提及,而且很多人对它抱有复杂的看法,有的是赞赏,有的是批评,有的是不解。那么,物质女真的有那么多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物质女”。通常,“物质女”指的是那些高度重视物质财富、追求名牌商品、注重生活品质、并将这些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于物质最根本的认知边界,也曾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课题。我们习惯了将事物分解,试图找到构成世界的基石,但物质的“无限小”是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寻,这确实让人着迷,也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谜。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索: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物质的本质感到好奇。早期的哲学家,比如古希腊的留基伯和德谟克.............
  • 回答
    咱们聊聊物质为啥会变出气、液、固这三副面孔,听起来挺神奇的,其实根子就藏在微观世界里。咱们平常看到的世间万物,从冰块到水,再到水蒸气,它们最根本的组成单位都是那些小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或者分子。这些小家伙们可不是乖乖待在原地不动,它们一直在那里晃悠、碰撞、跳跃,只不过根据它们“玩耍”的激烈程度和互相之.............
  • 回答
    物质为什么具有质量?这是一个贯穿物理学史的深刻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关键。简单来说,质量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就像颜色或形状一样,但其根源却远比这些直观的物理特性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我们先从一个更基础的层面来理解质量的体现。质量的两种表现形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
  • 回答
    我们平时说的“寿命”,一般是指一个生命体从诞生到死亡的这段时间。比如一个人,出生了,然后慢慢长大,直到生命的终结。但如果把这个概念套到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基本单元——物质粒子(也就是费米子)身上,情况就变得非常微妙和复杂了。简单来说,绝大多数的基本费米子,比如电子、质子(虽然质子在标准模型中是基本粒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直击了黑洞最令人着迷也最违反直觉的特性之一。确实,我们通常理解的“物质”——任何有质量、有形状、能被我们观察到的东西——一旦越过黑洞的视界,就再也无法返回。但黑洞合并时损失的质量,那可不是“物质”以我们熟悉的方式逃出去的。首先,我们得明确“质量损失”的真正含义。黑洞合并,最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物质的本质,也是物理学和哲学上一个非常古老且深刻的探讨。简而言之,物质的性质几乎可以说是结构决定的,并且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结构”的物质能够展现出任何性质。 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结构”和“性质”。结构 (Structure):在讨论物质时,“结构”可以是一.............
  • 回答
    关于物质的本质和基本粒子的分解极限,这是一个极其深邃且仍在不断探索的物理学核心问题。我将尽我所能,用一种尽可能贴近人类思考过程的方式来阐述。物质的本质:一场关于“是什么”的永恒追问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思考“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atomos,意为不可分割).............
  • 回答
    .......
  • 回答
    当前物质世界的超光速问题,是一个既引人入胜又充满挑战的物理学前沿。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物理学理论和概念入手,并且要非常小心地处理其中的细节,避免落入一些常见的误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的“速度上限”?首先,最核心的理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常见也很纠结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在感情中遇到。要判断是自己太物质还是男朋友不够大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这涉及到双方的期望、沟通、价值观念,以及客观的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梳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盘子为什么会碎”,答案当然是因为摔了。宇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物理法则,在宇宙诞生之初,可能根本不适用,或者说,它在那个“点”上发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转变。你提到的“物质不能凭空产生”,这句说法的出处,很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质量守恒定律”。.............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宇宙学中最核心、最迷人的谜团之一了。虽然科学仍在探索之中,但我们目前拥有的理论和观测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来尝试理解这“第一批物质”的来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谈论的“物质”不仅仅是指我们日常可见的原子,还包括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
  • 回答
    中子星物质,如果真的出现在地球上,那场面简直无法想象,将会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而且是超乎我们理解范畴的灾难。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中子星是什么。它们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体之一,是大质量恒星生命终结时坍缩形成的残骸。它们的密度达到了我们日常经验完全无法比拟的程度。想象一下,把太阳这么大的质量,压缩到只有.............
  • 回答
    为什么物质沸腾时的温度有限制?是啥让它“到头了”?我们都知道,烧水的时候,水温会上升,直到达到100摄氏度,然后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这就是沸腾。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水温就不能继续往上走了?难道它到了一个“极限”?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物理原理,主要原因在于蒸气压。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试图把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